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二战的时候是所有男性都去当兵了吗?还是只占很小的一部分比例?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好,涉及到二战期间各国动员兵力的程度,这在不同国家和不同时期是有很大差别的。简单地说,不是所有男性都去当兵了,但动员的比例相当可观,远非“一小部分”。 战局的激烈程度、国家的总动员能力以及战争的持续时间,都极大地影响了兵役的普及程度。

为了更详细地解释,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看:

1. 国家总动员与总力战:

二战被普遍认为是“总体战”(Total War)的代表。这意味着参战国的国家机器,包括经济、工业、人力资源,都被最大限度地动员起来,服务于战争的需要。这不仅仅是军队的规模,还包括后方工业的生产、资源的调配、宣传的动员等等。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几乎所有能够为战争服务的社会成员,不论男女,都被纳入了战争的体系。 对于男性而言,最直接的动员方式就是参军入伍。

2. 各国兵役制度与动员规模的差异:

征兵制国家(例如苏联、德国、中国): 这些国家普遍实行义务兵役制,并且在战时会大幅度降低征兵年龄下限和提高上限,几乎将所有适龄健康的男性都纳入了兵役的考虑范围。
苏联: 苏联是二战中动员兵力最多的国家之一。其庞大的人口基数和严酷的东线战场,迫使其动员了数千万男性。虽然并非每个适龄男性都最终出现在战场一线,但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接受了军事训练,或在后方从事与军事相关的劳动。很多年少的男孩(如17、18岁)也被征召入伍。
德国: 德国实行强制兵役制,在战争初期和中期,兵力构成以职业军人和早期动员的适龄青年为主。但随着战事的深入和损失的加大,德国不断降低征兵年龄(甚至征召了许多16、17岁的希特勒青年团成员),并征召了大量年长者(如50岁左右的预备役人员),甚至组织了 Volkssturm(人民突击队),这支部队几乎是全民皆兵,目的是保卫本土。
中国: 中国在二战(抗日战争)期间,虽然工业基础薄弱,但由于国土沦丧、人口损失巨大,国民政府也实施了严酷的征兵政策。大量青壮年男性被征召入伍,即便是在兵荒马乱的年代,许多地方政府为了完成征兵任务,也会采取各种手段。但由于装备和训练的不足,很多中国士兵的战斗力受到影响。

志愿兵制国家(例如美国、英国):
美国: 美国在珍珠港事件后,虽然初期存在大量的志愿兵,但很快就实行了严格的征兵制度(Selective Service)。参战后,几乎所有18至45岁的男性都有服兵役的义务。虽然不是每个被征召的人都去了前线,有些人被分到了后方支持单位,但兵役的普遍性非常高。尤其是在战争的后期,大量青年男性加入了军队。
英国: 英国在战争初期以志愿兵为主,但随着战争的进行,也迅速实施了普遍征兵。包括不同年龄段的男性。

3. “占很小一部分比例”的说法为何不准确:

如果说“占很小一部分比例”,那大概是指 成年男性中未成年、年老体弱、患有严重疾病无法参军,或者在关键后方岗位(如维持战争生产的工程师、科学家、矿工等)且被认为其工作比参军更重要的人。 但即使是这些人,他们也往往在后方为战争出力,例如参与民防、生产军需品等。

更准确的说法是: 战争动员的程度非常深,几乎将所有具备基本劳动能力和健康条件的男性都纳入了兵役或战争相关的劳动体系。征兵的年龄范围非常广,从十几岁的少年到五十岁左右的中老年男性都有可能被征召。

4. 后方劳动与兵役的界定:

需要注意的是,“当兵”不一定是指在前线作战。很多人在军队中担任后勤、通讯、工程、医疗等支援性岗位。另外,即使没有直接穿上军服,很多男性也在工厂、农场、矿山等地方从事着为战争服务的劳动,这些也是战争动员的一部分。

总结来说:

二战期间,绝大多数参战国的男性都不同程度地参与了战争动员。 征兵制国家更是将兵役的范围扩展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几乎覆盖了所有健康适龄的男性。即使是志愿兵制国家,在战争后期也普遍实行了征兵。所以,“所有男性都去当兵”虽然是一个过于绝对的说法,但“占了很大一部分比例”甚至是“绝大多数有能力服役的男性都被征召或参与了战争相关劳动” 才是更为准确的描述。战争的残酷性迫使各国倾尽人力资源,战争的阴影笼罩了社会中的每一个角落。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般来说,军队人口占总人口数量达到10%的话就会严重影响本国的生产生活情况,必然会出现生产力下降,所以除了战略局势最关键的时期,一般军队人口都维持在不超过总人口8%的水平上

