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部分非常上进和优秀的女大学生毕业后迅速结婚生子?她们就这样归于平凡了吗?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非常普遍,也常常引发讨论的现象。那些曾经在校园里闪闪发光的优秀女孩,毕业后没多久就选择了婚姻和家庭,这让很多人感到费解,甚至有些惋惜。是不是她们就此“归于平凡”了呢?

首先,我们得承认,在很多人的认知里,“上进”和“优秀”往往和事业、成就挂钩。一个女大学生,如果成绩优异、参与各种社团活动、有明确的职业规划,大家会觉得她未来可期,应该在职场上大展拳脚。然而,人生的轨迹从来不是线性的,更不是只有一条通往“成功”的道路。

对于那些选择毕业即结婚生子的优秀女大学生来说,我们不能简单地用“归于平凡”来概括。她们的选择,背后往往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和考量,而且这并不意味着她们就放弃了自我实现。

是什么让她们做了这样的选择?

1. 内在价值观的驱动: 并非所有人都将事业成功视为人生的最高追求。对于一些女孩来说,建立一个温暖的家庭、成为一位母亲,本身就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价值实现。她们可能从小就对家庭生活有着强烈的渴望,认为这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甚至比事业上的辉煌更具吸引力。她们的“上进”和“优秀”或许也体现在了对家庭的经营和对下一代的培养上。

2. 现实因素的考量:
“适婚年龄”的压力与机遇: 很多时候,毕业的年纪正好是传统观念中“适婚年龄”的早期。如果遇到了心仪的伴侣,且对方同样优秀、有稳定基础,那么在双方家庭的支持下,选择结婚也是顺理成章的。这里的“优秀”也包括了对方的匹配度,一个能共同承担家庭责任、提供情感支持和物质保障的伴侣,对很多人来说是珍贵的。
“错过窗口期”的担忧: 尤其对于女性而言,随着年龄的增长,生育和照顾孩子的时间成本会越来越高。一些女性会权衡生育的“最佳时机”,如果遇到合适的人,可能会选择提前规划家庭生活,以免日后面临更大的生育压力或职业与家庭难以兼顾的困境。
对稳定生活的向往: 校园生活结束后,进入职场往往意味着竞争、加班、不确定性。对于一些经历过高强度学习和竞争的女孩来说,她们可能更渴望一种稳定、温馨的家庭生活来作为支撑和休憩。她们的“优秀”可能让她们更容易在恋爱关系中找到价值对等的伴侣,也更容易在婚恋中获得安全感。

3. 对“优秀”定义的多元化理解: 她们可能并不认为“归于平凡”。
家庭是另一种“事业”: 将一个家庭经营得有声有色,将孩子培养成独立、善良、有能力的人,这同样需要极高的智慧、耐心、情商和付出。在很多女性看来,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事业”,是她们能力和价值的另一种体现。她们的“上进”可能只是从一个舞台转移到了另一个舞台。
人生阶段的优先级调整: 这种选择不一定是“终点”,而可能是人生某个阶段的优先级调整。她们可能在结婚生子后,在孩子稍大一些时,会重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或者将精力投入到社区服务、公益事业中,或者发展一些兴趣爱好成为副业。她们的“优秀”是内在的,不会因为身份的改变而消失。
高质量婚姻的价值: 如果她们选择的伴侣是同样优秀、思想开放、支持女性发展的,那么这段婚姻本身就不是一种“牺牲”,而是一种增益。她们可能在婚姻中获得了更多情感上的支持和人生阅历的拓展,这些都是事业发展中不一定能获得的。

这种选择是否意味着她们“归于平凡”?

我认为,“归于平凡”是一个非常主观且有局限性的定义。

如果“平凡”意味着放弃自我成长、放弃对生活的热情和对未来的追求,那么她们未必如此。很多选择早婚早育的女性,依然保持着学习的习惯,依然关注社会热点,依然在家庭中扮演着重要的引领者和支持者的角色。她们的“优秀”可能体现在更细微、更内敛的方面,比如对家庭成员的情感关怀,对孩子教育的用心,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对个人成长的坚持。

反过来说,那些在职场上取得了显赫成就的女性,是否就一定不“平凡”?事业上的成功固然令人钦佩,但如果因此牺牲了个人生活、家庭幸福,甚至身心健康,这种“成功”的代价也值得我们深思。

