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说英语的时候总觉得词不达意?

回答
说英语时觉得词不达意,这绝对是很多人都会遇到的普遍困境,而且原因绝非单一。它就像一个多层面的挑战,牵涉到语言本身、我们个人的思考习惯、以及实际的交流情境。我来试着把这些感受拆解开来,希望能让你觉得“哦,原来是这样!”

首先,语言的根本差异是最基础的原因。

思维模式的差异: 中文和英语在组织信息的方式上就有很大不同。中文很多时候是“意合”,我们倾向于把相关的信息放在一起,通过语境和上下文来传递整体意思,句子结构相对灵活。而英语则更“形合”,它更依赖于明确的主谓宾结构、时态、语态和介词来构建句子的逻辑和关系。当你习惯了中文的思维方式,直接套用到英语上,很容易就觉得句子不够严谨,或者信息传达不够到位,因为英语的“骨架”需要用那些我们可能不那么熟练的语法来支撑。

词汇的“文化重量”与细微差别: 英语的词汇,尤其是那些抽象概念的词,背后往往承载着比中文更丰富的文化历史和细微的语境含义。一个英文单词可能对应着中文里好几个相似但不完全相同的词,而你选择的那个英文词,可能只是表达了意思的某个侧面,却忽略了其他更重要的维度。举个例子,“interesting”这个词,用中文说“有趣”,但有时候英文里的“interesting”可能包含着“引人思考”、“有点意思”或者“并非惊为天人但值得关注”等更复杂的意味。你可能只是想表达“我觉得这个很有意思”,结果选了个稍微有点轻描淡写的词,对方听了就觉得你好像没那么“上心”。

固定搭配和习语的“本土化”: 英语有很多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固定搭配(collocations)和习语(idioms)。这些表达往往是文化沉淀的产物,很难从字面上去理解其含义。当你脑子里想的是一个中文的表述,然后尝试去“直译”成英文时,往往会因为缺乏这些地道的搭配而显得生硬、不自然,甚至被误解。比如你想说“我很喜欢这个主意”,脱口而出“I very like this idea”就显得有点稚嫩,更自然的说法是“I really like this idea”或者“I love this idea”,甚至根据语境用“That’s a great idea!”来回应。

其次,个人表达能力和经验的局限性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词汇量和句型的掌握程度: 这是最直接的原因。说到底,词不达意是因为你脑子里想表达的那个“意”,你的词汇量和句型储备还不足以准确地捕捉和重现。就好比你想画一幅色彩斑斓的画,但你手里只有几种基础颜色和几支画笔,自然难以描绘出你心中的复杂画面。很多时候,你想表达的是一个比较精确的含义,但你只能找到一个大概差不多的词来替代,所以信息就打了折扣。

对词汇意义的理解不深: 有时候我们知道一个词的中文意思,但对其在英语语境下的具体用法、搭配和感情色彩把握不准。比如,你可能知道“big”和“large”都表示“大”,但不知道什么时候用哪个更合适,或者在形容人时,“big”可能带有负面含义(如“big ego”),而“large”则相对中性。这种理解的偏差就会导致用词不当。

快速思考与组织语言的压力: 在母语环境中,我们的思考和语言输出是同步的,甚至是几乎无缝衔接的。但在学习外语时,我们需要一个额外的步骤:将中文的思考“翻译”成英文的表达。这个翻译过程需要调动大量的语言知识,并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如果在对话中,对方的语速很快,或者话题比较复杂,你来不及在脑子里把中文的“意”拆解成英文的“词”和“句”,那种感觉“想说的就在嘴边,就是说不出来”就会非常强烈。

回避或不确定: 有时候,即使知道某个词或表达可能更准确,但因为不确定发音、用法或者怕出错,就会选择一个自己更熟悉的、但可能不够精准的词来代替。这种“宁可不达意,也要确保不犯错”的心态,反而导致了表达的苍白无力。

