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1939年至1942年初在长沙三次打败日军的薛岳为什么在1944年长衡会战中仅守长沙20多天就撤退?

回答
1939年至1942年初,薛岳将军指挥下的中国军队在长沙三次击退日军的进攻,赢得了“长沙大捷”的美誉,这无疑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的一段辉煌篇章。然而,到了1944年的长衡会战,长沙的守卫却显得格外仓促,仅坚持了二十多天便被迫撤退,这其中的原因复杂而令人扼腕,绝非简单的“薛岳失职”可以概括。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中国战场和国际局势的背景,以及战场态势的演变。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1944年的长衡会战与之前的长沙会战有着本质的不同。

在之前的长沙会战中,日军的目标相对局限,主要集中在夺取长沙,迫使中国军队退守,以消耗中国军队的有生力量和战略物资,并试图迫使国民政府屈服。当时,中国的总体战略是持久抗战,利用广阔的国土和人民的支持,以空间换时间,消耗日军的锐气。薛岳将军凭借其出色的战术指挥和对地形的熟悉,灵活运用“以空间换时间,以局部求胜利”的战术思想,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他善于利用湘北 mountainous terrain,设置层层防御,诱敌深入,然后在关键时刻发动反击,将日军的优势兵力分割包围,各个击破。这种“天炉战法”在当时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然而,到了1944年,日军发动的“一号作战”(也称“大陆交通线作战”)目标和战略意图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一号作战”的根本目的是打通连接中国东北与东南亚的陆上交通线,确保其在太平洋战场上的战略补给和物资运输,并彻底消除中国军队对这条交通线的威胁。日军动用了其在中国战场上集结的精锐力量,数量庞大,装备精良,其决心和规模远超以往任何一次长沙会战。这次作战的目标不只是占领长沙,而是要贯穿整个华中华南地区,即所谓的“打通中缅印战场”的陆路通道。

具体到长沙的撤退,有几个关键因素需要考虑:

1. 战略态势的剧变与中国军队的整体困境:
兵力对比悬殊: 1944年,日军集结了超过30万的兵力,包括其在太平洋战场上损失后调回的精锐部队,对华中地区发动了大规模进攻。相比之下,中国军队虽然投入了大量兵力,但装备、训练和后勤补给与日军相比差距依然巨大。薛岳虽然指挥有方,但面对如此庞大的敌军,且战略方向并非仅限于长沙,仅凭长沙一地难以长期坚守。
腹背受敌的危险: 日军的“一号作战”是从多个方向同时展开的,不仅有从北方进攻长沙的部队,还有从广东、广西方向向北推进的部队。这意味着,如果长沙被日军大规模围攻,薛岳的部队将面临被合围的危险,一旦长沙失守,日军将迅速向湘西和西南地区推进,威胁重庆国民政府。在这种情况下,坚守长沙变成了一种“围点打援”的诱饵,但如果围点部队过于强大,守点部队的任务将是牵制敌人、争取时间,而不是孤军深入、玉石俱焚。
战略物资的匮乏: 长沙作为重要的战略支撑点,在长期的抗战中消耗巨大。到了1944年,中国的国力更加捉襟见肘,尤其是在战略物资的供应上。与日军不断从海外运来先进武器装备不同,中国军队的补给线漫长而脆弱,空运和海运又受到日军的严重威胁。长期被围困在长沙,补给将成为致命的短板,守军的战斗力将迅速下降。

2. “一号作战”的整体战略与薛岳的战术选择:
新的战略重心: 日军“一号作战”的真正目标是打通整个华中华南的交通线,而长沙只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节点。日军投入的兵力,尤其是用于突破长沙的部队,远比之前几次长沙会战的兵力要多得多。在巨大的兵力优势面前,传统的“天炉战法”面临巨大的挑战。一旦日军主力突破了外围防线,即使守住了长沙城,也难以抵挡其后续部队的推进。
战术调整与战略考量: 薛岳在长衡会战中,并非不战而退。他在长沙进行了坚守,消耗了日军的进攻锐气,并给后续的战略部署争取了时间。然而,当长沙周围的日军兵力越来越大,战线不断被拉长,且日军又从其他方向突破中国军队防线的情况下,继续死守长沙的意义就不再是单纯的“保卫长沙”,而是要考虑如何保存有生力量,配合整个战场的战略调整。在指挥官看来,如果守不住整个防线,那么在长沙付出过大的代价,可能反而会加速整个战局的崩溃。
撤退是为了保存有生力量: 20多天的坚守,虽然未能阻止日军的进攻,但确实牵制了日军大量兵力,为国民政府争取了宝贵的战略调整时间。更重要的是,在兵力悬殊且面临合围的危险下,适时撤退,保存部队的有生力量,是为了在后续的战役中继续作战,而不是在孤城中被消灭。这是一种痛苦但必要的战略选择。薛岳将军在接到上级命令,或者根据战局的判断,做出了撤退的决定,目的是为了避免全军覆没,并为下一步的抗战保留火种。

