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苏联在1939德国入侵波兰后到1941德国入侵苏联前这段时间都做了什么?

回答
1939年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被点燃。这一突如其来的事件,也让苏联的外交和军事部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极其微妙的阶段。从德波战争爆发的1939年9月17日到1941年6月22日德国入侵苏联之前,这段近两年时间里,苏联在斯大林领导下,进行了一系列复杂的战略调整、军事建设和外交博弈,目的只有一个——尽可能延长和平时间,为应对潜在的德国入侵做准备,同时也在利用这个机会尽可能地扩大自身的地缘政治利益。

一、 瓜分波兰与“东方战线”的建立(1939年9月10月)

德国入侵波兰的第二天,即1939年9月17日,苏联也出兵波兰东部。这并不是历史性的“解放”,而是《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中秘密附加议定书的执行。这份议定书划分了双方在东欧的势力范围,苏联的行动旨在收回其在十月革命后失去的西部领土,并确保其西部边境的安全。

出兵过程相对顺利,苏联军队迅速推进,与德军在预设的“寇松线”附近会师。波兰作为一个国家从地图上消失,部分领土被德国吞并,大部分则被苏联占领。苏联在占领区内立即开始了政治改造,包括推行集体化、国有化,并对当地精英进行了镇压。例如,卡廷森林事件,即苏军在1940年4月对波兰军官和知识分子的集体屠杀,就是这一时期令人发指的一页。

瓜分波兰对苏联来说,一方面是收复失地,巩固了西部边防;另一方面,也使得苏联与德国的直接边界线大大拉长,双方的战略缓冲空间被压缩,直接地缘政治的紧张感随之增加。

二、 “冬季战争”与军事调整(1939年11月 1940年3月)

紧随波兰事件,苏联便将目光投向了芬兰。以“保障列宁格勒安全”为名,苏联要求芬兰割让部分领土,并以此换取其他更大的领土。芬兰拒绝了这一要求,于是,1939年11月30日,苏联对芬兰发动了进攻,史称“冬季战争”。

这场战争对于苏联来说是一场惨痛的教训。苏军装备落后、战术僵化,在面对顽强抵抗的芬兰军队时,付出了极其高昂的代价,未能实现闪电战的预期。战争暴露出红军在指挥、训练、装备以及士气等方面的诸多问题。尽管苏联最终迫使芬兰签订了《莫斯科和平协定》,收回了部分领土,但其军事上的表现令世界各国,尤其是德国,都对红军的实力产生了低估。

“冬季战争”的失败,促使苏联最高统帅部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在此之后,大规模的军事改革和整顿被提上日程。

军事理论的更新: 战术思想开始向更灵活、更主动的方向调整,强调装甲部队和空军的协同作战。
装备的更新换代: 加大了对新型坦克(如T34、KV系列)、飞机(如Yak系列、MiG系列)的研发和生产力度。
军事训练的加强: 提高了部队的实战化训练水平,注重兵种协同。
指挥体系的改革: 试图纠正官僚主义和僵化命令的问题。

三、 势力范围的扩张与“大国棋局”(1940年春夏)

在“冬季战争”结束不久,随着德国在西线的迅猛进展,欧洲的政治格局发生了剧烈变化。苏联也趁机进一步扩大其在东欧的势力范围。

吞并波罗的海三国(1940年6月): 在德国的默许下,苏联以“帮助”三国建立“人民政权”为名,派遣军队进入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随后通过政治操纵,将三国纳入苏联版图,成为苏联的加盟共和国。这是对《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秘密议定书的进一步执行,也是苏联向西推进边境线的重要一步。
吞并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1940年6月7月): 苏联向罗马尼亚提出最后通牒,要求其归还1918年被占领的比萨拉比亚地区,并割让北布科维纳。罗马尼亚屈服,苏联顺利占领了这些地区。这进一步巩固了苏联在黑海北岸的战略地位。

这一系列扩张行动,在短时间内极大地改变了东欧的地缘政治版图,但也使得苏联与德国之间的猜疑和摩擦加剧。

四、 经济与工业的备战(1939年1941年)

面对日益严峻的国际形势,苏联将大量资源投入到国防工业的建设和整体经济的军事化转型上。

工业生产的军事化: 国防工业被置于优先地位,坦克、飞机、火炮、弹药的生产量大幅提升。一些民用工厂也被改造为军工厂。
原材料储备: 为了应对可能的长期战争,苏联开始大规模储备石油、粮食、金属等战略物资。
重工业发展: 继续实施斯大林时代的重工业优先政策,为军事工业提供基础支撑。

