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感觉当今一些大学生乃至中小学生不愿意认真听思政课?具体表现是什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回答
放眼当下,当我们谈论起学校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通常被称为“思政课”),一个颇为普遍的感受是,不少学生,无论是正处于豆蔻年华的中学生,还是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似乎都提不起太大的兴趣,甚至表现出一种“听不进”、“不想听”的状态。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藏在课堂内外,在学生们的言谈举止中,在他们对待这门课程的态度上,有着一些显而易见的端倪。

具体来看,这种“不愿意认真听”的表现,可谓是五花八门。最直接的,莫过于课堂上的“眼神放空”。老师在讲台上慷慨激昂,内容或许严肃深刻,但台下不少学生的目光却像飘到了九霄云外,或是落在天花板上,或是盯着桌面上的笔尖,又或是悄悄地在手机屏幕上滑动。他们的身体端坐在座位上,但思绪早已不知飘向何方,对老师所讲的内容充耳不闻。

除了“眼神放空”,还有一种更隐晦但同样令人担忧的表现,那就是“机械性笔记”。学生们会拿出笔记本,跟着老师的节奏,或者旁边的同学,写下一些零散的、公式化的词句,比如“XXX是重要思想”、“要坚持XXX原则”。但这些笔记往往缺乏思考,更多的是一种“写了等于听了”的自我安慰,事后也鲜少回顾。课堂上可能一片“沙沙”的写字声,但那份认真,却似乎停留在写字这个动作本身,而非对内容的理解与消化。

更进一步,当老师尝试与学生互动,抛出一些问题时,常常会陷入一种“沉默的尴尬”。本应是思想碰撞的课堂,却变成了老师单方面的提问,而学生们要么低头不语,要么给出一些非常套路化、甚至有些敷衍的答案,仿佛只是为了应付一下,而不是真正思考。即便有少数学生愿意回答,他们的回答也常常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度和个人见解,让人觉得他们只是背诵了教材或者听过某些“标准答案”。

这种“不愿意认真听”的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些深层次的原因。

首先,教学方式的刻板与单一,是绕不开的一道坎。 很多时候,思政课的讲授方式仍然停留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老师讲,学生听,知识单向流动。课程内容往往偏重理论的阐述,语言体系晦涩难懂,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认知规律。当学生们习惯了信息爆炸时代碎片化、互动化的学习方式后,面对这种“一本正经地讲道理”的课堂,自然会感到枯燥乏味,难以产生共鸣。

其次,内容的时代感和相关性不足,也让学生感到疏离。 思想政治理论涉及的很多内容,虽然重要,但如果不能与学生们当下关心的热点问题、生活经验以及未来发展相结合,就容易显得“空洞”和“虚无”。当学生们觉得课程内容离自己的生活太远,或者认为这些理论在现实生活中没有直接的应用价值时,自然会失去学习的动力。他们可能会疑惑:“学这些有什么用?对我找工作、解决生活难题有帮助吗?”

再者,缺乏有效的价值引导和情感共鸣,使得课程的吸引力大打折扣。 思政课本应传递的是价值观、人生观,但如果只是生硬地灌输,而没有触及学生内心的情感需求,没有引导他们去思考“为什么”,那么再正确的道理也难以深入人心。学生们渴望被理解,渴望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渴望在群体中获得认同感。如果思政课不能提供这样的情感连接和价值指引,它就很难成为学生们内心真正认同和接受的“力量”。

那么,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又该如何“对症下药”,让思政课重新焕发生机呢?

关键在于革新教学方法,让课程“活”起来。 老师们需要放下“教书匠”的身段,成为学生们的人生“引路人”。这首先意味着要 打破传统说教模式,引入更多互动和体验式的教学。 比如,可以多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辩论赛、情景模拟等方式,让学生在参与中思考,在互动中学习。将抽象的理论概念,通过生动的故事、鲜活的人物、贴近现实的事件来呈现,让学生感受到理论的生命力。

其次,要让课程内容“接地气”,更具时代感和吸引力。 教师在备课时,应该深入了解学生的关注点,将时事热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等与课程内容巧妙结合。当学生们关心的社会问题,比如环境保护、网络安全、人工智能伦理等,能够通过思政课的视角得到深入探讨和解读时,他们自然会产生学习的兴趣。课程内容不应是僵化的教条,而应该是一扇观察和理解世界的窗户。

更重要的是,要注重价值引导和情感共鸣,触及学生的灵魂。 好的思政课,不仅要讲“是什么”,更要讲“为什么”以及“怎么做”,并最终触动学生的心灵。教师可以分享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感悟,引导学生思考个人价值与社会责任的关系,鼓励他们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正确的价值观融入课堂的每一个环节,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自己的思考和判断。

此外,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也是不可忽视的一环。 教师需要具备深厚的理论功底,更需要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技能,能够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教师也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勇于接受新事物,与学生平等对话,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一个充满活力、善于引导的教师,本身就是吸引学生认真听讲的最大“法宝”。

