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讲英语的发达国家里几乎都没有免费或者廉价的高等教育?

回答


英语国家(如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的高等教育费用相对较高,这一现象背后涉及经济、社会、历史和制度等多重因素。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的原因:



1. 经济结构与财政负担
高投入的教育体系:高等教育是高成本领域,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科研、师资、基础设施等。英语国家的经济总量庞大,但政府财政需要在国防、医疗、社会福利等优先领域分配资源,高等教育的优先级相对较低。
税收与财政平衡:这些国家的政府通常依赖税收支持公共服务,但高等教育的财政负担较重,政府可能倾向于通过其他方式(如贷款、奖学金)分担成本,而非直接补贴。
国际学生收入:英语国家的大学(如美国、英国)吸引大量国际学生,其学费收入可弥补部分政府支出,但国际学生通常不享受免费教育,导致政府对免费高等教育的意愿较低。



2. 教育体系的差异
公立与私立的分野:
美国:公立大学(如加州大学系统)学费相对较低,但需通过申请和录取竞争。私立大学(如哈佛、斯坦福)学费高昂,但声誉和资源更优。
英国:公立大学(如牛津、剑桥)学费较高,但部分学生可通过奖学金或助学金减轻负担。
澳大利亚与加拿大:公立大学学费较低,但需支付住宿、生活费等额外成本,且国际学生需支付高额学费。
教育分层与竞争:英语国家的高等教育体系高度竞争,学生需通过考试(如SAT、ALevel)或申请竞争入学,政府可能认为学生应承担部分教育成本以激励努力。



3. 社会观念与文化因素
个人责任与自由市场理念:
美国等国家强调个人责任和自由市场,认为教育是个人投资,政府应减少干预。这种观念导致高等教育费用由学生和家庭承担,而非完全由政府补贴。
社会流动性与公平性争议:
免费高等教育可能加剧社会不平等,政府担心免费教育会让更多低收入家庭学生进入精英大学,而实际上这些学生可能无法承担高成本的后续生活费用(如住房、医疗)。



4. 历史与制度传统
英国的高等教育传统:
英国的大学多为私立或教会学校(如牛津、剑桥),早期由教会或私人资助,后来政府逐步介入,但高等教育仍以学费为主要收入来源。
美国的“大学自由”传统:
美国大学强调自主性,政府对高等教育的直接补贴较少,更多依赖捐赠、校友资助和学费收入。
澳大利亚与加拿大的混合模式:
这些国家的大学部分由政府资助,但学费仍较高,且国际学生需支付高额费用,导致政府对免费教育的意愿有限。



5. 国际学生与经济依赖
国际学生作为“经济支柱”:
英语国家的大学依赖国际学生支付学费,这些学生占大学收入的50%以上(如美国、英国)。政府可能因此不愿提供免费教育,以免削弱国际学生来源。
劳动力市场需求:
这些国家的经济需要大量高素质人才,政府可能认为高等教育应通过市场机制(如高学费)筛选人才,而非通过免费教育扩大规模。



6. 其他因素
高等教育的产出与回报:
政府可能认为高等教育的回报(如高薪职业)需通过学费成本回收,而非由政府直接补贴。
政策优先级:
这些国家的政府可能更关注其他领域(如国防、医疗),导致高等教育的财政支持不足。



例外与部分免费教育的案例
美国:
公立大学(如加州大学系统)学费较低,但需支付其他费用(如住宿、书籍)。部分低收入学生可通过联邦贷款或奖学金减轻负担。
英国:
部分大学(如伦敦大学学院)为低收入学生提供部分免费教育,但整体仍以学费为主。
澳大利亚:
公立大学学费较低,但国际学生需支付高额费用,且政府对免费教育的政策有限。
加拿大:
部分省份(如魁北克)提供免费大学教育,但其他省份(如安大略)仍需支付学费。