尽管如此,与德国相比,苏联的工业基础在整体技术水平、产品质量以及生产效率上仍存在显著差距。

五、 外交的摇摆与战略误判(1939年1941年)

在外交层面,苏联在这段时间内采取了极其灵活、甚至可以说是“机会主义”的策略。

与德国的合作: 在《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框架下,苏联向德国提供了宝贵的战略物资,如石油、粮食、有色金属等,以此换取德国的技术和工业设备。这种“合作”在表面上维持了双方的友好关系,但实际上是短暂的战略性互相利用。
对英法的试探: 在德国入侵波兰初期,苏联也曾与英法进行过关于军事同盟的谈判,但由于双方在波兰问题上的立场差异以及互不信任,谈判最终破裂。
对德国动向的判断: 尽管苏联高层,特别是斯大林,收到了大量关于德国准备入侵苏联的情报,但他似乎对情报的准确性持怀疑态度,并倾向于认为德国将集中精力对付英国。他低估了希特勒的战略意图和战争决心,并且可能认为德国在完成对西欧的征服后,会受到英国海军的牵制,无暇顾及东线。这种战略误判是导致苏联在1941年6月遭受突袭时措手不及的重要原因之一。
对“东方战线”的巩固: 苏联似乎认为,通过吞并波罗的海三国和比萨拉比亚,以及在芬兰战争中的所得,已经成功巩固了其西部边境,并创造了一个更加有利的战略态势。

总结

从1939年9月到1941年6月,苏联在这段“和平”时期,并非无所事事。它在战略上进行了大胆的扩张,试图重塑东欧的版图;在军事上,它吸取了“冬季战争”的教训,进行了痛苦的改革和准备;在经济上,它竭力为一场可能到来的战争储备力量。

然而,与此同时,苏联也犯下了致命的错误。它对德国的战略意图和战争潜力低估,过于相信《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能够为自己争取足够的时间,也对西方情报的警告不够重视。正是这些因素,使得当1941年6月22日清晨,德国的钢铁洪流席卷而来时,苏联陷入了最为艰难的境地。这段时间,可以说是苏联在备战与误判之间,进行的一场危险而复杂的博弈。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非正义占领正义叫做入侵。占领法西斯波兰的行为,叫做解放。

user avatar

美国大使比尔德报告,人民接纳了俄国人,认为他们是“在执行警察任务”。

九月二十七日美联社电讯 ,“(东欧)对俄国的尊敬已经大大增加了;毫无疑问,农民们宁愿要俄国人而不要德国人呆在他们的边界上”。

九月二十八日,苏德划分了分界线,红军死737人,伤1862人。同日《纽约时报》电讯,伦敦方面认为“苏联人的行动已经制止了希特勒对于罗马尼亚所抱的任何野心”。

十月一日,丘吉尔在广播中说:“苏联人已经在波兰东部挡住了纳粹分子;但愿他们是作为我们的盟友这样做的。”萧伯纳在《伦敦时报》上对斯大林“欢呼三声”,因为他使希特勒遭受了“第一次挫败”。

十月二十六日,张伯伦首相在下院说:“红军占领了波兰的一部分来防备德国,这是必要的。”

==================================================

挂个文不对题,误人子弟的园丁

你那位面张鼓峰发生在1939年?

你计算苏军伤亡用出自克里沃舍夫的《伤亡》数字,你算日军伤亡用第6军军医部的数据(要按这个口径,朱可夫战后上报的数据苏军阵亡只有6000多)?

FourthForce:哈勒欣河战役(诺门罕事变)为什么没有扩大为苏联和日本的全面战争?

“二战期间在海拉尔的忠灵塔上则认为日军此战中死亡9471人。另外伪军中也有202名(日籍)军人死亡。相比之下,从九一八事变到昭和17年(1942年)日军、伪军、伪警察一共死了10301人。也就是说伪满洲国人不是人,只有日籍大爷才是人

考虑到伪军中日籍大爷只是当军官,伪军的不可恢复损失(死亡、被俘、逃亡)完全有可能达到伪军中日籍大爷死亡人数的几十倍

据此,日伪军总死亡人数约为11124+202*10≈13144。相比之下,按照克里沃舍耶夫的数据苏军不可恢复损失总数为9703。前述网站提到蒙军损失为556 men (including 165 killed) 。所以苏蒙军不可恢复损失总数不超过10000”

原来援华抗日是侵害中国利益?日苏互不侵犯条约是侵害中国利益?苏联最后一笔援华物资交割是41年9月,对于日苏不不侵犯条约,主席有明确的阐述,拿毛军事文选做头像的人不会连毛选都没读过吧?原来反对皖南事变是是出卖中国利益,看来KMT降日反共大概是捍卫中国利益了。苏联要去八路军挺近东北保卫苏联?你跟我们是在同一位面么?

