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二战的航母甲板为什么都是木制的,不怕被烧坏吗或者受潮发霉?

回答
关于二战航母甲板为何大多采用木质,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确实会让人联想到“防火防潮”的疑虑。事实上,这背后是当时技术条件、材料特性以及实战需求的综合考量。我们不妨深入剖析一下。

为什么是木质的?

首要原因在于当时的技术水平。在二战时期,航空母舰作为一种新兴的、技术要求极高的海军舰种,其设计建造正处于快速发展和摸索阶段。虽然金属材料在造船领域早已广泛应用,但作为舰载机起降的甲板,对于材料的要求是相当苛刻的。

减震与吸能: 舰载机起降时会承受巨大的冲击力,尤其是着舰钩钩住阻拦索的瞬间。木材相比金属,本身具有一定的弹性和韧性,能够吸收和分散一部分冲击能量,对舰体结构和舰载机起落架都能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这就像你用木棍和钢管去砸东西,木棍的震动感会小一些。
重量考虑: 在早期航母设计中,减轻舰体重量对于提高航速、续航能力和稳定性至关重要。虽然金属材料强度高,但同等体积下往往比木材更重。选择木材,能够在保证一定强度的前提下,有效控制甲板的整体重量。
易于修复与维护: 木材的优点在于其易于加工和修复。在实战中,航母甲板难免会因为飞机起降、炮火轰炸或机械故障而受损。木质甲板的局部损坏,可以相对快速地进行更换和修补,比大面积的金属甲板修复要方便快捷得多。比如一块木板坏了,直接换掉就行了。
防滑性: 经过处理的木质甲板,在潮湿环境下或沾染机油后,相对而言能提供更好的防滑性,这对于飞行员在起降过程中的操作至关重要。虽然金属甲板也有防滑纹路,但木材本身的纹理和孔隙能提供一定的“抓力”。
成本因素: 相较于当时的高强度特种钢材,天然木材(尤其是经过挑选的坚硬木材)在成本上可能也具备一定的优势。在战争时期,大规模的舰船建造需要考虑成本效益。

关于“不怕烧坏”和“受潮发霉”的顾虑:

这确实是大家普遍的疑问。但实际上,当时的木质甲板并非“赤裸裸”的木材,而是经过了相当程度的处理和加固的。

防火处理: 虽然木材是可燃物,但用于航母甲板的木材,通常会选择本身密度高、不易燃的硬木,比如橡木、松木等。更关键的是,甲板表面通常会铺设多层厚实的木板,并且在木板之间以及木板与舰体结构之间会填充阻燃材料,例如沥青、沥青混合物等。这些材料不仅能起到填充缝隙、防止海水渗漏的作用,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阻止火焰蔓延。
金属防护: 航母甲板的边缘、甲板上的通道、重要设备周围,以及甲板上的升降机开口等关键区域,通常会大量使用钢板进行加固和防护。这些钢板能够有效地隔离火源,防止火焰直接接触木材,同时也承担了结构支撑和强度加固的任务。所以,你可以想象甲板的某些区域是钢木混合的。
排水系统: 航母甲板设计有非常完善的排水系统,大量的排水孔和斜坡能够迅速将海水和雨水排走,避免甲板长时间浸泡在水中,从而大大降低了受潮发霉的风险。舰员也会定期对甲板进行清洁和干燥。
维护与修补: 如前所述,木质甲板的维护和修补相对方便。一旦发现木板有腐烂或损坏的迹象,会及时进行更换。而且,航母甲板上的木材使用寿命也是有限的,定期会进行翻新和更换。在战争环境下,即便是小规模的损伤,也会被优先处理,以保证战斗力。
实战的适应性: 尽管存在担忧,但事实证明,二战时期的木质甲板在承受海战的严酷考验中,表现出了足够的韧性和实用性。虽然极端情况下也可能发生火灾,但与金属甲板相比,其劣势并未完全压倒其在当时技术条件下的优势。而且,舰上配备有强大的消防设备,能够应对突发火情。

总结来说:

二战航母甲板使用木质,是当时技术水平下,综合了减震、重量控制、易于修复、防滑性以及成本等多方面因素的权衡。虽然木材存在易燃和受潮的潜在问题,但通过选择合适的木材、进行阻燃处理、配合金属加固、完善的排水系统以及定期的维护保养,这些问题在实际应用中得到了有效控制和缓解。

