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从古希腊到古罗马几百年间为何主流服装都是如同「裹被单」一样的形式?

回答
从古希腊到古罗马,那几百年间,你会发现一种很有意思的现象:为什么他们的主流服装看起来都像是一块大布“裹”在身上,而不是像我们现在这样有剪裁、有缝合的衣裳?这可不是因为他们手笨或者懒,而是有非常充分的历史、文化、技术甚至地理原因的。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一步步来扒。

一、 简单即是力量:原始纺织技术的限制与优势

想象一下,回到那个没有工业化生产的时代,纺织业的基础是什么?是人力,是原始的织布机,还有天然的纤维。当时最常见的纤维是羊毛和亚麻。

纺织技术的局限性: 古代织布技术,尤其是早期,虽然已经有了织机,但织出来的布幅通常是有限的,很难一次性织出非常宽大且形状复杂的布匹。而且,为了织出更坚韧耐用的布,人们倾向于采用相对粗犷的织法。这意味着,要制作一件“现代意义”上的合身衣裳,需要将许多小块布料经过裁剪、缝合,这在当时是非常耗时耗力的。想想看,没有电动缝纫机,全靠手缝,而且线材的质量也有限,缝合处很容易开裂。

“裹”的智慧: 相反,一块大布,比如我们常说的“希腊长袍”(Chiton)或罗马的“Toga”,它最大的优点就是“省事”。一块完整的织物,通过巧妙的折叠、搭接和简单的固定(比如用别针或腰带),就能轻松完成一件衣服。这不仅大大节省了时间和人力,也降低了制作成本。

二、 气候与生活方式:天然的舒适选择

地中海地区的气候,尤其是夏季,是非常炎热干燥的。

透气性至关重要: 大面积的宽松布料,无论是羊毛还是亚麻,都能提供良好的透气性。它们不像紧身衣那样束缚身体,能够让空气在皮肤和衣物之间流通,帮助身体散热。

活动的便利性: 古希腊和古罗马的社会生活节奏,虽然不如现代快,但人们也需要进行各种活动,比如在市集上交谈、参与辩论、进行体育锻炼(古希腊尤为明显)或者在罗马的公共场所进行社交。宽松的“裹被单”式服装,虽然看起来飘逸,但在身体大幅度活动时,反而能提供更大的自由度,不像一些剪裁复杂的衣服那样容易撕裂或妨碍动作。当然,如果是跑步或者激烈的运动,他们也会有专门的短袍或者其他更轻便的衣物,但日常和社交场合,宽松是主流。

三、 文化与哲学:象征的意义

服装不仅仅是蔽体之物,它更是文化、地位和价值观的载体。

崇尚自然与简洁: 古希腊人有一种对自然美的追求,以及一种朴素、简洁的哲学思想。他们认为过度装饰和繁复的工艺是对自然元素的破坏。他们的雕塑艺术就能体现这一点,人体本身的线条和比例被高度赞美,服装也倾向于展现身体的轮廓,而不是掩盖或重塑它。一块简单的大布,恰恰符合了这种崇尚自然的审美观。

身份与地位的象征: 随着社会发展,服装也开始承担起区分社会阶层和身份的功能。比如在古罗马,Toga(托加)就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标志。不同颜色、不同滚边的Toga代表着不同的政治地位和公民身份。只有罗马公民才能穿Toga,而且不同场合穿不同款式的Toga。这种“围裹”的设计,在视觉上也能营造出一种庄重、大气的效果,尤其是在公共场合和仪式中。一块巨大的Toga,穿起来需要技巧,也需要时间整理,本身就象征着拥有闲暇和身份的人才能这样做。而那些劳动阶层或者奴隶,他们可能就穿着更简单、更实用的短袍或者其他形式的衣物。

道德观的体现: 在某些时期,罗马人认为过度暴露是不道德的。而“裹被单”式的服装,通过不同的包裹方式,可以做到既不过于暴露,又能展现身体的优雅线条,符合当时社会的道德规范。

四、 技术进步与演变:从原始到规范

虽然基础是“裹”,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服装的制作和穿着方式也在不断演进:

希腊 Chiton (希顿): 起初可能是一块简单的长方形布,通过别针在肩部固定,然后用腰带束紧。后来,布幅可能更宽,可以通过在两侧缝合一小部分来形成袖子的样子,更加合身。

