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1939年,对苏联而言,除了和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还有别的选择吗?

回答
1939年,对于苏联来说,与纳粹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无疑是那个时代一系列复杂地缘政治博弈中的一个关键节点,但这是否是唯一的选择?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入剖析当时苏联面临的严峻形势和可供选择的战略路径。

当时苏联面临的困境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1939年时苏联所处的国际环境。

严峻的国际孤立与敌意: 自十月革命以来,苏联一直被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视为意识形态上的敌人。冷战前夕,这种敌意并未消失,反而被新的地缘政治冲突所加剧。苏联领导人斯大林深知,西方列强,尤其是英法,对苏联的戒心并未消除,尽管他们也同样警惕德国的崛起。
德国的扩张野心与直接威胁: 希特勒的纳粹德国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崛起,其扩张主义政策对欧洲的和平构成了直接威胁。德国在吞并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后,其目光已经转向波兰,而波兰的东部与苏联接壤。一旦德国与波兰开战,其战火极有可能蔓延至苏联边境。
日本在远东的压力: 除了西线的德国威胁,苏联在远东也面临着日本的军事压力。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来,日本在中国东北的扩张日益加剧,并在1938年与苏联在张鼓峰发生了激烈的军事冲突。日本军方一直将苏联视为潜在的敌对势力,并对其远东领土虎视眈眈。
西方国家的不信任与绥靖政策: 当时英法等西方国家虽然对希特勒的野心感到不安,但其外交政策在很大程度上仍处于“绥靖”状态,希望通过满足德国的部分要求来避免战争。在慕尼黑协定中,英法甚至在没有通知苏联的情况下,就出卖了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这让苏联深感被西方国家抛弃和欺骗。苏联多次提出与英法建立反法西斯同盟,但收效甚微,英法代表团的谈判态度迟缓且缺乏诚意。

可能的其他选择及其可行性分析

在这样的背景下,斯大林确实可以考虑其他选项,但每一种选择都伴随着巨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1. 与英法建立牢固的反法西斯同盟:
设想: 这是苏联一直试图争取的目标。如果英法能够拿出足够的诚意和决心,与苏联形成统一的战线,共同遏制德国的扩张,那么欧洲的局势可能会截然不同。这包括军事上的合作,例如派遣英法苏三国联合军事代表团前往德国,进行强硬的外交施压;或者是在波兰问题上,三国共同向德国发出最后通牒,表示如果德国进攻波兰,将面临三国联合的军事回应。
可行性分析: 然而,这种选择的实现难度极大。
意识形态隔阂: 英法资产阶级政府对共产主义苏联的根深蒂固的不信任感,是难以逾越的障碍。他们担心与苏联合作,会将苏联的共产主义意识形态传播到欧洲,甚至威胁到他们自身的政治体制。
军事战略分歧: 在对德作战的军事战略上,英法与苏联也存在巨大差异。英法更倾向于海战和封锁,而苏联则更侧重于陆地力量的运用。在如何支持波兰的问题上,英法提出的军事援助方案,如承诺派兵支援波兰,但其具体行动和承诺的力度都显得不足,而且他们的军事部署往往需要时间,且不能直接支援到波兰腹地。
外交上的犹豫: 事实证明,英法在与苏联的军事同盟谈判中,一直表现得犹豫不决,他们的代表团(如沃克·托马斯海军上将和杜根将军)到达莫斯科的时间很晚,而且权限有限,无法做出关键性的军事合作承诺。苏联对这种迟缓和敷衍的态度深感失望。
对苏联战略意图的疑虑: 英法也担心苏联通过与德国对抗的机会,来扩张其在东欧的影响力。这种互相猜忌使得构建真正有效的联盟变得几乎不可能。