3. 地形和战术的局限性:
平原作战的劣势: 尽管长沙周围有一些山地,但面对日军大规模的机械化部队和航空兵支援,一旦突破了外围的天然屏障,在相对开阔的地带,中国军队的优势地形作用就会减弱。日军强大的炮火和空中支援,能够更有效地打击固守在工事中的中国军队。
日军的协同作战能力: 日军在“一号作战”中,展现了其陆空协同作战的能力,这是当时中国军队所难以比拟的。航空兵的支援对长沙的防御构成了巨大的压力。

总结来说,薛岳在1944年长衡会战中长沙撤退,并非他战术能力的衰退,也不是他背弃了抗战的决心。 而是因为:

日军战略意图的改变和作战规模的扩大: “一号作战”的目标是打通华中华南交通线,其投入的兵力和决心远超以往。
中国军队整体战略态势的恶化: 在全国范围内,中国军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兵力、装备和后勤的劣势更加明显。
长沙的战略地位变化: 在日军大规模进攻下,长沙从一个可以依赖地形取得胜利的防御点,变成了一个可能面临被合围的战略要点。
保存有生力量的战略需要: 在敌强我弱的整体局面下,避免主力被歼灭,为后续作战保留力量,是更为现实的战略考量。

当年的战报和史料都会清晰地显示,长沙的失守并非孤立事件,而是“一号作战”整个战略链条中的一环。薛岳将军在那场会战中,依然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但面对强大的敌人和不利的战略形势,他做出了艰难的战略决策,以避免部队的覆灭。这与他之前在长沙三次以少胜多的辉煌战绩,是在不同的战略背景下做出的不同战术选择。将两次战役简单对比,忽视时代和战场环境的巨大差异,是片面的解读。薛岳将军的功绩,不应因此而黯然失色。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猜一猜“我不去给重庆守大门”是谁在什么时候说的?