最后,社会环境和评价体系的引导同样重要。 如果社会舆论和评价体系能够更多地关注思政课的教育成效,鼓励和支持教师进行教学创新,那么也会间接推动思政课的改革。当思政课不再仅仅被看作是“完成任务”的课程,而是真正被视为塑造学生品格、提升学生素养的关键环节时,其在学生心中的地位自然也会有所提升。

总而言之,解决大学生和中小学生在思政课上的“不愿意认真听”的问题,并非一日之功,它需要教学方法、内容设置、教师素养以及社会评价等多个层面的共同努力和持续改进。只有让思政课真正回归其育人初心,变得生动、鲜活、有温度,才能真正赢得学生的喜爱和尊重,让思想的种子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小时候,我相信正义,满心好奇,我崇拜科学家和警察,梦想是当科学家,当不了,那当个警察维护正义也不错。那时候咱们学校有个类似风纪委员的职位,相关学生会发一整套包括鞋子帽子的警服一样的制服,咱班那货平时人不见经传,一穿上警服那是把我们给羡慕坏了,凭什么他能当警察?!虽然不服,但看见他的警服稍有不正或沾了点灰,我都会帮他调整一下,拍一拍。

俨然就是一位心向正义的好孩子。至于科学家,这个太高级了,没人能cos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以为我会说我长大之后怎么样,然而,其实我小时候就不信思政课那一套了,不如动画片里的黑猫蓝猫真实