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1. 尊重个体选择: 最重要的是尊重每个人的选择。人生不是一场竞赛,也没有统一的评分标准。别人的生活方式不适合自己,不代表就是错误。
2. 打破刻板印象: 要警惕对“优秀女性”的刻板印象,即她们只能走事业成功的唯一道路。女性的价值是多元的,她们可以有多种多样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实现途径。
3. 关注女性的整体发展: 我们应该关注的是,社会是否能为女性提供更多元、更公平的选择。如果女性在追求事业发展的同时,也能获得高质量的婚姻家庭支持,或者在选择家庭生活的同时,也能方便地重新回归职场或发展个人兴趣,那么这种“选择”的困境就会大大减轻。

总而言之,那些毕业后迅速结婚生子的优秀女大学生,她们并没有简单地“归于平凡”。她们很可能是在权衡了人生价值、现实条件和个人渴望后,选择了另一种人生道路。她们的“优秀”依然存在,只是表现形式和实现途径发生了变化,并且她们或许正在用另一种方式,书写着属于她们的精彩人生。我们作为旁观者,应该以更包容、更理解的态度去审视,而不是简单地贴上“平凡”的标签。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家庭也是战场啊!

你以为任谁都可以 maintain 一个舒适的家庭?各种材质的衣服怎么清洁?衣服鞋子如何收纳?毛巾用到什么程度就得更换?怎样育儿最科学?孩子几岁该读什么绘本什么书?如何为孩子挑玩具?全家出行要哪些装备?健身App哪个好用?哪些家用工具能节省时间效率?这种洗衣液能否全家适用?过敏感冒疹子等小疾病需要哪些家庭常备药?保险该怎么挑?哪些医院可以网上挂号了?看牙齿哪个机构值得信任?以为学霸妈妈们为什么要组建育儿群,要查看连工作中都用不到的英文文献?

……

我还能列一百问。

人类育儿从来是个宏大的社会工程。社会发展到现在,初步形成以家庭为单位,以男女分工协作最大限度提升整体效率的文明发展方式。一个无法避免的事实是,只要人类还需要子宫育儿,职场就不会有结果平等的那一天。

所以那些课堂上兴趣小组里辩论赛上实习表现上优秀的女性,她们最终回归了家庭。一是现阶段文明的需要,二是如匿名用户提到的,享有 Money Power Reputation 的雄性,有能力获得这样的雌性来组建家庭繁衍后代。没有歧视女性和物化女性的意思,只要有了子宫替代物,解决了伦理问题,女性一样可以把俊俏的男学霸纳入后宫。

如果文明发达到育儿可以精细分解成几人承担,一个机器人助理可以解决人从性到情到吃喝住行的所有琐事,相信很多睾丸酮素水平较高的女性是很乐意回归职场与男性一较高低的——如果你所谓的不平凡就是升职加薪创业敲钟的话。而并不想在外面冲锋陷阵的男性也可以选择回归家庭。

很多人在三十岁之前意识不到正是这些平凡的琐事构成了探索火星和宇宙的星辰大海。

不是她们甘于平凡,而是平凡才是生活的真谛。

【补充】

虽然这是一篇反讽文,但可以窥见「结婚生子」市场的竞争激烈程度及其胜利者日常。

温斯戴·马丁 :可怜的美国小贵妇们
这附近的女性,大多是我带着孩子去游乐园和托儿所时结识的,她们大都三十岁出头,有着精英大学、名牌商学院的高级学位。她们的丈夫有钱有权,大多经营着对冲基金或私募股权基金。这些辣妈大多居住在列克星敦大道以西、63街以北、94街以南,他们无需外出工作,只在家养育三四个不到10岁的孩子。

而不要笑,这就是社会主义婚姻到达资本主义以后的典型理念。这就是那 1% 的享有 Money Power Reputation 的雄性的极端繁衍方式

【再次补充】

因为在评论里有人提到上面百问可以用「搜索引擎」解决,这又涉及到了社会化分工的问题。由于我们还处于社(资)会(本)主义初级阶段,分工不精细不专业,结果就是「百度一下,更加糊涂甚至出人命」。这不全是百度的错,因为我们的经济刚刚发展到可以供养育儿类、家务类专业人士的阶段,14 亿人口也不过是刚解决了吃喝住行的问题罢了。

为什么中国人是「一个团队带一个孩子」,外国人是「一个人带一个团队的孩子」? - 鲁伊的回答

这个答案揭露了一个很无情的现实,就是 80 后女性很可能是在物质上充盈育儿上最苦逼的一代。由于计划生育政策,80 后养育的孩子难有来自伯伯叔叔姨妈舅舅的支持。地域和居住条件的限制,又让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搭把手育儿,成为很多家庭的奢侈。同时育儿嫂、日托班等辅助育儿手段,在中国发展极不成熟,专业人士甚至有时不如读书上网再就学的妈妈们。这真不是有钱就能任性的问题。反观之前的一代妈妈或几代妈妈,在乡村里的,有奶奶、姥姥、妯娌、待字闺中的小姑、姨妈、女性好友都是育儿辅助人群。城镇有工作的妈妈,有工厂托儿所。以及,那时还没有育儿为重的社会社交压力。所有这些,也是目前中国接受了高等教育的女性回归家庭的重要原因。

