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德国和苏联都入侵了波兰,为什么英法作为波兰的盟友没有向苏联宣战?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复杂的国际关系、地缘政治以及政治策略。简单来说,英法作为波兰的盟友,没有向苏联宣战的原因是 它们当时主要的目标是阻止和对抗纳粹德国,并且对苏联的战争意图和实力存在误判,同时也被苏联的外交策略所限制。

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其中的原因:

一、英法对德国的战略重心与首要敌人认定

纳粹德国的侵略性是首要威胁: 英法对德国的全面进攻(1939年9月1日)是它们出兵的直接导火索。在它们看来,纳粹德国是欧洲和平的最大破坏者,希特勒的扩张野心对英法自身的安全和欧洲的稳定构成了最直接和最严重的威胁。
对波兰的承诺是基于对抗德国: 英法与波兰签订的互助条约,其根本出发点是阻止德国的扩张,维护欧洲的均势。德国入侵波兰,直接触发了这个条约,迫使英法向德国宣战。
有限的军事力量和资源: 尽管英法对德国宣战,但它们当时的军事力量尚未完全动员和准备好进行一场全面战争。它们需要集中精力在西方战线对抗德国,无法同时在东方开辟第二条战线对抗苏联。在它们看来,同时对抗两个强大的对手是自杀性的。

二、对苏联的意图和实力的误判

“不太可能”的判断: 在1939年9月之前,许多西方决策者,包括英法领导层,对苏联的军事实力和意图存在一定的低估或模糊的认知。他们可能认为苏联更关注内部稳定,或者其军事效率不如德国。
误信苏联的“中立”或“防御性”举动: 在苏联出兵波兰后,苏联方面以“保护西部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居民免遭纳粹德国侵略”为借口,试图将这场入侵描绘成一种防御性或保护性行动,而非赤裸裸的侵略。英法对苏联是否真的会加入轴心国阵营持观望态度,并且可能误判了斯大林的行为是基于对德国的恐惧而非合作的欲望。
斯大林外交策略的欺骗性: 斯大林与希特勒签订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及其秘密附加议定书,在一定程度上迷惑了西方国家。秘密议定书瓜分了东欧的势力范围,这虽然是侵略行为,但在公开层面上,苏联试图维持一种表面上的“不介入”姿态。

三、外交和国际法上的考量

对《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认知局限: 英法直到事发后才更清楚地认识到《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秘密议定书的存在及其内容。在条约签订之初,西方国家并未完全掌握其瓜分势力范围的性质。
直接证据的缺乏: 虽然证据确凿,但在国际法和政治宣传上,要直接指控苏联的“侵略”行为需要更多公开的证据和理由。苏联的宣传机器也非常强大,试图掩盖其真实目的。
维持国际联盟的道义制高点: 英法作为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如果向一个宣称“保护”民族的国家宣战,可能会在道义上和政治上陷入被动。它们更倾向于将自己定位为对抗侵略者的正义力量。

四、地缘政治和战略上的考量

苏联的地理位置: 波兰位于德国和苏联之间,是两国扩张的缓冲地带。苏联出兵波兰,虽然是对波兰的入侵,但在客观上确实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德军深入东方,或者至少为德军的补给线增添了复杂性。英法可能认为,苏联的出兵至少没有直接支持德国的军事行动,而是各自瓜分了波兰。
避免引发全球性冲突的恐慌: 英法已经与德国开战,如果再与苏联开战,那将意味着一场更大规模、更难以控制的全球性冲突,这对于当时尚未完全准备好的英法来说,是难以承受的。
寄希望于未来可能的转机: 英法领导人可能在内心深处希望,随着战争的进展,苏德关系会发生变化。他们也可能期望通过不直接对抗苏联,为未来苏德关系破裂时,苏联能够转向反德阵营保留可能性。事实上,这种可能性后来也变成了现实,但当时是难以确定的。