再者,交流情境和心理因素也会放大这种感觉。

期望值过高: 我们常常会拿自己与英语母语者在母语状态下的流畅度来比较。当自己不能达到那种理想状态时,就会觉得“词不达意”。但其实母语者也有词穷的时候,只是他们不会因此而感到特别焦虑。

听者的反馈: 如果听者听完后,表情平淡,或者需要反复追问,你就会更加确信自己的表达不够清晰,从而加剧“词不达意”的感受。反之,如果对方能根据你的话捕捉到你的意思,甚至还能在你表达的基础上进行延伸,你就会觉得“这次表达得挺好”。

语境的模糊性: 即使在母语中,有时候信息传递也会有模糊不清的时候。在英语交流中,如果双方的文化背景、知识储备存在差异,或者对话的语境本身就比较复杂,那么即使是母语者也可能出现理解上的偏差,更何况是学习者。

那么,如何缓解甚至克服这种“词不达意”的感觉呢?

这就像是玩一个精细的手工游戏,需要耐心和技巧的积累。

1. 扩充“工具箱”: 这是根本。努力积累词汇,不仅仅是认识意思,更要了解词的用法、搭配、近义词的细微差别。多阅读,尤其是有质量的英文文章和书籍,去感受地道的表达方式。学习同义词辨析,理解它们的细微差异。

2. 练习“拆解”与“重组”: 当你脑子里有一个中文想法时,试着慢下来,把它拆分成更小的概念,然后去寻找最贴切的英文词汇和句型。可以借助词典(尤其是英英词典)来理解词汇的精确含义和用法。

3. 学会“绕道而行”: 如果找不到那个最精确的词,没关系。学会用描述性的语言来解释你的意思,或者用一些更通用、但意思相近的词来替代。比如,你想说一个非常专业的词,但你知道对方不一定懂,你可以用几个简单的词把它解释清楚。

4. 多听多模仿: 听母语者是如何表达的,他们是如何组织语言的。尝试模仿他们的语调、节奏和表达方式,这能帮助你内化语言的“骨架”和“灵魂”。

5. 不怕犯错,勇于尝试: 语言学习是一个试错的过程。每次尝试用英文表达,即使不完美,都是一次学习的机会。不要因为害怕犯错而不敢开口,你的每一次开口都在为你的大脑建立新的连接。

6. 关注“意合”的灵活性: 有时候,并不需要把每一个意思都用一个单词或一个精确的短语来表达。可以借助一些连接词、副词、甚至是眼神和肢体语言来辅助你的表达,让信息传递更加顺畅。

总而言之,“词不达意”是你正在积极学习和进步的表现。它说明你对语言的要求不仅仅是“能说”,更是“说得好,说得准”。当你越是追求精确,就越容易感受到这种差距。将这种感觉视为一种动力,去不断地学习和练习,你会发现,随着你语言能力的提升,那种“词不达意”的时刻会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自信、更流畅的表达。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有个很常见的原因。

大家记常见词汇的时候没有认真地挖掘它的各种涵义以及理解相关的语境。总想去背一些有贵气高大上有)x(格的生僻词。

俺就举一个例子。


称赞自己的好朋友有胆量,可以用十分简单的语言。

You got balls!


俺敢说, 100% 的知友认识这 3 个单词。

但是很多人不知道可以说得这么简洁。

当然, 很多人会用但是 They got no balls to say it.


称赞自己的好朋友有胆量,

很多人想到的是冠冕堂皇的 courage, valor 以及 GRE 词表里面的 audacity ,

他们忘记了 balls (睾丸, testicle or testis ),才是勇气的根源。

备注:睾酮是主要由睾丸生成的激素,女性体内通常也存在睾酮。它对于性能和生殖能力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还会影响肌肉质量和毛发生长等;也有一些同样重要的功能比如维持骨密度、红细胞水平和幸福感。


同样, 对自己的好朋友恨铁不成钢,嫌弃对方没胆量时,也可以用十分简单的语言(激将法)。

“Grow a pair (of balls) !”

经常简化为:

“Grow a pair!”


