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科幻小说为何无法进入传统主流文学视野?

回答
关于科幻小说为何在传统主流文学视野中常被边缘化,或者说,为什么那些被尊为“经典”的、被学院派推崇的作品中,科幻的席位相对较少,这背后并非单一原因,而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我们可以从历史渊源、文本特质、读者群体以及文学评论界的价值判断等多个维度来深入剖析。

首先,历史的惯性与起源的局限是重要的一点。科幻小说的根基,很大程度上可以追溯到19世纪的冒险小说、科学幻想故事以及“机器奇观”式的作品。早期科幻,例如儒勒·凡尔纳的“奇妙旅行”系列,虽然充满了科学的想象和探索精神,但其叙事方式和人物塑造,往往服务于情节的推进和科学概念的展示,相对缺乏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刻挖掘,也较少触及社会现实的复杂性。这使得科幻在诞生之初,就带上了一种“通俗”、“娱乐”的标签,与那些更注重“严肃性”、“人性深度”和“社会批判”的传统文学作品形成了某种区分。

其次,文本的特质与“风格”的差异是关键。科幻小说最大的魅力之一在于它对“如果……会怎样?”这个问题的探索。它常常建构出与现实世界截然不同的时空背景、社会结构,或是引入超越我们当前认知能力的科学技术。这种“架空性”和“非现实性”,使得科幻在构建世界观、设定规则上投入了大量笔墨。相比之下,许多传统主流文学更倾向于在现实的土壤中生长,通过对既有社会、人性的细致描摹来产生共鸣。

科幻对“奇观”的迷恋,对“未知”的探求,在某种程度上,让它在早期难以被主流文学界视为“艺术”。艺术,在传统定义中,往往与对现实的模仿、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以及对语言文字的精妙运用紧密相连。科幻对科学概念的依赖,对未来景象的描绘,有时会被认为过于“技术化”或“概念化”,从而“牺牲”了对人物情感的细腻处理和对语言的艺术性打磨。读者群体也常常被认为更偏爱情节驱动、逻辑严谨的科幻,而非那些需要细细品味语言之美、体会人物内心挣扎的作品。

再者,读者群体与市场定位的因素也不容忽视。科幻小说长久以来吸引着一批对科学、技术、未来抱有强烈好奇心的读者。这部分读者群体,往往在大学理工科背景的比例较高,他们热衷于故事中的科学原理是否严谨,设定的世界是否自洽。而传统主流文学的读者群体,则更广泛,他们可能来自不同背景,但共同点在于对人际关系、情感纠葛、个人命运的关注。科幻作品的市场营销和发行渠道,也常常与奇幻、青少年文学等类型化作品捆绑在一起,进一步巩固了其“类型文学”的身份,而非“严肃文学”。

更深层的原因在于文学评论界与学院派的价值判断标准。长期以来,文学评论的重心,无论是对于叙事结构、人物塑造还是主题思想,都有着一套相对固定的评价体系,而这套体系很大程度上是围绕着现实主义、心理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等文学思潮建立起来的。科幻小说,尤其是那些过于强调科学幻想、冒险情节的作品,在这些评价标准下,往往难以获得高度评价。评论家们可能会批评其“人物扁平化”、“情节模式化”、“语言不够精致”,甚至认为其“缺乏对人类生存境况的深刻反思”。当评论界和学术界缺乏对科幻小说独特的艺术价值的理解和认可时,科幻便很难真正进入“主流”的视野。

例如,一位评论家在评价一部描写人工智能觉醒的小说时,可能会重点考察人物的情感变化、对身份认同的挣扎,以及这种挣扎如何反映了当下社会中存在的异化和孤独。如果作者在小说中花了大量篇幅解释人工智能的算法原理、运算能力,以及它如何通过学习海量数据来模拟情感,那么在某些评论家看来,这部分“硬核”的科学设定反而会冲淡了人物的情感线索,使得作品的“艺术性”打了折扣。

