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贾政可以为贾雨村谋官为什么不为自己谋个高点的官位?

回答
贾政不为自己谋个高官,反而热心为贾雨村引荐,这确实是《红楼梦》中一个颇为耐人寻味的情节。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从贾政的性格、他的家庭处境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这几个方面来剖析。

首先,我们来看看贾政这个人。他是一个典型的封建士大夫,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讲究“安贫乐道”,但也摆脱不了官场应有的虚荣和对家族地位的维护。他的性格是复杂的,一方面他颇有才华,曾有过“仕途经济”的抱负,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经历了某些不如意的事情,他对官场的积极性似乎有所减退。他更看重的是子孙的“读书上进”,希望他们能够继承祖上的荣光,而不是自己再去拼搏一个更高的职位。他对待自己的儿女,尤其是贾宝玉,那种恨铁不成钢的教育方式,也恰恰说明了他对下一代寄予的厚望,希望他们能走正途,不像自己这样“碌碌无为”。

其次,我们得考虑贾政当时的家庭处境。虽然是荣国府的二爷,但实际上他并不是家中的实权人物。荣国府的实际管理者是王夫人,而贾政本人在家族事务中更多的是一个摆设,一个有“名无实”的族长。他的几个儿子,除了宝玉相对出挑一些,其他人的前途都未卜。在这种情况下,他更像是一个守成者,而不是开拓者。他自己的官位,虽然不算低,但也足以养家糊口,他没有太大的野心去冲击更高的职位,一方面可能是能力问题,另一方面也可能是觉得没有必要,或者说没有那个精力再去争夺。

再者,贾政为一个推荐贾雨村,这其中有几层含义。

第一,这是他作为族长,或者说是家族中“读书人”的责任感。贾雨村出身贫寒,但有才学,是贾政他们那一系希望振兴家族名声的“人才”。就像他曾说过的,希望雨村能够“发达”,将来也能提携族人一样。这种“门生故吏”的观念在当时的官场非常普遍,贾政作为长辈,有责任去拉拔有潜力的后辈,这不仅是人情,也是一种家族投资。

第二,这是一种微妙的“权力”体现。虽然贾政在家族中地位尴尬,但在推荐官员这件事上,他能够动用自己的人脉和影响力,这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他作为“士大夫”阶层的资格和能力。通过引荐贾雨村,他能够获得“伯乐”的美誉,也算是给自己脸上增光,至少表明自己还没有完全脱离官场,还能发挥一些作用。这就像是给自己的“政治履约能力”打了一个广告,证明自己还是有人脉的。

第三,这也可以看作是一种自我价值的实现。贾政自己可能仕途不顺,或者说对自己的仕途已经没有太大的期望,但他仍然希望通过扶持他人来体现自己的价值。看着自己引荐的人飞黄腾达,对他来说或许也是一种精神上的慰藉和满足。这就像是自己没能实现的梦想,通过别人的成功来间接实现。

最后,我们不能忽视《红楼梦》的深刻批判性。作者曹雪芹通过描写贾政的行为,也在暗中讽刺当时士大夫阶层的一些弊病。贾政虽然是正统的儒家代表,但他身上也带有因循守旧、官官相护的影子。他热衷于为贾雨村谋官,恰恰反映了这种以人情代制度、以私利为导向的官场文化。他不去为自己谋官,可能是因为他骨子里对那种“争权夺利”的官场已经感到厌倦,或者说他认为那样做有失“士大夫”的风度,但同时又无法完全摆脱这种人情往来的游戏。

总而言之,贾政不为自己谋高官,而为贾雨村引荐,这并非简单的“不思进取”,而是他复杂的性格、家族地位、人情世故以及作者的艺术构思共同作用的结果。他更像是一个在时代洪流中逐渐沉寂下来的旧式士大夫,既有维护家族体面的责任感,也带着一丝无奈的犬儒主义,同时又难以完全摆脱那个时代的官场逻辑。他的人生轨迹,也正是那个没落贵族家庭命运的一个缩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看来大家对明清的官职体系不太了解,我可以明确的说:

贾政这个工部员外郎要比知府值钱的多

清代六部,除了尚书(清代从一品,明代正二品),侍郎(清代正二品,明代正三品)外没有高品级官员;剩下的官吏中,最大的就是郎中(正五品),工部有郎中四人,员外郎是郎中的副手,工部也是四人。

这个员外郎虽然位置品级不高,但是掌握着很多情报和权力,所以地位一点也不低。而且贾政可是当过学政的员外郎,那就更了不起了。学政虽无品级,但实际权力很大,一般可以认为是副省级官员。贾政要是正常外放,不可能只是个知府这么简单,至少也要是参政起步。

