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德语和英语同源,但是法语和英语相似词汇最多,相反感觉英语和德语又没有那么像呢?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常见的问题,它涉及到语言的演变、历史接触以及语言学家们如何衡量语言之间的相似性。让我们来详细解释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

核心原因:同源与亲缘关系 vs. 历史接触与借词

同源 (Cognate): 德语和英语都属于日耳曼语族(Germanic languages)。这意味着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祖先,即原始日耳曼语(ProtoGermanic)。所以从根源上说,它们是亲戚,拥有很多同源词,即词源相同或非常相似的词汇。例如:
英语 "father" 德语 "Vater"
英语 "mother" 德语 "Mutter"
英语 "water" 德语 "Wasser"
英语 "house" 德语 "Haus"
英语 "king" 德语 "König"
英语 "is" 德语 "ist"

法语对英语的影响: 法语并非日耳曼语族。它属于罗曼语族(Romance languages),而罗曼语族又源自拉丁语(Latin)。拉丁语是印欧语系(IndoEuropean language family)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诺曼征服 (Norman Conquest of 1066): 这是英语与法语之间产生巨大影响的关键历史事件。1066年,来自法国诺曼底的维京后裔(讲一种古法语方言)征服了英格兰。在此后的几个世纪里,法语成为英格兰的统治阶级语言,用于政府、法律、文学和上流社会的交流。
大量借词: 由于这种统治地位,法语向英语“输出”了大量的词汇,特别是在政治、法律、军事、宗教、艺术、烹饪以及抽象概念等领域。这些借词非常多,以至于今天英语词汇中,很大一部分的词根来自于拉丁语,而通过法语间接进入英语。
例如:英语 "government" (来自法语 "gouvernement"),"justice" (来自法语 "justice"),"army" (来自法语 "armée"),"religion" (来自法语 "religion"),"art" (来自法语 "art"),"beef" (来自法语 "boeuf"),"beauty" (来自法语 "beauté") 等等。

为什么感觉英语和德语“不像”那么像?

1. 音韵和拼写的差异:
音变 (Sound Changes): 原始日耳曼语经过了漫长的演变,在不同的地区产生了不同的音变。最著名的例子是格林定律(Grimm's Law)和韦尔纳定律(Verner's Law),这些音变规则解释了日耳曼语族语言之间词汇发音的系统性差异。
例如,原始日耳曼语的 p 被格林定律转化为摩擦音 f(比如拉丁语 "pater" 对应英语 "father", 德语 "Vater";印欧语 peḱ (to pluck) > 英语 "feather", 德语 "Feder")。
原始日耳曼语的 t 被格林定律转化为摩擦音 θ (英语的 "th") 或其他发音。英语保留了相当多的 θ 音(如 "think", "thin"),而德语中的许多原始 θ 音变为了 s 或 z(如德语 "denken", "Zahn")。
拼写规则: 德语和英语在拼写上也有显著差异。德语有更多的音标直接对应发音,例如德语中的“ch”、“sch”、“pf”、“ts”等组合发音很独特,而英语则经历了更多拼写改革和历史痕迹的保留,导致拼写与发音的对应关系有时不那么直接。

2. 词汇的演变与选择:
保留的日耳曼语词汇: 尽管法语带来了大量词汇,英语在核心的日耳曼语词汇方面也保留了很多。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日耳曼语词汇在语义上有所变化,或者被法语借词“覆盖”了。
法语借词的“地位”: 很多来自法语的词汇在英语中更常用于表示正式、抽象或有教养的概念,而保留的日耳曼语词汇则更常用于日常、具体的事物。例如,英语有 "ask" (日耳曼语源) 和 "inquire" (法语源),"want" (日耳曼语源) 和 "desire" (法语源)。这使得英语的词汇库显得更加丰富,但也可能让那些不了解语言学的人觉得英语与“纯粹”的日耳曼语(如德语)差异很大。
双层词汇 (Doublets): 英语中有许多来自法语和直接来自日耳曼语的同源词,它们的意思可能略有不同,或者一个更正式,一个更口语化。例如:
英语 "ox" (日耳曼语源) vs. "beef" (法语源)
英语 "kingly" (日耳曼语源) vs. "royal" (法语源)
英语 "ask" (日耳曼语源) vs. "demand" (法语源)