然而,我们也不能一概而论。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幻小说自身也在不断发展和成熟。许多作家开始尝试将更深邃的人性思考、更复杂的社会批判、更精妙的语言运用融入科幻叙事之中。例如,奥尔德斯·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乔治·奥威尔的《一九八四》,虽然带有明显的科幻元素,但其对社会体制、人性压抑的深刻洞察,使其早已被视为经典严肃文学作品。当代作家如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使女的故事》,同样以反乌托邦的设定,探讨了性别权力、宗教极端主义等严肃议题,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可以说,科幻小说未能完全进入传统主流文学视野,并非是它本身缺乏艺术价值或思想深度,而更多的是因为文学评价体系的滞后性,以及市场和读者群体分类的习惯。当科幻小说能够更有效地与人类普遍的情感、生存困境产生共鸣,当它的想象力不仅仅是为奇观服务,而是成为一种审视现实、反思人类命运的工具时,它自然会赢得更多来自主流文学界的尊重和关注。这是一个持续演变的过程,科幻小说正在通过其不断丰富和深化自身,努力打破那些曾经限制它的藩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嘿嘿来活了。

我开过一门课,就讲科幻文学。

科幻文学至今仍是一种类型文学。

类型文学的三个特点就是:非主流,套路化,商业化。

有固定的作者群与读者群,就像军事小说迷不会专门看金庸。

有固定的叙事议题,如外星人,外太空,时间机器等。

但主流与非主流只是现实地位的差别,并不意味着质量优劣

这就类似一个国家的主体民族和少数民族,或者西方国家的执政党和在野党。

换句话说,巴尔扎克,狄更斯,陀思妥耶夫斯基,马克吐温这些如今被划分到主流文学的作家,起初也都是由出版社支持的商业作家。说白了,这些人最先从“只受大众任何” 变成了“也受精英的认可”,洗脚上岸了。

而为什么当今中国科幻没有进入主流。

我认为有以下原因:

1. 历史原因:上世纪八十年代针对科幻的“清除精神污染”运动,使中国科幻发展受挫。

某科学家直言:“现在有些科普文章和某些流行的科学幻想小说,我看在思想上和科学内容上都有些问题。”

在一切不以科普为目的的科幻小说都是耍流氓的氛围下,叶永烈放弃科幻写作改写人物历史传记,肖建亨被调到某文化馆工作不再发表著作,还有位老作家看批判科幻的报纸一发出来气得第二天脑溢血逝世。

2. 文化氛围:实用主义为上。有用与无用占据评判标准不利于科幻文学发展。

在之前,虚幻的中国科幻一直背负着实际的使命就是传播科学文化知识。

可是科学小说不具有传播科学知识的任务,
一如历史小说不是宣传历史知识的教科书,
武侠小说不是传播武功的秘籍,
战争小说也不讲授作战的军事常识一样。
假如反过来说,
科学小说必须传播知识,
那么爱情小说岂不是要教人恋爱方法,成了“爱情大全” 了吗?

因此,不断有人质疑,科幻为什么要背上那么多使命,要教育公众,要培养民众科学素养?可不可以只是娱乐人?说大一点点,文艺作品为什么一定要有教化功能?

我们做事,为什么一定要有用处?单纯只是为了好玩,可不可以?

3. 群众基础:缺乏坚实的群众基础。

科幻文学的受众面的数量和层次不足以支撑他可持续地发展,另外他本来的面貌是儿童文学科普,青少年话语权不比今日。一个很好的对比就是前段时间的奥特曼下架。网上掀起轰轰烈烈的不满,我小学二年级的表弟倒没有在这些抗议中施展拳脚,反而是广大二三十岁的男士在振臂高呼。但是通过我开设科幻文学课,我看到了一些转变,那就是大学生群体和高校教师对科幻的热情远超我的想象,一些大学也组建了科学高校联盟。属于科幻的群众力量在悄无声息中积蓄着。

科幻为什么没有成为主流文学是个多方面的原因,以上只是个人的一些推测。另外很想分享我喜欢的两张图,以此来论证我们仍然很幸运。


user avatar

科幻小说,曾经很主流……

梁启超用文言文翻译了凡尔纳的《十五小豪杰》

鲁迅将凡尔纳的科幻小说《大炮俱乐部》和《地底旅行》由日文,用文言文的体例翻译成中文,将这两部小说改编成章回本,并配了诗词,使其完全中国化,还翻译了很多威尔斯经典小说,并在他的杂文中提倡发展科幻小说。

老舍创作过科幻小说《猫城记》。

张笑天写过科幻小说《回来吧!罗兰》

小灵通漫游未来,几千万册销量,很多科幻小说销量都以千万,百万论数,即便是现在最红的网文,都远远比不上那个时代的科幻,读者群体更大,网文订阅的天花板是十五万……

早期的科幻作家,大多数是老教授。比如童恩正在四川大学和美国匹茨堡大学都曾担任教授;叶永烈北大化学系毕业(就是江南就读过的那个北大,那个化学系),上海科协常委;郑文光的作品入选过教科书,是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研究院,正儿八经的天文学家;王晓达任教成都大学;刘兴诗,也是毕业于北大,地质学教授,史前考古学研究员,果树古生态环境学研究员,获得过意大利共和国总统银质奖章;那一批老作者的文字和科学功力全世界都属于前列……