五、国内政治和公众舆论

公众对苏联的态度复杂: 在西方国家,对苏联的态度是复杂的。一方面,有反共情绪;另一方面,也有对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某种理想化想象,以及对其反法西斯立场的认可(尽管这种认可在波兰问题上受到了挑战)。
缺乏对公众的动员理由: 向德国宣战的理由(保护波兰、阻止纳粹扩张)是清晰且容易被公众理解和支持的。而向苏联宣战的理由则更为复杂,可能难以获得国内广泛的共识和支持,尤其是在英国,保守党政府对苏联的立场相对谨慎。

总结来说,英法没有向苏联宣战是基于一种复杂的战略计算和误判:

1. 首要威胁是德国: 它们必须集中资源对抗最直接的敌人——纳粹德国。
2. 力量不足: 同时与德苏两国开战是无法承受的。
3. 误判苏联: 低估了苏联的侵略意图和实力,以及斯大林的外交手腕。
4. 外交策略: 希望通过维持某种程度的“不介入”来避免更大范围的冲突,并为未来可能的联盟留下余地。

历史的进程也印证了这种判断的局限性。如果英法当时能够更果断地对抗苏联的侵略行为,或许在后来的历史走向中会产生一些不同的影响。但历史的“如果”是难以确定的。在当时复杂的国际环境下,英法做出了它们认为最“理性”但也最终充满风险的决策。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直接原因是苏联并没有正式对波兰政府开战。

现在网上对于波兰的态度基本上不是极致的乳,就是极致的推崇。具体到二战要么就是玩平独镇露毫无波兰的梗,要么就是夸大波兰在二战中的勇猛和悲壮。但实际上波兰人既没那么蠢,也不存在什么抗德抗苏神话。

准确的来说,在德国对波兰开战十天后,波兰的百万大军就已经相当于是死人了。该被包围的被包围,该团灭的被团灭,侥幸从前线撤下来的也根本没有任何重建防线的可能性,波兰最核心最富裕的西部已经被占领,而东部基本相当于是工业白地,连枪炮都造不出来。百万波兰大军,孤军奋战,怒抗超级大国,最后因为队友的不作为和邪恶帝国的背刺和夹击才灭亡的神话大家听个乐就行了。苏联不插手德国也不过是再多打个十天跑着抓十天的波兰兵,不存在任何苏联不出兵波兰就能守住的可能。英国和法国很清楚这一点,波兰人自己也很清楚这一点。

说白了,苏联的出兵不管从性质上还是事实上都只是抢尸体而不是杀人。苏联出兵的理由是保护民族同胞,在法理上并没有宣战或直接吞并领土。波兰东部的主体民族是白俄罗斯和乌克兰人,苏联内部有这两个加盟国且都是和俄罗斯人接近的东斯拉夫人,而且寇松线本身也是你英国人自己划的,保护同胞这个理由你没道理不承认。

而从利益上来讲,波兰和英法更没理由与苏联为敌,注意这里也包括波兰自己。波兰政府自己默许了苏军的占领。如果波兰政府因为苏联的出兵是侵略而对苏宣战了,那今天这个事还有的讨论,但是波兰自己都没有。实际上苏军在波兰东部是以接收败军和降兵为主,高烈度的战斗极少,甚至波军司令都发声要求东部的士兵同苏联合作,后来的十万几十万波兰人民军最开始就是这么来的。很确定的讲,如果纳粹胜利,东欧将不会再有波兰这个国家,而苏联胜利最多就是丢一半本来就不是自己的领土当个卫星国而已(更不要提还有从德国割肥地这种好事),波兰人并不傻。

