问题

为什么部分非洲黑人对中国「不干涉他国内政」感到不满?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究的议题。关于部分非洲黑人对中国“不干涉他国内政”原则感到不满的现象,背后牵涉到历史、现实以及对未来发展的不同期待。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离“非AI写作痕迹”的表象,深入到具体的情感和逻辑中去。

首先,让我们把目光放回到历史层面。非洲国家在独立过程中,普遍经历过殖民统治的伤痛。当时的西方列强通过武力、经济和政治手段,深度介入了非洲大陆的事务,塑造了今天的非洲版图和政治格局。这种被外部力量主导和塑造的经历,使得许多非洲国家和人民对于“主权”和“内政”的概念有着特别敏感的神经。

当中国提出“不干涉他国内政”的原则时,初衷是为了在国际交往中建立一种平等、互相尊重的关系,避免重蹈西方殖民历史的覆辙。在很多非洲国家看来,这一原则确实是来自中国的一份善意,也为非洲国家维护自身独立性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国际法依据。

然而,为何会产生不满呢?这往往是因为非洲国家在现实发展中,面临着各种棘手的问题,而对“不干涉”原则的理解和应用,在某些时刻未能完全契合他们的期待。

不满情绪的第一个来源:对自身发展挑战的紧迫感。

许多非洲国家虽然拥有政治独立,但在经济、社会、治理能力等方面仍然存在着巨大的挑战。腐败、贫困、基础设施落后、医疗教育体系薄弱、甚至内部冲突和治理危机,这些问题都深刻地影响着非洲人民的福祉和国家的未来。

在这种情况下,当非洲国家在推动改革、解决这些深层问题时,他们有时会希望获得更具建设性的、甚至是更直接的外部支持或压力。他们可能期望像中国这样的重要经济伙伴,在看到某些问题时,能够扮演一个更积极的角色,比如提供技术指导、推动治理改革、甚至在某些情况下施加道义上的压力。

然而,“不干涉他国内政”的原则,在一些非洲民众看来,可能被解读为一种“事不关己”的态度。当非洲国家在人权、民主、治理等方面出现问题时,他们会希望国际社会,特别是与他们关系密切的国家,能够发出更明确的声音,提供更具体的建议,甚至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来。但如果中国过于强调“不干涉”,就可能被理解为对这些问题的漠视,甚至是一种对现有政权、无论其表现如何,都予以支持的信号。这会让一些期待改变和进步的非洲民众感到失望。

第二个来源:对中国角色期望的落差。

中国近年来在非洲的影响力与日俱增,无论是经济投资、贸易往来还是基础设施建设,中国都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非洲人民自然会对中国抱有更高的期望。他们希望中国不仅仅是经济上的伙伴,更能在非洲大陆的和平、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当非洲国家发生冲突、出现人道危机,或者面临严重的治理挑战时,许多人会希望中国能利用其影响力,在维和、人道援助、甚至在推动对话与和解方面做出更多贡献。然而,如果中国仅仅以“不干涉内政”为由,而回避在这些敏感问题上采取更积极的姿态,就可能让那些寄希望于中国成为非洲“负责任大国”的非洲民众感到不满。他们可能会认为,中国在非洲的巨大经济利益,应该伴随着相应的责任,而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投入。

特别是当一些非洲国家内部的精英阶层,可能与中国政府有着更直接的合作关系时,如果这些精英阶层在治理、腐败等问题上表现不佳,而中国对此保持沉默或不予置评,这就会让普通民众产生“中国是支持压迫者”的怀疑和不满。

第三个来源:对“不干涉”原则的解读差异与“双重标准”的担忧。

“不干涉他国内政”原则在国际法中本身就存在一定的模糊性和解释空间。不同国家,即使是怀着善意,在实践中也可能对其有不同的理解和侧重。

一些非洲国家可能会认为,如果某个国家的行为严重违反了国际公认的普世价值,例如大规模侵犯人权、种族灭绝等,那么国际社会,包括中国,就应该有所作为。如果中国仅仅强调“不干涉”,而忽略了对基本人权和国际道义的维护,这就会被视为一种选择性的沉默,甚至是对不公正行为的纵容。

更微妙的是,一些非洲人可能会注意到,中国在某些国际场合,在涉及自身核心利益(如台湾问题、新疆问题等)时,则会非常强调“主权”和“不干涉”。而当非洲国家面临自身挑战时,如果中国在“不干涉”原则下显得过于被动,就会让非洲国家产生一种“双重标准”的疑虑:中国要求别人不干涉它,但它自己在非洲却不愿在涉及非洲民生和正义的问题上多做干预。

第四个来源:对中国在非洲经济活动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的担忧。

虽然中国在非洲的投资和建设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机遇,但其一些经济活动也可能带来负面影响,比如环境污染、劳工权益问题、以及对当地产业的挤压等等。在这些问题上,如果缺乏有效的监管和问责,而中国又以“不干涉”为由,将这些问题归咎于非洲当地政府的管理不善,那么非洲民众就可能觉得,中国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并没有充分承担起与其影响力相匹配的社会责任。他们可能会期望中国在投资时,能够更加关注可持续性、环境保护和社会公平,而不仅仅是项目本身。

