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嘿来活了。
我开过一门课,就讲科幻文学。
科幻文学至今仍是一种类型文学。
类型文学的三个特点就是:非主流,套路化,商业化。
有固定的作者群与读者群,就像军事小说迷不会专门看金庸。
有固定的叙事议题,如外星人,外太空,时间机器等。
但主流与非主流只是现实地位的差别,并不意味着质量优劣。
这就类似一个国家的主体民族和少数民族,或者西方国家的执政党和在野党。
换句话说,巴尔扎克,狄更斯,陀思妥耶夫斯基,马克吐温这些如今被划分到主流文学的作家,起初也都是由出版社支持的商业作家。说白了,这些人最先从“只受大众任何” 变成了“也受精英的认可”,洗脚上岸了。
而为什么当今中国科幻没有进入主流。
我认为有以下原因:
1. 历史原因:上世纪八十年代针对科幻的“清除精神污染”运动,使中国科幻发展受挫。
某科学家直言:“现在有些科普文章和某些流行的科学幻想小说,我看在思想上和科学内容上都有些问题。”
在一切不以科普为目的的科幻小说都是耍流氓的氛围下,叶永烈放弃科幻写作改写人物历史传记,肖建亨被调到某文化馆工作不再发表著作,还有位老作家看批判科幻的报纸一发出来气得第二天脑溢血逝世。
2. 文化氛围:实用主义为上。有用与无用占据评判标准不利于科幻文学发展。
在之前,虚幻的中国科幻一直背负着实际的使命就是传播科学文化知识。
可是科学小说不具有传播科学知识的任务,
一如历史小说不是宣传历史知识的教科书,
武侠小说不是传播武功的秘籍,
战争小说也不讲授作战的军事常识一样。
假如反过来说,
科学小说必须传播知识,
那么爱情小说岂不是要教人恋爱方法,成了“爱情大全” 了吗?
因此,不断有人质疑,科幻为什么要背上那么多使命,要教育公众,要培养民众科学素养?可不可以只是娱乐人?说大一点点,文艺作品为什么一定要有教化功能?
我们做事,为什么一定要有用处?单纯只是为了好玩,可不可以?
3. 群众基础:缺乏坚实的群众基础。
科幻文学的受众面的数量和层次不足以支撑他可持续地发展,另外他本来的面貌是儿童文学科普,青少年话语权不比今日。一个很好的对比就是前段时间的奥特曼下架。网上掀起轰轰烈烈的不满,我小学二年级的表弟倒没有在这些抗议中施展拳脚,反而是广大二三十岁的男士在振臂高呼。但是通过我开设科幻文学课,我看到了一些转变,那就是大学生群体和高校教师对科幻的热情远超我的想象,一些大学也组建了科学高校联盟。属于科幻的群众力量在悄无声息中积蓄着。
科幻为什么没有成为主流文学是个多方面的原因,以上只是个人的一些推测。另外很想分享我喜欢的两张图,以此来论证我们仍然很幸运。
科幻小说,曾经很主流……
梁启超用文言文翻译了凡尔纳的《十五小豪杰》
鲁迅将凡尔纳的科幻小说《大炮俱乐部》和《地底旅行》由日文,用文言文的体例翻译成中文,将这两部小说改编成章回本,并配了诗词,使其完全中国化,还翻译了很多威尔斯经典小说,并在他的杂文中提倡发展科幻小说。
老舍创作过科幻小说《猫城记》。
张笑天写过科幻小说《回来吧!罗兰》
小灵通漫游未来,几千万册销量,很多科幻小说销量都以千万,百万论数,即便是现在最红的网文,都远远比不上那个时代的科幻,读者群体更大,网文订阅的天花板是十五万……
早期的科幻作家,大多数是老教授。比如童恩正在四川大学和美国匹茨堡大学都曾担任教授;叶永烈北大化学系毕业(就是江南就读过的那个北大,那个化学系),上海科协常委;郑文光的作品入选过教科书,是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研究院,正儿八经的天文学家;王晓达任教成都大学;刘兴诗,也是毕业于北大,地质学教授,史前考古学研究员,果树古生态环境学研究员,获得过意大利共和国总统银质奖章;那一批老作者的文字和科学功力全世界都属于前列……
科学文艺,科学文艺译丛,科幻海洋,智慧树,当年曾有几十种科幻期刊,还有很多主流期刊杂志会登载科幻小说,比如童恩正的珊瑚岛上死光发表在人民文学……
一个主要创作力量都是大学教授,政治社会地位都极高,甚至有文豪级创作者,销量轻松过千万,拥有几十家专业刊物,作品可以上人民文学等主流期刊的类型文学,你跟我说——它不主流?