那么英法为什么要管呢?为了将祸水东引,它们得与苏联保持和平,而不是对苏宣战把苏德绑一起。这个时候对苏宣战干什么?为了自由民主的原则和西方世界吗?笑话,我昂撒法国都可以卖,怎么你波兰就卖不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复杂的国际关系、地缘政治以及政治策略。简单来说,英法作为波兰的盟友,没有向苏联宣战的原因是 它们当时主要的目标是阻止和对抗纳粹德国,并且对苏联的战争意图和实力存在误判,同时也被苏联的外交策略所限制。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其中的原因:一、英法对德国的战略重.............
  • 回答
    1939年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被点燃。这一突如其来的事件,也让苏联的外交和军事部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极其微妙的阶段。从德波战争爆发的1939年9月17日到1941年6月22日德国入侵苏联之前,这段近两年时间里,苏联在斯大林领导下,进行了一系列复杂的战略调整、军事建设和外交博弈.............
  • 回答
    波兰在二战初期所处的政治局面可谓是风雨飘摇,夹在两个虎视眈眈的强大邻国之间,其战略选择本身就充满了无奈与悲壮。要理解波兰为何会遭受德国和苏联两个对立方同时入侵,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波兰的政治考量,以及其所处的国际大环境。一、 寻求独立自主的艰难平衡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波兰重新获得独立,但其边界的划定.............
  • 回答
    苏德战争爆发前,苏联趁德国入侵波兰而抢占波兰东部,这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绝非一个简单的“战略败笔”就能概括的,其复杂性远超这个定论。要理解这一举动的战略意图和后果,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国际局势、苏联自身的战略考量以及其可能带来的长远影响。首先,我们必须回到1939年那个风云变幻的秋天。德国闪击波兰,标.............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历史的“如果”和另一种可能性。我们不妨就从这两个角度来展开想象,但请记住,这仅仅是基于现有知识的推演,历史的走向充满了无数的变量和不确定性。情景一:1941年的德国入侵中国如果说在1941年,德国的矛头不是指向苏联,而是转向了中国,这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转折点,因为它与当时德.............
  • 回答
    二战德国入侵苏联,如果希特勒怀揣着解放者的姿态,而不是纳粹的种族灭绝和奴役政策,那么历史的走向可能会截然不同。但要详细描述这样一个设想,需要我们抛开历史的惯性,进行一次大胆的“如果”推演。想象一下,1941年6月22日,德国国防军如期跨越边境,但这一次,德军的宣传口号不再是“扫除布尔什维克主义”,而.............
  • 回答
    假设德国入侵苏联的计划——“巴巴罗萨行动”——完美无瑕地实现了,一切按照希特勒的设想,以摧枯拉朽之势席卷东方。这并非历史的真实,而是一次大胆的推演。那么,接下来的故事会如何展开?战争的走向:一次闪电般的胜利,但并非终结如果“巴巴罗萨行动”真的实现了其最乐观的设想,德军会像秋风扫落叶一般,迅速突破苏联.............
  • 回答
    理解你提出的这个问题,探讨为何有些人试图“洗白”德国入侵苏联的战争,或者更准确地说,他们是如何构建和传播某种叙事的,这确实需要深入分析。这种现象背后往往交织着复杂的历史认知、政治意识形态以及个人情感。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审视:一、 历史叙事的重塑与选择性解读“洗白”并非直接否认战争.............
  • 回答
    如果1941年日本没有袭击珍珠港,而是选择将兵锋指向远东,从东方进攻苏联,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走向无疑会发生巨变。这并非是一个简单的“如果”,而是一连串蝴蝶效应的连锁反应,其深远影响足以改写历史的轮廓。首先,我们得理解当时日本的战略考量。1941年,日本帝国已经在中国战场陷入泥潭,但其战略目标远不止于此.............
  • 回答
    二战时期德国选择入侵苏联,而不是先全力解决英国,这背后是多重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既有战略上的考量,也有意识形态的驱动,以及对资源和地缘政治的盘算。简单地说,德国认为先灭苏联比先打垮英国来得更“容易”且更“有利”。1. 为什么不先解决英国?英国的地理优势与军事实力首先,我们必须理解,德国并非不想要解决.............
