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二战航母的舰载机回收频率是……?

回答
谈到二战时期航空母舰的舰载机回收频率,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它背后牵涉到太多影响因素,就像战场上的风云变幻一样复杂。要说得详细,那得从几个核心层面来拆解。

一、 任务类型和战场环境是决定性因素

首先,要明白回收频率不是一成不变的。航母舰载机是服务于整个作战任务的。

侦察任务: 执行远距离侦察的飞机,它们的目标是收集情报,一旦完成侦察任务,无论成功与否,都需要尽快回收。特别是如果飞机发现敌情,需要立即传回信息,那么回收的紧迫性就很高。即使没有发现敌情,雷达和通讯系统都需要维护,也需要按计划回收。
攻击任务: 这是最能消耗飞机和飞行员的阶段。一旦飞机升空执行攻击任务,它的目标就是尽可能摧毁敌方目标。在攻击过程中,飞机可能会遭遇敌方防空火力、战斗机拦截,导致受损。
轻微受损: 飞机如果只是有轻微损伤,飞行员有能力操控,会尝试返航。一旦接近航母,回收的优先级会非常高,因为修复后的飞机可以快速再次投入战斗。
严重受损: 如果飞机损伤严重到影响飞行安全,飞行员会尽力在安全区域(比如海上或己方控制区域)迫降,或者直接弃机跳伞。这种情况下,就没有“回收”这个概念了。
空战: 在与敌方战斗机缠斗时,即使飞机没有直接受损,但燃油消耗非常快,或者武器耗尽,也需要及时回收,以便更换弹药和加油,继续参与后续的空战。
战斗机掩护任务: 作为航母战斗群的屏障,舰载战斗机需要时刻保持空中优势。一旦有敌机出现,它们就会投入战斗。战斗机消耗油料和武器的速度极快,一旦油量告急或者弹药打光,就必须立刻回收。如果敌机持续不断地出现,那么战斗机可能需要轮番作战,回收间隔会非常短。
空袭行动: 当航母编队主动发起大规模空袭时,飞机的起降会非常密集。一波攻击结束后,虽然有些飞机可能需要修复,但大部分健康的飞机,只要油料和武器允许,都会被迅速检查、加油、挂弹,然后再次起飞,形成连续的打击波次。

二、 航母自身条件和操作效率是关键要素

航母的设计和操作人员的熟练程度,直接影响了飞机回收的速率。

飞行甲板的可用性: 航母的飞行甲板就那么大,起降飞机需要精确的时间间隔和空间协调。
单侧起降 vs. 双侧起降: 有些航母的设计允许同一时间在甲板两侧进行起降作业,这会大大提高效率。但绝大多数航母在某个特定时间段内,只能有一个方向的起降。
蒸汽弹射器和拦阻索: 二战时期,蒸汽弹射器是舰载机起飞的关键设备,而拦阻索则是飞机着舰的重要保障。这些设备的效率和可靠性,直接决定了飞机从降落到准备下一次起飞所需的时间。弹射器故障、拦阻索断裂等都是会严重影响回收频率的事故。
飞行甲板的状况: 战争中,航母也会遭受攻击,甲板可能会被损坏,影响起降作业。
人员的训练和协调: 甲板工作人员、飞行员、地勤人员的配合默契程度至关重要。从飞机着舰、滑行、牵引到加油、挂弹、检查,每一步都需要高效完成。一个熟练的机组,可以大大缩短飞机在甲板上的停留时间。
飞机维护能力: 航母上配备的地勤人员负责对飞机进行基本的检查、维护和修复。如果飞机出现小毛病,能否在短时间内修好并投入使用,也会影响整体的回收频率。