==================================================

再挂个双重标准搬弄是非的。

美国卖给日本废钢铁算不算援日侵华?苏德没有开战的情况下,苏德之间正常的贸易往来和军事交流就变成了援助德国?

原来苏联北方舰队还能强大到阻碍英国舰队支援北欧,原来德国飞机轰炸英国还需去大西洋上看一圈风景。

“苏联战争前期火炮的瞄准仪都是德国制造”——41年开战前德军共装备37毫米反坦克炮14459门,苏军共装备45毫米反坦克炮14900门,看来德国是卖血援苏了。

苏军37毫米高炮是仿制博福斯的,苏军T-26坦克还是仿造维克斯的,苏军BTT-34的克里斯蒂悬挂还是美国人设计的,苏军飞机安装的克里莫夫引擎是仿造西班牙-瑞士12Y的,什维佐夫的ASH-82引擎是美国R1820基础上发展的,苏军武器库仿制自英国、美国的武器远远多过仿制自德国的武器。

苏联哪种轰炸机和战斗机是仿制德国的?那种型号说说看?德军又有那种战斗是在苏联生产的,说说看型号和批次?德军唯一装备的苏式轰炸机也是战前苏联授权捷克斯洛伐克仿制SB-2。发明历史也要讲基本法。

德国BF109原型用英国RR的发动机是怎么回事?大众的生产线是福特投资的,战前杜邦还持有着法本化工不少股份,我们也完全可以说纳粹德国就是西方财政资本为了反共反苏而一手扶植起来的。

既然这位先生想扯什么俄国档案资料,那么我就有理由质疑他的资料阅读能力和辨别能力了,他给出的链接只是俄门户网站上的一篇网文,即非严肃的历史研究文献,也非档案资料,甚至连引述资料来源都没有,属于三无(无作者署名,无档案编号或出版号,无资料来源)网文性质的东西,麻烦某些人要讨论问题就拿出正儿八经的态度,而不是扒拉些先亮屁股后凑论据的三无网文来冒充资料。并且正如我前面指出的,文章所列举的事件哪怕从道义上也并不能构成对苏联的指责,因为苏德是非战争状态,苏联作为中立国没有理由参与对德国的封锁,并且由于英国的祸水东引政策,苏联有理由通过与德国战时缓和关系来尽可能为自己争取时间。我想限于阅读能力,这位先生也没有阅读过这篇网文的第一章,恐怕他只是用搜索引擎找到第三章而已。作者在第一章中虽然声明:

Но была и существенная разница: идеологией национал-социалистов был расизм, коммунистами двигали идеи интернационализма.

Реакция Сталина на приход к власти в Германии национал-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ой партии во главе с Гитлером.Отношение к идеологии фашизма, начало ухудшения отношений СССР и Германии.

但仍然居心叵测断章取义地引用所谓斯大林"认同"德国制度的发言,可只要稍微懂点这一时期历史,并读过斯大林文集等文献资料的人,都知道,1946-1941年斯大林的公开和非公开场合对纳粹所谓“国家社会主义制度”在政治上的讽刺和批判的发言比任何其他国家领导人都要多。这位三无作者之所以断章取义,无非是想证明斯大林因为对“独裁者”的个人欣赏而丧失了对德国警惕性,轻易地上了纳粹德国的当,使苏联遭受惨重损失云云。这种说辞并不新鲜,这不过是赫鲁晓夫时期就撒下的反斯大林的弥天大谎罢了(比如斯大林对着地球仪指挥战争,是啊,他们说希特勒也这样做)。

