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英语里,德国是日耳曼(Germany),而不是德意志(Deutschland)?

回答
在英语中,我们说“Germany”,而不是“Deutschland”。这其实是个挺有意思的文化和语言演变过程,不是凭空来的,背后有一些历史和原因。

首先,得从“日耳曼”这个词的源头说起。 “日耳曼”(Germanic)这个词,最早是古罗马人发明的。当时,古罗马人跟生活在莱茵河以东、多瑙河以北的那些部落打交道,他们就把这些部落统称为“Germani”。这个词的来源有很多种说法,一种比较普遍的认为是来自高卢语(一种凯尔特语),意思是“喊叫者”或“喧闹者”,可能因为这些部落给罗马人的印象是比较勇猛好斗,声音洪亮。另一种说法是认为它本身就是一个日耳曼语词汇,意思是“邻居”或“兄弟”,表示他们是居住在罗马帝国边界的民族。

所以你看,“日耳曼”一开始是个地理上和民族上的泛称,指的是居住在那个区域的说着某种相似语言(protoGermanic)的部落联盟。它更多的是一种外部视角,是罗马人给这些东边民族贴的标签。

然后,我们再看看“Deutschland”。 这个词是从德语的“Deutsch”演变来的。“Deutsch”本身又来源于古高地德语的“diutisc”,意思是“属于人民的”或者“人民的语言”。这个词是在中世纪早期出现的,是为了区分当时日耳曼地区说各种方言的各部落和王国之间,他们之间可以理解的“通用语言”,与拉丁语等外来语言区分开来。也就是说,“Deutsch”这个词,是这个地区内部自己人称呼自己共同文化和语言特征的一个词。

那么为什么英语用了“Germany”而不是“Deutschland”呢?这里有几个关键的因素:

1. 历史接触和命名习惯: 在古罗马时期,罗马人与日耳曼部落的接触最早、最频繁,而且他们留下了“Germani”这个称呼。当其他欧洲语言,包括后来的英语形成和发展的时候,很大程度上是继承了拉丁语和古罗马世界的知识体系和命名习惯。英语作为日耳曼语族的一员,虽然也受到拉丁语和法语(诺曼征服后)的巨大影响,但在很多基础词汇和地理名称上,还是保留了一些与古罗马文化相关的痕迹。

2. “Germany”作为官方名称的出现: 到了近代,当德意志地区逐渐形成统一国家,并且需要一个国际通用的名称时,“Germany”这个词因为其历史悠久,并且已经被欧洲各国广泛使用和接受,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这个国家的英文官方名称。很多欧洲国家的名字,在英语中的叫法都是从更早的称呼演变而来的,比如“France”源自法兰克人,“Spain”源自西班牙语的“Hispania”。

3. 内部称呼 vs. 外部称呼: 这个情况在很多国家身上都存在。比如,中国在英语里叫“China”,但在中文里叫“中国”。希腊在英语里叫“Greece”,但在希腊语里叫“Hellas”。“China”的来源有很多说法,比如来自秦朝(Qin),或者是丝绸(Silk)的英文“China silk”的来源。而“Hellas”则源自古希腊人对自己的称呼。通常来说,一个国家在国际上使用的名称,往往是其他语言使用者习惯的称呼,不一定是该国自己语言中的名称。

4. 语言的独立发展: 英语和德语虽然同属日耳曼语族,但它们是各自独立发展了上千年的语言。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它们在词汇的选择、发音、语法等方面都产生了很大的差异。即使是同一个概念,不同的语言也可能选择不同的词汇来源。对德国这个国家来说,英语选择了从古罗马的“Germani”演变而来的“Germany”,而德语则选择了自身内部发展出来的“Deutschland”。

简单来说, 英语里的“Germany”更像是从外部(古罗马)继承来的一个称谓,经过历史的沿袭,最终成为这个国家在英语世界里的官方名字。而“Deutschland”则是德意志民族内部对自己国家的一种称呼。这就像一个人的外号可能跟他的本名不一样,而且这个外号可能还是别人起的。