罗马 Toga (托加): 这是罗马男性公民的标志性服装。它是一块巨大的、通常是半圆形的羊毛织物,包裹在身体上,需要一定的技巧才能穿得好看且稳固。它的体积和复杂的包裹方式,本身就是一种“技术活”,也彰显了穿着者的身份。女性则主要穿着名为 Stola (斯托拉) 的长袍,通常是套头式的,下面可能还有内衣,外面再罩一件斗篷(Palla)。

缝纫技术的发展: 虽然早期缝纫受限,但随着技术的发展,缝纫线的质量(比如亚麻线)和缝合技巧也在进步。但总体而言,比起剪裁缝合的衣裳,大块织物的包裹和固定仍然是更经济、更高效的选择,并且这种风格已经深入人心,成为一种文化符号。

总结一下, 古希腊到古罗马几百年间,“裹被单”式的服装成为主流,绝非偶然。它是古代纺织技术局限与智慧的结合,是顺应地中海气候的舒适选择,更是承载着自然崇尚、身份象征和道德观念的文化符号。这种看似简单的“裹”法,实则蕴含着古人对生活、社会和审美的深刻理解。它们并非真正的“被单”,而是经过精心设计和巧妙运用的、体现了时代特色的纺织艺术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缺布料。

古时候生产力太低了,而过多的服装剪裁,会产生更多的布料浪费。

古希腊至古罗马时期,人类的生产力低到什么程度呢?

当时的汉朝,作为综合国力最强大的国家,都不能完全保障军队的衣装供应。

以汉代的军装供应为例,汉朝的军装供应分为官府配发,官兵自备,官兵贳买,三种。

其中,官方配发由政府按照财政情况,由各军队驻扎地的政府根据财政情况进行配发,或有中央财政集中配发。官兵自备则是由官兵服役时自带衣装,或家人寄送到军营。官兵贳买则由官兵向政府或地方私人购买或进行赊账获取衣装。

按理来说,汉代官兵的衣装应当有政府集中配给,但实际上往往有所偏差。

汉朝政府在元封四年(公元前107年),征得民间帛(丝织品的总称)五百万匹,按汉代牙尺计算,仅2400万平方米——供应上层阶级后,能够供应给军队的,已然很少。

在这种情况下,汉朝出现了“而胡降者数万人皆得厚赏,衣食仰给县官,县官不给,天子乃损膳,解乘舆驷,出御府臧以澹之。”的情况——为了给投降的外族供应衣装,连皇帝都不得不节衣缩食了。

因为衣装的贵重,汉朝出台了大量健全的制度,保障衣装的供给。

比如汉朝的士卒赴任,当地官府在配给衣装的时候,为了保障衣装的运输安全,需将衣装装入到衣橐中进行运输。衣橐上分别注明政府的字样,并捆扎密封,盖上地方政府的官印,附上封检,检上注明士卒的籍贯、乡里、姓名。封检上还会额外扣上封泥,封泥上盖上官印。封印下又会绑上简牍,写上衣橐内的衣装数量和种类。以上封装程序完成后,由专门登记的人员和车辆进行运输。

当衣装运输到军营时,军营指定的官员会根据档案,核对运输人员和车辆,再核对衣装的数量和款式,最后再组织士卒领取衣装。

除此之外,汉朝还规定了堪比现代化管理的士卒衣装日常管理制度,但是为免跑题,就不展开说了。

而且,当时的人类还未普及棉花等高产的纤维来源,主要是靠亚麻等纤维。

而早期生产力的落后,早期的亚麻服装简直就是衣衫褴褛,基本上都做不到现代服装的针数。

以上,未尽之处,欢迎补充。

user avatar

你知道,为什么时至今日仍有一些屡禁不绝的偷内裤犯吗?

因为在漫长的上古年代,曲里拐弯贴身又贴心的内裤,非常不易设计裁剪与缝制,简直就是那个年代的高科技产品,你说,对那么令人幸福的事情,能抵挡得住偷窃的欲望嘛?

