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英国海军率先发展了航母,却没能在二战中有效的运用航母?

回答
关于英国海军在二战中未能充分发挥航空母舰的效能这一问题,实际上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议题。很多人可能会认为,作为第一个发展航空母舰的国家,英国在战时应该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事实并非如此。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层面来深入剖析这个问题:

一、 起步虽早,但战略定位的模糊与摇摆

英国海军在航空母舰发展的早期确实是先驱。从“赫拉克利斯号”的试验,到“竞技神号”的服役,再到“暴怒号”的改装,英国一直在探索舰载航空的潜力。然而,这种探索更多的是一种“附庸式”的定位,即航空母舰更多被视为“战列舰的辅助”,其主要作用是为舰队提供侦察和防空火力,而不是作为独立的海上打击力量。

战列舰情结的根深蒂固: 传统的“舰队决战”思想在英国海军中根深蒂固。强大的战列舰才是海军力量的象征,航空母舰更多是被视为一种新的技术,用于增强战列舰的效能,而不是颠覆原有的战术体系。这种思想上的惯性,使得英国在航母的设计和运用上,始终没有摆脱“为战列舰服务”的思维定势。
战略方向的摇摆: 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英国海军在航母的战略定位上存在一定的摇摆。是发展大型航母,还是小型护航航母?是专注于舰队空战,还是侧重对陆攻击?这些问题在不同时期、不同将领的设想中都有体现,但并未形成一个明确且一贯的战略指导。

二、 设计理念的滞后与妥协

尽管英国较早拥有了航空母舰,但其设计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当时海军思想和技术条件的限制,并且在实践中也存在一些妥协。

航空母舰的定位不清,导致设计上的“四不像”: 很多早期的英国航母,如“竞技神号”和“鹰号”,它们的设计并非完全从零开始,而是对现有船体进行改装。这导致它们在尺寸、装甲、飞行甲板设计以及舰岛布局等方面,都未能达到最佳的航空母舰设计标准。例如,一些航母的飞行甲板狭窄,舰岛过大,影响了舰载机的起降效率。
早期航母的防护薄弱与续航力不足: 为了追求战列舰的火力或侦察能力,早期航母的装甲防护往往不足,一旦遭到攻击,损失会比较惨重。同时,很多航母的燃油续航能力也有限,这在广阔的海战中是一个不利因素。
对水上飞机母舰的依赖: 在早期,英国海军在水上飞机母舰和真正的航空母舰之间摇摆。水上飞机母舰虽然也能提供侦察,但其作战效能远不如舰载机,这种思维也一定程度上延缓了对固定翼舰载机的重视。

三、 舰载机性能的落后与发展瓶颈

航空母舰的威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搭载的舰载机。在这方面,英国海军也面临着不少挑战。

舰载机与航母的配合不足: 在战争初期,英国的舰载机型号相对陈旧,性能与日本和美国的先进舰载机相比存在差距。例如,在设计和生产方面,英国的舰载机发展速度未能跟上航母的更新换代。
缺乏先进战斗机和轰炸机: 英国在发展专门针对航母作战的战斗机和轰炸机方面,不如美国和日本那样系统和高效。例如,早期英军舰载机的抗海风能力较弱,影响了在恶劣天气下的起降。
舰载机与岸基飞机的界限模糊: 英国海军在战争初期,仍然保留了一部分岸基航空力量作为海军航空支援的主要手段,这使得航母上的舰载机部队的规模和作战独立性受到了一定影响。

四、 战术运用的经验不足与“误判”

尽管拥有经验,但英国海军在如何高效运用航空母舰这一新兴力量方面,确实存在着一些不足和误判。

对潜艇威胁的低估: 英国海军在战争初期,对德国潜艇的威胁认识不足,也未能充分利用航母上的舰载机进行反潜作战。这导致在大西洋保卫战中,英国遭受了惨重的损失。
分散兵力,未能形成“航母打击群”概念: 相对于美国海军将航母集中编组,形成强大的“航母打击群”的战术,英国海军在战争初期往往将航母分散部署,用于支援登陆作战或执行侦察任务。这种分散化的运用,未能充分发挥航母的整体打击力量。
对高强度空战的准备不足: 面对日本海军在太平洋战场上表现出的强大舰载航空作战能力,英国海军在战术和装备上都显得有些 unprepared。例如,在印度洋,几艘英国航母在面对日军时,未能有效发挥其战斗力,甚至遭受了损失。
人员培训和轮换问题: 长期战争中,舰载机飞行员的培训、经验积累和轮换机制,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英国在这方面也面临着挑战。

