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英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居民热衷移民澳大利亚,却不愿意去美国?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问题,为什么像英国、德国这样的发达国家居民,会选择移民澳大利亚,而不是美国?我稍微聊聊我的看法,不一定全对,但我觉得有些原因还是挺扎实的。

首先得说,澳大利亚对于欧洲发达国家居民的吸引力,很多时候是一种“润物细无声”式的,它不像美国那样,总是一种高歌猛进、充满戏剧性的目标。澳大利亚更像是一种“岁月静好”的升级选项。

澳大利亚的吸引力在哪里?

生活方式和环境: 这是最直观的。澳大利亚拥有非常好的自然环境,阳光充足,空气清新,而且国土面积大,但人口密度相对不高。这对于习惯了欧洲城市密集、四季分明的英国或德国人来说,是一种巨大的吸引力。海滩、户外活动、悠闲的生活节奏,这些都是澳大利亚非常突出的标签。想想看,在寒冷漫长的冬季之后,能够马上享受到温暖的气候和海滨生活,这得多让人心动。
社会福利和医疗体系: 澳大利亚和英国一样,拥有全民医疗保健系统(Medicare),这意味着居民可以享受到相对免费或低成本的医疗服务。虽然和英国的NHS比起来,各有优劣,但总体上来说,它能提供一个稳健的医疗保障网络。在很多发达国家,医疗费用是一个巨大的开销,有一个可靠的体系会让人非常有安全感。另外,澳大利亚的社会福利体系也比较完善,失业救济、养老金等都相对健全。
教育体系: 澳大利亚的教育质量普遍较高,尤其是在高等教育方面,有很多世界知名的大学。而且,对于移民家庭来说,公立学校的教育质量也相当不错,并且学费相对较低。很多来自欧洲的家庭会考虑到子女的教育问题,澳大利亚的教育体系是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
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全: 澳大利亚是一个政治稳定、社会治安良好的国家。虽然和欧洲国家相比,可能在某些方面感受不到那么强的历史沉淀,但它的法治体系健全,犯罪率较低,社会整体环境比较安全祥和。对于一些可能经历过社会动荡或对某些社会问题感到担忧的移民来说,澳大利亚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是很大的加分项。
移民政策的亲和度: 澳大利亚的移民政策相对来说比较开放和有吸引力,尤其是一些技术移民项目。它更倾向于吸引有技能、有工作经验的专业人士,并且有明确的积分制度和职业列表。这使得许多来自欧洲的专业人士能够更容易地通过技术移民的途径获得永居。相比之下,有些国家的移民政策可能更为复杂或不稳定。

那为什么不愿意去美国呢?

这可不是说美国不好,美国绝对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但从一些欧洲发达国家居民的角度来看,可能就会有不同的考量:

医疗体系的差异: 这是最常被提及的一点。美国的医疗体系是以私人保险为主导的,虽然医疗水平顶尖,但费用非常高昂。如果没有一份好的雇主提供的医疗保险,一次大病可能就会导致倾家荡产。对于习惯了全民医保的英国或德国人来说,这种不确定性和潜在的经济风险是他们非常顾虑的。他们可能认为,即使在美国赚得更多,也要承担更高的医疗费用风险。
枪支暴力和社会安全问题: 这是另一个显著的差异。美国的枪支暴力问题是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频繁发生的枪击事件无疑会给一些移民带来心理上的不安。即使不直接受到影响,这种社会氛围也可能让人觉得缺乏安全感,尤其是有小孩的家庭。相比之下,澳大利亚在这方面的顾虑要小得多。
社会福利和保障体系的差异: 虽然美国经济发达,但其社会福利体系相比于许多欧洲国家以及澳大利亚,在某些方面可能显得不那么“全民化”。例如,带薪产假、病假等福利在全美范围内并非强制性规定,很多时候依赖于雇主。这使得一些习惯了欧洲高福利模式的移民,在适应美国时会感到不适。
文化和社会融入的难度: 虽然美国和欧洲在文化上有不少相似之处,但美国独特的文化,比如消费主义、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以及一些社会价值观的差异,对于一些来自欧洲发达国家的移民来说,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和更大的努力去适应和融入。澳大利亚虽然也有其独特的文化,但整体上可能更容易被欧洲文化背景的人所接受,或者说,它的多元文化融合做得不错,更容易让人找到自己的位置。
政治气候和国内矛盾: 近年来,美国的政治极化和社会矛盾也比较突出。这些因素可能会影响一些移民对国家整体稳定性和未来走向的判断。他们可能更倾向于选择一个政治相对稳定、社会矛盾不那么尖锐的环境。