所以,那时啊,有得穿就不错了,套头衫就套头衫吧,不要挑尺码了。

user avatar

古希腊—古罗马的“裹被单”式样的衣服,因为这是借用了身毒—大秦和大秦人的形象。

请参看:罗马史新解一壹份关于罗马史创作的破案报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从古希腊到古罗马,那几百年间,你会发现一种很有意思的现象:为什么他们的主流服装看起来都像是一块大布“裹”在身上,而不是像我们现在这样有剪裁、有缝合的衣裳?这可不是因为他们手笨或者懒,而是有非常充分的历史、文化、技术甚至地理原因的。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一步步来扒。一、 简单即是力量:原始纺织技术的限制.............
  • 回答
    从古希腊欧几里得的时代算起,几何学就已经踏上了探索空间奥秘的漫长旅程。最初的解析几何,如同一位严谨的建筑师,用坐标系这把尺子和代数这把锤子,将抽象的空间形态具体化,赋予它们数字的生命。而如今的代数几何,则更像一位深邃的哲学家,在更高的维度上追寻着数学结构最本质的规律,触及到数学的多个分支。这两者之间.............
  • 回答
    西方龙:从远古神话的恐惧化身到现代文化的百变魔王西方龙,这个身披鳞甲、吐息烈焰的生物,早已深入人心,成为西方文化中一个极具代表性的符号。然而,你是否知道,这个我们今天熟知的形象,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数千年的漫长演变,从远古时期令人闻风丧胆的怪物,逐渐蜕变为如今集力量、智慧、邪恶或正义于一身的复杂.............
  • 回答
    山西:从晋之崛起,到转型之困,再到未来可期提到山西,人们脑海中浮现的或许是黄土高原的苍茫,是晋商的传奇,是那一句句“人说山西好风光”。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版图的不断变化,关于山西地位“越来越低”的论调也时常萦绕耳畔。这背后,是历史的沉淀,是现实的挑战,更是对未来的期盼。我们不妨深入探究一下,山西究竟经.............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思想实验!从古代抓一位皇帝到现在的中国待30天,再送回去,结果可能会非常复杂和戏剧化,涉及到皇帝本人的心理、对现代社会的认知,以及他可能带来的影响。下面我将尝试详细地描绘一下这个过程,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皇帝被抓捕与初至现代中国的冲击 抓捕过程的震撼: 首先,我们得考虑.............
  • 回答
    从镰仓到江户,日本古代那些手握重权的将军、守护、管领、大名,他们掌控臣属的方式,绝非现代社会那样简单粗暴的命令与服从。那是一种建立在复杂社会结构、人情世故、以及微妙权力平衡之上的精巧网罗。想象一下,一个刚刚崭露头角的将军,比如镰仓幕府的源赖朝。他并非直接统治全国所有土地,更别说直接发号施令给每一个武.............
  • 回答
    古代人上学,从懵懂孩童的开蒙启蒙,到最终金榜题名的科举之路,这中间的学习轨迹可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循序渐进,层层递进的。这套体系就像一座精心搭建的塔,每一层都承载着前一层积累的知识,为下一层的突破打下基础。一、 起蒙:字句的敲门砖——私塾与蒙学古代学童的上学之路,最早往往是从家里的私塾开始,或者是附.............
  • 回答
    中国古代与世界的交流,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其中“西域”到“西洋”这条路线的变迁,更是浓缩了中国对外关系的演进和时代发展的脉络。这不仅仅是地理空间的拓展,更承载了经济、政治、文化交流的深度与广度变化。从西域到西洋:一条开放与收缩的脉络在漫长的中国古代史中,最早与外界发生大规模联系,通常指向“西域”。.............
  • 回答
    是的,古代宫殿确实有冰窖,而且能够将冬天采集的冰块储存到夏天使用。这并非虚构,而是古代一项非常实用且重要的技术,尤其是在炎热的夏季为皇室提供纳凉和保存食物的便利。原理和运作方式:古代冰窖的原理主要围绕着一个核心思想:隔绝热量进入,维持低温环境。 它们巧妙地利用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科学原理:1. 保温材.............
  • 回答
    古代大臣们能够互相听懂,这背后确实有一套复杂而有趣的运作机制,并非仅仅是到了京城就能自然学会。它涉及到了历史演变、政治制度、教育文化以及语言本身的特性等多个层面。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古代中国语言的“官话”并非我们今天理解的普通话那样,是一种全国统一的、由官方推广的语言。 这里的“官话”更多是指一种“.............