五、 战略需求的压力与战场环境的严峻

除了自身的问题,英国在二战中的战略需求和战场环境也对其航母运用产生了重大影响。

兵力分散,多线作战: 英国海军需要在全球多个战场作战,包括大西洋、地中海、印度洋等。这使得英国无法像美国那样集中力量发展和运用航母。
对 convoy 护航的巨大需求: 大西洋的海上生命线至关重要,英国海军需要大量的舰船来护卫商船队,这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其航母的部署和使用。
德国空军的威胁: 在欧洲战场,德国强大的空军对英国本土和舰队构成了直接威胁,这迫使英国海军必须将一部分航空力量用于本土防御,而非完全集中用于海上作战。
意大利海军的威胁: 在地中海战场,意大利海军的实力也不容小觑,英国需要调集足够的兵力来应对在地中海的挑战。

结论:

英国海军未能像美国那样在二战中有效运用航空母舰,并非是技术上的绝对落后,而是一个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其中包括了战略定位的模糊、设计理念的妥协、舰载机性能的不足、战术运用上的经验欠缺,以及全球作战的巨大压力。

可以说,英国海军在航母发展初期是探索者和先行者,但当战争全面爆发时,其在航母战略和战术上的准备,并未能完全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和对手的进步。而美国海军则在战争的洗礼中,迅速成长为一支以航母为核心的强大海上力量,并在战术和技术上取得了巨大的突破。英国海军虽然也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其航母的运用效率,确实未能达到其作为先行者所应有的水平。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老有人赞这个老黄历。那么我来修改下回答吧。

RN没有有效运用航母这件事本身就是不成立的,这个问题压根不需要解释,你点开任何一艘打过至少半场的RN航母,其履历表都毫无疑问地璀璨无比。在地中海也好,大西洋也好,印度洋也好,北海也好,RN的航母一度同时和德,意,日,维希法国四国舰队周旋。毫不客气的说,如果英国海军没有有效运用航母,那么轮不到USN在珊瑚岛一点点磨练自己的航母技术,甚至轮不到小胡子对苏宣战的那一刻,盟军就已经输掉裤子了

而另一个问题是:为什么在一些人眼里,英军没有有效运用航母呢?为什么大众观念里FAA的战绩没有那么显赫呢?

这个答案就非常简单了:他穷

FAA在战争开始之初的准备是严重不足的,而和USN不同,残酷的使用环境是留不下什么磨砺的空间的。战争之初就送掉了为数不多的本土舰队的舰队航母勇敢,随后挪威战役送掉了光荣,本土舰队的FAA力量就很虚弱了。甚至到空袭提尔比茨的时候,本土舰队也只能强行扣押计划前往印度洋的胜利号才能凑够2艘舰队航母,带着小型航母群去偷袭。最终结果实际上还好,虽然有一堆这样那样的问题没有把船炸鱼掉,但是到来了巨大的舰员伤亡。这个成果是好的。

而地中海就更穷了,在41年中的几个月里,地中海舰队甚至没有空优机在航母上运行!在直布罗陀运行的FAA包括暴怒号——隶属于本土舰队了而非北大西洋站或者H舰队,不进地中海;皇家方舟;百眼巨人——USS兰利级别的老家伙,只能舰队空优和飞机运输。在亚历山大有鹰号——严重缺乏载机;光辉级——随后被送去印度洋了。

在埃塞克斯级服役以前,USN和RN的航母数量相仿,战争中损失也相同。但是USN的主要战区一共只有2个——大西洋舰队留下游侠以后,几艘约克城级和萨拉托加级一直都在太平洋晃悠,到了后期有大型混合编队以后就更有钱了。

