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二战的时候是所有男性都去当兵了吗?还是只占很小的一部分比例?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好,涉及到二战期间各国动员兵力的程度,这在不同国家和不同时期是有很大差别的。简单地说,不是所有男性都去当兵了,但动员的比例相当可观,远非“一小部分”。 战局的激烈程度、国家的总动员能力以及战争的持续时间,都极大地影响了兵役的普及程度。

为了更详细地解释,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看:

1. 国家总动员与总力战:

二战被普遍认为是“总体战”(Total War)的代表。这意味着参战国的国家机器,包括经济、工业、人力资源,都被最大限度地动员起来,服务于战争的需要。这不仅仅是军队的规模,还包括后方工业的生产、资源的调配、宣传的动员等等。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几乎所有能够为战争服务的社会成员,不论男女,都被纳入了战争的体系。 对于男性而言,最直接的动员方式就是参军入伍。

2. 各国兵役制度与动员规模的差异:

征兵制国家(例如苏联、德国、中国): 这些国家普遍实行义务兵役制,并且在战时会大幅度降低征兵年龄下限和提高上限,几乎将所有适龄健康的男性都纳入了兵役的考虑范围。
苏联: 苏联是二战中动员兵力最多的国家之一。其庞大的人口基数和严酷的东线战场,迫使其动员了数千万男性。虽然并非每个适龄男性都最终出现在战场一线,但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接受了军事训练,或在后方从事与军事相关的劳动。很多年少的男孩(如17、18岁)也被征召入伍。
德国: 德国实行强制兵役制,在战争初期和中期,兵力构成以职业军人和早期动员的适龄青年为主。但随着战事的深入和损失的加大,德国不断降低征兵年龄(甚至征召了许多16、17岁的希特勒青年团成员),并征召了大量年长者(如50岁左右的预备役人员),甚至组织了 Volkssturm(人民突击队),这支部队几乎是全民皆兵,目的是保卫本土。
中国: 中国在二战(抗日战争)期间,虽然工业基础薄弱,但由于国土沦丧、人口损失巨大,国民政府也实施了严酷的征兵政策。大量青壮年男性被征召入伍,即便是在兵荒马乱的年代,许多地方政府为了完成征兵任务,也会采取各种手段。但由于装备和训练的不足,很多中国士兵的战斗力受到影响。

志愿兵制国家(例如美国、英国):
美国: 美国在珍珠港事件后,虽然初期存在大量的志愿兵,但很快就实行了严格的征兵制度(Selective Service)。参战后,几乎所有18至45岁的男性都有服兵役的义务。虽然不是每个被征召的人都去了前线,有些人被分到了后方支持单位,但兵役的普遍性非常高。尤其是在战争的后期,大量青年男性加入了军队。
英国: 英国在战争初期以志愿兵为主,但随着战争的进行,也迅速实施了普遍征兵。包括不同年龄段的男性。

3. “占很小一部分比例”的说法为何不准确:

如果说“占很小一部分比例”,那大概是指 成年男性中未成年、年老体弱、患有严重疾病无法参军,或者在关键后方岗位(如维持战争生产的工程师、科学家、矿工等)且被认为其工作比参军更重要的人。 但即使是这些人,他们也往往在后方为战争出力,例如参与民防、生产军需品等。

更准确的说法是: 战争动员的程度非常深,几乎将所有具备基本劳动能力和健康条件的男性都纳入了兵役或战争相关的劳动体系。征兵的年龄范围非常广,从十几岁的少年到五十岁左右的中老年男性都有可能被征召。

4. 后方劳动与兵役的界定:

需要注意的是,“当兵”不一定是指在前线作战。很多人在军队中担任后勤、通讯、工程、医疗等支援性岗位。另外,即使没有直接穿上军服,很多男性也在工厂、农场、矿山等地方从事着为战争服务的劳动,这些也是战争动员的一部分。

总结来说:

二战期间,绝大多数参战国的男性都不同程度地参与了战争动员。 征兵制国家更是将兵役的范围扩展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几乎覆盖了所有健康适龄的男性。即使是志愿兵制国家,在战争后期也普遍实行了征兵。所以,“所有男性都去当兵”虽然是一个过于绝对的说法,但“占了很大一部分比例”甚至是“绝大多数有能力服役的男性都被征召或参与了战争相关劳动” 才是更为准确的描述。战争的残酷性迫使各国倾尽人力资源,战争的阴影笼罩了社会中的每一个角落。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般来说,军队人口占总人口数量达到10%的话就会严重影响本国的生产生活情况,必然会出现生产力下降,所以除了战略局势最关键的时期,一般军队人口都维持在不超过总人口8%的水平上

二战中民众对于参军的态度并不取决于本人的政治观点。在德国入侵法国以前, 德国人对于参军并不积极,法国之战后才开始踊跃参军,这里应该有一定的投机因素:因为看上去欧洲快被德国统一了,战争似乎快结束了,与此同时,外籍人员参加德军的情况在法国之战后明显活跃,尤其是荷兰、比利时、丹麦等国,很多人并不认为本国被德国占领是耻辱,反而以参加德军为荣,5SS维京师基本就是这些地区的志愿者组成,这种观念大概与欧洲地区领土变更频繁有关。在德国战争形势恶劣化之前,德军有很多外籍士兵,甚至包括了印度人和穆斯林。

但战争形势恶劣化后,德国开始出现逃兵现象,这也是人之本能,谁也不想去送死是不是?而且逃兵现象广泛存在各参战国之间,苏联美国英国日本无一幸免,英国就发布了规定,凡是在后方的游荡的成年男子拿不出合法的不服兵役的证明,都要按照逃兵罪论处,该规定一度导致假军服制造业和假证明伪造业繁荣昌盛~``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