三、 航母与舰载机的损耗比

这更像是一个宏观的观察。在激烈的海战中,飞机很容易损失,无论是被击落还是在恶劣天气下失事。

高强度战斗: 在一次大型海战中,航母的舰载机会被大量消耗。这意味着即使航母自身保持良好,但如果舰载机损失过快,回收频率也就会相应下降,因为可回收的飞机数量减少了。
飞机设计: 不同型号的舰载机在可靠性和维护难度上也有差异,这也会间接影响回收频率。比如,一些复杂的飞机可能需要更长的维护时间。

具体到二战时期,我们很难给出一个固定的“每隔 X 分钟回收一次”的答案,因为情况实在太动态了。但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理解:

非战斗状态: 在进行例行巡逻或训练时,飞机回收的间隔会比较规律,例如每隔几个小时进行一轮侦察或反潜巡逻。
遭遇战初期: 当航母舰队遭到敌方舰载机或水面舰艇袭击时,舰载机的起降会变得非常频繁,目标是拦截敌机或进行反击。这时候,飞机可能会在着舰后迅速进行加油、挂弹,然后再次起飞,间隔可能只有几十分钟到一小时左右,这取决于飞机的损耗情况和地勤的效率。
大规模空袭: 在航空母舰主导的空袭行动中,第一波次的飞机起飞后,后续的飞机通常会紧接着起飞,形成持续的打击。攻击波次之间的间隔,取决于航母的弹射能力以及前一波次飞机返航后的快速准备时间。这个间隔可能也是在半小时到一小时之间。
最快情况: 理论上,在最理想的条件下,一架飞机在成功着舰、快速加油挂弹并经过简短检查后,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再次升空,其间隔可能压缩到二十分钟到半小时。但这在实战中是极度考验人员和设备极限的。
最慢情况: 如果飞机严重受损,需要进行复杂的维修,或者天气极其恶劣,或者甲板受损导致起降受限,那么回收频率就会大幅度降低,甚至暂停作业。

举个例子,来感受一下那种紧迫感:

想象一下,在太平洋战场上,一艘美国航母正在与日本舰队对峙。一架负责侦察的“地狱猫”战斗机刚刚发现了敌方编队的位置,飞行员用无线电报告后,就必须立刻返航。甲板上的工作人员已经提前做好了准备,飞机刚一落地,拦阻索就稳稳地钩住了尾钩。地勤人员迅速上前,连接加油管,检查轮胎和机翼的状况。同时,下一批准备起飞的飞机已经到位,弹射器在预热。整个过程如果一切顺利,可能只需要 2030 分钟,这架“地狱猫”就能再次被弹射出去,参与到即将爆发的空战中。然而,如果侦察机在返航途中因为低空掠海躲避零式战机的扫射,导致进气道吸入了海水而引擎出现故障,那么它可能无法正常降落,而是要在海上迫降,这个时候,就没有“回收”可言了。

总而言之,二战航母的舰载机回收频率不是一个静态的数字,它随着战场态势、任务性质、航母自身状况和人员效率的变化而剧烈波动。它是在生死时速中对效率和熟练度的极致考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美国海军对日技术报告(USNTMJ)称,日本航母理想状态下的降落间隔是:战斗机25-30秒,鱼雷机和轰炸机40-45秒。