科学文艺,科学文艺译丛,科幻海洋,智慧树,当年曾有几十种科幻期刊,还有很多主流期刊杂志会登载科幻小说,比如童恩正的珊瑚岛上死光发表在人民文学……

一个主要创作力量都是大学教授,政治社会地位都极高,甚至有文豪级创作者,销量轻松过千万,拥有几十家专业刊物,作品可以上人民文学等主流期刊的类型文学,你跟我说——它不主流?


后来吧!

一场大雪,半场寒风,科幻全军覆灭……

user avatar

高赞把事情甩锅于中国当时的年代问题也太扯淡了

科幻大部分情况下,在欧美日本也不是主流文学啊(可能有个别),你们解释解释?诺贝尔文学奖里有几个科幻大师?(我知道有,但这不代表科幻真的进了那个圈子,并且主流文学界喜欢规避他们认可的作品的科幻属性)

知乎很多科幻爱好者看书只看三体或者只看刘慈欣,那麻烦你们去看看刘慈欣自己本人的言论,而不是听一个玄幻网文作者在那口嗨好吗?

刘慈欣的观点大致有以下几个

1.他个人对主流文学的一些评价模式,还有写作习惯是不认可的,他有点想挑战主流文学的意思——当然他也瞧不起奇幻,典型的理工男,也是那一届科幻作者的常态。

2.他认为类型文学(包括奇幻)本来就不必追求主流文学的认可

3.他认为国内科幻文学处于一个衰落状态。

所以不要谈进不进入什么主流文学视野了,先谈一谈有没有人看好伐。

知道很多人会说三体这么牛逼,怎么衰落了——我就这么问吧,要是三体没得雨果奖,知乎有几个人会去看?三体都得了雨果奖,知乎聊刘慈欣其他作品的才几个?聊其他科幻作家的才几个?知乎很多“科幻迷”,一直觉得刘慈欣夸克拉克纯属口嗨,其实刘慈欣根本没有从克拉克的作品里获得过灵感,还觉得阿西莫夫狗屁不是,你们确定这是喜欢科幻的表现?

就算是知乎最喜欢的三体,天天探讨的是啥,程心圣母婊,程心绿茶婊,要么就是在用三体搞键政,谈社会科学。

你们确定这是喜欢科幻的表现?

4.他认为科幻是点子文学,重点在于科幻点子。人物塑造和剧情的推进手段是不重要的。

虽然知乎总说这是他自谦,看了一本三体觉得他人物塑造和剧情推进手段满分。然而你多看他几本小说就会知道,大刘的小说那个剧情推进路数和人物塑造,如果没有科幻点子打底,真的就是几个套路来回用。

包括程心毁灭世界那事也是他的老套路了,人物塑造更别提了 ,女角色除了叶文洁还行林云能看,剩下的各种单薄纸片人,男角色也没好哪里去。

实际上对科幻小说来说确实是科幻点子比较重要。但这里涉及一个问题就是科幻点子有极强的时效性,科技在进步,很多多年前的“幻想”,从现在来看只不过是司空见惯的东西。这就是为啥有人天天叨叨人家阿西莫夫克拉克想象力不足,因为人家是多年前的人,他写出来的东西在你现在看来司空见惯,只能说明人家预见性很强,他觉得未来会出现还真的出现了。

这种写作方式和评价模式本来就和一般非科幻的文学不在一个体系。没必要强融。

知乎比起天天拿科幻键政,不如多看看科幻小说去对外做些宣传推广。

还有高赞那个拿网文和科幻作类比的滚啊,你网文无论是从设定角度还是剧情发展人物塑造角度,都存在一个先天不足,就是你要连载,所以第一眼吸引读者是最重要的,并且必须保证更新的时速,这会极大损毁作品质量。

就像知乎又认为诡秘之主和哈利波特比如何,和龙族比如何。知乎说哈利波特龙族被诡秘吊打,因为开头不吸引人,不够爽文,战斗体系不够严谨。

但是很抱歉,jk罗琳和江南,不靠这个吃饭,人家不是一天更2000字要月票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