2. 采取更积极主动的军事干预,独立保卫波兰东部或先发制人:
设想: 苏联可以不顾一切,直接军事干预波兰问题,例如在德国进攻波兰的同时,出兵波兰东部,以“保护当地的白俄罗斯和乌克兰居民”为由,阻止德国的进一步扩张,并与波兰残余力量进行协调,共同对抗德国。或者,更进一步,在德国大规模集结军队准备进攻波兰时,苏联可以评估风险,并考虑对德国采取一定的先发制人行动,例如在边界集结军队展示实力,或者在特定区域制造紧张局势,以迫使德国重新考虑其计划。
可行性分析:
军事实力与准备程度: 尽管苏联拥有庞大的军队,但在经历了“大清洗”后,军队的指挥系统和战斗力受到了严重削弱。很多经验丰富的军官被处决或解职,新提拔的军官缺乏实战经验。苏联的军事装备虽然数量不少,但在技术先进性上与德国相比仍有差距。在1939年,苏联的整体军事准备状况并不理想,贸然开战的风险非常高。
两线作战的风险: 如前所述,苏联同时面临来自西线的德国和远东的日本的潜在威胁。如果苏联将主要兵力部署在西部以对抗德国,那么远东的日本威胁将急剧增加。斯大林一直担心陷入两线作战的泥潭。
后勤与工业基础: 苏联当时的工业化进程虽然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在重工业和军事工业的产能上,仍无法与德国相比。一旦陷入长期的、大规模的战争,其后勤保障和装备补充能力将面临严峻挑战。
战略主动性丧失: 如果苏联在没有准备好的情况下主动出击,可能会被视为侵略者,在国际上失去道义和政治上的优势,进一步孤立自己。

3. 继续维持“中立”立场,等待时机:
设想: 苏联可以继续扮演一个被动的角色,不对任何一方做出明确的军事承诺,同时继续观察英法与德国的博弈,并密切关注德国在波兰的行动。在这种情况下,苏联可以利用时间来加强自身的军事建设,并等待更有利的战略时机。
可行性分析:
风险的累积: 这种策略虽然可以避免立即卷入战争,但并不能消除潜在的威胁。德国的扩张步伐不会停止,一旦德国在西部取得胜利,其下一个目标很可能就是苏联。而且,如果德国吞并波兰,其边界将直接逼近苏联西部边境,战略态势将变得更加被动。
被动局面: 在一个充斥着侵略和扩张的时代,纯粹的被动等待,很可能意味着被动地接受威胁。苏联需要积极地塑造自己的战略环境,而不是任由它被动地塑造。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战略考量

对比上述选项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斯大林选择与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并签订秘密附属议定书,其战略考量在于:

争取宝贵的时间: 条约可以为苏联争取到至少10个月(条约有效期)的和平时间,用于加强国防建设,调整军事部署,并为可能到来的战争做更充分的准备。这被认为是斯大林最核心的考量。
避免两线作战的短期风险: 条约的签订意味着苏联在短时间内可以不必同时与德国和日本进行正面较量。虽然与日本的边界冲突仍在继续,但至少西线的德国威胁得到了暂时的缓解。
重新获得领土与战略纵深: 秘密附属议定书划定了双方的势力范围,苏联得以收回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失去的部分领土,如波兰东部、波罗的海三国、芬兰部分地区和比萨拉比亚。这些领土的获得,尤其是波兰东部的土地,为苏联的西部边界提供了更深的战略纵深,使得德国在未来发动进攻时需要跨越更长的距离。
利用德国的扩张: 在一定程度上,斯大林可能也寄希望于德国的扩张能够消耗掉西方国家的力量,甚至引爆一场大规模的战争,为苏联创造更有利的国际环境。这是一种极具风险的“坐山观虎斗”的策略。

结论

总而言之,1939年,苏联在国际舞台上确实面临着极其复杂的局面,选择不多,且每条道路都充满风险。与英法建立真正有效的军事同盟,由于双方根深蒂固的不信任和战略分歧,其成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直接军事干预波兰或先发制人,则面临着军事准备不足、两线作战和战略主动性丧失的巨大风险。