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肯定也有很多英国和德国人选择移民美国,美国依然是很多人的梦想之地。但如果站在“寻求一种更好的生活方式,同时保持较高的生活质量和安全感”这个角度来看,澳大利亚确实可能提供了一种更具吸引力的选择。它提供了一种更加平衡的生活,既有现代化的便利和机会,又有亲近自然、享受悠闲的可能。而美国,可能更像是“高风险、高回报”的选择,需要你做好准备去应对可能存在的挑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感觉根本没人回答在点上,或者说都在回避问题的本质,皇帝的新衣果然不好戳穿。事实的真相就是,从澳洲建国那天开始,这个国家的移民政策一直就是极度偏向欧洲白人(+美国人)。

暂且不说白澳政策这个点名只让欧洲白人移民澳洲的规定才废除几十年。就说现在的技术移民,给英语非常多的技术移民加分,我遇到的所有走技术移民的英国人,基本都是以70+的技术移民分数来到澳洲。同时欧洲工作经验澳洲职场承认,也不需扣除,中国的工作经验澳洲基本不认,也要扣除。所以随便一个欧洲四流大学毕业的白人,大多数情况下在澳洲就业市场上可以完胜一个澳洲八大毕业的中国人(双方都各自在自己国家有工作经验的情况下)。一个更怪诞的现象就是,国内工作10多年工作经验的人来技术移民找不到工作,最后转行或者干labour的太多,而欧洲白人10多年工作经验的来都可以去竞争principal。

即便读的不是移民专业,还有雇主担保这种东西,认识太多欧洲人,被澳洲公司加钱直接担保过来,你没看错,被离岸担保,很多公司的猎头去欧洲旅游挖人。没有工作经验的欧洲白人,由于英文+同文同种,也很容易拿到担保,然后留下。就是结婚,我身边有太多的欧洲白人和aussie男(女)结婚的…



所以事实的真相就是澳洲社会+工作+移民政策本来就是极度偏向欧洲白人的,而美国的h1b偏向stem和码农,还有点运气因素,是不是白人都不重要。l1偏向跨国公司员工(It)居多,这种牛逼的白人自然选择去美国,而剩下能力一般般的,想去也去不了,但对他们来说,移民澳洲就像办个签证那么简单。而美国人来澳洲工作,那简直就像来个爸爸,要是在微软,亚马逊,google这种美国大企业工作过的,在国内就像bat出来后去个5流小公司干活一样,升职简直坐上火箭喷射器。