如果能猜对,就一切都好理解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1939年至1942年初,薛岳将军指挥下的中国军队在长沙三次击退日军的进攻,赢得了“长沙大捷”的美誉,这无疑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的一段辉煌篇章。然而,到了1944年的长衡会战,长沙的守卫却显得格外仓促,仅坚持了二十多天便被迫撤退,这其中的原因复杂而令人扼腕,绝非简单的“薛岳失职”可以概括。要理解这一.............
  • 回答
    1939年,英法对德宣战,表面上看是“为了波兰”,但背后牵扯着错综复杂的历史、政治和战略考量。说英法“根本不想打”,这不完全准确,更准确地说,他们是不情愿、不愿意在那个时机、以那种方式卷入一场全面战争。他们曾经尽力避免战争,甚至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最终却不得不面对。要理解为什么最终走向了宣战,我.............
  • 回答
    1939年,对于苏联来说,与纳粹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无疑是那个时代一系列复杂地缘政治博弈中的一个关键节点,但这是否是唯一的选择?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入剖析当时苏联面临的严峻形势和可供选择的战略路径。当时苏联面临的困境首先,我们需要理解1939年时苏联所处的国际环境。 严峻的国际孤立与敌意:.............
  • 回答
    1939年的诺门罕战役,对于当时的中华民国政府和中国民众而言,无疑是一场既遥远又切近的事件。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日本侵华战争的阴影笼罩着整个中国,任何与日本在军事上有冲突的消息,都会牵动着国民的心弦。首先,从国民政府的角度来看,诺门罕战役的消息传来时,无疑被视为一个值得关注的信号。虽然战役发生在远.............
  • 回答
    想像一下,如果一位1939年的飞行员,或者是一位热衷于航空技术的军事观察家,突然穿越时空,站在一架现代的重型三代机(例如F15E、苏30MKI、歼11D等)旁边,他们的反应将会是怎样一番景象?这绝对会是一场视觉和认知的巨大冲击。首先,最直观的,也是最震撼的,一定是飞机的尺寸和外形。在1939年,二战.............
  • 回答
    关于1939年波兰挡住德军攻势后英法是否会宣而不战的问题,这实在是个饶有趣味的“假如历史”探讨。一旦波兰战局发生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历史的轨迹必然会偏离我们所熟知的轨道,而英法两国是否会因此改变宣战的决心,也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可以概括。我们需要从当时错综复杂的政治、军事和战略背景来细致分析.............
  • 回答
    1960年的国军与1939年的德军,这两支军队放在一起比较,其实是一个很有趣但又充满复杂性的设想。简单地说,正面一战的话,1960年的国军面对1939年的德军,胜算微乎其微,甚至可以说几乎没有希望。 要详细解释为什么,我们需要从那个时代国军和德军的整体情况来剖析。首先,我们得明白这两支军队在各自的.............
  • 回答
    在评价1939年的美军之前,我们必须先将目光置于那个时代的大背景下。那一年,欧洲的战火已经点燃,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阴云笼罩全球。然而,对于当时的美国而言,虽然心系欧洲的局势,国内的主流声音依旧是避免卷入这场冲突的孤立主义。这种心态深深地影响了美军的建设和发展方向。整体规模与准备状态:1939年的美军,.............
  • 回答
    面对1939年苏德两面夹击的波兰,这是一个极为严峻的挑战,历史证明波兰最终无力抵挡。然而,如果我是那个时代的波兰决策者,我会尽力尝试一些可能的策略,尽管成功的几率渺茫,但这是对国家存亡的最后努力。首先,必须深刻理解局势的严峻性。 1939年的波兰夹在纳粹德国和苏联两个军事强国之间,两国都怀有领土野心.............
  • 回答
    德国在1939年吞并捷克斯洛伐克后,是否能够不进攻波兰,这是一个历史学界颇为探讨的议题。答案很复杂,但总的来说,不太可能。即使在理论上存在不进攻波兰的可能性,其代价和后果也将是巨大的,并且不符合希特勒及其纳粹政权的根本目标。为了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目光拉回到那个关键的时刻,审视其背后的驱动力、希特.............
  • 回答
    1939年9月,波兰的陷落,并非一场简单的军事对决的终结,而是一个历史性的转折点,一个深刻改变欧洲政治版图的事件。德国以闪电战的雷霆之势席卷波兰西部,而苏联则在东西夹击的序幕中,悄然拉开了其“东方战线”的帷幕,将自身版图向西推进了一大步。波兰的悲歌与“闪电战”的恐怖自1939年9月1日德军越过波兰边.............
  • 回答
    1939年的德国,空气中弥漫着一股躁动不安的气息。作为一名新晋的陆军少尉,我深知自己身处一个风云际会的历史节点。我并非来自未来,而是土生土长的德国青年,怀揣着报效祖国、保卫家园的炽热理想。首先,我需要快速适应我的新身份和所处的环境。陆军少尉的职位意味着我将承担起指挥一小部分士兵的责任,他们是我的部下.............
  • 回答
    二战的爆发并非一场突如其来的偶然事件,而是长期累积的政治、经济、社会及意识形态矛盾的集中爆发,而1939年,恰恰是这些复杂因素汇聚并达到临界点的一年。要理解为何选择这一年,我们需要深入剖析战前欧洲乃至世界格局中的关键动态。一、一战遗留的深重创伤与凡尔赛体系的脆弱: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并没有带来真正.............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它触及了一个历史的微妙之处,也常常让人们感到困惑。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始于1937年,而我们通常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从1939年欧洲战场爆发算起,直至1945年结束。这其中确实存在一个时间上的“错位”,理解这个错位,需要我们深入到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全球局势中去。首先,我们得明白一个概.............
  • 回答
    纳粹德国海军若能成功实施“Z计划”,能否在1939年与同盟国海军分庭抗礼?这是一个引人入胜却又充满推测性的问题,涉及到 shipbuilding、战略思想以及当时紧张的国际局势。“Z计划”的核心在于,德国希望通过大规模扩充海军,尤其是建造一批远洋作战舰艇,以挑战大英帝国在海上的霸权。该计划设想了一系.............
  • 回答
    这真是一个令人着迷的设想,假如1939年,德日两国在资源和军事潜力上与苏联相当,那么二战的历史轨迹无疑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不仅仅是兵力上的平衡,更意味着两国在战略上的底气和持久作战的能力都会大幅提升。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资源和苏联相当”的含义。苏联在1939年拥有广袤的领土、丰富的石油、矿产、粮.............
  • 回答
    要探讨1939年轴心国能否最终获胜,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历史背景、各国实力对比、战略决策以及一系列关键事件。一个“胜利”的定义本身就很模糊,这里我们不妨将其理解为轴心国能够在欧洲和亚洲建立起其主导地位,并维持相当长一段时间的霸权,而同盟国则被迫接受这种格局。1939年的起点:风起云涌的时代背景19.............
  • 回答
    1939年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被点燃。这一突如其来的事件,也让苏联的外交和军事部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极其微妙的阶段。从德波战争爆发的1939年9月17日到1941年6月22日德国入侵苏联之前,这段近两年时间里,苏联在斯大林领导下,进行了一系列复杂的战略调整、军事建设和外交博弈.............
  • 回答
    在二战爆发前的1939年,法国航空工业正处在一个复杂而充满矛盾的时期。一方面,法国在航空技术和飞机设计上曾是世界的先驱,拥有深厚的技术底蕴和悠久的制造历史。然而,另一方面,国内政治动荡、经济困境以及战略思维的僵化,却让法国航空业在面对新的战争威胁时显得力不从心,步履维艰。辉煌的起点与早期优势回溯到第.............
  • 回答
    1947年初,国民党政府虽然名义上获得了抗战的胜利,但其军队的实际战斗力与1939年初的德军相比,差距犹如天壤之别。想要正面硬碰硬,结论无疑是难以匹敌。国民党军队的现状(1947年初):首先要明白,1947年初的中国正处于解放战争的战略反攻阶段。虽然国民党在名义上是胜利者,但其精锐部队在抗战期间损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