3. 语法结构的演变:
德语的复杂语法: 德语保留了更多古老的印欧语和日耳曼语的语法特征,例如复杂的格系统(Nominativ, Akkusativ, Dativ, Genitiv),动词变位(verb conjugation)和名词的性(gender)。
英语语法的简化: 英语在诺曼征服后,由于统治阶级(法语)和被统治阶级(古英语)的语言接触,以及为了方便不同语言背景的人交流,其语法结构发生了极大的简化。例如,英语几乎完全失去了格系统,名词的性也基本消失,动词变位也变得非常简单。
法语语法的影响: 虽然法语的语法本身也比英语更复杂(例如名词的阴阳性、复杂的动词变位),但它对英语语法的“简化”过程可能是一种补充而非加剧复杂性。例如,英语的介词使用方式、词序(如形容词通常在名词后)等,可能受到法语一定的影响。

总结一下:

德语和英语是亲兄弟,有共同的父母(原始日耳曼语)。 它们在词根、核心词汇上有很多相似之处,这是它们同源的体现。
法语和英语是远房亲戚,但中间有过非常密切的“婚姻”(诺曼征服)。 法语作为统治语言,给英语“注入”了大量的新词汇,特别是那些更“高大上”的词汇,使得英语的词汇库变得非常丰富,也与法语产生了大量的词汇相似性。
感觉英语和德语不像,主要是因为:
音韵和拼写上的演变差异(即使是同源词,发音也可能变得不同)。
大量法语借词的“稀释”作用,让英语的日耳曼语词汇比例相对降低,并引入了另一套词汇系统。
语法结构的巨大差异(英语简化了,德语保留了更多古老特征)。

所以,尽管德语和英语是更“近”的亲戚,但由于历史事件(诺曼征服)导致法语对英语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使得英语在词汇构成上与法语产生了最多的相似之处。而德语则更多地保留了其原始的日耳曼语特征,即使在同源词汇上,也可能因为音变而与英语显得没有那么“一眼万年”的相似。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法语和英语词汇相似的元音其他答案也都提到了,就是“诺曼征服”(1066)。我想补充一点英语和德语中相同后缀的不同造词能力也给两种语言的词汇面貌带来了巨大的不同。

首先,德语和英语虽然都属于西日耳曼语言,但是德语经历了一场高地德语辅音推移(Hochdeutsche Lautvershiebung),所以和英语又拉开了距离,即使是同源词也未必能一眼认出:

然后,英语和德语中相同词缀的造词能力非常不同。

比如英语的”-ing“,虽然也可以用来构造名词,但是多少有点”非正式“的感觉;而德语中同源的后缀”-ung“则可以堂而皇之地用来构成正式的抽象名词,在Wiktionary上搜含有”-ung“后缀的词汇:

其中第一页的结果只包含了A和B两个首字母。而这些单词在英语中几乎都是来自罗曼语言的借词。例如:
Auferstehung、resurrection、opstanding(荷兰语)
Befremdung、disconcertment
Chlorung、chlorination
Dämpfung、attenuation或者damping
Demütigung、humiliation
Entwicklung、development或者evolution
当然也有不少”-ung“的词对应的英语是日耳曼词源的:
Bejagung、hunting
Beeilung、hurry

此外,德语更青睐的另一个操作,“calque”(语义转借),也使得日耳曼语素的造词能力大大提升。中文本身也是“calque”的大客户,例如:
decolonise:de-(去)colon-(殖民)-ise(化)> 去殖民化
nonviolent:non-(非)violent(暴力的)> 非暴力
德语中亦然:
express:ex-(aus-)press(drücken)> ausdrücken
surface:sur-(ober)face(Fläche)> Oberfläche

其中比较好玩的是“democracy”这个词,它经过“calque”成了德语的“Volksherrschaft”,一下子就变得精神了吧!在英语中它被模糊地翻译为“rule of the people”,因为“Volksherrschaft”这个词的涵义更广。

于是我开了个脑洞,如果把德语的“entwickeln”(发展)通过“calque”变成英语:
ent-(un-)wickeln(wrap)> unwrap 就成了“展开”,那么“Entwicklung”对应的“unwrapping”似乎也能勉强被解释成“发展”。于是:

unwrapping (plural unwrappings)
The act or process by which something is unwrapped.