总结一下, 部分非洲黑人对中国“不干涉他国内政”原则感到不满,并非是对平等合作关系本身的否定,而是因为:

现实发展的紧迫性: 非洲国家面临的深层发展挑战,让他们有时渴望外部更有力的支持或建设性介入。
对中国角色的高期待: 非洲人民希望中国成为一个更有担当的全球性大国,不仅仅是经济上的伙伴,也在和平、稳定和人权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原则解读的差异与“双重标准”的担忧: 对“不干涉”的理解可能存在不同,以及对中国在处理自身问题和非洲问题上的态度可能存在“双重标准”的疑虑。
经济活动带来的负面影响: 在中国经济活动可能产生的负面问题上,他们希望中国能承担更多责任,而不仅仅是强调“不干涉”。

所以,这种不满情绪,更多是源于非洲国家在追求自身独立发展过程中,对中国作为重要伙伴的复杂期待和在具体实践中感受到的落差。它并非是对中国外交政策根基的挑战,而是对这种原则在解决非洲现实问题时的“有效性”和“全面性”提出了疑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bbc就是这样的,如果中国干涉内政,搞一大波制裁,bbc会采访首都平民,让平民指出:中国的制裁导致了当地的人权危机。但如果中国不干涉内政,bbc会采访逃出该国的难民,让难民指出:中国的袖手旁观导致了当地的人权危机。

但是,其实我中国只是过去做生意的,当地民不聊生,我看了的确同情,可是这跟我有个屁关系。

user avatar

你说的情况确实存在,但不是BBC纪录片的这款。(注意这是两年前的问题)

中国在非洲很多国家的影响力超出我们通常认知,如果中国松口恐怕会被烦死。

BBC光说逃难的人抱怨中国纵容穆加贝,于是姆南加古瓦来北京走了一趟,回去就发动政变轻松摆平了穆加贝和他老婆。这其中,中国一定没有干预。穆加贝的老婆:中国!你怎么不来管管姆南加古瓦。

中国在南苏丹经营大量油田,2015年内战期间希鲁克族武装背叛南苏丹政府进攻了中国的石油设施。一个月后出于某种未知原因原本连战连败的政府军突然在上尼罗大胜,希鲁克族跑回了尼罗河西岸,各方签署了任何敌对行动不得接近几个油田的协议。这里中国一定什么都没做。希鲁克族武装:夭寿啦,中国你在干什么?

这是两个极端例子,更多的例子比如去年中非合作论坛上,为了参会IGAD南苏丹和平谈判(9国参与,还有美英挪威也参加)暂停,非洲各国媒体都在讨论拿到多少援助,这些援助会有什么政治意义。

得到中国援助多的政府相当于受到了中国的认可(比如非洲主要盟友苏丹拿了一大笔赠款和无息贷款,津巴布韦、纳米比亚等国也没少拿),如果中国不搭理你的援助申请可能意味着中国对这个政府有意见。公开的秘密的来北京求助的非洲政治人物很多,如果个个都干涉中国认为很累,只有勃列日涅夫这种蠢货才这么干。为什么“累”,人力物力财力消耗都是小事,过度涉足非洲国家错综复杂的关系中才是大事。比如勃列日涅夫同时收下了埃塞俄比亚和索马里两个仇敌小弟,但这俩国家闹矛盾怎么办?只能支持较大的埃塞俄比亚,结果索马里立刻翻脸驱逐苏联存在全面亲美,就很僵硬。

中国在非洲影响力强受欢迎的原因除了有钱有历史名声以外,精髓就在于“不管闲事”。跟法国拉关系很快就要迎接外籍军团驻军,跟美国拉关系得应付千奇百怪的要求,跟过去的苏联拉关系等同于你很快会成为邻国内战的后方。而中国即使干涉也不会大张旗鼓,更喜欢不动声色地介入,尽量温和地只要达到效果就行。

中国主要关心经济效益和国家稳定,政治上只要保持稳定,积极和中国做生意,国际上对华友好就行不要求你站边。其他事情无所谓,过去反华改了就好,中国不关心你总统连任多少年或者内战打死多少人,但胆敢碰中国的经济蛋糕试试就知道了。埃塞俄比亚去年以来乱了一年多,总理总统先后下台,但没有任何一方打过中国修的铁路和一堆开发区的主意。

就像《战狼2》(先前记错了)的叛军领袖说的,“我们需要中国的支持”,这么好说话还擅长建设的大国还有第二个吗?反观中型国家土耳其什么的,拿了援助军事基地就要提上日程,这一般非洲国家谁顶得住?

当然也有一些有理有据反华的非洲人,比如中国历史悠久的以村镇为单位的团体,在加纳淘金确实做得太过火了,怨不得人家民众有意见。类似的事情在其他非洲国家比如赞比亚也有,以后还是应该管一管。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