随着技术的发展,后来的航空母舰甲板逐渐转向了全金属结构,因为合金材料在强度、耐高温性和整体结构的可靠性上更具优势,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舰载机的起降需求和更严苛的海上环境。但二战时期木质甲板的运用,却是那个时代海军技术进步的一个生动缩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那个木头不是一般的木头,是柚木的。柚木是公认的最好的船用木材,现在可以去家居城里看看,最贵的高档木地板肯定全是柚木的。

大航海时代刚刚开始的时候,欧洲人的海船基本用西欧和北欧当地木材制造,一般是橡木或者胡桃木。但是欧洲的橡木和胡桃木并不适合远洋航海,因为海水盐分腐蚀严重,还有无处不在的船蛆,会直接将船壳蛀透气。因此最好的橡木远洋海船也只能使用3年左右就开始四处漏水,不再适合远洋航行了。

后来欧洲人殖民东南亚,在泰国和缅甸发现了东南亚柚木,这个可比橡木胡桃木高级了不少。东南亚柚木和水的比重在0.4到0.45之间,因此当船材浮力足够。最关键的是柚木极其耐腐蚀。对海水几乎无感。也不怕海水浸泡后再接受太阳的暴晒。甚至不招惹船蛆。几乎是最理想的船材。这是因为柚木里面天然含硅元素。才导致这些优点。用柚木制造的大海船。可用三四十年。甚至船上的铁钉都锈烂了,柚木的船材还和新的一样。

ps:柚木可不是结柚子的柚子树的木头,更不是岛国的那个柚木提娜。柚子树是柚子树,柚木是柚木,柚木提娜是柚木提娜。完全不是同一种东西。柚木是植物界,管状花目,马鞭草科,柚木属。柚子树是植物界,无患子目,芸香科,柑橘属的。柚木提娜是动物界,灵长目,人科,人属。柚子树和柚木提娜是做不成地板的,再说一个前凸后翘岛国大妹子怎么也不像个地板啊。

柚木相当贵,东南亚的野生天然柚木,至少要五六十年才成材,一立方出口到国内大概三万+以上。

后来的铁壳船时代,船身用上了钢材,但是甲板依旧还是用柚木的。因为木甲板有几个好处,可以隔热保温,那会的船可没什么中央空调,换气装置也不咋地,如果船在赤道附近行驶,如果是钢铁甲板,那艘船甲板上就是个大号铁板烧,甲板下面的就是大号烤箱。那滋味就跟夏天钻进停在太阳下的汽车里的感觉一样。还有就是航母甲板在热带地区表面温度轻松上60℃。飞机在这种地方停久了,起落时非常容易爆胎,所以还是用木甲板比较稳妥。

还有就是防滑,钢铁甲板再怎么做防滑处理,还是没有木地板防滑性能好,复杂海况下,甲板上滑倒了那是要出人命的。以前海战开始前舱室内或者站位上没有木甲板的地方都是要提前铺沙子的,就是怕在作战中出现滑倒受伤。

木甲板可以防磕碰。因为战列舰需要定期把主炮的巨型炮弹,摆放到甲板上晾晒防潮。炮弹这玩意可是怕磕着碰着。磕变形了,轻则射击时失去准头,重则容易卡在炮管里发生事故。木甲板肯定比钢铁甲板要防磕。

还有就是方便维修,航母甲板上,飞机降落那几乎都是小角度砸在甲板上,钢甲板如果被砸变形了,维修起来那是相当麻烦,需要返港修理。木制甲板如果被砸坏了,那只需要把损坏的地方撬掉,换上新的就行了。


至于起火,那个就多虑了,柚木甲板都是经过防火阻燃处理过的,没那么容易燃烧,就算燃烧也不会一烧一大片。 发霉嘛,那就更不用担心了,首先柚木没那么容易发霉,其次木甲板也要经常保养的。陆军有个传统,闲的没事就去操场拔草,反正我特么当年拔草都拔出魔怔了,有一段时间压根就见不得地上张植物,看见草就想拔,哪怕就是看见花盆里的花都有一种强烈想把它拔掉的冲动。直到现在退伍十多年了,有时候蹲在草地里,手都不受控制的不由自主的想去薅一把草。

水兵在军舰上,没有草拔怎么办?没事就去让你刷甲板,反正不让你闲着。茫茫大海上,几百上千个大老爷们关在一船上,精力无处发泄,那特么就得闹事。为了消耗他们的精力,那就得让他们一直忙着,刷甲板那是个耗费水兵精力的好办法。一天能刷好几遍,这个刷法,怎么可能会发霉?