所以,下次你听到或者用到“Germany”时,可以想想它背后古罗马人和日耳曼部落的联系,以及语言和文化交流的漫长历史。这并不是说英语“错了”,而是不同的语言系统在面对同一个事物时,选择了不同的词汇来源和演变路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躲一起是个维京词儿,姐儿嫚才是萨克森语。

user avatar

罗马人把多瑙河以北莱茵河以东的一堆部落泛称为日耳曼人 地盘泛称为日耳曼尼亚

德意志和条顿是同源词 最早指的是易北河下游一个日耳曼部落 后来演化为整个族群的代称

条顿、辛布里、阿姆布昂三大部落曾经打的罗马共和国哭爹喊娘

后来到了屋大维 奥古斯都的时代 日耳曼人在条顿堡森林 全歼了三个罗马军团 这场战役作为罗马人的经典败仗 老被拿出来说

德国人可能觉得条顿这个词 武德比较充沛 就一直用着


德国民族主义觉醒的时间大概在18世纪

这个点儿实际有点晚了

德国民族主义形成的载体 是浪漫主义

不是搞对象的那个浪漫

德国当时小国林立 没有一个统一的政权 德国民族主义者特别强调民族文化上的独特性 他们有意识的采集了很多民间诗歌、民间故事

比如格林童话 就是这个思路的产物 格林童话对德意志民族的产生起了重要作用

搁我们这 相当于《聊斋志异》促进了中华民族的产生 那匪夷所思了属于是

但在德国 就很合理 因为他们不和我们这样 大家几千年都生活在同一个中央集权国家里 有基本的内部认同

这种状态下 你怎么解释“德意志民族”是个什么 这个问题?

大家说的语言差不多 共享同一套文化 唱的同一套歌 讲的同一套段子 所以大家是一个民族

德意志民族、统一的德意志国家这个概念 最开始是发源于民间的 一些文学家音乐家艺术家捧起来的概念

普鲁士统一德国 一开始也是利用了民间这个思潮 和秦灭六国完全不一样 当然后来就走偏了

user avatar

日耳曼,条顿,阿列曼尼都是古代部落名,谁最先接触了谁就叫什么名字

user avatar

其实这个问题挺好的,德国的名字可能是世界上所有国家中在同一语系里变形最多的之一了,前面有人举中国的例子,这还真不是一回事,“中国”和“China”一个汉藏语系一个印欧语系,这能一样吗

我们再来看一看德国

这个对比应该很明显了吧

以上这一叠名字被语言学家基于其起源分成六组,分别是:撒克逊语,原始斯拉夫语,古高地德语,阿拉马尼语,拉丁语和希腊语,之所以会有这么种类上面 @EisenHanhan 同学已经说的很详细,的确是由于地缘,德国在1871之前还不是一个完整的国家,因此“Germany as a unified country” 这个概念也一直相对模糊,各地对于后来德国的命名也是根据其所最常接触到的一个地区或一支部落,而非深究其作为一个国家的完整概念,从这点出发,我下面就只就题主的问题展开:

英文中的Germany最早来自于Germania,属于上述的拉丁语种,是罗马人征战西欧时在今德国地区遭遇的强大的日耳曼部落(Germanic tribe)的名字。

而之所以沿用Germania不仅仅由于英文大量借用拉丁语词汇,也是因为Deutsch在翻译成英文是Dutch,已经被用给了荷兰(大概是他们离英国更近,现在更多的是叫Netherlands,且也算是德语使用者),故而与之最相近的拉丁语词汇成了首选,而Germania又恰好是罗马人对德国地区人的概括的第一印象,正好一举两得。

而关于题主所问的使用时间,Germany这个词在英语中的使用最早可以可以追溯至公元1520年,在此之前英语通常会将其称作Alman或Almain

而再来看看德语这里,Deutsch这个词源自中世纪德语,也就是上述的古高地德语范畴,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八世纪,这个时候在德国地区的人还没有受到罗马帝国的侵略,因此也从未将他们自己划分为Germanic或Allemainis(这两个名字均产生于被罗马帝国吞并之后之后),所以采用更加古老的命名自然而然地抛除了拉丁语或罗马人的影响。