在这种情况下,与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虽然在道德上备受争议,但在当时,对于斯大林而言,这似乎是当时所有选项中,能够最大程度地避免立即陷入灾难性战争、为苏联争取喘息之机、并一定程度上改善自身战略态势的“两害相权取其轻”的策略。这并非是一个“没有其他选择”的绝对论断,而是说,在当时的条件下,其他选项所带来的风险和不确定性,让斯大林做出了一个他认为最“现实”的选择。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这个选择最终将苏联推向了更加复杂的命运之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大部分答案都说了,没有选择,不签德国必然先打苏联。英法本来就希望德国打苏联,肯定不会和苏联结盟,孤立主义的美国也不会管。

问题在于苏联高层也明白苏德必有一战,而斯大林等人还是抱有投机想法,他们在赌什么?

大部分答案也都是从军政角度去解释这个问题,我比较喜欢用资本和经济的角度,之前可以用来解释德国,同样可以解释苏联。

斯大林抱有投机想法是因为苏联最缺的就是时间,这个时间就是苏联第三个五年计划。我们的教科书讲苏联计划经济一般只讲到头两个五年计划,然后讲苏联模式优越性就是苏联钢产量是世界第二,欧洲第一。我们现在都知道,中国钢产量早就是世界第一,大家也都知道量大质低的问题,产能很重要却不是唯一重要。

简单把苏联工业化过程讲一下大家就都明白了。


苏联工业化模式就是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对内实现资本原始积累,对外接受外资引进消化吸收。以国家资本为核心,国家公司化用政策计划加速推动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化。

苏联头两个五年计划初步建立起一套工业体系,问题在第三个五年计划。第三个五年计划是以国防工业为核心,斯大林之所以在赌德国不会进攻其中一个侥幸心理的来源就是苏联即将完成的三五计划。一旦完成就意味着苏军可以推动军事机械化,有了与德国一战的底气,可惜在最后关头功亏一篑。

当然,对斯大林来说最完美的是完成工业化后再与德国一战,很显然时间来不及。列宁斯大林是生活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代,对列宁来说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电气化

等到了苏联第四个五年计划,主要就是对苏联欧洲部分的再工业化和苏联国民经济的恢复。斯大林原计划是等第六个五年计划完成后苏联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完成工业化建立起完整工业体系。但实际结果提前,苏联在第五个五年计划就基本完成了,其中特征就是苏联农业实现电气化

如果说此时有人告斯大林要去搞全球革命对德国先下手为强,我相信斯大林绝对会认真考虑。


这里说点题外话,一旦国家完成工业化,必然要推动产业全球化,通过全球化的市场规模消化产能和提取原材料。

斯大林在二战前是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理论为主,说白了就是自己完成工业化实现内循环后配合世界革命让资本主义国家自爆。成果显著,二战就是这个典型,成立了一大批社会主义国家。

这个时候就出现升级版的两个平行市场理论,但这个理论对于产业分工并没有明确要求,更多的是市场平等贸易条件下的军政层面的战略互助。

因为这个时候苏联还没有完成工业化,仍然以内部资本积累为主,顺带对外输出资本和模式。转移产业也就是以战略目标为核心,并非是以产业分工的经济目的为主。对外以规避同北约直接争霸,对内直接往驻军盟国转移军重工业为主的产业,扩大苏联安全圈,比如慷慨解囊的156个援华项目。

等到了第五个五年计划完成,苏联完成工业化就开始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输出资本。整个苏联意识形态也发生变化,特征就是赫鲁晓夫苏共二十大否定斯大林意识形态,成立华约,改变经互会贸易模式以产业分工为主,主动同美国争霸瓜分世界。