二战中民众对于参军的态度并不取决于本人的政治观点。在德国入侵法国以前, 德国人对于参军并不积极,法国之战后才开始踊跃参军,这里应该有一定的投机因素:因为看上去欧洲快被德国统一了,战争似乎快结束了,与此同时,外籍人员参加德军的情况在法国之战后明显活跃,尤其是荷兰、比利时、丹麦等国,很多人并不认为本国被德国占领是耻辱,反而以参加德军为荣,5SS维京师基本就是这些地区的志愿者组成,这种观念大概与欧洲地区领土变更频繁有关。在德国战争形势恶劣化之前,德军有很多外籍士兵,甚至包括了印度人和穆斯林。

但战争形势恶劣化后,德国开始出现逃兵现象,这也是人之本能,谁也不想去送死是不是?而且逃兵现象广泛存在各参战国之间,苏联美国英国日本无一幸免,英国就发布了规定,凡是在后方的游荡的成年男子拿不出合法的不服兵役的证明,都要按照逃兵罪论处,该规定一度导致假军服制造业和假证明伪造业繁荣昌盛~``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好,涉及到二战期间各国动员兵力的程度,这在不同国家和不同时期是有很大差别的。简单地说,不是所有男性都去当兵了,但动员的比例相当可观,远非“一小部分”。 战局的激烈程度、国家的总动员能力以及战争的持续时间,都极大地影响了兵役的普及程度。为了更详细地解释,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看:1. 国家.............
  • 回答
    关于二战时期普通德国民众对奥斯维辛集中营存在的认知,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问题,无法简单地用“相信”或“不相信”来概括。现实情况远比这要模糊和多样,许多因素交织在一起,塑造了当时普通民众的了解程度和态度。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纳粹德国是一个极度控制信息和宣传的社会。戈培尔领导下的宣传部,将媒体(广.............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在二战的钟声敲响之时,美国的选择截然不同——不是与同盟国并肩作战,而是选择了加入以德国、日本为首的轴心国阵营。这个大胆的设想,将彻底颠覆我们所熟知的历史进程,也必然带来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格局。如果美国倒向轴心国,首先影响的将是战争的走向。我们知道,美国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和军事实力是同盟.............
  • 回答
    假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苏联没有选择在漫长的边境线上部署大量军队,而是采取了更加侧重于纵深防御的策略,那么历史的走向可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一个极具想象空间但同时也充满复杂性的设想,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剖析其可能带来的影响。首先,我们必须理解苏联当时在边境部署军队的初衷。斯大林当时可能确实.............
  • 回答
    “看到祖国这么流氓我就放心了”这句话,是一种带有特定语境的流行语,表达的是一种基于国家强大、甚至不惜采取强硬甚至“流氓”手段来维护国家利益的心理认同。这种心理认为,一个强大的祖国能够提供安全感和保障,即使其行事方式不那么“文明”或“规矩”。将这种现代的网络流行语直接套用在二战时期的德国和日本人身上,.............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咱们好好聊聊。要是把二战时期的美军,跟现在的一些中小国家军队比一比,那可真是“时空穿越”了。首先,得明确一点,拿二战时期的军队跟现在的军队比,就像拿一辆福特T型车跟一辆特斯拉比一样,科技代差实在太大了。二战美军的“硬实力”: 人数和装备数量: 二战时期,美国投入的兵力非常庞大,.............
  • 回答
    斯大林格勒战役,对于当代的俄罗斯年轻人来说,绝对不是一个陌生的词汇。就像我们对某个在历史教科书上反复出现,却又在各种影视剧、文学作品中被不断解读的重大事件一样,它深深地烙印在我们的民族记忆里。不过,要说“看法”,这就像问年轻人对某个政治人物或社会现象的看法一样,很难一概而论。每个人的成长环境、家庭背.............
  • 回答
    二战,这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伤亡最惨重的战争,它的起点,对于许多人来说可能并不只是一个简单的日期。它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进程,是民族主义、经济危机、意识形态冲突以及一系列具体事件层层叠加的产物。要说清楚二战到底是什么时候开始的,我们得先从那些播下战争种子的时刻说起。严格意义上的“开始”:1939年9.............