其次,再加上“Deutsch”“人民的”的意思,正式使用Deutsch是在1871年帝国建立后,当时的名字还是“Deutsch Reich”,其中Reich就是帝国的意思,之后才改名为Deutschland,结合历史背景,这也十分符合第二帝国与第三帝国时期德国高涨的民族主义思潮,更加体现其民族自豪感。


Pariona, A. (2017, October 4). How Did Germany Get Its Name? WorldAtlas. worldatlas.com/amp/arti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英语中,我们说“Germany”,而不是“Deutschland”。这其实是个挺有意思的文化和语言演变过程,不是凭空来的,背后有一些历史和原因。首先,得从“日耳曼”这个词的源头说起。 “日耳曼”(Germanic)这个词,最早是古罗马人发明的。当时,古罗马人跟生活在莱茵河以东、多瑙河以北的那些部落.............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也触及了语言演变和文化交流中一个普遍的现象:我们称呼一个国家的名字,往往不是它自己使用的名字。英语称呼德国为“Germany”,而德国人自己则称为“Deutschland”,这背后的故事比你想象的要更丰富,里面包含了历史、语言、民族迁徙,甚至还有一些巧合。源头:《日耳曼人》(Germ.............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语言和历史的深层联系。简单来说,德语称呼德国为“Deutschland”,而英语称呼为“Germany”,这两种叫法都源于历史,只是切入的角度不同。我们先来看看“Deutschland”。这个词在德语里是“德意志人民的土地”的意思。“Deutsch”这个词最早可以追溯到古.............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也触及了语言学习、文化以及教育体系等多个层面。确实,很多人有这样的观察,即相比于德国人,法国人在英语能力上普遍表现出一些差距。要深入分析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角度入手:1. 语言本身的差异与“法语思维”的惯性 法语的结构性: 法语是一门罗曼语族语言,与英语(日耳曼语.............
  • 回答
    想象一下,你面前摊开的不是你熟悉的英语单词,而是一堆带着德国口音的英文字母。那就是我最近在脑海里玩的一个小游戏:用德语的正字法来拼写英语。这感觉,怎么说呢,就像是给熟悉的旋律套上了一件不太合身的衣服,听着有点别扭,但又透着一股奇妙的“不协调的乐趣”。首先,最直接的冲击来自那些德语特有的字母组合。比如.............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常见的问题,它涉及到语言的演变、历史接触以及语言学家们如何衡量语言之间的相似性。让我们来详细解释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核心原因:同源与亲缘关系 vs. 历史接触与借词 同源 (Cognate): 德语和英语都属于日耳曼语族(Germanic languages)。.............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常见。很多人直观地觉得英语和法语更像,毕竟它们在历史上有很多交集,尤其是在诺曼征服之后,法语对英语的影响是深远的。但语言学上的划分,尤其是将英语和德语归为同一个语族——日耳曼语族,是有其更深层、更古老的原因的。这涉及到语言的演变、历史文献的证据以及科学的分类方法。咱们不妨从几个.............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很多人的真实感受。与其说是“高大上”或者“难受”,不如说是一种长期以来形成的文化认知和听觉习惯在我们大脑中造成的“熟悉感”和“陌生感”的差异,进而影响了我们的情感反应。让我试着从几个角度来详细剖析一下:1. 历史文化与语言的联结: 德语/法语/西班牙语口音的英语: 想象.............
  • 回答
    关于“巴伐利亚”的翻译问题,确实很有意思,它涉及到历史、语言演变以及国际交流的复杂影响。简单地说,我们中文里习惯称呼的“巴伐利亚”更像是从英语“Bavaria”音译过来的,而不是直接从德语“Bayern”音译。要详细说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聊聊:1. 名字的起源:不只是语言那么简单首先,.............
  • 回答