当然这个柚木甲板也不是什么军舰都能用,因为柚木生长缓慢,产量不高,所以价格极为昂贵,在美军也是只有航母,战列舰这种一等主力舰才有资格用。巡洋舰,驱逐舰都没资格用。

日本海军这个穷逼列强也只有航母才有资格用柚木甲板,战列舰只能用低一个档次的桧木,而巡洋舰只能用油毡铺设将就一下了。英德法海军,也只有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上才铺得起柚木。最早的柚木甲板铺设厚度高达10到15厘米,后来太费材料,用不起,才缩减到5厘米的铺设厚度。

不过二战后,战列舰被淘汰了,航母上安装了弹射器,航母舰载机换成了喷气式,起飞降落重量更大,飞机的发动机喷射的温度不仅让木甲板用不了,就连普通钢材也受不了,甲板得用特种钢来铺,也有了更好的保温防滑材料代替,所以木甲板也就被军舰淘汰了。当代仍然有少量军舰用到柚木,比如有的的扫雷舰就用柚木其当船壳,因为要排出磁性水雷不能用金属船体。当然现在的有些豪华游艇等民用船还是铺着高档的柚木甲板。

user avatar

实际上,木制甲板并不易燃。

二战时期的军舰甲板多使用经过阻燃处理的柚木铺成。这种木头不仅耐腐蚀,阻燃性非常好,在空气中遇明火或在高温作用下难起火,即使起火也不易发生蔓延。从风帆时代开始,柚木就大量应用于船舶甲板的制造。

相比全钢甲板,木制甲板还有很多优点:

1 导热慢

想象一下你在烈日下停了几个小时的汽车。在那个空调还没大量运用的时代里,铺一层木头防止顶层舱室的水兵被热成SB是非常必要的。而对于航母而言,降低甲板温度也能为飞机提供一个相对安全的起飞环境。

2 重量轻

早期的航母普遍存在重心偏高的问题,减少甲板重量能够提高舰艇的适航性,而对于需要起降飞机的航母而言,这是十分重要的。

3 易修理

轻度的磕碰略经打磨即可光洁如新,损坏严重的部分也易于更换。方便修理也方便打扫。

海航步入喷气时代后,传统的木制甲板无法承受喷气式飞机的高温尾焰。所以早期的舰载喷气机的实验选择在钢制甲板的中途岛级航母上进行。木制甲板也随之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这也标志了一个时代的结束。

user avatar

军舰甲板是柚木的,比我家的都好

user avatar

好像没有人提到题目本身的问题:二战航母甲板不都是木质的。小不列颠的航母们是金属甲板。

木质舰队当然是人类历史上大多数时期的海军主力,但是飞行甲板上糊木头并不天经地义的,而是USN发明出来给舰载机和舰员提供更好的摩擦表面的东西,尤其是考虑燃油撒上去的时候。

RN战争后期讨论过是否应该也给新设计增加木包层,结局是并没有增加。

其他已经说的很清楚了,太平洋战争本身对远洋持续战斗的要求更高,按照太平洋双方的预计,木包层应该是不易燃,容易修补,而且有助于提供摩擦面的一个简单添加。实际结局是木头确实不易燃,木质层确实更容易修补,也提供了一些甲板上的稳定性,但是并不百分百必要就是了。喷气机时代,无需多说,木板防滑自然消失。

这个事,有人说木包层是因为缺少资源,不太对。贵,是真的,但是一层飞行甲板的金属和木头给那几艘舰队航母问题一点也不大,更何况木甲板层是美制护航航母也大都有的待遇。而且注意,护航航母比如弓手级,遵守美式范例有木板;隔壁1942轻舰队航母却没有。这里不单纯是一个大船小船的问题问题,也有舰队科技树的问题。说到底,木板不是说纯木头的,好像早期航母一样,就比铁板劣一层差一代,无非是到最后大家众生平等面对喷气机都要回到金属甲板防滑涂料的一条路上。


隔壁问题搬过来一点内容,展示一下这个“防滑”问题说的究竟是什么情况:

“一团烈焰腾空而起,在30节的风中,迅速把甲板变成了了燃烧着的燃油的海洋。托尼爬出了驾驶舱,作势好像要向前跳去(这样做可能能救下他的性命),还是改变了主意向后跳去。他在甲板上滑倒了——可能是因为从破碎的油罐里漏出来的油——然后后背着地摔进了绕烧着的燃油中。他浑身着火,我们看着他站起身来,走下甲板。人们用毛毯把他包裹起来,然后送去了医疗舱。医生们保住了他的性命直到舰艇进港,但是这可怜鬼还是在被抬去医院船的路上死了。”
——Carrier Pilot,Norman Hanson,FAA Pilot onboard HMS Illustrious,chp 13