最后,再正面回答一下题主:平凡才是生活的主流。只是想达成这样「平凡」的生活,都要耗尽一生的力气。

所以婚姻还是要有「爱」,那是疲惫生活的英雄梦想。

为什么现在的人对婚姻的忠诚度越来越低? - 柳如婳的回答
当前中国社会的男女平等状况堪忧吗? - 柳如婳的回答
user avatar

通俗的幸福,就是身体健康家庭和睦生活闲适,一毕业能迅速结婚生子归于家庭的,都是生活顺遂没有阻碍的——她们不必去与别人抢岗位就能轻易得到可以改善生活的工作,“谋生”甚至已经不适合她们了,因为她们是那种不工作都能小康生活的人,才不会对工作过分地看重。此外,人家已经有了可靠的对象,人生赢家。

难道,那些身心俱疲地去找工作去升职加薪的上班单身狗,就是“不平凡”的了吗?并不是,那只是一个虚假的安慰罢了。

user avatar

因为这样的女生的男朋友都愿意和她早点结婚这样的女生也不喜欢骑驴找马就那么简单

user avatar

看过一段关于女生学生时代和毕业后状态的对比:

本来是文艺小清新的,成了创业青年;

本来是学霸的,成了家庭主妇;

本来非有钱人不嫁的,成了奋斗的职业女性;

本来是女汉子的,却最早结婚;

……

这种看起来矛盾的例子,其实内在却符合每个人自我的真实需求。

文艺小清新成了创业青年,因为她是个理想主义者;

学霸成了家庭主妇,因为她是需要规则给予安全感的保守女孩;

想嫁给有钱人变成了职业女性,因为她是个理性的现实主义者,手段不同,但都是为了生活品质;

女汉子最早结婚,因为她勇敢又敏感,一旦爱情来了即不顾一切的投入其中。

即使表面现象变了,其实每个人都没有变。

人真实的需求与外在的阶段性追求是不同的,只有每个人自己才能知道。

user avatar

上周六的New York Times上有这么一篇文章

Poor Little Rich Women

,讲述的是一群住在纽约高尚社区里的家庭主妇。她们通常都在常青藤大学受过高等教育,相貌出众,身材姣好,带着3-4个孩子,把家务打理得井井有条,收入来自于在金融业供职的丈夫年终给妻子按照表现发的奖金(比如孩子是否考进顶尖学校,家里财政是否井井有条,妻子陪睡是否恪尽职守等等等等)交往圈只有类似的女性,家庭聚会都性别壁垒分明(有的聚会只有女人,有的聚会女人无法涉足,有一些夫妻同时出席的聚会依然要求夫妻分坐在不同的区域)

对于这篇文章的评价分为两拨,一边是“精英女性知道她们想要什么,作出了她们可以接受的选择,她们愿意拿顶尖商学院学来的本事去打理家务,她们像CEO一样把家里的一切安排的井井有条,其他人指手划脚纯属多事,” 另一边则是“在那么多女性都在争取同工同酬的大环境下,财富最顶端,享有最优质的教育资源的家庭里居然有最不平等的性别关系,真是一个可怕的事情”

不知道可以怎样回答题主的问题,可是我见过不少这样的女性,与其说她们“选择”了以家庭为重的平凡生活,倒不如说是她们或是经历过,或是预料到事业瓶颈或前途渺茫,因而不想再奋斗了。这只不过是打着自我牺牲幌子的自我放弃罢了,选择不仅和意愿有关,更需要选择的能力,这种自断双臂的选择,不管是用“家庭重要”还是“孩子第一”的理论,打扮得再花枝招展也改变不了一个自我放逐的事实,所以人到中年不再美艳动人的时候,就只剩下“被选择”一条路了

楼上有一些回答似乎把平凡和平庸混为一谈了。我见过很多智力体力精力还有家庭背景和长相身材全方位碾压我的神人,不敢奢望可以和他们那样出色,可是我也见过很多无论哪一方面都是“中等偏上”的普通人通过几十年的持续的努力,在平凡的工作里获得了“不可替代”的地位。我虽然是个普通人,可是如果能在自己的领域里坚持30年,多少也可以有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吧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