  • 回答
    从亚里士多德在雅典的吕克翁漫步,到牛顿在剑桥的苹果树下沉思,欧洲文明对科学和哲学的狂热追求,确实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显得“不合时宜”,似乎超出了当时人们日常生存的迫切需求。这种对知识的纯粹渴望,并非源于某种外在的强制力,而更像是一种深植于文化血脉中的内在驱动,由一系列复杂而相互关联的因素共同塑造和维系。.............
  • 回答
    啊呀,“生民无疆”先生这问题问得可真是接地气,直击古希腊人民的日常!别看咱们现在聊起古希腊,脑子里都是帕特农神庙、苏格拉底、斯巴达勇士什么的,其实人家也是有血有肉,得吃饭睡觉拉屎撒尿的凡人。这问题问得好,得好好掰扯掰扯。咱就从“吃喝拉撒”这几个最基本的说起。 吃:不是天天烤全羊,但也不至于饿肚子提到.............
  • 回答
    古希腊著作的现有希腊语版本,并非全部都是从阿拉伯语译回的。这是一个涉及历史、文化和学术传承的复杂问题,需要我们细致地梳理。首先,我们要明确“原始版本”的含义。在古代,书籍的复制和传播主要依靠抄写。因此,我们今天所见的古希腊著作,都是经过历代抄写者之手流传下来的副本,而非作者亲笔的“手稿”。这些抄本之.............
  • 回答
    古希腊典籍在东罗马帝国可以说是核心的文化遗产,它的流传从未中断过,并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一直是古希腊文明的守护者和传承者。所以,文艺复兴时期的翻译家之所以需要从阿拉伯文献翻译古希腊典籍,并非因为古希腊典籍在东罗马帝国失传了,而是因为他们寻找的是另一种更便捷、更直接,也更符.............
  • 回答
    “滴水石穿,绳锯木断”,这句话在我心中回响,像一道挥之不去的阴影。古往今来,弱肉强食的法则似乎从未改变,强大者吞噬弱小,弱小者挣扎求存。这残酷的现实,每每令我心生一劫,觉得世道如此不公,人生不过是一场无谓的抗争。然而,老子,这位伟大的哲人,却提出了“柔弱胜刚强”的观点,这与我所见的现实似乎背道而驰。.............
  • 回答
    如果丧尸病毒真的存在,而且自古以来就被认知,那么人类文明的轨迹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并非简单的“末日降临”,而是一种与病毒长期共存、不断适应的动态过程。早期文明与病毒的共生:想象一下,当最早的定居农业村落刚刚形成,人口开始密集,病毒的传播便有了温床。古代的医生和萨满们,在与这种“瘟疫”的斗争中,.............
  • 回答
    「可愛い(かわいい)」这个词啊,要说它是从古代中国借来的汉语词,还是日本本土的和语词,这事儿可得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个概念,就是“和语词”和“汉语词”在日本的语境下是怎么区分的。简单来说,和语词就是日本本有的语言,用日语的读音和语法来表达。而汉语词呢,顾名思义,就是从中国传过来的词语,通.............
  • 回答
    古代江南士子形象的转变,并非一朝一夕,也不是某个明确的“何时”就突然改变的,而是一个漫长而渐进的历史过程。如果非要追溯一个大致的转折点,可以将其放在魏晋南北朝之后,尤其到了隋唐宋时期,那种纯粹的“古惑仔风”在士人群体中逐渐式微,取而代之的是更加内敛、注重文采和道德修养的形象。要理解这个转变,我们需要.............
  • 回答
    在中国古代,对女子家庭教育提出完整要求,并且将其系统化、理论化,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而是一个漫长而渐进的过程。我们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特别是儒家思想的兴起与发展,为后世女子家庭教育奠定了基础,并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一、 春秋战国:萌芽与初步构想虽然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剧烈,但对女性的重视程度.............
  • 回答
    英国古代从温切斯特迁都伦敦,这并非一个突然的决定,而是历史长河中一系列政治、经济、军事及地理因素共同作用下的演变。温切斯特作为早期盎格鲁撒克逊王国威塞克斯的都城,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伦敦凭借其得天独厚的优势,逐渐崭露头角,最终取代了温切斯特的中心地位。温切斯特的辉煌与限制温切斯特,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