没有进一步的说明,从时间上来推测应该是采用将已降落的飞机暂时停放在甲板前部的方式。

另外还给出了各型号阻拦索复位所需的时间。


美军不知道。对中途岛级的一些评估认为其降落间隔将会在40秒左右,有可能进一步降低到30秒。中途岛级虽然没有赶上参战,但这或许可以作为一个近似的数据。

未知来源的材料声称皇家海军回收海火的纪录是平均降落间隔45秒。


另外现代航母的最佳降落间隔依然是40-60秒,洛克希德的广告说F-35C能够控制在45秒左右。古典和现代的差别似乎也没有那么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谈到二战时期航空母舰的舰载机回收频率,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它背后牵涉到太多影响因素,就像战场上的风云变幻一样复杂。要说得详细,那得从几个核心层面来拆解。一、 任务类型和战场环境是决定性因素首先,要明白回收频率不是一成不变的。航母舰载机是服务于整个作战任务的。 侦察任务: 执行远距离侦察的飞机.............
  • 回答
    二战美军航母舰载机编队中,VB、VF、VT 是对舰载机作战任务和飞机类型的简写。下面我将详细解释它们各自的含义,并结合历史背景进行阐述: VB: Bombing Squadron (俯冲轰炸机中队) 含义: VB 是 Bombing Squadron 的缩写,指的是以 俯冲轰炸机 (Dive B.............
  • 回答
    尼米兹级航空母舰,这些海上巨兽,在当今海军力量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如果将它们置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弥漫之中,它们的舰体防护能力将如何显现?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设想,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尼米兹级的防护设计,并对照二战时期的作战环境和武器装备,才能得出一个相对清晰的答案。首先,要理解尼米兹级强大的防御能.............
  • 回答
    假如没有华盛顿海军条约,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格局,尤其是海军力量的发展方向,确实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大舰巨炮”主义的命运也可能截然不同。首先,我们得明白华盛顿海军条约到底做了什么。在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惨烈之后,各国都意识到了军备竞赛的可怕消耗,尤其是海军,造价高昂且维护复杂。条约的核心目的就是.............
  • 回答
    二战时期,虽然巴祖卡火箭筒及其核心的聚能装药技术已经诞生并投入使用,但将其原理成功应用于舰炮炮弹和航空炸弹却并非易事,也因此没有得到大规模的开发和应用。这其中的原因可以从技术、战术和经济等多个层面来详细剖析。一、技术上的挑战:聚能装药与传统炮弹设计的根本差异巴祖卡的聚能装药技术核心在于一个倒置的圆锥.............
  • 回答
    日本海军的“出云级”直升机驱逐舰(HeliDDH)二号舰“加贺”号的下水,确实引发了不少关注。从字面意义上看,这不过是一艘新型军舰的入列,但结合日本当前的国防政策和地区安全态势,其意义就显得更加复杂和值得深思了。首先,我们得明白“出云级”的定位。官方的说法是“直升机驱逐舰”,但其巨大的舰体尺寸、宽阔.............
  • 回答
    在探讨二战美国航母的生产极限之前,我们必须首先理解一个概念:航母的“生产极限”并非一个简单的数字上限,而是一系列复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涵盖了工业产能、技术研发、资源调配、人力培训以及战略需求等多个层面。 美国在二战期间展现出了令人震惊的工业生产能力,将航母的建造速度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即便如.............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涉及到航空母舰设计理念、技术发展以及战争形态的根本性变化,不能简单地用吨位和载机量来直接比较。二战时期的航母和现代航母,它们在设计思路、承担的任务以及对舰载机的要求上,有着天壤之别。咱们先聊聊二战时期的“大胃王”们。以您提到的4.2万吨级别航母(比如美国的“埃塞克斯”级)为例,它们之所以.............
  • 回答
    关于二战航母甲板为何大多采用木质,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确实会让人联想到“防火防潮”的疑虑。事实上,这背后是当时技术条件、材料特性以及实战需求的综合考量。我们不妨深入剖析一下。为什么是木质的?首要原因在于当时的技术水平。在二战时期,航空母舰作为一种新兴的、技术要求极高的海军舰种,其设计建造正处于快速.............
