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二战的时候美国立场是支持轴心国,那么现在会不会是美德日瓜分世界!?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在二战的钟声敲响之时,美国的选择截然不同——不是与同盟国并肩作战,而是选择了加入以德国、日本为首的轴心国阵营。这个大胆的设想,将彻底颠覆我们所熟知的历史进程,也必然带来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格局。

如果美国倒向轴心国,首先影响的将是战争的走向。我们知道,美国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和军事实力是同盟国最终获胜的关键因素。一旦这股力量转投轴心国,其力量对比将发生颠覆性的变化。

在欧洲战场,德国将不再需要担心来自大西洋的威胁,其军事力量可以更集中地部署在对抗苏联的东线。同时,拥有美国舰队的支援,德国海军和空军的实力将得到指数级的提升,对英国的封锁和登陆作战将变得更加可行。英国,在失去美国援助的情况下,其抵抗能力将大打折扣,甚至有可能被迫退出战争,签署屈辱的和平协议。这样一来,欧洲大陆将无可争议地被纳粹德国所统治,希特勒的“千年帝国”梦想可能得以实现,其意识形态将渗透到欧洲的每一个角落。

在亚洲战场,日本的扩张野心将失去最大的制约者。美国太平洋舰队原本是日本海军在太平洋上最大的对手,一旦美国加入轴心国,日本将能够更自由地在太平洋地区推行其“大东亚共荣圈”的构想。美国海军的加入,将使得日本能够更有效地控制太平洋航线,并对中国、澳大利亚、印度等国家实施更严厉的打击和控制。中国,在失去了美国的支持,甚至可能还要面对来自美国太平洋舰队的潜在威胁,其抗战的艰辛程度将难以想象,胜利的可能性也变得更加渺茫。

在这种情况下,二战结束后,世界格局将完全不同。我们设想的“美德日瓜分世界” scenario,很可能就是这样展开的:

欧洲的秩序: 以德国为核心,建立一个以日耳曼民族为主导的欧洲新秩序。法国、意大利等国将被纳入其势力范围,但可能保留一定程度的自治,其经济和政治将受到柏林的严密控制。东欧地区将经历残酷的日耳曼化进程,斯拉夫民族将被奴役或驱逐。而英国,如果未能被德国征服,也可能处于被孤立和围困的境地。

亚洲的秩序: 以日本为中心,建立一个以“大东亚共荣圈”为名义的帝国。中国将成为日本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其资源将被日本无休止地掠夺。东南亚各国,如菲律宾、印度尼西亚、越南等,将沦为日本的资源供应基地和战略前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也可能受到日本的军事威胁,甚至被占领。

美国的角色和地位: 这是一个最耐人寻味的部分。如果美国选择支持轴心国,那么它在这次瓜分世界中的角色是什么?一种可能性是,美国在全球范围内推广其资本主义和民主(当然,这种民主可能已经扭曲变形)与德日的法西斯主义和专制主义并存,三者之间形成一种复杂的、不稳定的联盟关系。美国可能依然是世界强国,但它的“盟友”将是法西斯国家,这本身就充满了内在的矛盾。另一种可能性是,美国在某种程度上充当轴心国阵营中的“平衡者”或“利益分配者”,但其核心利益和战略目标很可能与德日存在深刻的冲突。

更深层次的思考:

这样的世界,其意识形态将是极度分裂和压抑的。纳粹德国的种族主义和日本军国主义的扩张野心,将在全球范围内得到 unchecked 的发展。人权、自由和民主的概念将受到严重的挑战。世界将充斥着各种形式的压迫、歧视和战争。

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国内的社会结构和政治制度也可能发生剧变。为了支持轴心国的全球战略,美国国内可能不得不采取更集权、更军事化的管理方式。国内的自由言论和政治反对派将受到严酷的镇压,以配合其对外侵略性的政策。