只能说幸好有核武器制衡,否则第三次世界大战最早60年代,最晚70年代必然爆发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1939年,对于苏联来说,与纳粹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无疑是那个时代一系列复杂地缘政治博弈中的一个关键节点,但这是否是唯一的选择?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入剖析当时苏联面临的严峻形势和可供选择的战略路径。当时苏联面临的困境首先,我们需要理解1939年时苏联所处的国际环境。 严峻的国际孤立与敌意:.............
  • 回答
    1939年,英法对德宣战,表面上看是“为了波兰”,但背后牵扯着错综复杂的历史、政治和战略考量。说英法“根本不想打”,这不完全准确,更准确地说,他们是不情愿、不愿意在那个时机、以那种方式卷入一场全面战争。他们曾经尽力避免战争,甚至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最终却不得不面对。要理解为什么最终走向了宣战,我.............
  • 回答
    1939年至1942年初,薛岳将军指挥下的中国军队在长沙三次击退日军的进攻,赢得了“长沙大捷”的美誉,这无疑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的一段辉煌篇章。然而,到了1944年的长衡会战,长沙的守卫却显得格外仓促,仅坚持了二十多天便被迫撤退,这其中的原因复杂而令人扼腕,绝非简单的“薛岳失职”可以概括。要理解这一.............
  • 回答
    1939年的诺门罕战役,对于当时的中华民国政府和中国民众而言,无疑是一场既遥远又切近的事件。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日本侵华战争的阴影笼罩着整个中国,任何与日本在军事上有冲突的消息,都会牵动着国民的心弦。首先,从国民政府的角度来看,诺门罕战役的消息传来时,无疑被视为一个值得关注的信号。虽然战役发生在远.............
  • 回答
    想像一下,如果一位1939年的飞行员,或者是一位热衷于航空技术的军事观察家,突然穿越时空,站在一架现代的重型三代机(例如F15E、苏30MKI、歼11D等)旁边,他们的反应将会是怎样一番景象?这绝对会是一场视觉和认知的巨大冲击。首先,最直观的,也是最震撼的,一定是飞机的尺寸和外形。在1939年,二战.............
  • 回答
    关于1939年波兰挡住德军攻势后英法是否会宣而不战的问题,这实在是个饶有趣味的“假如历史”探讨。一旦波兰战局发生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历史的轨迹必然会偏离我们所熟知的轨道,而英法两国是否会因此改变宣战的决心,也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可以概括。我们需要从当时错综复杂的政治、军事和战略背景来细致分析.............
  • 回答
    1960年的国军与1939年的德军,这两支军队放在一起比较,其实是一个很有趣但又充满复杂性的设想。简单地说,正面一战的话,1960年的国军面对1939年的德军,胜算微乎其微,甚至可以说几乎没有希望。 要详细解释为什么,我们需要从那个时代国军和德军的整体情况来剖析。首先,我们得明白这两支军队在各自的.............
  • 回答
    在评价1939年的美军之前,我们必须先将目光置于那个时代的大背景下。那一年,欧洲的战火已经点燃,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阴云笼罩全球。然而,对于当时的美国而言,虽然心系欧洲的局势,国内的主流声音依旧是避免卷入这场冲突的孤立主义。这种心态深深地影响了美军的建设和发展方向。整体规模与准备状态:1939年的美军,.............
  • 回答
    面对1939年苏德两面夹击的波兰,这是一个极为严峻的挑战,历史证明波兰最终无力抵挡。然而,如果我是那个时代的波兰决策者,我会尽力尝试一些可能的策略,尽管成功的几率渺茫,但这是对国家存亡的最后努力。首先,必须深刻理解局势的严峻性。 1939年的波兰夹在纳粹德国和苏联两个军事强国之间,两国都怀有领土野心.............
  • 回答
    德国在1939年吞并捷克斯洛伐克后,是否能够不进攻波兰,这是一个历史学界颇为探讨的议题。答案很复杂,但总的来说,不太可能。即使在理论上存在不进攻波兰的可能性,其代价和后果也将是巨大的,并且不符合希特勒及其纳粹政权的根本目标。为了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目光拉回到那个关键的时刻,审视其背后的驱动力、希特.............