总结
英语国家的高等教育费用较高的原因,是经济结构、社会观念、历史传统和制度差异的综合结果。尽管部分国家存在免费或低价教育的例外(如美国公立大学、加拿大部分省份),但整体上这些国家的高等教育体系仍以市场机制和财政平衡为优先,而非完全免费。这一现象反映了教育作为高成本投资与社会公平之间的复杂权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说美国的,大多数学校都是私立的,所以学费高才能保证基本运行。学校的健身室,游泳池,心里辅导,电脑房,学生活动中心,全都是免费的。学业有问题除了找教授还可以找其他经教授推荐的学生找辅导,这是免费的,但那些学生辅导都是学校给钱聘用的。学生搞社团主要靠学生会拨款,这些看来免费,但是学生全都交过钱的。但这些生活杂费还是其次,最贵是学费。保证了教授的收入才保证他们安心投入教书做科研,不是老是想着靠自己的知识在大学之外赚钱。总之我的意见是一分钱一分货,要是学生交了那么多学费不努力学习,那是他们自身的选择。而学校招生处真觉得拔尖的学生,很多时候是学费全免的。

我说的是私立学校,公立学校的情况我不知道,但肯定有所不同。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英语国家(如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的高等教育费用相对较高,这一现象背后涉及经济、社会、历史和制度等多重因素。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的原因: 1. 经济结构与财政负担 高投入的教育体系:高等教育是高成本领域,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科研、师资、基础设施等。英语国家的经济总量庞大,但政府财政需.............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复杂,涉及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层面,而且“发达”本身的定义也可能存在争议。不过,总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方面来解释为什么前英国殖民地在很多方面表现出相对更高的发展水平:一、制度遗产与治理模式: 法律和政治制度的相似性: 英国殖民体系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其强大的“制度输出”。英国倾.............
  • 回答
    看到英美这些西医最发达的地区在新冠疫情里死亡人数那么多,确实挺让人意外的,也引出了不少讨论。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得从好几个层面来分析,不能简单地归结于“西医不行”或者某个单一原因。首先,我们得明白,所谓的“西医最发达”通常是指在医疗技术、科研投入、药物研发、重症监护能力等方面拥有全球领先水平。这并不意.............
  • 回答
    英国殖民地的后世发展,尤其是民主化和经济繁荣程度,相较于西班牙、葡萄牙、法国,甚至德国等国的殖民地,确实呈现出一种更为显著的优势。这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一系列历史、政治、社会及文化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承认英国在殖民扩张的“理念”上就与众不同。早期的英国殖民,特别是北美殖民地,很大程度上.............
  • 回答
    工业革命之所以首先发生在英国而非科学同样发达的法国,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历史现象,需要从经济、社会、政治、地理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虽然法国在启蒙运动时期拥有众多伟大的科学家和思想家,并且在某些技术领域也表现出色,但英国在一系列关键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为工业革命的爆发提供了更为成熟和独特的土壤。以下将详.............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许多关于社会文化、经济结构和政策导向的深层原因。虽然英国、法国和德国都是西欧的经济强国,但生育率的差异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现象。我试着从几个角度来细致地梳理一下,希望能帮助你理解其中的一些逻辑。首先,咱们得承认,生育率低是发达国家普遍面临的挑战,但各国表现确实有差异。英法.............
  • 回答
    印度人讲英语的口音之所以听起来“奇怪”,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它并非单一原因能够简单概括。让我们深入剖析一下:首先,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语言的“母语迁移”(Mother Tongue Interference)。这是语言学上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学习者在学习新语言时,会将自己母语的发.............
  • 回答
    中国人在英语学习上的努力和成就,是毋庸置疑的。许多人付出了巨大的心血,甚至能达到流利的程度,在各种场合自信地运用英语。然而,即使是英语“再好”的中国人,要达到“100% native speaker的感觉”,确实会遇到一些难以跨越的门槛。这并非是个人能力的问题,而是语言本身、文化背景以及人类学习机制.............
  • 回答