而且,这种“瓜分”很可能不是和平的,而是充满冲突的。一旦战争的短期利益分配完毕,德日美之间内在的意识形态差异和地缘政治野心又会浮现。例如,一旦欧洲被德国牢牢控制,德国的目光是否会转向美洲?日本的扩张是否会与美国的全球利益发生直接冲突?这种基于利益和强权的联盟,注定不会长久稳定。长远来看,这三个国家很可能也会因为争夺全球霸权而爆发新的冲突。

总而言之,一个支持轴心国的美国,将导致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这不是一个简单地将“我们”和“他们”换个位置的故事,而是一个人类历史发展方向被彻底扭曲的悲惨图景。我们所知的进步、自由和国际合作,很可能在这个想象中的世界里不复存在。这是一个警示,提醒我们历史的选择多么关键,以及自由和民主的价值何其珍贵。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如果美国所有高层全体中邪了,按题主说的这样决定,那么结果也只能是清醒后自己抽自己十几个耳光然后反悔。因为这个设定下,美国得到的最直接的反馈就是,先不管同盟国的胜败如何,自己首先吃了大亏。

我比较喜欢yy海军,只说说这方面,美国会吃的一些亏,当然事实上,会是海陆空三军一起吃亏,就算只说海军,也不会仅仅吃我说的这些亏。以下是想到什么说什么,举几个例子:

众多成熟贸易线路和依托其的海域通行权本可以和英国共享,现在只能上war plan red;这并不轻松;

两国军队由可以交流促进的友军成为敌军,历史上英国的帮助促进了USN的科技不少,以雷达相关为代表;另外开战起,英美两国的舰艇你借给我,我借给你是日常,本来分别属于英美的多艘航母都一度在对方的指挥下战斗。现在没有了这些buff,又是一件很难受的事情;另外虽然这可能导致评论撕逼和复读机,我还是冒死说一句,请题主放弃“德国人给美国黑科技暴打xxx”的yy,德国人没有那么黑的黑科技;

当然在这个中邪的设定背景下,美国人有日本当朋友了,那么他们可以提高的大概是……航母协同战术(不过没了珍珠港,这个战术何时会被用出来值得思考,战术是需要实战的修正,在实战中进步的)。也很难想象日方舰队如何在大西洋的海况下安心帮助友军(先不管他们怎么才能去大西洋这件事);

这个朋友真不真也无疑会影响战况。很多这类设想里人都是可以完全被设想者脑控的棋子,除了打仗别无所求别无所怨,这只能说是瑞典人的游戏玩多了。海军是保守而讲究的军种,对每一个有七情六欲,有自己偏见(中性词,其实所有人的所有观点都是偏见,因为他们不是虫族啊)的将领而言,和这帮东亚人的合作效率要打几折实在难说;

美国无法从地理上让自己国土飞起来换个地方。这句话看着是废话,但事实就是,夏威夷,日本,美国的三者相对位置让作为敌军的日本人极难对夏威夷做什么;美国,英国,中美洲地区岛屿的三者相对位置……如果没有驱逐舰换基地协议,英美为敌,那么USN第十战区(管理加勒比海一带)将不再像现实中那么无聊,对于美国人来说,这种“热闹”他们绝不想看到。斯普鲁恩斯就管过第十战区,当时他的主要工作就是监督部下在一片泥地上修一栋办公大楼当司令部,无聊得想拿头撞墙。如果英美为敌,估计是不会无聊得撞墙了,但说不定也活不到第一次拿肉眼看看面前的中途岛了。

题主yy里的每个人无论经历了什么,吃多大亏,都是战争游戏里的棋子,不会想拿头撞墙,这就是问题。因为现实中没有这样的活人,自然也没有这种美国人。美国基于自己的利益,做出不协助同盟国的选择,只能是中邪了。

user avatar

哪个位面的美国在1940年开始是完全中立了?