防滑油漆也好,木制层也好,在关键时刻是可以救命的。当然俾斯麦搜捕时候漫天风浪需要用绳子绑人那种回天乏力无药可救。

铺木板的对于小磕小碰的防护效果可能会稍好一点。当然金属飞行甲板不会非常频繁地出现损伤,战损要么像1941一样直接打穿装甲炸在下面,要么往往无需修补。但是如果出现了一定程度上影响甲板使用的问题,比如金属如果真的在过热或者猛烈撞击下出现了必须处理的变型,那么恢复平整的难度是远比换木板大的。当然,从BPF的经验来看,一般来说这样的问题实际上并不影响起降太多,但是RN的维修组还是会时不时需要“Flatten the Dants”。一层木质飞行甲板事实上这种情况下可以区分开那些换木板可以解决的损伤,和那些必须处理金属结构的损伤。


其他一些图: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二战航母甲板为何大多采用木质,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确实会让人联想到“防火防潮”的疑虑。事实上,这背后是当时技术条件、材料特性以及实战需求的综合考量。我们不妨深入剖析一下。为什么是木质的?首要原因在于当时的技术水平。在二战时期,航空母舰作为一种新兴的、技术要求极高的海军舰种,其设计建造正处于快速.............
  • 回答
    日本在二战期间建造的航空母舰,比如赤城、加贺、苍龙、飞龙、翔鹤、瑞鹤等,在甲板前端确实有一个持续冒着蒸汽的小孔,这个设计其实是当时海军为了提高舰载机起降效率而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它的专业名称叫做“蒸汽弹射器”。大家可能会觉得航空母舰的甲板很大,飞机可以在上面滑行一段距离然后起飞。没错,陆地上的机场确.............
  • 回答
    二战时期,虽然巴祖卡火箭筒及其核心的聚能装药技术已经诞生并投入使用,但将其原理成功应用于舰炮炮弹和航空炸弹却并非易事,也因此没有得到大规模的开发和应用。这其中的原因可以从技术、战术和经济等多个层面来详细剖析。一、技术上的挑战:聚能装药与传统炮弹设计的根本差异巴祖卡的聚能装药技术核心在于一个倒置的圆锥.............
  • 回答
    二战时期,英国、日本和美国的海军航空母舰在甲板和机库设计上,虽然都服务于相似的航空作战目标,但在具体实现上却体现了各自国家不同的造舰理念、技术积累以及对战争实践的理解。这种差异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战争进程中不断演变和调整的结果。英国航母:灵活与多用途的先行者英国海军作为最早发展航空母舰的国家之一,其.............
  • 回答
    二战时期,英国海军航母的甲板防滑可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直接关系到舰载机的起降安全,甚至整个航母的战斗力。毕竟,在海面上航行,甲板上又是油污、海水、雨水和各种飞溅的燃油,稍有不慎,一架飞机可能就滑出甲板,甚至引发一场灾难。英国人对此可是下了不少心思。首先,最基础也最直观的方式,就是甲板材料的选择和表.............
  • 回答
    二战时期航母数量众多,而如今一艘航母的建造和维护却需要举国之力,这背后是科技、战略和经济的巨大变迁。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头捋一捋。一、 二战时期,为何航母“感觉很多”?要理解二战航母为何“多”,得先明白当时的历史背景和航母在战争中的定位。1. 新兴的海军力量,技术尚未“固化”: .............
  • 回答
    谈到二战时期航空母舰的舰载机回收频率,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它背后牵涉到太多影响因素,就像战场上的风云变幻一样复杂。要说得详细,那得从几个核心层面来拆解。一、 任务类型和战场环境是决定性因素首先,要明白回收频率不是一成不变的。航母舰载机是服务于整个作战任务的。 侦察任务: 执行远距离侦察的飞机.............
  • 回答
    在探讨二战美国航母的生产极限之前,我们必须首先理解一个概念:航母的“生产极限”并非一个简单的数字上限,而是一系列复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涵盖了工业产能、技术研发、资源调配、人力培训以及战略需求等多个层面。 美国在二战期间展现出了令人震惊的工业生产能力,将航母的建造速度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即便如.............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涉及到航空母舰设计理念、技术发展以及战争形态的根本性变化,不能简单地用吨位和载机量来直接比较。二战时期的航母和现代航母,它们在设计思路、承担的任务以及对舰载机的要求上,有着天壤之别。咱们先聊聊二战时期的“大胃王”们。以您提到的4.2万吨级别航母(比如美国的“埃塞克斯”级)为例,它们之所以.............
  • 回答