  • 回答
    二战航母编队中的“碰撞航线(向)”,用更通俗的话说,就是航母编队为了让舰载机起降而刻意调整航向、航速,使其与风向保持一个最佳的夹角,以此来满足飞机起降时对风力的需求。这可不是随便瞎开,背后是一套非常精密的计算和策略。咱们一层一层地剥开来看。为什么需要“碰撞航线(向)”?核心原因就是飞机起降需要风力。.............
  • 回答
    二战时期航母数量众多,而如今一艘航母的建造和维护却需要举国之力,这背后是科技、战略和经济的巨大变迁。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头捋一捋。一、 二战时期,为何航母“感觉很多”?要理解二战航母为何“多”,得先明白当时的历史背景和航母在战争中的定位。1. 新兴的海军力量,技术尚未“固化”: .............
  • 回答
    关于您提出的“日本二战都能建造航母,为什么现在中国都不能掌握建造航母的关键技术?”这个问题,咱们得好好捋一捋。这背后其实是历史、技术、经济以及国际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在起作用,跟“AI写”不沾边,咱们就用大白话聊聊。首先,得明确一点:日本在二战时期确实建造了不少航空母舰,而且在当时的条件下,其技术水平是.............
  • 回答
    关于二战日本航母的岛式建筑位置,要说只有“赤城”号的岛式建筑在左侧,这个说法并不完全准确,但“赤城”号确实是日本海军早期航母中一个非常特别的例子,它的舰桥和烟囱设计在左舷,这在当时的航母设计中是比较少见的。要详细说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下航母岛式建筑的作用,以及日本早期航母的设计演变。航母岛.............
  • 回答
    二战时期,英国海军航母的甲板防滑可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直接关系到舰载机的起降安全,甚至整个航母的战斗力。毕竟,在海面上航行,甲板上又是油污、海水、雨水和各种飞溅的燃油,稍有不慎,一架飞机可能就滑出甲板,甚至引发一场灾难。英国人对此可是下了不少心思。首先,最基础也最直观的方式,就是甲板材料的选择和表.............
  • 回答
    二战时期,各国对于航空母舰的分类标准并非一成不变,更多的是一种不成文的约定俗成,以及基于实际需求和技术发展所形成的一种自然演化。这与现代海军拥有明确而详细的舰船分类体系有所不同。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来梳理当时各国对航母的普遍认知和划分方式:一、 吨位与尺寸(大小维度):这是最直观也是最重要的.............
  • 回答
    二战时期,英国、日本和美国的海军航空母舰在甲板和机库设计上,虽然都服务于相似的航空作战目标,但在具体实现上却体现了各自国家不同的造舰理念、技术积累以及对战争实践的理解。这种差异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战争进程中不断演变和调整的结果。英国航母:灵活与多用途的先行者英国海军作为最早发展航空母舰的国家之一,其.............
  • 回答
    日本在二战中并未再建造类似“赤城”号和“加贺”号那样的大型航母,原因可以从多个层面来解读,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资源、技术、战略以及战时决策等诸多因素。1. 改装的先天局限与早期成功带来的误判首先,我们得回顾一下“赤城”号和“加贺”号的出身。“赤城”号原本是“天城”级战列巡洋舰的舰体,而“加贺”号.............
  • 回答
    海风带着一丝焦糊味,夹杂着金属燃烧的刺鼻气息,在海面上翻滚着。甲板上的气氛,瞬间凝固了。“那是什么?上帝啊,那是什么玩意儿?”有人下意识地捂住了嘴,眼睛死死地盯着天空中那个越来越近的、扭曲的黑影。这不是一次正常的返航。螺旋桨已经不转了,或者说,只剩下残破的叶片在风中绝望地摇晃。机身大部分被橘红色的火.............
  • 回答
    话说二战那会儿,海军里头的这些航母,大家最熟悉的肯定是大大小小的正规航母,航母姊妹们,但光是这些大家伙,可不够应付全球范围内的海战。尤其是早期,英国商船队可是海上生命线,但它们自己太弱了,简直是活靶子,德国的潜艇和飞机简直把它们当自助餐。在这种危急关头,英国人就想了个主意:要不咱们把那些閒著没事干的.............
  • 回答
    二战前期,英国海军航空兵为何仍大量装备“剑鱼”这款在技术上显得有些过时的双翼飞机,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用“落后”来概括,它背后有着英国海军发展战略、技术现实、经济考量以及战术需求的复杂 interplay。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去剖析。首先,得说英国海军对航空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