后来吧!
一场大雪,半场寒风,科幻全军覆灭……
高赞把事情甩锅于中国当时的年代问题也太扯淡了
科幻大部分情况下,在欧美日本也不是主流文学啊(可能有个别),你们解释解释?诺贝尔文学奖里有几个科幻大师?(我知道有,但这不代表科幻真的进了那个圈子,并且主流文学界喜欢规避他们认可的作品的科幻属性)
知乎很多科幻爱好者看书只看三体或者只看刘慈欣,那麻烦你们去看看刘慈欣自己本人的言论,而不是听一个玄幻网文作者在那口嗨好吗?
刘慈欣的观点大致有以下几个
1.他个人对主流文学的一些评价模式,还有写作习惯是不认可的,他有点想挑战主流文学的意思——当然他也瞧不起奇幻,典型的理工男,也是那一届科幻作者的常态。
2.他认为类型文学(包括奇幻)本来就不必追求主流文学的认可
3.他认为国内科幻文学处于一个衰落状态。
所以不要谈进不进入什么主流文学视野了,先谈一谈有没有人看好伐。
我知道很多人会说三体这么牛逼,怎么衰落了——我就这么问吧,要是三体没得雨果奖,知乎有几个人会去看?三体都得了雨果奖,知乎聊刘慈欣其他作品的才几个?聊其他科幻作家的才几个?知乎很多“科幻迷”,一直觉得刘慈欣夸克拉克纯属口嗨,其实刘慈欣根本没有从克拉克的作品里获得过灵感,还觉得阿西莫夫狗屁不是,你们确定这是喜欢科幻的表现?
就算是知乎最喜欢的三体,天天探讨的是啥,程心圣母婊,程心绿茶婊,要么就是在用三体搞键政,谈社会科学。
你们确定这是喜欢科幻的表现?
4.他认为科幻是点子文学,重点在于科幻点子。人物塑造和剧情的推进手段是不重要的。
虽然知乎总说这是他自谦,看了一本三体觉得他人物塑造和剧情推进手段满分。然而你多看他几本小说就会知道,大刘的小说那个剧情推进路数和人物塑造,如果没有科幻点子打底,真的就是几个套路来回用。
包括程心毁灭世界那事也是他的老套路了,人物塑造更别提了 ,女角色除了叶文洁还行林云能看,剩下的各种单薄纸片人,男角色也没好哪里去。
实际上对科幻小说来说确实是科幻点子比较重要。但这里涉及一个问题就是科幻点子有极强的时效性,科技在进步,很多多年前的“幻想”,从现在来看只不过是司空见惯的东西。这就是为啥有人天天叨叨人家阿西莫夫克拉克想象力不足,因为人家是多年前的人,他写出来的东西在你现在看来司空见惯,只能说明人家预见性很强,他觉得未来会出现还真的出现了。
这种写作方式和评价模式本来就和一般非科幻的文学不在一个体系。没必要强融。
知乎比起天天拿科幻键政,不如多看看科幻小说去对外做些宣传推广。
还有高赞那个拿网文和科幻作类比的滚啊,你网文无论是从设定角度还是剧情发展人物塑造角度,都存在一个先天不足,就是你要连载,所以第一眼吸引读者是最重要的,并且必须保证更新的时速,这会极大损毁作品质量。
就像知乎又认为诡秘之主和哈利波特比如何,和龙族比如何。知乎说哈利波特龙族被诡秘吊打,因为开头不吸引人,不够爽文,战斗体系不够严谨。
但是很抱歉,jk罗琳和江南,不靠这个吃饭,人家不是一天更2000字要月票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