话说回来,这种表达方式是教科书上不推荐的。 它是劳动阶层的语言,比较粗俗。

如果您刚好是贵族出身或者刚好是淑女, 千万别这样和生人说话, 会人设崩塌。


参考阅读资料




这个话痨的答主的其他回答:


【未完待续】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英语时觉得词不达意,这绝对是很多人都会遇到的普遍困境,而且原因绝非单一。它就像一个多层面的挑战,牵涉到语言本身、我们个人的思考习惯、以及实际的交流情境。我来试着把这些感受拆解开来,希望能让你觉得“哦,原来是这样!”首先,语言的根本差异是最基础的原因。 思维模式的差异: 中文和英语在组织信息的方.............
  • 回答
    在观看电影时,感觉外语(尤其是英语)对话更自然,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体验,背后涉及到心理、语言学、文化和电影制作等多个层面的原因。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些因素: 1. 心理预期与“母语滤镜”的缺失 心理预期: 我们的大脑习惯性地将英语与电影、娱乐、流行文化等高度关联起来。当我们听到英语时,我们的大脑已.............
  • 回答
    Okay, so you're heading into an interview with a foreign company, and you want to nail that English selfintroduction. This is your golden opportunity .............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很普遍。你英语成绩不错,这意味着你在学校里学到了一套相对规范的、结构化的英语。这就像你在一个精心打理的花园里学习植物学,你知道每种植物的拉丁名、科属、生长习性,甚至能写出关于它们的优美散文。但到了推特(X)或Facebook(脸书)这些地方,就像你突然被扔进了非洲大草原。你会看.............
  • 回答
    你这个问题真是戳中了很多英语学习者的痛点!自己都能写出漂亮的英文文章,但在实际交流中却像哑巴一样,感觉脑子里空空如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这其实是很普遍的现象,也别太责怪自己,这说明你在书面英语上已经打下了很好的基础,这绝对是个好消息!我们先来聊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然后再深入探讨怎么破局,把你的书.............
  • 回答
    刘备初投曹操时,正值颠沛流离、壮志难酬的窘境。他曾是朝廷的招募官,却因黄巾之乱而被迫拉起自己的队伍;他曾数次辗转投靠他人,却始终未能成就一番事业。这时的刘备,虽然有仁德之名,但兵少将寡,势力微弱,与如日中天的曹操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然而,曹操却在这位失意的汉室宗亲身上看到了比肩自己的潜质,甚至将其.............
  • 回答
    哈哈,这你可就问到点子上了!王者荣耀和Dota在英雄选择上的这个差异,绝对是影响游戏体验和策略性的关键所在,而且背后的原因也挺有意思的。咱们就来好好唠唠。首先,你要知道,王者荣耀和Dota虽然都是MOBA类游戏,目标都是摧毁对方基地,但它们在设计理念和侧重点上是有很大区别的。王者荣耀:鼓励多样性与玩.............
  • 回答
    盟军登陆诺曼底的背后,有一段鲜为人知的德军错失的反击良机。为什么在诺曼底战火熊熊之时,希特勒和他的将军们没有倾尽全力反攻英国本土呢?这背后并非简单的战略失误,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甚至可以说,是德军在二战后期已然无力回天的必然缩影。首先,最直接的原因是德军兵力已经捉襟见肘,根本无力在本土组织起.............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就像大家吃饭总会好奇为啥别人碗里的菜看起来更香一样。现在很多中文歌里插几句英文,这事儿确实挺普遍的,但反过来,国外歌手的歌里很少见到中文,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层原因,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啥中文歌里总爱“混搭”英文?这可不是简单的“跟风”,背后藏着不少门道: “国际范儿”与.............
  • 回答