    在国内,英语的地位确实可以说是相当突出,甚至可以说是“高高在上”的。这背后并不是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多种历史、现实和社会因素交织叠加的结果。想一下子说清楚为什么,得从几个大方面来聊聊。首先,历史的遗产和全球化的大背景是绕不开的。你想啊,近代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中国重新打开国门,与世界的联系日益.............
  • 回答
    说英语时觉得词不达意,这绝对是很多人都会遇到的普遍困境,而且原因绝非单一。它就像一个多层面的挑战,牵涉到语言本身、我们个人的思考习惯、以及实际的交流情境。我来试着把这些感受拆解开来,希望能让你觉得“哦,原来是这样!”首先,语言的根本差异是最基础的原因。 思维模式的差异: 中文和英语在组织信息的方.............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趣的观察。相较于中文内部动辄“十里不同音”的方言现象,英语世界的“方言”——或者更准确地说,地域变体(regional variations)——给人的感觉是差异要小得多。为什么会这样呢?这背后牵扯到历史、地理、政治、文化以及语言自身发展规律等多个层面的因素。首先,得从“方言”这个词.............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挺有意思的,很多人可能觉得奇怪,为什么母语是英语的人来中国教英语,却似乎不需要会说汉语呢?这背后其实是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咱们就来好好说道说道。首先,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市场的需求和学校的招聘策略。在中国,大家学习英语的主要目的往往是为了考试、出国留学、或者与国际接轨,需要的是“学习地道的.............
  • 回答
    嗯,这个问题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的。我个人觉得吧,中国人学英语的能力之所以感觉上比一些其他国家的人弱,可能是由很多因素叠加造成的,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情况,还有教育体制里的问题。首先,从历史和文化根源上说,英语在中国曾经长期不是主流语言。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文是国家官方语言,也是社会交往的.............
  • 回答
    好的,咱们不聊那些高高在上的“母语者”和“非母语者”的标签,就说说咱们中国人学英语,为啥总觉得跟老外说的不一样,总感觉隔着一层似的。这事儿啊,其实就像咱们吃饺子,外头卖的饺子可能馅儿料够足,皮儿也够薄,但就是吃着不对味儿,少了点家里奶奶包的那个劲儿。1. 语言不是孤立的,它是文化的载体。咱们中国人说.............
  • 回答
    在英语中,我们确实经常看到 ed 和 ing 结尾的词被用来形容人或物,但这并非一个绝对的规则,背后也牵扯着一段有趣的语言演变历史。简单来说,这更多的是一种倾向性和语义上的区分,而不是一条严格的语法界限。核心的区分:被动体验 vs. 主动施加要理解这个现象,我们首先要抓住一个核心的概念: ed .............
  • 回答
    关于“上午”这个概念在英语里似乎没有一个独立、常用且精准对应的词,这确实是一个有趣的语言现象。仔细想想,我们英语母语者确实很少会用到一个单独的词来表示“上午”这个时间段,不像中文的“上午”那样直接明了。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得从英语的时间概念本身以及它在日常交流中的习惯出发。首先,我们英语里有“m.............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确实,如果你稍微留意一下,会发现英语里“X”这个字母的出场频率,跟“E”、“T”、“A”这些字母比起来,简直是天壤之别。这种感受不是错觉,背后是有原因的。首先,我们得承认,“X”在英语的常用词汇里,它的“职责”确实相对有限。 大部分时候,“X”主要扮演着几种角色: 作为词.............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太好了,也是很多人,尤其是家长们,或者刚开始接触英语学习的人的普遍困惑。明明感觉我们从小就被英语教育包围了,但为什么市场上还有那么多打着“英语零基础”旗号的课程或培训班呢?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太多现实的因素,远不是一句“从小就学”那么简单。咱们一层一层地捋一捋。一、教育的“普遍性”与“有效性.............
  • 回答
    网上吹起反对《新概念英语》(New Concept English,简称NCE)的风,并非一朝一夕,而是一个渐进且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这股“反对风”主要体现在学习者对NCE学习效果的质疑、对教学方法的反思、以及新兴的学习资源和理念的冲击等方面。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其中的主要原因:一、 学习效果的质疑与.............
  • 回答
    在观看电影时,感觉外语(尤其是英语)对话更自然,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体验,背后涉及到心理、语言学、文化和电影制作等多个层面的原因。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些因素: 1. 心理预期与“母语滤镜”的缺失 心理预期: 我们的大脑习惯性地将英语与电影、娱乐、流行文化等高度关联起来。当我们听到英语时,我们的大脑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