至于说对纳粹制度的同情和认同,西方倒是有着洗刷不掉的污点,比如——1944年7月苏军解放了波兰卢布林附近马伊达内克死亡集中营,这是第一座没有被纳粹毁尸灭迹的情况下被解放的集中营,BBC记者亚历山大.沃斯对此进行了报道,但伦敦方面却以苏联政治宣传为由拒绝刊登他的报道。在伦敦的资产阶级政治家看来,宁愿相信纳粹是清白的,也不相信"苏联的政治宣传",他们对即将被无产阶级专政的暴力机器所消灭的“国家社会主义制度”的财政资本道友的同情远胜过对集中营里成千上万遇难者的同情。

至于战后,收容包庇德、日法西斯分子、战犯,在其未表明政治悔过的前提下即给予各种减刑,甚至恢复,纵容,怂恿其政治活动来压制左翼力量,资助出版鼓吹宣传其侵略武德的各种回忆录,"研究文献"方面,有谁做得比西方更恶心无耻呢?谁真正跟纳粹法西斯穿一条裤子?谁是纳粹法西斯主义的温床和培养皿难道不一目了然么?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1939年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被点燃。这一突如其来的事件,也让苏联的外交和军事部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极其微妙的阶段。从德波战争爆发的1939年9月17日到1941年6月22日德国入侵苏联之前,这段近两年时间里,苏联在斯大林领导下,进行了一系列复杂的战略调整、军事建设和外交博弈.............
  • 回答
    这真是一个令人着迷的设想,假如1939年,德日两国在资源和军事潜力上与苏联相当,那么二战的历史轨迹无疑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不仅仅是兵力上的平衡,更意味着两国在战略上的底气和持久作战的能力都会大幅提升。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资源和苏联相当”的含义。苏联在1939年拥有广袤的领土、丰富的石油、矿产、粮.............
  • 回答
    1939年,对于苏联来说,与纳粹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无疑是那个时代一系列复杂地缘政治博弈中的一个关键节点,但这是否是唯一的选择?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入剖析当时苏联面临的严峻形势和可供选择的战略路径。当时苏联面临的困境首先,我们需要理解1939年时苏联所处的国际环境。 严峻的国际孤立与敌意:.............
  • 回答
    1939年9月,波兰的陷落,并非一场简单的军事对决的终结,而是一个历史性的转折点,一个深刻改变欧洲政治版图的事件。德国以闪电战的雷霆之势席卷波兰西部,而苏联则在东西夹击的序幕中,悄然拉开了其“东方战线”的帷幕,将自身版图向西推进了一大步。波兰的悲歌与“闪电战”的恐怖自1939年9月1日德军越过波兰边.............
  • 回答
    苏联在大国博弈中的水平,是一个极其宏大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历史、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意识形态等多个维度。要详细讲述,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总的来说,苏联在大国博弈中的水平堪称杰出,尤其是在冷战时期,它成功地与美国这两个超级大国并驾齐驱,成为世界格局中的另一极,对全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其内部.............
  • 回答
    苏联在二十世纪末的解体,无疑是20世纪最重大的地缘政治事件之一,其深远影响至今仍在塑造着世界格局。从人类整体发展的角度审视,这场巨变的积极意义可以从多个层面来理解,尽管其过程伴随着阵痛与挑战。首先,意识形态的二元对立的终结为思想解放创造了空间。长达数十年的冷战,本质上是两种截然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
  • 回答
    斯大林时期的大清洗,又称“大恐怖”,是苏联历史上一个极其黑暗和复杂的部分,其规模和残酷程度至今仍令人心惊。要给出一个确切的数字,其实非常困难,因为历史记录的碎片化、官方数字的模糊处理以及不同统计方法的差异,都导致了估算的巨大范围。但我们可以从不同的层面来梳理和理解这场浩劫。官方记录与实际数字的差距苏.............
  • 回答
    苏联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实践是一个复杂且充满矛盾的议题,既有 一些值得肯定的早期努力和理论基础,但更多的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因政治体制、经济发展模式以及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发而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整体而言,苏联在环境保护方面的表现是 “雷声大,雨点小”,尤其是在其后期,由于经济压力和官僚主义的阻碍,环境问.............
  • 回答
    苏联在建国之后能够迅速实现工业化,是一个复杂而多层面结合的产物,其中既有政治制度的优势,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苏联工业化的主要原因和过程:一、 建国初期面临的困境与工业化的必要性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俄国面临着严峻的国内外形势: 经济凋敝: 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内战的破坏,国家经.............