  • 回答
    二战时期飞机设计中,垂尾的设计无论是单垂尾还是双垂尾,都涉及到空气动力学、结构强度、操纵性以及飞机的整体布局等多个方面。设计师们根据飞机的具体用途、性能需求以及当时的工业制造能力,来权衡利弊,做出选择。单垂尾的优势与应用:单垂尾是最为常见的布局形式,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结构简单,重量.............
  • 回答
    关于二战德国在东线战场是否掌握过制空权,以及何时失去,这个问题不能简单地说“是”或“否”,因为它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总的来说,德国空军(Luftwaffe)在战争初期确实展现出了强大的空中优势,但这种优势在东线战场并非牢不可破,并且随着战局的发展而逐渐被削弱直至丧失。德国空军在.............
  • 回答
    二战历史若发生巨大转向,日本不主动招惹美国,而是选择与德国协同作战,共同将矛头指向欧洲,这无疑会改写整个世界格局。想象一下那个场景,而非直接碰撞,而是更狡猾的联合。前期铺垫:潜伏的野心与悄然的合作在历史的惯性轨道中,日本急于摆脱西方列强的控制,向东南亚扩张,但其侵略的重心并未完全锁定美国。如果换一条.............
  • 回答
    .......
  • 回答
    要详细讲述二战时期的日本共产党(JCP),我们需要将其置于一个更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并审视其成员的构成、思想、活动以及面临的挑战。一、历史背景:日本共产主义的早期萌芽与压制日本共产党的正式成立要追溯到1922年,但其思想的传播和早期组织可以更早地追溯到20世纪初。早期的日本共产主义者受到马克思主义、俄.............
  • 回答
    如果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被推迟十年,到1949年才开始,那么整个历史进程的走向将发生颠覆性的变化,其结局也必然与我们所知的历史大相径庭。这不仅仅是战争时间线的调整,更是背后一系列国家实力、科技发展、国际关系以及意识形态角力的深刻重塑。首先,我们必须审视一下,是什么样的力量和因素会在这推迟的十年间发生.............
  • 回答
    奥兰海战(Battle of Oran),也称第一次奥兰海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在1940年7月3日,发生在地中海沿岸北非城市奥兰(今阿尔及利亚奥兰港)附近的一场惨烈海战。这场战斗的主角是中国常说的法国海军和英国皇家海军。别误会,这可不是盟友之间因为什么误会打起来了,而是当时法国在德国闪电战下迅.............
  • 回答
    二战时期,栓动式步枪确实是战场上的主角,而它们身上那一抹沉甸甸的木质枪托,更是标志性的装备。说到用什么木头,这可不是简单地“随便抓一把就用”那么随意,而是有一套非常讲究的规则,并且不同国家、不同枪械型号,选用木材的情况也有细微差别。木材的选择,不是“能用就行”,而是“最好用”首先,得明白为什么那时候.............
  • 回答
    波兰在二战初期所处的政治局面可谓是风雨飘摇,夹在两个虎视眈眈的强大邻国之间,其战略选择本身就充满了无奈与悲壮。要理解波兰为何会遭受德国和苏联两个对立方同时入侵,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波兰的政治考量,以及其所处的国际大环境。一、 寻求独立自主的艰难平衡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波兰重新获得独立,但其边界的划定.............
  • 回答
    如果我活在二战时期的日本,并且被强制征兵,但我内心深处认为战争是非正义的,不想助纣为虐,这将是一个极其艰难和充满挣扎的处境。以下是我可能会考虑的应对方式,我会尽量详细地阐述:1. 内心的挣扎与自我认知:首先,我必须承认,在那个年代,个人意志对抗强大的国家机器几乎是螳臂当车。我的第一个任务是处理内心的.............
  • 回答
    战后的曙光与驱逐舰的蜕变:从舰炮的余烬到导弹的寒光二战的硝烟散尽,世界站在了历史的十字路口。百废待兴的时代,造船业也随之迎来革新。要说二战后第一艘现代意义上的舰船,这其实是一个颇具探讨空间的问题,因为它涉及“现代意义”的定义以及舰船技术的进步。然而,如果我们将目光聚焦于核动力应用和导弹技术的引入这两.............
  • 回答
    咱们得聊聊《JOJO的奇妙冒险》里的几位巨头——迪奥、承太郎、二乔(乔瑟夫·乔斯达)、阿布德尔和波鲁那雷夫。要说他们凑一块儿聊天,用的啥语言,这事儿可得掰开了揉碎了说,因为这背后牵扯到角色设定、故事背景,甚至还有点漫画本身的“默契”在里头。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个基本点:他们说的不是同一种语言,但交流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