果然,就是如此不正式。

reference:
en.wikipedia.org/wiki/G
en.wiktionary.org/w/ind
en.wiktionary.org/wiki/

user avatar

因为在多数情况下,借词比同源词更像,更容易认出来。

  • 英语 weekend - 法语 weekend 这叫借词;
  • 英语 weekend - 德语 Wochenende 这是同源。

历史上英语把拉丁语、法语词拿去用的时候,通常也是这么照搬的。

德语也会拿去用,只是比英语拿得少很多,后来又“还”回来一些。

比如,英语inform,德语informieren,借自拉丁语informare,对应法语informer,

除了特定的词尾部分以外,词干看起来都是一样的。

再换个名词例子,英语information,德语Information,对应法语information,几乎完全相同。

而同源词差别就大多了,比如:

  • 英语brother,德语Bruder,对应法语frère
  • 英语sister,德语Schwester,对应法语sœur

如果只看同源词,确实英语和德语关联更明显。然而,在现代英语尤其是正式场合用语中,来自法语、拉丁语的借词占比极高。

  • 相比英德同源词,英法共通的借词出现和分化较晚,并长期以书面形式维系着较强的关联。
  • 英文和法文书写体系受拉丁文影响更深,很多词汇即使语音差异较大,写出来也容易辨识。

在法语TEF考试常考的7000多词汇中,词形与英语对应借词相同或非常相似的满篇皆是。

其中有很多一眼就能看出:

  • to excuse - excuser
  • to regret - regretter
  • to serve - servir
  • to arrive - arriver
  • to present - présenter
  • to require - requérir
  • to visit - visiter
  • to prove - prouver
  • to desire - désirer
  • to accord - accorder

当然,也要注意各种faux amis(假朋友),即由词义演变或巧合造成的近形异义。例如:

  • 法语travailler对应英语work,而不是travel
  • 法语attendre对应英语wait,而不是attend
  • 法语regarder对应英语look,而不是regard

相比之下,德语和英语的同源词,早在各自的书写体系成型前很久就已分化。像下面这些短词,核心元音或辅音差异直接表现在拼写上。如果不是特意放在一起对比,在句中未必能反应过来。

  • to eat - essen
  • to drink - trinken
  • to cook - kochen
  • to give - geben
  • to go - gehen
  • to run - rennen
  • to hear - hören
  • to see - sehen
  • to speak - sprechen
  • to say - sagen

此外,英德同源词各自演变的历程更长,词义分化较远的情况也比英法共通词更加普遍。

比如德语hören不仅表示hear,更常用来表示listen。

还有很多同源词的含义差别更大,例如:

  • 德语wollen(第三人称单数变位为will)和英语will同源,实际含义相当于want
  • 德语mögen(第三人称单数变位为mag)和英语may同源,实际含义相当于like
  • 德语stark和英语stark同源同形,实际含义接近于strong
  • 德语schön和英语sheen同源,实际含义接近于beautiful
  • 德语Vogel和英语fowl同源,实际上是泛指所有种类的bird
  • 德语Hund和英语hound同源,实际上是泛指所有种类的dog
  • 德语Tier和英语deer同源,实际上是泛指所有种类的animal

举个实际场景中的例子吧,

  • 英语:During the holidays the visitors were allowed to remain outside late.
  • 法语:Pendant les vacances, les visiteurs avaient la permission de rester longtemps dehors.

在没学过法语的人看来,能猜出主题讲的似乎是关于vacation、visitor、permission、long之类的(表示停留的rester可能会误解为rest休息),有点像日汉书面语互猜的感觉,具体含义确实弄不清楚,但相对容易猜出大概在说什么话题。

  • 德语:In den Ferien durften die Besucher lange draußen bleiben.