RN哪有这种条件。大不列颠统御七大洋是字面意义上的把舰队分散到了7大洋和全世界头铁。印度洋掠袭的时候IJN能集结5艘舰队航母,RN怎么可能在印度洋,地中海,北大西洋,本土舰队和海峡舰队各自常备5艘舰队航母来应对这种级别的攻势。某种意义上是海军条约的锅。

和美国人的天时地利任何相比,就不要问英国人41年为什么凑不出大型航母编队或者俄国人为何在42年造不出带橡胶负重轮了。RN整建制被抹掉了七八支驱逐舰队,战争第一年红军一个口袋里就能损失超过七十万人——这种级别的损失下能活下来本身就是极高超的技战术的证明。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英国海军在二战中未能充分发挥航空母舰的效能这一问题,实际上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议题。很多人可能会认为,作为第一个发展航空母舰的国家,英国在战时应该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事实并非如此。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层面来深入剖析这个问题:一、 起步虽早,但战略定位的模糊与摇摆英国海军在航空母舰发展的早期.............
  • 回答
    很多人认为二战英国海军很弱,这是一种相对狭隘甚至有些偏颇的看法。事实上,英国皇家海军在二战中依然是世界领先的海军力量之一,并在战争初期和中期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保卫大英帝国、阻止德国入侵以及支援盟军反攻等方面。然而,这种“弱”的说法之所以存在,可能是由于以下几个原因,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详.............
  • 回答
    英国脱欧公投的成功,恰恰凸显了政治决策的复杂性,以及民意与专家判断之间可能出现的巨大鸿沟。尽管脱欧似乎前景堪忧,但支持脱欧的理由在当时的确具有相当的吸引力,并触动了许多选民的情感和利益。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几个关键层面:1. 对“主权”的深层渴望与对“被剥夺感”的反弹:这是脱欧公投背后最核.............
  • 回答
    “英国衰而不亡”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议题,它触及了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地缘战略等多个层面。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一、 英国“衰”的表现:如何理解其“衰落”?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衰”指的是什么。历史上的英国,尤其是维多利亚时代,是全球无可争议的霸主,其“日不落帝国”的辉煌.............
  • 回答
    英国火烧圆明园,而未火烧凡尔赛宫和卢浮宫,这其中涉及到历史背景、战争性质、文化认知、政治考量以及战争的实际操作等多个层面的复杂原因。要详细地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以下几个关键点:一、 圆明园与凡尔赛宫、卢浮宫的性质差异 圆明园: 圆明园并非一个简单的皇宫,而是清朝皇室规模宏大、极尽奢华的皇.............
  • 回答
    英国贵族之所以能够联合起来迫使国王签署《大宪章》,而中国古代没有出现类似的强大制衡力量,这背后涉及了中英两国在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等多个层面的深刻差异。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一、 英国贵族的形成与权力基础1. 封建制度的遗产: 英国的贵族阶层是诺曼征服(1066年)后封建制度的产物。威廉一世.............
  • 回答
    英国确实有许多关于从亲戚继承遗产的故事,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既有历史传统的影响,也有法律和社会经济因素的作用。下面我将详细地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一、深厚的家族传承观念与财产积累历史 土地和财富的长期积累: 英国拥有悠久的土地私有制历史,尤其是在贵族和富裕阶层中。几个世纪以来,土地、房产、贵重.............
  • 回答
    英国和俄罗斯之间因为间谍事件而“闹翻”,最著名的就是2018年的斯克里帕尔(Sergei Skripal)中毒案。这起事件是导致两国关系急剧恶化,甚至可以说是一场外交危机的重要导火索。下面我会尽量详细地解释为何英国会因此事与俄罗斯“闹翻”。核心事件:斯克里帕尔中毒案 时间: 2018年3月4日 .............
  • 回答
    英国早期在全球遍地开花,建立起庞大的殖民帝国,这确实是一个引人深思的现象。与其说他们“不怕割据”,不如说当时的 政治、经济和军事现实 使得这种担忧相对有限,并且他们发展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 管理和维持方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深入剖析:一、 英国国内的统一与中央集权的优势: 相对早期的.............
