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英国人不反对英国每年花这么多纳税人的钱养王室?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挺深入的。英国人对王室的看法,可不是一个“反对”或“不反对”那么简单就能概括的,里面牵扯到的因素可多了去了。要说为什么大部分人看起来好像不怎么反对每年花那么多钱养王室,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掰扯掰扯:

首先,得明白这笔“钱”到底是怎么花的,以及大家对这笔钱的认知。每年花在王室身上的钱,通常被称为“君主拨款”(Sovereign Grant)。这笔钱并非直接从我们钱包里掏现金,而是由皇家地产(Crown Estate)的收益来支付的。皇家地产是一个庞大的资产组合,包括了英国大部分海岸线、伦敦大片地区的土地、皇家公园等等。这些资产本来就属于国家,但由王室的信托基金管理,其收益的一部分会交给财政部,另一部分则用于王室的运作。所以,很多人觉得,这笔钱与其说是“花纳税人的钱”,不如说是“从国家的资产里拿一部分来维持国家象征”。而且,皇家地产本身的收益每年都在增长,有时甚至超过了君主拨款的数额,这意味着从净收益上看,国家可能还“赚”了不少。

其次,文化和历史认同感是绕不开的一环。英国王室已经存在了千年,它早已不仅仅是一个政治机构,更是英国历史、文化和身份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很多人来说,王室是国家的象征,代表着稳定、传统和连续性。尤其是在全球化浪潮下,这种独特的历史传承显得尤为珍贵。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种“国家品牌”,虽然不能直接产生GDP,但在文化软实力、国家形象塑造上有着难以估量的价值。想想看,有多少游客是因为想看看白金汉宫、威廉王子和凯特王妃的新闻而来到英国的?王室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也带动了旅游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这种间接的经济效益是很难量化的。

再说了,王室的“工作”也不能完全用金钱来衡量。国王或女王不仅仅是国家元首,他们还承担着大量的公共服务和国家代表性职责。比如,参加各种慈善活动、表彰杰出人士、接待外国元首、在国家重大事件中扮演精神领袖的角色等等。这些活动,虽然没有直接的经济产出,但对于凝聚人心、提升国家形象、促进国际交流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要把这些职责交给民选的总统或其他人来做,所需的安保、办公、差旅以及维护国家象征的成本,未必就会比现在低,而且还可能失去那种历史的厚重感和民众的认同。

当然,也有人会觉得这笔钱花得不值,或者可以花在其他更紧迫的地方,比如医疗、教育。英国社会内部对此也并非铁板一块,肯定存在一些反对的声音,也有不少人在争论王室的开销是否合理、是否需要改革。但为什么主流声音似乎不那么激烈反对呢?这可能跟英国人相对保守、尊重传统的性格有关。他们更倾向于渐进式的改革,而不是颠覆性的变革。而且,王室的运作也并非一成不变,也在随着时代发展调整,比如威廉王子和凯特王妃更贴近民情,更加注重环保和慈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赢得了更多人的好感。

还有一个挺重要的原因是,大部分英国人对王室的实际开销并没有一个特别清晰的概念,或者说他们接触到的信息,更多是关于王室的慈善工作、历史意义,而不是具体数字。媒体报道也往往侧重于王室成员的活动,而对财政拨款的细节讨论相对较少。这种信息不对称,也影响了公众的认知。

最后,别忘了王室的存在本身也带来一种“稳定感”。在政治变幻莫测的时代,一个世袭的、象征性的元首,某种程度上可以成为国家稳定的基石。当政府更迭时,王室始终在那里,这在某些人看来,是值得肯定的。

