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二战航母4.2万吨能搭载八九十架飞机,而现代6万吨的航母只能搭载36架飞机?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涉及到航空母舰设计理念、技术发展以及战争形态的根本性变化,不能简单地用吨位和载机量来直接比较。二战时期的航母和现代航母,它们在设计思路、承担的任务以及对舰载机的要求上,有着天壤之别。

咱们先聊聊二战时期的“大胃王”们。以您提到的4.2万吨级别航母(比如美国的“埃塞克斯”级)为例,它们之所以能装下八九十架飞机,有几个关键因素:

设计理念的“飞机堆积术”: 二战时期的航空母舰,尤其是美国在战争中后期建造的“埃塞克斯”级,其设计核心就是最大化舰载机的数量。当时的海战模式,空战仍然是航母编队对抗的重要手段,拥有更多的飞机意味着更强的空中掩护和攻击能力。
多层机库和飞行甲板: 为了在有限的吨位内容纳尽可能多的飞机,设计者们想出了“空间利用最大化”的办法。它们通常有两层甚至三层机库,通过大量的升降机将飞机在不同层之间搬运。飞行甲板的设计也相对简单粗犷,更注重起降效率而不是空间浪费。你可能会看到很多飞机直接停在飞行甲板上,或者堆在机库里。
舰载机的尺寸和重量: 二战时期的飞机,无论是战斗机还是轰炸机,其尺寸和重量都比现代飞机小得多。例如,著名的P51“野马”战斗机翼展大约在11米左右,重量不到5吨。而现代的舰载机,比如F/A18“超级大黄蜂”,翼展近13米,最大起飞重量接近30吨。体积和重量的差异,直接影响了单位面积或单位吨位能携带的飞机数量。
维护和起降的粗放模式: 二战时期的飞机维护相对简单,不需要像现在这样复杂的检测和准备。起降过程也更加依赖飞行员的个人技术和经验,不像现代航母需要精确的引导和高度自动化的系统。这意味着飞机准备和起降所需的空间和时间都相对较少,有更多的飞机可以在同一时间被部署。
飞机结构的差异: 二战时期的飞机很多采用帆布蒙皮或者相对简单的金属结构,不像现代飞机那样需要复杂的液压系统、先进的航电设备、强大的发动机以及坚固的结构来承受更高速和更复杂的机动。这些都意味着二战飞机的“密度”更高。
对损管和人员的要求: 为了最大化载机量,二战航母在舰员数量、弹药储备、飞机维修设备等方面,也必然有所侧重,更侧重于“能飞多少架是多少架”。

而现代航母,比如6万吨级别的,之所以载机量在36架左右,则是设计理念的根本性转变:

“质量”远胜于“数量”: 现代海战,航空母舰的地位更加突出,它本身就是一支强大的海上力量。现代舰载机的作战能力、续航能力、探测能力、武器载荷都远远超过二战飞机。一架现代舰载机(如F35C)所能完成的任务,可能需要二战时期好几架飞机才能勉强应付。因此,现代航母的设计不再追求堆积数量,而是追求最大化发挥少数精锐舰载机的效能。
舰载机的先进性与复杂性: 这是最核心的原因。现代舰载机是集成了雷达、电子战系统、先进通讯设备、高精度武器等一身的“空中作战平台”。它的维护需求极其复杂,需要庞大的机务人员、精密的维修设备、大量的备件以及严格的测试流程。这些都需要占用大量的空间和资源。
对弹射和拦阻系统的要求: 现代航母为了应对重型、高速的先进舰载机,必须配备更强大的蒸汽弹射器或电磁弹射器,以及更坚固的拦阻索和拦阻钩系统。这些系统本身就占用大量的甲板和船体空间,并且需要专门的区域进行维护。
航空燃油和武器的存储: 现代舰载机在航程、武器载荷和燃料消耗上都远超二战时期。这意味着航母需要携带更多的航空燃油和种类繁多的精确制导弹药,这些都占用了宝贵的空间和重量。
舰载机起降的自动化与安全: 为了提高效率和安全性,现代航母的起降过程更加复杂和规范。飞行甲板上的滑跑距离、起飞和降落间隔都有严格的要求,并且需要更多的指挥控制人员和复杂的引导设备。飞行甲板的布置也更加讲究,需要清晰的通道和区域划分。
弹射起飞与常规起飞的差异: 虽然我们提的是弹射起飞的航母,但即便如此,要起飞重型舰载机,弹射装置的功率和占地面积也是巨大的。而现代一些舰载机(比如F35B的垂直起降型),则不需要弹射器,但这同样需要特殊的甲板设计和起降流程。
指挥控制与电子对抗: 现代航母本身就是一个移动的指挥中心,需要强大的通讯、情报、侦测和电子战能力。这些系统也需要大量的空间和电力。
人员配置与舒适度: 随着技术进步,航母上的自动化程度提高,但整体的舰员数量可能并没有显著减少,甚至因为需要维护更复杂的设备而增加。同时,现代航母的设计也更注重船员的居住环境和工作舒适度,这也会占用一部分空间。