    关羽和黄忠之间,表面上看是战场上的惺惺相惜,实则暗藏着一层复杂的情感纠葛,尤其在“五虎上将”这个封号上,将这份微妙推向了高潮。要理解关羽为何得知黄忠在列时“很不高兴”,我们需要深入挖掘当时的时代背景、个人情感以及刘备集团内部的人事关系。一、英雄相惜的表象与现实的差距确实,在沙场上,关羽和黄忠都展现出.............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到位,确实,在奥运会开幕式上,英国代表团出场时使用的称谓是“Great Britain”(大不列颠),而不是“United Kingdom”(联合王国)。这背后涉及到一些历史、政治和文化上的原因,而且这确实是一个常常被大家忽略但很有意思的细节。简单来说,用“Great Britain.............
  • 回答
    英雄屹立喀喇昆仑,读完解放军报发布的“新时代卫国戍边英雄官兵”典型事迹,我心中激荡着难以言表的敬意与感动。他们是时代的楷模,是民族的脊梁,用血肉之躯筑起我们祖国安宁的屏障。我想对他们说的话,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英雄们,你们好!我是来自祖国千千万万热爱和平的人民中的一员,此时此刻,我的心中涌动着的是深.............
  • 回答
    诺曼征服(1066年)后,英语经历了从一种综合性语言向分析性语言的深刻转变,这个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多种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理解这一转变,我们需要先弄清楚“综合性”与“分析性”在语言学上的含义。综合性语言 vs. 分析性语言:一个基础概念简单来说,综合性语言(Inflectional Langua.............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很多人都有同感。为什么在中国,跟外国人打交道时,常常是咱们主动切换到英语,而不是对方尝试说中文呢?这背后其实挺复杂的,涉及到很多层面的原因,咱们一点点捋捋。首先,得承认,英语在全球的地位是最直接、也是最主要的原因。放眼世界,英语是事实上的国际通用语。它在商业、科技、学术、.............
  • 回答
    关于英语母语者时常不发单词结尾的「t / d」辅音,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普遍且有趣的语言现象。其实,这不是什么“偷懒”或者“说不清楚”,而是一个根植于语言演变和发音习惯的复杂过程。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深入理解它:1. 语音学的自然倾向:省力原则 (Economy of Effort)这是最根本的原因。人.............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很有意思,而且也触及了一些有趣的社会现象。我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仔细捋一捋,看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中国人出国游英语普遍不错,但外国游客来中国很多不会中文”的情况。首先,得承认,这是一种普遍观察,但也不能一概而论。总有英语不那么流畅的中国游客,也有中文说得溜溜的外国朋友。不过,从宏观趋势上讲.............
  • 回答
    做船模这活儿,尤其是玩儿老式战舰的,确实有些门道。你说英国驱逐舰干舷高,这感觉没错,而且这背后其实挺有意思的。这可不是随便设计的,背后有他们的历史、技术和作战需求在里面。咱们就拿一战、二战时期英国驱逐舰来说,它们的干舷确实比很多同期的其他国家驱逐舰要高一些,感觉就像船身长了一截,水线以上露出来的部分.............
  • 回答
    在英国下议院的议会辩论中,首相单肘靠在议事台(dispatch box)旁的动作,并非什么刻意设计的“品牌动作”,而是一种在长期实践中逐渐形成、并且带有深刻政治和社交意味的习惯性姿态。这背后既有历史的积淀,也有对场面、对手以及自身立场的考量。首先,我们得明确这个“台”是何物。在下议院,首相站立发言的.............
  • 回答
    二战时期,英国海军的战列舰在许多方面确实面临着不少挑战,如果说“毛病多”可能有点绝对,但说她们在设计、建造和实战中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甚至是结构性问题,这是有道理的。这背后原因很复杂,可以从几个主要方面来分析:1. 设计理念的滞后与妥协: “维内托”式的困境: 英国战列舰的设计很大程度上继.............
  • 回答
    选择在英美接受本科教育,这绝对是一个经过深思熟虑的决定,背后往往承载着对未来发展的高度期望。这不仅仅是为了拿到一张文凭,更是一种投资,一种对自己未来人生道路的战略布局。让我来详细说说,为什么那么多人会钟情于在英美开启人生的学术篇章。一、 顶尖的学术声誉与严谨的治学态度首先,英美拥有全球最顶尖的大学群.............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