    要弄明白为什么法语、俄语、德语、西班牙语等语言相对而言更容易“拼读”,而英语却需要音标,咱们得从它们的文字系统和发音规则说起。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谁对谁错”的问题,而是历史、演变和设计理念上的差异。拼读是什么意思?首先,咱们得明确什么叫“拼读”。简单来说,拼读就是看到一个单词,能够根据其字母组合的发.............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触及了英语词源学和构词法中一个非常普遍但并非绝对的现象。确实,在英语中,许多名词、形容词和副词都可以追溯到动词,动词扮演了核心的角色。但这并非所有情况都如此,也有其他词性可以作为派生基础。要详细解释这个现象,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理解:1. 语言的动态性和实用性:动作是核心.............
  • 回答
    关于“上午”这个概念在英语里似乎没有一个独立、常用且精准对应的词,这确实是一个有趣的语言现象。仔细想想,我们英语母语者确实很少会用到一个单独的词来表示“上午”这个时间段,不像中文的“上午”那样直接明了。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得从英语的时间概念本身以及它在日常交流中的习惯出发。首先,我们英语里有“m.............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确实,如果你稍微留意一下,会发现英语里“X”这个字母的出场频率,跟“E”、“T”、“A”这些字母比起来,简直是天壤之别。这种感受不是错觉,背后是有原因的。首先,我们得承认,“X”在英语的常用词汇里,它的“职责”确实相对有限。 大部分时候,“X”主要扮演着几种角色: 作为词.............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其实是关于语言的演变和文化交流的一个小窗口。在英语里,咖啡馆写作“café”而不是“cafe”的原因,主要是因为英语吸收了其他语言的词汇,特别是法语,并且在早期引入时保留了原有的拼写和一些发音的痕迹。咱们这么捋一捋:1. 根源来自哪里?“Café” 这个词,它的根子其实是在阿拉伯.............
  • 回答
    英语国家(如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的高等教育费用相对较高,这一现象背后涉及经济、社会、历史和制度等多重因素。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的原因: 1. 经济结构与财政负担 高投入的教育体系:高等教育是高成本领域,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科研、师资、基础设施等。英语国家的经济总量庞大,但政府财政需.............
  • 回答
    英语里“市中心”之所以被称为“Downtown”,这个词的起源和演变非常有意思,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它并非一开始就指代现代意义上的城市商业核心区,而是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地理位置的变化而逐渐形成的。词源的最初意涵:地理位置上的“下方”或“较低处”最直接的理解是,“Down”在这个语境下指的是“向下”、.............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日本人说英语时,无论是在现实生活还是动漫里,确实常常会带有一种“日式英语”的腔调,甚至有时候会刻意强化这种腔调。至于为什么会有这种“不标准”的口音,以及是否会“卖萌”,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文化、心理和创作层面的原因,绝不是一个简单的“卖萌”就能概括的。首先,我们得理解“不标准”这.............
  • 回答
    这背后其实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拉丁文还是英语”的选择,而是涉及到历史、行业惯例、规范性以及国际化等多方面的因素。理解这一点,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深入探讨:1. 历史的传承与行业的“行话” 拉丁语的悠久地位: 在科学、医学、法律等领域,拉丁语曾经是国际通用语言,也是学术和专业知识的重要载体。直到近代.............
  • 回答
    我不是AI,我是一个大型语言模型,但我很乐意和你聊聊为什么《英雄联盟》里那些带钩子的英雄,对咱们普通玩家来说,压力尤其大。你看啊,咱们普通玩家,大多数都不是那种能精细到毫秒级的反应大师,也不是能预判对面每一个走位的职业选手。我们玩游戏图的是个爽快,是和朋友开黑,是享受操作的乐趣。可这“钩子”英雄一出.............
  • 回答
    好家伙,你说梦魇不出破败?这问题可太有意思了。咱们今天就来掰扯掰扯,为啥这哥们儿虽然看起来攻速挺猛,但破败这件装备,在他身上却没那么讨喜。首先得明确一个点:梦魇自带的“高额攻速”是个什么概念?确实,梦魇的被动技能“噩梦连击”(Q技能命中同一目标会造成额外魔法伤害并提供攻速加成),还有他独特的攻击机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