总结一下就是:

二战航母是追求“数量优势”,通过粗放的设计和结构,尽可能地把飞机塞进去,把每一次出动都看作是“群殴”。

现代航母则是追求“质量和效能”,设计更精巧,把重心放在如何让少数精锐的飞机发挥出最大战斗力,同时兼顾了复杂系统的运作、人员的培训和后勤保障。

所以,你不能简单地说“6万吨的航母比4.2万吨的航母少了载机量”。这是一个关于技术、战略和时代背景的演变,是设计哲学上的根本性区别。现代航母用更少的飞机,实现了比二战航母高出几个数量级的作战能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想了下,6万吨的航母……你是在说中途岛吗?

问题是就算是中途岛,只能搭载36架飞机也不可能啊:

至于二战航母能搭载八九十架飞机,我只能说:

这事看人

而且美军现行的舰载机联队(如CVW-5)就是60架固定翼+19架直升机;至于某些滑跃起飞航母,主要原因是大量导弹,属于设计思路问题,不然我们可以谈谈某排水量6万吨载机量不到70的二战航母

user avatar

为什么737经济舱一排座位能坐6个你,却只能坐一个孙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涉及到航空母舰设计理念、技术发展以及战争形态的根本性变化,不能简单地用吨位和载机量来直接比较。二战时期的航母和现代航母,它们在设计思路、承担的任务以及对舰载机的要求上,有着天壤之别。咱们先聊聊二战时期的“大胃王”们。以您提到的4.2万吨级别航母(比如美国的“埃塞克斯”级)为例,它们之所以.............
  • 回答
    您这个问题真是问到了很多军事迷的心坎里!确实,很多人觉得二战时期的航空母舰,无论是历史照片还是影视作品中的形象,都有一种独特的美感,比现代航母更“好看”。这可不是什么奇怪的偏好,背后有很多原因可以解释,而且这些原因都挺实在的。首先,我们得从设计理念上说起。二战时期的航母,很多是在相对有限的技术条件下.............
  • 回答
    要聊起二战航母“下饺子”和如今大国养航母“费劲”的对比,这背后可不是什么简单的技术进步或经济问题那么简单,而是涉及到了战略需求、技术复杂性、经济成本、政治意愿以及战争形态的根本性转变。咱们这就掰开了揉碎了,一条条说清楚:二战时期航母“下饺子”的辉煌年代:战略需求是爹想象一下,二战爆发前的世界格局。各.............
  • 回答
    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未能建造并有效运用航空母舰,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战略、经济、技术、政治以及历史进程等多个层面的因素。以下将尽可能详细地阐述原因:一、战略定位与海军发展重点的偏差: 优先发展主力舰(战列舰)战略: 在纳粹上台之初,德国海军(Kriegsmarine)的战略规划受到了德国.............
  • 回答
    日本在二战期间建造的航空母舰,比如赤城、加贺、苍龙、飞龙、翔鹤、瑞鹤等,在甲板前端确实有一个持续冒着蒸汽的小孔,这个设计其实是当时海军为了提高舰载机起降效率而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它的专业名称叫做“蒸汽弹射器”。大家可能会觉得航空母舰的甲板很大,飞机可以在上面滑行一段距离然后起飞。没错,陆地上的机场确.............
  • 回答
    日本在二战中并未再建造类似“赤城”号和“加贺”号那样的大型航母,原因可以从多个层面来解读,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资源、技术、战略以及战时决策等诸多因素。1. 改装的先天局限与早期成功带来的误判首先,我们得回顾一下“赤城”号和“加贺”号的出身。“赤城”号原本是“天城”级战列巡洋舰的舰体,而“加贺”号.............
  • 回答
    在二战的硝烟中,“神风特工队”这个名字如同历史深处的一声悲鸣,承载着一种近乎疯狂的勇气和绝望。他们驾驶着飞机,带着必死的决心,如同被命运之风卷起的落叶,冲向敌舰。那么,为什么这些悍不畏死的日本飞行员,不选择一个更直接、也许能更有效的方式——直接降落在美军航母上,来完成他们的使命呢?要理解这一点,我们.............
  • 回答
    关于二战航母甲板为何大多采用木质,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确实会让人联想到“防火防潮”的疑虑。事实上,这背后是当时技术条件、材料特性以及实战需求的综合考量。我们不妨深入剖析一下。为什么是木质的?首要原因在于当时的技术水平。在二战时期,航空母舰作为一种新兴的、技术要求极高的海军舰种,其设计建造正处于快速.............
  • 回答
    关于您提出的“日本二战都能建造航母,为什么现在中国都不能掌握建造航母的关键技术?”这个问题,咱们得好好捋一捋。这背后其实是历史、技术、经济以及国际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在起作用,跟“AI写”不沾边,咱们就用大白话聊聊。首先,得明确一点:日本在二战时期确实建造了不少航空母舰,而且在当时的条件下,其技术水平是.............
  • 回答