所以,总的来说,英国人不反对王室花钱,更多是因为他们看到了王室在历史文化、国家象征、国际形象以及某种程度上稳定作用上的价值,并且认为这笔钱的花费与Royal Estate的收益相比,或者与替代方案相比,是可以接受的。这是一种复杂的、包含情感、文化和务实考量的综合性看法,而不是简单的“因为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英国是个够民主的国家吧,国家意识,独立意思,法律意识都很强的国家为什么能够忍受他们的国家每年浪费这么多钱养王室,而且王室还没起什么作用。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挺深入的。英国人对王室的看法,可不是一个“反对”或“不反对”那么简单就能概括的,里面牵扯到的因素可多了去了。要说为什么大部分人看起来好像不怎么反对每年花那么多钱养王室,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掰扯掰扯:首先,得明白这笔“钱”到底是怎么花的,以及大家对这笔钱的认知。每年花在王室身上的钱,通常.............
  • 回答
    中国社会确实在教育领域对“早恋”问题持谨慎态度,但这并不意味着社会普遍认同或期待像英国、日本那样建立大规模的男女分校来“彻底解决”这个问题。这背后涉及一系列复杂的社会、文化、教育理念和历史原因,简单地套用其他国家的模式,在中国语境下可能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甚至会带来新的问题。首先,我们得明白,中国.............
  • 回答
    盟军登陆诺曼底的背后,有一段鲜为人知的德军错失的反击良机。为什么在诺曼底战火熊熊之时,希特勒和他的将军们没有倾尽全力反攻英国本土呢?这背后并非简单的战略失误,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甚至可以说,是德军在二战后期已然无力回天的必然缩影。首先,最直接的原因是德军兵力已经捉襟见肘,根本无力在本土组织起.............
  • 回答
    这的确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甚至可以说是颇具讽刺意味的。明明在明朝就有人通过各种途径接触到西方的地理知识,而到了清朝,甚至道光这样一位身居最高统治地位的皇帝,却对英国的地理位置显得如此茫然,这背后原因错综复杂,绝非一句“历史倒退”就能简单概括。让我们一层层剥开来,看看这背后究竟是什么在作祟。明朝:接触.............
  • 回答
    中方考虑不承认英国国民(海外)护照(BN(O))作为有效旅行证件对英国的潜在影响及英国可能的回应近期,围绕英国国民(海外)护照(BN(O))的地位,中英两国之间出现了一些新的动向。一旦中方决定不再承认BN(O)护照作为有效旅行证件,这无疑将对持有该护照的英国国民产生直接影响,并可能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
  • 回答
    德国在二战期间犯下的滔天罪行,包括大屠杀在内,之所以在当时能够得到一部分甚至相当多德国人的默许甚至支持,是一个极其复杂且令人痛心的历史议题。这并非是所有德国人都丧失了良知,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开历史的层层迷雾,看看当时德国社会到底发生了什么,以及人们是如何被卷入或.............
  • 回答
    这可真是个有趣的问题,也是不少中国人心里的一个“梗”。 很多外国人对中国菜的印象,可能还停留在“左宗棠鸡”、“杂碎”这类名字耳熟能详,但在我们地道的中国胃看来,怎么吃都觉得有点“不对味儿”。为什么会这样?首先得从“伪造”的定义说起。说它们是“伪造”,其实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这些菜很多都是在国外,根据.............
  • 回答
    这个问题嘛,确实挺有意思的,也触及了一些比较微妙的社会心理和文化现象。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这其中的门道。首先,得承认,你提出的这个对比,在现实生活中确实是存在的,而且是挺普遍的。为什么外国人说“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大家觉得理所当然,甚至觉得他们是真诚的,而中国人跑出来说“我是外国人,我爱外国.............
  • 回答
    关于党卫军中由非德国人组成的师在战争末期表现出的“顽抗”乃至“死不投降”的现象,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历史议题。不能简单地将他们的行为归结为“忠诚”或“狂热”,背后牵涉到更为多元化的动机和背景。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理想主义与意识形态的裹挟: “欧洲解放者”的宣.............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几个非常复杂且常常被误解的层面。首先,“福利好”和“爱国”这两个概念本身就带有很强的语境和主观性,我们不妨来层层剥开,看看背后可能存在的因素。关于“福利好”:这并非简单的线性对比说英国福利比中国“好那么多”,其实是一个非常笼统的说法,而且很多时候,这种“好”是建立在特定观察角度上的。我.............