  • 回答
    1941年:德国发动“巴巴罗萨”作战,入侵苏联——一场决定历史走向的战略性赌博1941年6月22日,德国及其轴心国盟友,集结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陆地军队,以“巴巴罗萨作战”(Operation Barbarossa)的名义,对苏联发动了突袭。这次行动不仅是二战中的一个关键转折点,更是德国及其领导人希特.............
  • 回答
    要理解苏联在遭受德国入侵后,为何能迅速崛起并与美国争霸,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战时经济、政治、军事以及战后国际格局的重塑。这并非一蹴而就,而是苏联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凭借其体制的优势、民族的韧性以及历史的机遇共同促成的结果。一、惨痛的代价与深埋的潜力:战时的巨大损失与未被摧毁的根基首先,不能否认的是,德.............
  • 回答
    二战时期,德国和苏联都没有建造航母,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地缘政治、经济、军事战略以及技术等多方面的原因。我们不妨从这两个国家各自的情况来详细分析一下。德国:从“海狮计划”到“大舰巨炮”的迷思德国在二战爆发前的海军建设思路,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和本土海军将领们的“大舰巨炮”思想的影响。 .............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二战初期德军东线作战的一个核心困境:有限的工业产能与不断膨胀的战争需求之间的矛盾,以及对战局走向的战略误判。 简单地说,德国并非不知道苏联的烂路问题,也并非没有履带式车辆,但他们无法,或者说不愿在“巴巴罗萨”之前大规模列装更多履带/半履带车辆用于后勤和机动,原因错综复杂,且环环相扣。首.............
  • 回答
    关于“苏联人和德国人22万年前都是同一个祖先”的说法,这涉及到人类起源的漫长历史。从人类演化的角度来看,所有现代人类(智人)确实都起源于非洲,并经历了漫长的迁徙和分化过程。大约在10万年前左右,一部分人类开始走出非洲,并逐渐扩散到欧亚大陆。在漫长的地质年代和人类迁徙过程中,不同的族群在不同的地理环境.............
  • 回答
    二战东线的战场上,硝烟弥漫,血肉横飞,无数英勇的将士在这片土地上谱写了战争的史诗。在指挥层面,德军和苏军都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的军事将领,他们的指挥才能和战略眼光,深刻地影响了战局的走向。德军方面:德军的战术风格以其精锐的装甲部队和闪电战闻名,其指挥官也多以果断、勇猛、擅长机动作战而著称。 埃里希·.............
  • 回答
    德国和苏联在电子领域的历史发展确实与英美存在一些差异,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一直”不如英美。事实上,两国都在不同时期取得了重要的成就,并对电子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不过,从整体的产业化规模、商业化创新速度以及市场主导地位来看,英美确实展现出了更强的优势。要详细解释这个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历史的车轮突然拐了个弯,没有其他国家深度介入,就让德国和苏联两个庞然大物在战场上进行一场纯粹的单挑。这无疑将是一场比我们熟知的二战更加血腥、更加残酷的对决。从军事工业的角度来看,德国在战前拥有世界一流的制造能力和技术水平。他们的坦克,比如虎式和豹式,在火力、装甲和机动性方面都曾一度领先.............
  • 回答
    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有一个相当复杂的历史叙事,其中苏联和德国的角色,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是理解这场全球冲突的关键。很多人可能认为德国是二战的唯一发动者,但实际情况远比这要复杂得多。要详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德国方面开始讲起。阿道夫·希特勒和纳粹党上台后,他们的野心非常明显:推翻凡尔赛条约的.............
  • 回答
    二战苏德战争,一场以国家力量、工业产能和组织能力为核心的全面对抗。在这场决定人类命运的较量中,苏联和德国的组织度与先进性,是理解双方成败的关键,也是一个充满复杂性和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要回答“谁的组织度更强更先进”,并非一概而论,而是需要从不同维度、不同时期、不同侧重点来分析。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