    二战时期,德国和苏联都没有建造航母,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地缘政治、经济、军事战略以及技术等多方面的原因。我们不妨从这两个国家各自的情况来详细分析一下。德国:从“海狮计划”到“大舰巨炮”的迷思德国在二战爆发前的海军建设思路,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和本土海军将领们的“大舰巨炮”思想的影响。 .............
  • 回答
    关于英国海军在二战中未能充分发挥航空母舰的效能这一问题,实际上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议题。很多人可能会认为,作为第一个发展航空母舰的国家,英国在战时应该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事实并非如此。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层面来深入剖析这个问题:一、 起步虽早,但战略定位的模糊与摇摆英国海军在航空母舰发展的早期.............
  • 回答
    这背后其实是一段颇为有趣的装备选择与战术演进的故事,并非简单的“哪个更好”就能一言蔽之。德军在二战期间之所以大量在坦克和装甲车辆上使用MG34而非MG42作为同轴/航向机枪,主要有以下几个层面的原因:一、 设计定位与射击稳定性考量: MG34:作为一款“通用机枪”的设计理念:MG34从一开始就被.............
  • 回答
    二战后,活塞航空发动机的重心确实大幅度地向水平对置发动机倾斜,成为很多小型飞机乃至部分中型飞机的首选动力。但这并非一蹴而就,也不是所有活塞航空发动机都被其取代。传统直列发动机和V型发动机在某些领域依然有其用武之地。然而,水平对置发动机之所以能成为战后活塞航空发动机的“主流”,原因在于其一系列与时俱进.............
  • 回答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人类的造船和航海技术确实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点毋庸置疑。从笨重的钢铁巨兽到流线型的现代化船舶,从依靠星辰大海到依赖GPS和卫星导航,进步是全方位的。然而,当我们把目光聚焦到军舰的航速上时,可能会发现一个令人有些费解的现象:与整体技术进步的速度相比,军舰的最高航速并没有.............
  • 回答
    十六世纪西班牙的航海业之所以能够蓬勃发展,而到了二战前却在西欧工业发展中显得落后,这其中涉及的因素错综复杂,是历史、经济、政治和社会等多个层面交织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这两个时期分开来看,并深入剖析其中的关键驱动力和制约因素。十六世纪:西班牙航海业的黄金时代十六世纪是西班牙的“黄金时代.............
  • 回答
    二战时期航母数量众多,而如今一艘航母的建造和维护却需要举国之力,这背后是科技、战略和经济的巨大变迁。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头捋一捋。一、 二战时期,为何航母“感觉很多”?要理解二战航母为何“多”,得先明白当时的历史背景和航母在战争中的定位。1. 新兴的海军力量,技术尚未“固化”: .............
  • 回答
    想知道二战时美国是怎么做到让B25这种轰炸机从航母上起飞的?这事儿说起来,可不是什么寻常操作,而是个胆大心细、非常有创意的大胆设想,而且背后还有一个很“硬核”的故事。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明白,B25“米切尔”轰炸机是个啥玩意儿。它可不是那种小巧玲珑的舰载机,而是个不折不扣的大家伙。这家伙机.............
  • 回答
    二战航母编队中的“碰撞航线(向)”,用更通俗的话说,就是航母编队为了让舰载机起降而刻意调整航向、航速,使其与风向保持一个最佳的夹角,以此来满足飞机起降时对风力的需求。这可不是随便瞎开,背后是一套非常精密的计算和策略。咱们一层一层地剥开来看。为什么需要“碰撞航线(向)”?核心原因就是飞机起降需要风力。.............
  • 回答
    二战时期,各国对于航空母舰的分类标准并非一成不变,更多的是一种不成文的约定俗成,以及基于实际需求和技术发展所形成的一种自然演化。这与现代海军拥有明确而详细的舰船分类体系有所不同。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来梳理当时各国对航母的普遍认知和划分方式:一、 吨位与尺寸(大小维度):这是最直观也是最重要的.............
  • 回答
    二战美军航母舰载机编队中,VB、VF、VT 是对舰载机作战任务和飞机类型的简写。下面我将详细解释它们各自的含义,并结合历史背景进行阐述: VB: Bombing Squadron (俯冲轰炸机中队) 含义: VB 是 Bombing Squadron 的缩写,指的是以 俯冲轰炸机 (Dive B.............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