  • 回答
    英国“搞定了全球”而“搞不定爱尔兰”,这是一个非常精炼且触及核心的提问,它背后蕴含了长达几个世纪的复杂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因素。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英国全球扩张的动力与手段,以及爱尔兰在其中所扮演的特殊角色。一、 英国“搞定了全球”的强大驱动力与手段:英国能够在短短几百年内建立.............
  • 回答
    在英国下议院的议会辩论中,首相单肘靠在议事台(dispatch box)旁的动作,并非什么刻意设计的“品牌动作”,而是一种在长期实践中逐渐形成、并且带有深刻政治和社交意味的习惯性姿态。这背后既有历史的积淀,也有对场面、对手以及自身立场的考量。首先,我们得明确这个“台”是何物。在下议院,首相站立发言的.............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挺深入的。英国人对王室的看法,可不是一个“反对”或“不反对”那么简单就能概括的,里面牵扯到的因素可多了去了。要说为什么大部分人看起来好像不怎么反对每年花那么多钱养王室,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掰扯掰扯:首先,得明白这笔“钱”到底是怎么花的,以及大家对这笔钱的认知。每年花在王室身上的钱,通常.............
  • 回答
    英国在一战和二战中的胜利,毫无疑问是其历史上光辉的一页。这两场战争不仅巩固了其作为世界强国的地位,更在某种程度上延续了日不落帝国的辉煌。然而,时至今日,提及英国的国际地位,很多人脑海中浮现的却是其相对昔日荣光的下滑。这其中的逻辑并非简单的“赢了就一直强下去”,而是涉及一系列深层次的经济、政治、社会和.............
  • 回答
    美国革命的爆发,对大英帝国而言,无疑是一次始料未及的重大挫折。这场看似力量悬殊的对抗,最终却以曾经的北美殖民地赢得独立而告终,箇中缘由复杂且值得深入剖析。这并非简单的军事实力对比问题,而是一系列战略失误、政治困境以及天时地利人和等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不能忽视的是大英帝国在战争初期所持有.............
  • 回答
    英国脱欧这件事啊,听着挺简单,就是英国要离开欧盟,但实际操作起来,那叫一个复杂,比你想的要耗费的时间和精力多得多。你问为什么脱了好几年了还没彻底脱干净,这背后其实是很多原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首先,咱们得明白,“脱欧”本身是个庞大的工程,不是说一声“我不玩了”就能立马走的。它涉及的方方面面太多了:1..............
  • 回答
    英国的国教,对经历过法国大革命的法兰西来说,确实存在着难以容忍的根本性矛盾,这并非仅仅是宗教信仰上的分歧,而是触及了法兰西大革命的核心理念,以及对权力、社会结构和国家认同的根本性颠覆。要想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深入剖析。首先,法国大革命的基石是对“神圣王权”和教士特权的彻底否定。在法国大.............
  • 回答
    英国的贵族之所以能够威胁国王签署《大宪章》,并非一时的冲动或偶然,而是历史发展、社会结构和权力博弈长期作用的结果。这背后是一系列复杂的因素,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点来深入剖析:1. 封建制度的根基:国王权力并非绝对首先要理解的是,中世纪的英国并非我们今天理解的中央集权的君主制国家。当时的英国,以及欧洲大.............
  • 回答
    英国光荣革命,推翻了詹姆斯二世的统治,迎来了威廉和玛丽共同执政,这并非偶然,而是历史、政治、宗教以及现实需求等多重因素交织下的必然选择。想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拨开历史的迷雾,好好梳理一番。首先,我们得回到那个风云变幻的17世纪末。詹姆斯二世之所以被推翻,最根本的原因是他试图恢复天主教在英国的统治.............
  • 回答
    英国财政大臣的英文官衔“Chancellor of the Exchequer”听起来确实挺特别的,不像我们常说的“Finance Minister”或“Treasury Secretary”那样直观。要理解这其中的原因,得从英国这个国家历史悠久且独特的政治体系和官职演变说起。首先,我们得把目光投向.............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挺有意思,也挺多人关注的。说英国顶尖大学在ACM ICPC(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上整体表现不如某些亚洲或北美地区的顶尖高校,我觉得有几个比较值得深入探讨的原因,不完全是技术上的,很多也跟文化、教育体制和侧重点有关。首先,得承认一点,ACM ICPC 是一项非常非常看重深度和广度编程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