  • 回答
    1939年9月,波兰的陷落,并非一场简单的军事对决的终结,而是一个历史性的转折点,一个深刻改变欧洲政治版图的事件。德国以闪电战的雷霆之势席卷波兰西部,而苏联则在东西夹击的序幕中,悄然拉开了其“东方战线”的帷幕,将自身版图向西推进了一大步。波兰的悲歌与“闪电战”的恐怖自1939年9月1日德军越过波兰边.............
  • 回答
    1939年的德国,空气中弥漫着一股躁动不安的气息。作为一名新晋的陆军少尉,我深知自己身处一个风云际会的历史节点。我并非来自未来,而是土生土长的德国青年,怀揣着报效祖国、保卫家园的炽热理想。首先,我需要快速适应我的新身份和所处的环境。陆军少尉的职位意味着我将承担起指挥一小部分士兵的责任,他们是我的部下.............
  • 回答
    二战的爆发并非一场突如其来的偶然事件,而是长期累积的政治、经济、社会及意识形态矛盾的集中爆发,而1939年,恰恰是这些复杂因素汇聚并达到临界点的一年。要理解为何选择这一年,我们需要深入剖析战前欧洲乃至世界格局中的关键动态。一、一战遗留的深重创伤与凡尔赛体系的脆弱: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并没有带来真正.............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它触及了一个历史的微妙之处,也常常让人们感到困惑。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始于1937年,而我们通常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从1939年欧洲战场爆发算起,直至1945年结束。这其中确实存在一个时间上的“错位”,理解这个错位,需要我们深入到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全球局势中去。首先,我们得明白一个概.............
  • 回答
    纳粹德国海军若能成功实施“Z计划”,能否在1939年与同盟国海军分庭抗礼?这是一个引人入胜却又充满推测性的问题,涉及到 shipbuilding、战略思想以及当时紧张的国际局势。“Z计划”的核心在于,德国希望通过大规模扩充海军,尤其是建造一批远洋作战舰艇,以挑战大英帝国在海上的霸权。该计划设想了一系.............
  • 回答
    这真是一个令人着迷的设想,假如1939年,德日两国在资源和军事潜力上与苏联相当,那么二战的历史轨迹无疑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不仅仅是兵力上的平衡,更意味着两国在战略上的底气和持久作战的能力都会大幅提升。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资源和苏联相当”的含义。苏联在1939年拥有广袤的领土、丰富的石油、矿产、粮.............
  • 回答
    要探讨1939年轴心国能否最终获胜,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历史背景、各国实力对比、战略决策以及一系列关键事件。一个“胜利”的定义本身就很模糊,这里我们不妨将其理解为轴心国能够在欧洲和亚洲建立起其主导地位,并维持相当长一段时间的霸权,而同盟国则被迫接受这种格局。1939年的起点:风起云涌的时代背景19.............
  • 回答
    1939年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被点燃。这一突如其来的事件,也让苏联的外交和军事部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极其微妙的阶段。从德波战争爆发的1939年9月17日到1941年6月22日德国入侵苏联之前,这段近两年时间里,苏联在斯大林领导下,进行了一系列复杂的战略调整、军事建设和外交博弈.............
  • 回答
    在二战爆发前的1939年,法国航空工业正处在一个复杂而充满矛盾的时期。一方面,法国在航空技术和飞机设计上曾是世界的先驱,拥有深厚的技术底蕴和悠久的制造历史。然而,另一方面,国内政治动荡、经济困境以及战略思维的僵化,却让法国航空业在面对新的战争威胁时显得力不从心,步履维艰。辉煌的起点与早期优势回溯到第.............
  • 回答
    1947年初,国民党政府虽然名义上获得了抗战的胜利,但其军队的实际战斗力与1939年初的德军相比,差距犹如天壤之别。想要正面硬碰硬,结论无疑是难以匹敌。国民党军队的现状(1947年初):首先要明白,1947年初的中国正处于解放战争的战略反攻阶段。虽然国民党在名义上是胜利者,但其精锐部队在抗战期间损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