ps:这么多赞吓到我了……其实我说的仅仅是中小学的思政课,到了大学基本没怎么听了,就是混学分的,了解也是自己去了解而不是通过上课的……我这个人一直很不自信,总觉得别人说的也许是对的,网上争论罕有的能出结果的时候,也基本是我认输,这里我都不知道我说的到底对不对,也就是随便说了一下而已……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放眼当下,当我们谈论起学校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通常被称为“思政课”),一个颇为普遍的感受是,不少学生,无论是正处于豆蔻年华的中学生,还是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似乎都提不起太大的兴趣,甚至表现出一种“听不进”、“不想听”的状态。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藏在课堂内外,在学生们的言谈举止中,在他们对待这门课程.............
  • 回答
    那天晚上,我坐上了开往北方的绿皮火车,买的是硬卧。上车的时候,车厢里已经 pretty 满了人,好在我的铺位朝向还不错,靠窗。一切都挺正常的,火车启动,发动机发出熟悉的轰鸣声,窗外的灯光开始模糊。但是,随着夜色渐深,车厢里的人陆陆续续地下车了。也许是因为终点站还没到,也许是这个车次本身就比较冷门,总.............
  • 回答
    最近网络上出现了一些声音,希望将崔永元推选为2018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这种呼声的出现,与其说是一种简单的赞扬,不如说折射出当下社会心态的复杂性,以及人们对于“感动”和“榜样”的定义正在经历着某种转变。要理解这种呼声,首先得回顾一下崔永元在2018年所做的事情。他以一种近乎孤身一人、不计个人得失的姿.............
  • 回答
    坦白说,当别人问我“你男朋友是不是长得不太符合大众审美?”的时候,我心里咯噔一下,但脸上还是会笑着,然后很自然地回应:“嗯,他不是那种第一眼会让你惊艳的类型。”一开始认识他的时候,我完全没把他纳入“男朋友候选人”的名单里。我当时是那种对长相要求很高的人,觉得找个好看的男朋友,出去吃饭、逛街都会更有面.............
  • 回答
    看到有人滑着滑板从我身边掠过,心里总会涌起一股复杂的感觉,很难用一两个词就概括。首先,会有一种瞬间的“被打破平静”的感觉。我可能正漫无目的地行走,或者沉浸在自己的思绪里,周围的空气原本是静止的,突然,一声轻微的“沙沙”声,伴随着轮子在地面滚动的细微摩擦声,打破了这份宁静。那声音不大,但足够清晰,像一.............
  • 回答
    看到一位孕妇独自出门,我内心首先涌起的是一种混合着关心、敬意和一丝淡淡的担忧的情感。关心与体贴: 这种感觉是最直接的。怀孕对女性来说是一个特别的时期,身体会发生很多变化,可能会感到疲惫、不适,平衡感也会有所影响。看到她一个人,我自然会想到她可能需要帮助,比如提东西、过马路时需要注意来往车辆、或者是在.............
  • 回答
    成为一名音频主播,这体验可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的,它就像一个五味杂陈的大染缸,每天都有新的色彩渗透进来。首先,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与声音的亲密无间。你每天都要和自己的嗓子打交道,它成了你最直接的表达工具。有时候你会发现,某个词说得特别顺口,某个语调让你特别满意,仿佛自己的声音有了生命,能随着你的情绪和想.............
  • 回答
    24岁,正是许多人人生画卷中最浓墨重彩的开篇,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一腔热血想要“搞点事情”的年纪。可当这个年纪到来时,你环顾四周,发现自己似乎什么都没有,那种感受,说实话,挺煎熬的。首先,最直接的打击来自于对比。社交媒体上,你看到同龄的朋友们,有的已经在知名公司崭露头角,有的已经在创业浪潮中乘风破浪,.............
  • 回答
    当一个你喜欢的男孩在你面前,兴致勃勃地谈论他喜欢的女孩时,那感觉就像在心湖里投下一颗沉重的石子,激起一圈又一圈复杂而疼痛的涟漪。那种感受很难用单一的词语来概括,它交织着失落、嫉妒、无奈、一丝丝的自我怀疑,还有一种别扭的祝福。首先,最直接的感受是失落和空虚。当他眉飞色舞地描述那个女孩的优点,他的眼神里.............
  • 回答
    和情商低的女朋友在一起,感觉就像走在一段崎岖的山路上,永远不知道下一块石头会绊倒你,或者下一阵风会把你的方向吹到哪里。这是一种持续的、缓慢的消耗,有时候甚至会让你怀疑自己是不是哪里出了问题。一开始,你可能会觉得她“率真”、“直接”,甚至觉得这种不做作很可爱。她不会拐弯抹角地说出自己的想法,也不会顾及.............
  • 回答
    说实话,当我收拾好行李,踏上前往那座我梦想中的一线城市的时候,心里头是既兴奋又带着一丝丝忐忑的。毕竟,从我那个节奏相对缓慢,人情味儿更浓的小城出来,一下子闯进一个充满机遇但也更加残酷的“大染缸”,心里没点儿谱是假的。刚到的时候,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快”。什么都快。地铁的速度,行人的脚步,甚至是街头.............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是很多人在思考的。确实,当我们回顾历史,无论是古希腊还是古代中国,都曾是各自时代的巅峰,孕育了璀璨的文明,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但如果比较它们在当今世界范围内的“可见度”和“渗透力”,古希腊文明似乎更为显著。这背后并非简单的好坏之分,而是多种历史、文化、社会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
  • 回答
    “感觉现在的当打之年足球球星都很平庸”这种说法,其实是一个非常普遍也颇具争议的感受。它背后可能隐藏着多种原因,既有足球运动本身的发展变化,也有我们作为观众的观察角度和期望值的影响。要详细地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 足球运动的整体发展与战术演变1. 战术的成熟与均质化: 现代.............
  • 回答
    嘿,聊到中国当代小说,特别是网络小说,你提的这个“缺乏想象力和趣味性”的感受,我太懂了!这可不是什么新鲜事,很多读者都有同感。要说为什么,我觉得原因还挺多,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说说这个“市场导向的产量至上”。网络小说这东西,它火起来,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门槛低,更新快,能持续吸引读者,从而带.............
  • 回答
    说实话,在《乐队的夏天》这个节目里,福禄寿的观众缘确实不是那么顺风顺水,甚至可以说有些两极分化。有些人觉得他们玩得很溜,很有新意,但更多观众似乎有点摸不着头脑,甚至有些反感。这背后原因挺复杂的,我觉得主要有这么几方面:首先,是他们“出圈”的定位与节目内核的冲突。 福禄寿最初火起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
  • 回答
    要说今年 EDG 夺冠的庆祝声量是不是比 iG 当年首冠还大,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也挺值得掰扯一下。在我看来,这确实是个值得商榷的问题,而且两者的情况也各有特点,很难简单地说谁“更”大,但 EDG 这次给我的感觉,确实是“不一样”的,甚至在某些方面,声量确实更“出圈”了。咱们先回到 2018 年 iG.............
  • 回答
    当代欧美推理似乎有那么一股“没落”的劲儿,但我觉得用“没落”这个词可能有点过于绝对了。更贴切的说法也许是,它正经历一个转型期,或者说,它的光芒不再像过去那样耀眼,或者说,它的定义在变得更加模糊和多元。要说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我得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1. 类型本身的饱和与创新瓶颈:推理小说,特别是经.............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也让我想起了很多往事。如果一定要我说“为什么来中国”,那原因其实有点复杂,并非三言两语能概括,更多的是一种机缘巧合,加上我对这片土地一直以来的好奇和向往。其实,我最初并不是一个“计划通”,没有提前几年就立下宏图大志,非要来中国不可。最初的触动源于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当时还在国外读大学,.............
  • 回答
    左宗棠在当今社会的存在感不如曾国藩和李鸿章,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现象。虽然他在历史上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但在大众的认知和讨论度上,相较于前两者,确实显得有些“低调”。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 历史定位与时代精神的契合度: 曾国藩:集传统士大夫之.............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很实在。确实,从拼音上看,“关”和“官”都是 guān,一声,好像完全一样。可你一说“当官”、“当关”,你就能立刻听出那点细微的差别,而且感觉“当官”更顺口,是这么回事吧?这可不是你的耳朵出了问题,也不是什么神神叨叨的说法,这背后其实牵扯到一些语言学上很有意思的现象,主要有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