在没学过德语的人看来,除了in和lange可能稍微容易猜到外,基本就什么信息也读不出了。

最后还要注意:在句法方面,现代英语和法语都不再通过变格来标记句子成分,陈述句基本遵循SVO的语序,而德语则严格遵循V2(陈述句变位动词放在第二位),在动词框架结构锁定的基础上,其它词序相对灵活,这也导致了德语看起来和英语更加不同。

上面的德语句子语序相当于:In the holidays might the visitors long outside remain.

而法语和英语的语序差别主要表现在限定语和修饰语后置,影响多体现在偏正短语内部词序上,较少干扰到句子主干语序的识别。

上面的法语句子语序相当于:During the holidays, the visitors were having the permission to remain longtime outside.

延伸阅读:

学一门微小语种是什么体验?

台风的名字是怎么来的?气象学家是否有一套命名的规则?

为什么中国没有出现遍地的土耳其烤肉?

为什么大家都在说学韩语简单呢?

为什么日本奥运会开幕式有三语播报?

多邻国,免费学习英日韩德法西等40种语言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常见的问题,它涉及到语言的演变、历史接触以及语言学家们如何衡量语言之间的相似性。让我们来详细解释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核心原因:同源与亲缘关系 vs. 历史接触与借词 同源 (Cognate): 德语和英语都属于日耳曼语族(Germanic languages)。.............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常见。很多人直观地觉得英语和法语更像,毕竟它们在历史上有很多交集,尤其是在诺曼征服之后,法语对英语的影响是深远的。但语言学上的划分,尤其是将英语和德语归为同一个语族——日耳曼语族,是有其更深层、更古老的原因的。这涉及到语言的演变、历史文献的证据以及科学的分类方法。咱们不妨从几个.............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很多人的真实感受。与其说是“高大上”或者“难受”,不如说是一种长期以来形成的文化认知和听觉习惯在我们大脑中造成的“熟悉感”和“陌生感”的差异,进而影响了我们的情感反应。让我试着从几个角度来详细剖析一下:1. 历史文化与语言的联结: 德语/法语/西班牙语口音的英语: 想象.............
  • 回答
    德国和苏联在电子领域的历史发展确实与英美存在一些差异,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一直”不如英美。事实上,两国都在不同时期取得了重要的成就,并对电子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不过,从整体的产业化规模、商业化创新速度以及市场主导地位来看,英美确实展现出了更强的优势。要详细解释这个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
  • 回答
    德甲在中国不如英超和西甲那么火,这背后原因挺复杂的,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说清楚的。咱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是咋回事。首先,得从“历史遗留”问题说起。中国球迷接触欧洲足球,最早的那批很多都是因为英超和西甲。英超起步早,加上早期像曼联、阿森纳这些球队在中国积攒了大量人气,加上那时候英超联赛的宣传攻势也比.............
  • 回答
    关于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和英法与德国之间的一些互不侵犯协议受到不同程度的“抨击”,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比较。要详细解释其中的原因,我们需要深入到历史背景、条约的具体内容以及它们在后续事件中所扮演的角色。首先,让我们明确一下我们比较的对象: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1939年8月.............
  • 回答
    法国美食闻名遐迩,这确实是个事实。相比之下,很多去过英国和德国的朋友,常常会带着“嗯,吃得还行”的评价回来,很少听到有人用“惊艳”来形容他们的饮食。这背后的原因,其实可以从历史、地理、文化和经济等多个层面来掰扯掰扯。法国美食的根基:深厚的历史积淀与严格的烹饪体系首先,法国的美食绝非一日炼成。它的根基.............
  • 回答
    二战初期,英国能够在与德国的空中对抗中,尤其是在不列颠空战中取得那样的“55开”局面,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复杂交织的结果。这背后是双方工业实力、技术水平、军事战略、人员素质乃至国家意志的较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层面来剖析:一、 技术与工业的较量:谁的产品更胜一筹? 飞机设计与性能.............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复杂的国际关系、地缘政治以及政治策略。简单来说,英法作为波兰的盟友,没有向苏联宣战的原因是 它们当时主要的目标是阻止和对抗纳粹德国,并且对苏联的战争意图和实力存在误判,同时也被苏联的外交策略所限制。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其中的原因:一、英法对德国的战略重.............