  • 回答
    英国王室所代表的君主立宪制度,从其根基而言,确实带有“生来不平等”的属性。这一点毋庸置疑。毕竟,君主制最核心的特征就是世袭制,权力与地位从父及子,一代代传承下去,与个人的能力、品德或后天努力毫无关系。出生在王室,就意味着天生拥有了普通人难以企及的特权、财富和影响力。这种制度设计本身,就与现代社会推崇.............
  • 回答
    英国之所以没有像中国那样大力推进操作系统国产化,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可以从历史、经济、技术、政治以及战略等多个层面来解读。历史与市场格局的惯性: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在个人电脑和互联网兴起的时代,微软的Windows操作系统就以其强大的兼容性、易用性和先发优势,迅速占据了全球绝大多数市场份额。苹果的.............
  • 回答
    英国不愿意全盘拥抱公制,以及坚持左侧行车,这背后其实是历史惯性、文化认同、经济成本以及社会接受度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这并非简单的“不愿意”,而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拉锯战,充满了妥协与坚持。计量单位的“英国特色”:英制(Imperial System)的顽固生命力首先,咱们得聊聊英国人为什么还在用英.............
  • 回答
    “英国衰而不亡”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议题,它触及了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地缘战略等多个层面。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一、 英国“衰”的表现:如何理解其“衰落”?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衰”指的是什么。历史上的英国,尤其是维多利亚时代,是全球无可争议的霸主,其“日不落帝国”的辉煌.............
  • 回答
    英国在普法战争(18701871年)期间选择不干涉,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经过深思熟虑的外交决策,背后有多重原因。英国当时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其外交政策的核心是维护自身的国家利益、全球贸易以及欧洲大陆的均势。以下是对英国为何不干涉普法战争的详细解释:1. 英国的国家利益考量: 对法国和普鲁士的评估.............
  • 回答
    英国之所以没有将大部分殖民地直接变为自己的国土,其原因错综复杂,是历史、经济、政治和社会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并非一个简单的“不想”或“不能”,而是经过深思熟虑、权衡利弊后,在不同时期采取的不同策略。首先,从历史的演变来看,英国殖民帝国的形成并非一开始就有吞并土地、同化人口的宏大计划。最初,殖.............
  • 回答
    英国火烧圆明园,而未火烧凡尔赛宫和卢浮宫,这其中涉及到历史背景、战争性质、文化认知、政治考量以及战争的实际操作等多个层面的复杂原因。要详细地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以下几个关键点:一、 圆明园与凡尔赛宫、卢浮宫的性质差异 圆明园: 圆明园并非一个简单的皇宫,而是清朝皇室规模宏大、极尽奢华的皇.............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挺有意思,也挺多人关注的。说英国顶尖大学在ACM ICPC(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上整体表现不如某些亚洲或北美地区的顶尖高校,我觉得有几个比较值得深入探讨的原因,不完全是技术上的,很多也跟文化、教育体制和侧重点有关。首先,得承认一点,ACM ICPC 是一项非常非常看重深度和广度编程能.............
  • 回答
    英国光荣革命,推翻了詹姆斯二世的统治,迎来了威廉和玛丽共同执政,这并非偶然,而是历史、政治、宗教以及现实需求等多重因素交织下的必然选择。想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拨开历史的迷雾,好好梳理一番。首先,我们得回到那个风云变幻的17世纪末。詹姆斯二世之所以被推翻,最根本的原因是他试图恢复天主教在英国的统治.............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问题,为什么像英国、德国这样的发达国家居民,会选择移民澳大利亚,而不是美国?我稍微聊聊我的看法,不一定全对,但我觉得有些原因还是挺扎实的。首先得说,澳大利亚对于欧洲发达国家居民的吸引力,很多时候是一种“润物细无声”式的,它不像美国那样,总是一种高歌猛进、充满戏剧性的目标。澳大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