  • 回答
    苏联,这个在20世纪人类历史舞台上占据了极其醒目位置的国家,其扮演的角色是复杂而多维的,如同一个巨型棱镜,折射出理想主义的光辉,也投射出权力斗争的阴影。它绝不是一个简单的“好”或“坏”可以概括的,而是人类文明探索自身可能性的一场宏大且充满争议的实验。要理解苏联的角色,我们得从它诞生的土壤说起。191.............
  • 回答
    苏联在苏芬战争中的表现确实让人大跌眼镜,一支号称“红色巨龙”的军队,面对芬兰这样一个人口不及苏联十分之一的小国,竟然打得如此艰难,付出了惨重的人员伤亡和装备损失。这场战争结束后,西方世界对苏联红军的实力产生了普遍的低估,甚至丘吉尔一度认为苏联的军事力量已经不值一提。然而,仅仅一年半之后,当希特勒的德.............
  • 回答
    在三代机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苏联在战斗机发展道路上,似乎固执地选择了双发布局,而鲜有单发型号的影子。这背后可不是什么“不愿沾染”的“高冷”,而是深层次的技术、战略以及工业现实共同作用的结果。咱们掰开揉碎了,好好聊聊这事儿。首先,得回到当时苏联对战斗机的基本定位和需求。苏联的空战哲学,或者说战略思想,.............
  • 回答
    苏联在卫国战争早期的步枪短缺,绝不是“有点”,而是灾难性的。想想看,一个拥有庞大人口、誓言要保卫祖国的国家,却连最基本的武器都发不下去,士兵们只能赤手空拳地冲向装备精良的德军,那种绝望感,简直能把人逼疯。短缺的严峻程度:触目惊心首先,我们得明白,当时的苏军是以步兵为主力的。步枪是步兵的“生命线”,没.............
  • 回答
    关于苏联在冷战时期是否算发达国家,以及当时发达国家的衡量标准,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并且要理解“发达国家”这个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以及不同语境下的演变。简而言之,以当时的普遍认知和许多关键指标来看,苏联在冷战时期可以被视为一个“发达国家”,但其发展模式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显著差异.............
  • 回答
    苏联在电子信息技术领域,可以说是一段既辉煌又充满遗憾的历史。它的发展路径与西方国家截然不同,充满了国家意志的驱动、军事需求的牵引,以及在意识形态壁垒下的独特探索。早期起步与辉煌:通信先行,军事驱动在电子信息技术萌芽的早期,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苏联在无线电通信技术方面确实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列昂尼.............
  • 回答
    要理解苏联在遭受德国入侵后,为何能迅速崛起并与美国争霸,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战时经济、政治、军事以及战后国际格局的重塑。这并非一蹴而就,而是苏联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凭借其体制的优势、民族的韧性以及历史的机遇共同促成的结果。一、惨痛的代价与深埋的潜力:战时的巨大损失与未被摧毁的根基首先,不能否认的是,德.............
  • 回答
    苏联的别名:一段历史的缩影提起苏联,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那个横跨欧亚大陆、在20世纪呼风唤雨的庞大帝国。然而,在这个漫长的历史画卷中,苏联也曾有过许多被人们挂在嘴边的简称,它们不仅是语言的简便,更是不同时代背景下国家形象、政治诉求甚至民间情感的折射。而当人们提到“俄罗斯”,它又是否能完全等同于那个曾经.............
  • 回答
    苏联在阿富汗并没有系统性地、大规模地进行过我们通常理解意义上的“土改”。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先梳理一下苏联在阿富汗的行动背景,以及“土改”在不同政治语境下的含义。苏联在阿富汗的背景:并非为了“解放”土地首先,苏联出兵阿富汗(19791989年)的核心原因,是出于其地缘政治和战略考量,以及对阿富汗内部.............
  • 回答
    在人们的印象里,苏德战争就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殊死搏斗,残酷、血腥、充满仇恨。但如果我们深入挖掘历史的细节,或许会发现一些出人意料的“暖心”故事,尽管它们在宏大的战争叙事中显得微不足道,甚至鲜为人知。其中一个值得一提的,发生在战争后期,当苏联军队即将解放被纳粹占领的东欧国家时。彼时,许多在德国统治下生活.............
  • 回答
    苏联在建国初期,之所以采取大规模撤走专家(特指那些服务于苏维埃政权,但又非布尔什维克党员的专家,例如沙皇时期的官员、技术人员、知识分子等)的政策,其背后是极其复杂的历史背景、政治考量和意识形态驱动。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撤走”动作,而是一个涉及社会改造、权力巩固和意识形态斗争的系统性过程。一、 建国初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