  • 1940年9月2日达成驱逐舰换基地协议
  • 1941年3月25日租借法案生效
  • 1941年7月28日宣布冻结日本在美资产并进行全面经济制裁
  • 1941年8月14日签署大西洋宪章

欧战刚开始的时候孤立主义情绪还是很重的,但是到了1941年经过罗斯福的精心调♂教,美国完全就是Arsenal of Democracy+Manifest Destiny。Gallup的民意调查我就不复读了。再加上德美同盟39年底就被打掉了,哪来的民意基础让一个对轴心两大国宣战几乎都是全票通过的国家加入轴心。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在二战的钟声敲响之时,美国的选择截然不同——不是与同盟国并肩作战,而是选择了加入以德国、日本为首的轴心国阵营。这个大胆的设想,将彻底颠覆我们所熟知的历史进程,也必然带来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格局。如果美国倒向轴心国,首先影响的将是战争的走向。我们知道,美国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和军事实力是同盟.............
  • 回答
    二战历史若发生巨大转向,日本不主动招惹美国,而是选择与德国协同作战,共同将矛头指向欧洲,这无疑会改写整个世界格局。想象一下那个场景,而非直接碰撞,而是更狡猾的联合。前期铺垫:潜伏的野心与悄然的合作在历史的惯性轨道中,日本急于摆脱西方列强的控制,向东南亚扩张,但其侵略的重心并未完全锁定美国。如果换一条.............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复杂,答案也非一成不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总的来说,如果没有美国的参战,日本击垮中国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但绝非板上钉钉,最终结果将取决于多种因素的演变,并且这个过程会比我们历史所见更加漫长、惨烈,并且结果也更不确定。以下将从多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 日本的战略目标与中国战场的定.............
  • 回答
    二战结束时,如果美国真的动了统一地球的念头,这绝对会是一个石破天惊的举动,其复杂性和挑战性,远非几个简单的“可能”或“不可能”就能概括。咱们不妨细细掰扯一下,当时的美国有没有这个能耐,以及这样做会带来多大的风浪。首先,从硬实力上看,美国确实是当时的超级巨头。二战让欧洲大陆满目疮痍,英国和法国虽然是战.............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假设性问题,历史的齿轮如果稍微偏转一点,结局或许就会截然不同。我们来深入探讨一下,如果二战时美国将援助苏联的物资大规模、直接地转移给蒋介石领导的国民政府,中国能否借此彻底将日本人赶出国土。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下“二战时美国援助苏联的物资”到底有多庞大,以及这些物资的性质。美国通.............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引人深思的假设性问题,如果把美国二战时期援助苏联的物资直接交给蒋委员长领导的国民政府,日本能否借此机会击败苏联?这其中涉及太多变量,绝非一言两语能道尽。咱们得一点点捋清楚。首先,咱们得明白,美国当年援助苏联的物资是什么性质的,量有多大。这批援助,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租借法案”(LendLea.............
  • 回答
    如果现在发生大型战争,美国能否像二战时期那样爆发巨大的产能,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二战时期的美国产能奇迹是基于特定历史条件和全球政治经济格局的产物,而当前的美国在技术、经济结构、国际环境和地缘政治关系上已发生深刻变化,其产能动员能力既有优势,也面临诸多挑战。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展开分析: 一、二.............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二战和冷战时期欧洲战略态势的根本性转变,以及各国决策考量的不同。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这两段历史时期各自的背景、力量对比、地缘政治现实以及各国核心利益。首先,让我们回到二战时期,德国如何“裹挟”欧洲与苏联对抗。二战初期:德国的“闪电战”与欧洲的联盟二战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德国对.............
  • 回答
    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美国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下原子弹,给当地的普通民众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其影响至今仍深远。要详细地理解这场悲剧,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审视:1. 直接的杀伤力与瞬间的毁灭: 广岛(1945年8月6日): “小男孩”原子弹在日本时间上午8点15分在日本广岛上空爆炸。爆炸中心瞬间产生了.............