建议大家以后讨论问题说出问题的本质,回避问题没有意思。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问题,为什么像英国、德国这样的发达国家居民,会选择移民澳大利亚,而不是美国?我稍微聊聊我的看法,不一定全对,但我觉得有些原因还是挺扎实的。首先得说,澳大利亚对于欧洲发达国家居民的吸引力,很多时候是一种“润物细无声”式的,它不像美国那样,总是一种高歌猛进、充满戏剧性的目标。澳大利.............
  • 回答
    英国殖民地的后世发展,尤其是民主化和经济繁荣程度,相较于西班牙、葡萄牙、法国,甚至德国等国的殖民地,确实呈现出一种更为显著的优势。这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一系列历史、政治、社会及文化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承认英国在殖民扩张的“理念”上就与众不同。早期的英国殖民,特别是北美殖民地,很大程度上.............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许多关于社会文化、经济结构和政策导向的深层原因。虽然英国、法国和德国都是西欧的经济强国,但生育率的差异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现象。我试着从几个角度来细致地梳理一下,希望能帮助你理解其中的一些逻辑。首先,咱们得承认,生育率低是发达国家普遍面临的挑战,但各国表现确实有差异。英法.............
  • 回答
    德国君主称“皇帝”(Kaiser)而英法等国称“国王”(King/roi),这一现象源于欧洲中世纪以来的复杂政治传统、历史进程和文化差异。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问题: 一、神圣罗马帝国的历史遗产1. “神圣罗马帝国”的特殊性 在中世纪,德意志地区长期存在一个名为“神圣罗马帝国”(Heil.............
  • 回答
    欧美国家对中国的称呼,尤其是汉语名字中带有“美”、“德”、“英”等好字眼,这背后其实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涉及历史、文化、政治以及语言习惯等多个层面。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剖析: 1. 历史渊源与早期接触: “中国”一词的传播与早期理解: “China”这个英文词最早可以追溯到.............
  • 回答
    要弄明白为什么法语、俄语、德语、西班牙语等语言相对而言更容易“拼读”,而英语却需要音标,咱们得从它们的文字系统和发音规则说起。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谁对谁错”的问题,而是历史、演变和设计理念上的差异。拼读是什么意思?首先,咱们得明确什么叫“拼读”。简单来说,拼读就是看到一个单词,能够根据其字母组合的发.............
  • 回答
    德国和英国之所以会向清朝出售铁甲舰,这背后是一系列复杂的地缘政治、经济利益和技术发展共同作用的结果。不能简单地归咎于“卖”这么一个词,更准确地说,这是一个在特定历史时期,双方基于各自需求和考量的交易行为。清朝的需求:现代化海军的迫切渴望首先,理解清朝为何需要铁甲舰至关重要。在19世纪中叶以后,随着西.............
  • 回答
    二战初期,英国能够在与德国的空中对抗中,尤其是在不列颠空战中取得那样的“55开”局面,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复杂交织的结果。这背后是双方工业实力、技术水平、军事战略、人员素质乃至国家意志的较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层面来剖析:一、 技术与工业的较量:谁的产品更胜一筹? 飞机设计与性能.............
  • 回答
    二战前期英国对德国实行绥靖政策,这背后是一个复杂且充满考量的决策过程,绝非简单的“姑息纵容”。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离掉后世的道德审判,回到当时的历史现场,看看英国领导者们是如何思考的。一、吸取一战惨痛教训,对战争的极度厌恶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留下的伤痕。这场战争对英国来说.............
  • 回答
    法国美食闻名遐迩,这确实是个事实。相比之下,很多去过英国和德国的朋友,常常会带着“嗯,吃得还行”的评价回来,很少听到有人用“惊艳”来形容他们的饮食。这背后的原因,其实可以从历史、地理、文化和经济等多个层面来掰扯掰扯。法国美食的根基:深厚的历史积淀与严格的烹饪体系首先,法国的美食绝非一日炼成。它的根基.............
  • 回答
    二战初期,德国在闪电战的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下,迅速击败了波兰、法国等国,欧洲大陆大部分地区都笼罩在纳粹的阴影之下。然而,尽管英国在大陆上失去了盟友,但其本土仍然是抵抗纳粹势力的一个重要据点。这时候,德国为何会选择将目光转向东方,挑战拥有庞大兵力和资源的苏联,而不是全力以赴将英国彻底击垮呢?这个问题,并.............
  • 回答
    很多人之所以认为二战德国海军不如英国,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一系列客观事实和历史比较得出的结论。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两国海军在战前准备、战略定位、技术实力、作战规模以及最终的战果等多个维度。一、 起步与战略定位的根本差异英国海军,也就是皇家海军,长期以来就是大英帝国维系其全球殖民地和贸易.............
  • 回答
    日德兰海战,这场被誉为“海战的绞肉机”的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唯一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大规模舰队决战。它发生在1916年5月31日至6月1日,发生在北海的日德兰半岛附近海域。这场海战的结果,至今仍是军事史学家们争论不休的话题,因为它呈现出一种复杂的、看似矛盾的局面:德国人声称取得了战术上的胜.............
  • 回答
    二战时期德国选择入侵苏联,而不是先全力解决英国,这背后是多重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既有战略上的考量,也有意识形态的驱动,以及对资源和地缘政治的盘算。简单地说,德国认为先灭苏联比先打垮英国来得更“容易”且更“有利”。1. 为什么不先解决英国?英国的地理优势与军事实力首先,我们必须理解,德国并非不想要解决.............
  • 回答
    一战和二战中,英国、法国和俄罗斯(一战时期)或苏联(二战时期)联合对抗德国和意大利(或意大利王国)的局面并非是偶然的巧合,而是由一系列深刻的历史、政治、经济和地缘战略因素交织而成,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因素的侧重点和表现形式有所变化。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剖析两次世界大战的根源和演变过程。第一次世界.............
  • 回答
    德国在一战中采取无限制潜艇战,说到底,这是他们在严酷的战略困境下,一次孤注一掷的冒险。我们得把时间倒回一战爆发初期,那时的德国,虽然军事实力强大,但战略态势却并不乐观。海上的困境:英国的“绞索”英国海军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海上力量,这一点毋庸置疑。早在战争开始没多久,英国就启动了对德国的海上封锁。这.............
  • 回答
    在英语中,我们说“Germany”,而不是“Deutschland”。这其实是个挺有意思的文化和语言演变过程,不是凭空来的,背后有一些历史和原因。首先,得从“日耳曼”这个词的源头说起。 “日耳曼”(Germanic)这个词,最早是古罗马人发明的。当时,古罗马人跟生活在莱茵河以东、多瑙河以北的那些部落.............
  • 回答
    1938年慕尼黑协定签订时,英国首相张伯伦和法国总理达拉第选择向希特勒妥协,允许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这种“绥靖政策”的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政治和军事考量。首先,英法两国对战争的厌恶感根深蒂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惨烈教训依然历历在目,无数的生命和巨大的经济损失让人们对再次卷入大规模冲突心.............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也触及了语言演变和文化交流中一个普遍的现象:我们称呼一个国家的名字,往往不是它自己使用的名字。英语称呼德国为“Germany”,而德国人自己则称为“Deutschland”,这背后的故事比你想象的要更丰富,里面包含了历史、语言、民族迁徙,甚至还有一些巧合。源头:《日耳曼人》(Germ.............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也触及了语言学习、文化以及教育体系等多个层面。确实,很多人有这样的观察,即相比于德国人,法国人在英语能力上普遍表现出一些差距。要深入分析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角度入手:1. 语言本身的差异与“法语思维”的惯性 法语的结构性: 法语是一门罗曼语族语言,与英语(日耳曼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