所以,这时候的贾政肯定是在刷声望等机会,能争取到郎中,布政使一类的要职固然好,最次也要是粮道,参政一类的副省级职务,是绝不可能去当知府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贾政不为自己谋个高官,反而热心为贾雨村引荐,这确实是《红楼梦》中一个颇为耐人寻味的情节。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从贾政的性格、他的家庭处境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这几个方面来剖析。首先,我们来看看贾政这个人。他是一个典型的封建士大夫,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讲究“安贫乐道”,但也摆脱不了官场应有的虚荣和对家族地位.............
  • 回答
    要说清楚贾政为何对贾宝玉下那么重的手,得先理清楚这事儿发生的“前因后果”以及贾政当时的心境。这事儿可不是空穴来风,而是积攒了太多“怨气”和“期望”的结果。首先,我们得从贾宝玉这个人说起。这孩子,怎么说呢?从小就跟别人家孩子不一样。别人家的孩子,到了年纪,学文习武,想着将来光宗耀祖,金榜题名,这才是正.............
  • 回答
    要说贾政为何看上赵姨娘,这事儿还得从头说起,不是那种一见钟情,而是带着几分情理和现实的考量。首先,得承认,在贾府这样的大家族里,尤其又是贾政这样的正经人家的公子哥儿,娶妻(王夫人)那是讲究门当户对,看的是家世、品性,那是大事。但对于那些姨娘,尤其是赵姨娘这样的,选择的标准就不同了。贾政当初虽然是读书.............
  • 回答
    要说清楚贾政对林黛玉的态度,咱得一层一层地剥开了看。毕竟,在《红楼梦》里,贾政可不是个轻易表露心迹的角儿,他代表着封建大家长和士大夫的形象,很多时候,他的情感是藏在规矩、礼法和“为儿子好”的考量之下的。首先,从长辈的身份上看,贾政对黛玉是客气的,也是尊敬的。 黛玉是贾母的亲外孙女,那可是老太太的心头.............
  • 回答
    贾政,这位在《红楼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的父亲形象,他的仕途之路,与其说是一段辉煌的功绩,不如说更像是一幅描绘着世家子弟在官场中艰难维系、步步为营的画卷。这幅画卷,细品之下,不乏几许无奈与沉重。首先得说明,贾政并非那种天生资质异禀、一飞冲天的科举天才,也不是像他那异母兄弟贾赦那样,靠着爵位和祖荫一路平.............
  • 回答
    如果贾政不逼贾宝玉读书,转而逼他“开 EVA”(即驾驶 EVA 机体),这无疑会让整个《红楼梦》的世界发生颠覆性的改变,带来一系列荒诞、有趣且深刻的连锁反应。贾政的严厉和宝玉的叛逆,在现代科技和热血战斗的语境下,将碰撞出怎样的火花?让我们来详细构思一下:第一部分:贾政的“新式”教育理念 开端:一.............
  • 回答
    要说贾政一个工部员外郎,怎么就能给贾雨村一个应天府尹,这事儿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揉碎了说。这事儿看着像是“外行领导内行”,但实际上,在《红楼梦》那个时代,官场上的事儿,尤其是涉及到人事任免,那可不是我们现在想象的这么简单,背后门道多着呢。首先,咱们得明白“员外郎”和“应天府尹”这两个官职的级别。工部员.............
  • 回答
    要说贾母为什么和贾政住在荣国府的正房,而不是和长子贾赦同住,这事儿在《红楼梦》里虽然不是明面上大书特书的重点,但细细品味一下,里面的门道可不少,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一些家族规矩和情感考量。首先,得说说这荣国府的房子怎么个分法。贾母作为一家之主,尤其是在贾代善(贾赦、贾政的父亲)去世后,她自然是掌握着最.............
  • 回答
    若我是贾政,宝玉这臭小子屡屡触犯家法,我这做父亲的,岂能轻易饶他?那天,我刚从外面回来,想着家中或许有几分太平。刚进院子,就听见怡红院里传来莺歌燕语,还有那不成体统的丝竹之声。心里本就压着些不快,听见这番景象,更是火冒三丈。我一脚踹开了宝玉的房门,只见他正斜倚着软榻,手里还把玩着什么细巧玩意儿,身旁.............
  • 回答
    在中国的古典文学世界里,《红楼梦》无疑是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这部巨著之所以能历久弥新,除了其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细腻入微的心理描写,以及对社会百态的深刻洞察外,作者曹雪芹在字里行间埋藏的那些微妙的隐喻和双关,更是为其增添了无尽的解读空间。而贾赦和贾政,这对荣国府的嫡亲兄弟,他们的名字合起来便是“摄政.............