    日本在二战中并未再建造类似“赤城”号和“加贺”号那样的大型航母,原因可以从多个层面来解读,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资源、技术、战略以及战时决策等诸多因素。1. 改装的先天局限与早期成功带来的误判首先,我们得回顾一下“赤城”号和“加贺”号的出身。“赤城”号原本是“天城”级战列巡洋舰的舰体,而“加贺”号.............
  • 回答
    关于英国海军在二战中未能充分发挥航空母舰的效能这一问题,实际上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议题。很多人可能会认为,作为第一个发展航空母舰的国家,英国在战时应该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事实并非如此。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层面来深入剖析这个问题:一、 起步虽早,但战略定位的模糊与摇摆英国海军在航空母舰发展的早期.............
  • 回答
    关于二战时期的B29轰炸机编队能否摧毁日军机动航母编队的问题,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有意思但同时也充满变数的话题。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得从几个关键的方面入手,才能更清晰地勾勒出其中的复杂性。首先,我们需要明确B29轰炸机本身的优势和局限性。B29“超级空中堡垒”在当时绝对是技术上的巅峰之作,它拥有出色.............
  • 回答
    尼米兹级航空母舰,这些海上巨兽,在当今海军力量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如果将它们置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弥漫之中,它们的舰体防护能力将如何显现?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设想,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尼米兹级的防护设计,并对照二战时期的作战环境和武器装备,才能得出一个相对清晰的答案。首先,要理解尼米兹级强大的防御能.............
  • 回答
    话说二战那会儿,海军里头的这些航母,大家最熟悉的肯定是大大小小的正规航母,航母姊妹们,但光是这些大家伙,可不够应付全球范围内的海战。尤其是早期,英国商船队可是海上生命线,但它们自己太弱了,简直是活靶子,德国的潜艇和飞机简直把它们当自助餐。在这种危急关头,英国人就想了个主意:要不咱们把那些閒著没事干的.............
  • 回答
    关于您提出的“日本二战都能建造航母,为什么现在中国都不能掌握建造航母的关键技术?”这个问题,咱们得好好捋一捋。这背后其实是历史、技术、经济以及国际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在起作用,跟“AI写”不沾边,咱们就用大白话聊聊。首先,得明确一点:日本在二战时期确实建造了不少航空母舰,而且在当时的条件下,其技术水平是.............
  • 回答
    海风带着一丝焦糊味,夹杂着金属燃烧的刺鼻气息,在海面上翻滚着。甲板上的气氛,瞬间凝固了。“那是什么?上帝啊,那是什么玩意儿?”有人下意识地捂住了嘴,眼睛死死地盯着天空中那个越来越近的、扭曲的黑影。这不是一次正常的返航。螺旋桨已经不转了,或者说,只剩下残破的叶片在风中绝望地摇晃。机身大部分被橘红色的火.............
  • 回答
    关于二战日本航母的岛式建筑位置,要说只有“赤城”号的岛式建筑在左侧,这个说法并不完全准确,但“赤城”号确实是日本海军早期航母中一个非常特别的例子,它的舰桥和烟囱设计在左舷,这在当时的航母设计中是比较少见的。要详细说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下航母岛式建筑的作用,以及日本早期航母的设计演变。航母岛.............
  • 回答
    二战航母编队中的“碰撞航线(向)”,用更通俗的话说,就是航母编队为了让舰载机起降而刻意调整航向、航速,使其与风向保持一个最佳的夹角,以此来满足飞机起降时对风力的需求。这可不是随便瞎开,背后是一套非常精密的计算和策略。咱们一层一层地剥开来看。为什么需要“碰撞航线(向)”?核心原因就是飞机起降需要风力。.............
  • 回答
    二战美军航母舰载机编队中,VB、VF、VT 是对舰载机作战任务和飞机类型的简写。下面我将详细解释它们各自的含义,并结合历史背景进行阐述: VB: Bombing Squadron (俯冲轰炸机中队) 含义: VB 是 Bombing Squadron 的缩写,指的是以 俯冲轰炸机 (Dive B.............
  • 回答
    二战时期,各国对于航空母舰的分类标准并非一成不变,更多的是一种不成文的约定俗成,以及基于实际需求和技术发展所形成的一种自然演化。这与现代海军拥有明确而详细的舰船分类体系有所不同。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来梳理当时各国对航母的普遍认知和划分方式:一、 吨位与尺寸(大小维度):这是最直观也是最重要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