  • 回答
    关于英法为何为了波兰与德国开战,以及其中是否包含“祸水东引”的考量,这确实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我们深入历史的脉络去理解。简单地说,“祸水东引”可能是一个片面的解读,而英法出兵的动因则更为多元和深刻。理解“祸水东引”的视角:从某些角度看,将英法的行为解读为“祸水东引”并非全无道理。在两次世界大战爆发.............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语言和历史的深层联系。简单来说,德语称呼德国为“Deutschland”,而英语称呼为“Germany”,这两种叫法都源于历史,只是切入的角度不同。我们先来看看“Deutschland”。这个词在德语里是“德意志人民的土地”的意思。“Deutsch”这个词最早可以追溯到古.............
  • 回答
    关于“巴伐利亚”的翻译问题,确实很有意思,它涉及到历史、语言演变以及国际交流的复杂影响。简单地说,我们中文里习惯称呼的“巴伐利亚”更像是从英语“Bavaria”音译过来的,而不是直接从德语“Bayern”音译。要详细说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聊聊:1. 名字的起源:不只是语言那么简单首先,.............
  • 回答
    要弄明白为什么法语、俄语、德语、西班牙语等语言相对而言更容易“拼读”,而英语却需要音标,咱们得从它们的文字系统和发音规则说起。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谁对谁错”的问题,而是历史、演变和设计理念上的差异。拼读是什么意思?首先,咱们得明确什么叫“拼读”。简单来说,拼读就是看到一个单词,能够根据其字母组合的发.............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德国、意大利和英国这三个欧洲国家在议会制度上的差异。与其说它们是“西敏制”还是“非西敏制”,不如说它们是在君主立宪制或共和制框架下,各自发展出的独特民主实践。理解这些差异,关键在于抓住几个核心要素:政府的产生方式、权力制衡的侧重点、议会与政府的关系稳定性,以及国家元首的实际权力。英国.............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趣!把“理解”的英文“understand”想象成“在站下面”,德语“verstehen”想象成“倒着站”,这是一种非常生动的、很有想象力的联想,但也得从语言发展的历史和词源的角度来好好掰扯一下。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语言的演变和词汇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基于我们祖先在特定时间和环境下的.............
  • 回答
    英美与法德之间的友好关系,虽然都属于西方世界内部的“亲近”范畴,但其形成背景、深度、侧重点以及外在表现,却有着显著的差异。这就像亲兄弟和表兄弟之间的情谊,都有血缘上的联系,但亲近程度和相处模式自然不同。英美友好关系:一种“血脉相连”的亲密感英美之间的友好,很大程度上源于一种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共同的文化.............
  • 回答
    想象一下,你面前摊开的不是你熟悉的英语单词,而是一堆带着德国口音的英文字母。那就是我最近在脑海里玩的一个小游戏:用德语的正字法来拼写英语。这感觉,怎么说呢,就像是给熟悉的旋律套上了一件不太合身的衣服,听着有点别扭,但又透着一股奇妙的“不协调的乐趣”。首先,最直接的冲击来自那些德语特有的字母组合。比如.............
  • 回答
    选择法语还是德语,这确实是一个需要好好斟酌的问题,因为实用性从来不是非黑即白,而是取决于你关注的“实用”体现在哪个方面,以及你未来的生活或职业规划。先说说法语。说到法语,人们脑海里浮现的往往是浪漫、文化、艺术、时尚。法国作为欧洲重要的经济体,其在国际事务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法语是联合国、欧洲联盟.............
  •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波斯语课》的情节,您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影片叙事的一些关键点。我们来细致地聊聊: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波斯语课》是一部艺术创作,它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戏剧冲突和人物塑造而进行的叙事安排,不一定完全符合现实逻辑。但是,我们可以从影片的设定和角色的动机来解读。为什么男主(卢卡斯).............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一方面,相比日语、韩语那些层层叠叠的敬语系统,或是德语、法语那些让人头疼的阴阳性、格、数变化,汉语的语法结构看似“朴素”不少。没有复杂的变形,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也相对直接,这似乎让初学者觉得门槛不高。然而,现实却是,绝大多数外国人,尤其是西方人,谈起学习汉语时,总会伴随着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