  • 回答
    贾政携清客游览大观园落成,为何单单叫上宝玉?这事儿,放在当时,可不单单是“带儿子出去逛逛”那么简单。这里头,藏着贾政的一番心意,也暴露了那个时代大家族里头,对继承人的培养方式。首先得明白,贾政当时请的那些“清客”,可不是随便拉来的路人。这些人多是读书人,有的是有功名的士大夫,有的是饱读诗书的文人墨客.............
  • 回答
    贾政对宝玉的“不喜欢”,与其说是厌恶,不如说是恨铁不成钢,是传统儒家思想下,父亲对儿子寄予厚望却又因儿子不合其期望而产生的失望、焦虑和愤怒的复杂交织。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咱们得看看贾政是个什么样的人。他生在钟鸣鼎食之家,从小接受的是“仕农工商”那一套正统教育。他自己是个举人,虽.............
  • 回答
    这情节,虽然短短几笔,可里头的故事和人情却深着呢。咱们得一点点捋。宝玉挨了贾政的打,这事儿可不是小事。贾政是什么人?是宝玉的亲爹,又是家里的一家之主,又是老学究,平日里就严厉,觉得宝玉不成器,整天游手好闲,不务正业。这次挨打,据说是因为贾政觉得宝玉在外头惹了事(比如跟琪官眉来眼去的),又加上他对宝玉.............
  • 回答
    在《红楼梦》第七十二回,贾政所说的“一个与宝玉,一个给环儿”这句话,指的是两件重要的礼物,分别是要送给贾宝玉和贾环的。这句话出自贾政在看到宝玉和贾环两人都过来请安之后,说的话。具体来说: “一个与宝玉”:这里的“一个”指的是贾政让人从外面带回来的两只非常精巧的猫儿。贾政一直知道宝玉喜爱动物,尤其.............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红楼梦》人物塑造的复杂性和读者理解的多元性。要说《红楼梦》的“男二号”,贾琏和贾政确实是经常被提及的两位。但如果我们要细究,并像说书人一样把这事儿讲明白,那得从他们的“戏份”和“作用”说起。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什么是“男二号”?在很多故事里,“男二号”往往是主角之外,.............
  • 回答
    87版《红楼梦》在处理原著中一些细节时,确实做出了不少改编,其中将宝钗灯谜之后贾政的内心独白移花接木给贾母,是比较为人津津乐道的一个改编点。要深入理解为何这样做,我们得从原著的叙事逻辑和电视剧的艺术表现两方面来分析。原著中的设计:贾政的视角,暗示着权力与期望在曹雪芹的原著中,宝钗所出的那个“怀金悼玉.............
  • 回答
    秦可卿这个角色,在《红楼梦》里无疑是最具神秘色彩也最惹人猜疑的一个。她临终前托梦给王熙凤,这事儿,细品起来,确实让人觉得有些费解。怎么着,她就不能直接找贾政,让他赶紧投靠忠顺王保命呢?这中间的门道,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得清的。咱们先得想想,秦可卿和贾政的关系。贾政是什么人?他是贾府的实际掌权人之一,是.............
  • 回答
    贾政这个人物,在《红楼梦》这部包罗万象的巨著里,绝对是个绕不开的关键节点,而且还是那种特别有意思、能让人品出很多味道来的节点。要评价他,可不能简单地说他是个“好人”或者“坏人”,因为他的复杂性,恰恰是曹雪芹艺术功力的体现。首先,我们得承认,贾政身上有那个时代士大夫的典型烙印。他是个正统的读书人,信奉.............
  • 回答
    贾樟柯确实是一位备受瞩目的中国导演,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视角、写实的风格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关注而闻名。你提到的“拍不过审、不能公映的电影”,实际上是指他的早期一些作品在中国大陆上映时遇到了审查和发行方面的困难。然而,他之所以能“混得不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这不仅仅是个人能力的问题,更是中国电影行.............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艺术创作的动机、导演的个人追求以及电影产业的运作方式。要详细地回答“贾樟柯、张艺谋拍的很多得国际奖项的电影是出于社会责任还是为了得奖?”,我们需要分别从两位导演的风格、作品主题、电影行业的现实以及对“社会责任”和“得奖”的理解来分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几个关键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