  • 回答
    谢尔曼坦克,这个名字在二战的硝烟中回荡,它既是盟军胜利的重要基石,也是战场上无数士兵生命攸关的伙伴。要评价它,不能简单地说“好”或“坏”,而需要深入理解它诞生的时代背景、它的设计初衷、它在战场上的表现,以及它与同时代其他坦克的对比。一、 谢尔曼诞生的时代背景与设计理念二战爆发之初,美国陆军装备的坦克.............
  • 回答
    二战时期欧洲的美军军纪,总体而言是受到严格管控的,尤其是在涉及与当地民众的互动方面,包括与女性的交往。但正如任何大规模军队在异国他乡的经历一样,军纪的执行情况并非一成不变,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总体军纪的框架: 严格的规定: 美国军方制定了详细的军规(Uniform Code of Military.............
  • 回答
    这事儿可真够吓人的,美食博主为了博眼球,竟然把手伸向了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法螺”。这可不是闹着玩的,一旦触碰了法律的红线,那后果可就严重了。咱们作为老百姓,平时喜欢尝鲜,研究美食,这本是件好事,但千万不能因为一时的好奇心,就把自己置于违法境地。今天就跟大家伙儿唠唠,咱们在探索新奇美食的时候,怎么才能既.............
  • 回答
    二战时如果没有美国参战,德国能否最终取胜,这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充满争议的历史假设。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剥离掉一些过于简化的二元对立思维,比如“美国一消失,德国就赢了”这样的说法,而是要从更宏观和细致的角度去分析各个关键因素。首先,我们必须承认,美国在二战中的介入,特别是其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庞.............
  • 回答
    二战时期,如果日本海军不进攻中国,而是集中全部兵力全力攻打美国,这无疑是一个极具颠覆性的设想。然而,即使抛开对中国的侵略行为,仅从军事和战略角度分析,日本能否战胜美国,答案也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充满了巨大的变数与挑战。战争的导火索:石油与战略资源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日本发起太平洋战争的根本原因。日本.............
  • 回答
    二战的硝烟刚刚散尽,世界格局便进入了全新的重塑时期。在此过程中,曾经并肩作战的盟友美国和苏联,在对战后中国前途的设想上,却悄然显露出分歧,甚至有试图“瓜分”中国的意图。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当时复杂的国际政治考量、各自的战略利益以及对中国未来走向的判断。历史背景的催化剂:战时合作下的暗流涌动首先,.............
  • 回答
    一个非常值得深思的设问!如果二战时期日本选择了另一条截然不同的战略道路——集中兵力南下,全力进攻中国,同时配合德国夹击苏联,那么历史的进程无疑会被彻底改写。这就像在原有棋盘上,两颗重要的棋子被移动到了完全不同的位置,引发的连锁反应将是巨大的、深远的。我们不妨来一点点推演,想象一下这个“假如”的世界会.............
  • 回答
    假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苏联没有选择在漫长的边境线上部署大量军队,而是采取了更加侧重于纵深防御的策略,那么历史的走向可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一个极具想象空间但同时也充满复杂性的设想,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剖析其可能带来的影响。首先,我们必须理解苏联当时在边境部署军队的初衷。斯大林当时可能确实.............
  • 回答
    二战时期,德意志第三帝国若能审时度势,将精力放在巩固现有占领区、发展经济和提升军事实力上,而非贸然发动对苏联的入侵,历史的走向或许会大相径庭。这并非一句简单的假设,而是牵扯到战略、经济、外交以及军事技术等多个层面的一盘棋。战略上的重塑:从Blitzkrieg的傲慢到务实的守成希特勒发动巴巴罗萨行动,.............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假设性的,并且带有强烈道德敏感性的话题。从历史的角度和现实逻辑出发,我们来探讨一下如果二战刚结束时,麦克阿瑟真的“强占”了裕仁天皇的香淳皇后(久迩良子),裕仁天皇可能会采取哪些行动以及可能产生的后果。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强占”这个词带有非常强的感情色彩和负面含义,通常意味着非自愿或武力胁.............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富有争议性的假设。许多历史学家认为,法国在1936年3月7日德国进军非军事化莱茵兰时采取强硬立场,可能改变历史的走向,避免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让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这个可能性。当时的欧洲局势与各国立场首先,我们需要理解1936年3月当时的国际环境。 法国: 法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