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1939 年民国政府和国人当时是如何看待诺门罕战役的?

回答
1939年的诺门罕战役,对于当时的中华民国政府和中国民众而言,无疑是一场既遥远又切近的事件。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日本侵华战争的阴影笼罩着整个中国,任何与日本在军事上有冲突的消息,都会牵动着国民的心弦。

首先,从国民政府的角度来看,诺门罕战役的消息传来时,无疑被视为一个值得关注的信号。虽然战役发生在远离中国本土的边境地区,由苏联和伪满洲国(实为日本控制)军队对垒,但日本在远东地区的军事扩张野心,早已是国民政府心腹大患。这场战役,某种程度上可以被看作是日本在试图巩固其在东北地区以及向北扩张的势力范围时,遭遇了来自苏联这个潜在强大对手的阻力。

蒋介石和国民政府的军事和外交决策者,会密切关注战役的进展及其对日本整体战略的影响。如果日本在诺门罕遭受重创,这是否意味着日本将不得不收缩其在华北乃至整个中国的兵力?这对于正在进行艰苦抗战的中国军队来说,无疑是一个战略上的潜在机会。反之,如果日本取得优势,是否会进一步加剧其在亚洲的侵略步伐,给中国带来更大的压力?这些都是国民政府需要仔细权衡的。

然而,由于当时中国的国力相对薄弱,并且自身正处于生死存亡的抗战之中,国民政府并没有能力直接干预或派遣军队参与这场远在数千公里之外的冲突。他们的主要精力,还是集中在如何抵御日本在中国境内的全面进攻。因此,对于诺门罕战役,更多的是一种观察、分析和希望。他们或许会希望苏联能够给日本一个沉重打击,从而牵制日军的兵力,为中国争取喘息之机。同时,国民政府也可能对苏联的实力和意图保持警惕,毕竟苏联在中亚地区也有自己的利益诉求。

至于中国普通民众,特别是那些身处沦陷区或者饱受战乱之苦的人们,对于诺门罕战役的了解可能相对模糊,信息获取的渠道也比较有限。他们或许只能从报纸上零星的报道中得知“日本军队在边境地区与苏联发生冲突”的消息。对于许多人来说,当务之急是如何在日军的统治下生存下来,或者如何逃离战火。

但是,对于那些有一定文化程度、关心国家命运的人们来说,诺门罕战役的消息同样能引起他们的关注。他们可能会将其与抗日战争联系起来,将这场战役看作是中国抗战的一个外部有利因素。当得知日本军队在此次战役中失利,甚至被苏联红军以压倒性优势击败时,不少中国人可能会感到一种解气和鼓舞。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长期抗战带来的压抑和绝望感,虽然他们知道这场胜利并非中国人的直接战果,但至少证明了日本并非不可战胜,其对外扩张的野心也可能因此受到遏制。

一些进步人士和知识分子,更倾向于从更宏观的国际政治角度来解读这场战役。他们可能会分析这场战役对远东地缘政治格局的影响,以及它是否会促使日本在太平洋地区的扩张方向发生改变。同时,他们也可能对苏联的军事实力和政治意图进行更深入的探讨,并思考如何利用国际局势的变化来服务于中国的抗日事业。

总而言之,1939年的诺门罕战役,在中华民国政府和国人心中,虽然没有亲历的激动或悲痛,但却是一种复杂交织的情感和战略考量。它既是国民政府在抗战全局中需要分析的一个重要外部变量,也是普通民众在绝望抗战中寻求希望和一丝安慰的间接证明。这场远方的冲突,通过某种意义上的“牵制”和“示弱”,为中国艰苦卓绝的抗战,增添了一丝来自外部的微弱助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939 年民国政府和国人当时是如何看待诺门罕战役的?

——陷入了另一种“速胜论”当中,指望日本和苏联的边境冲突爆发为苏日全面战争,苏联参与中日战争。胜利的甜美果实就会轻而易举地落入蒋中正之手,多么美妙!

以下内容皆为中苏双方高级别领导的会谈纪要、电报信件来往,以及援华苏联军事顾问的报告与回忆,其来源主要源于《苏联历史档案选集》。

No.02459
斯大林与蒋介石特使关于援华问题的谈话记录(摘录)
(1937年11月11日)
斯大林同志:你们应该记住,只要中国没有军事工业,它就会一直动荡不定。谁想独立,谁就应该建立自己的军事工业。外国人出卖不好的武器,他们还可以完全拒绝出卖武器。我们可以把我们的教官提供给你们,这要比向外国人购买武器更便宜。

杨杰:这是对的。我们请求你们给予援助。
斯大林同志:我们是要援助你们的。
杨杰:我们全国都寄希望于你们的援助。

斯大林同志:你们的航空事业怎么样?你们制造飞机吗?
杨杰:我们不能制造发动机,其余的我们都能制造。
斯大林同志:我们给你们发动机,要多少给多少:我们自己用木料造飞机,你们也可以制造……开创自己的飞机制造业吧,我们将给你们提供教官……如果中国想站立起来,就应该发展自己的空军和炮兵。
杨杰:请援助我们。

斯大林同志:要记住,仅仅指望外援是不可靠的。需要发展自己的工业。英国人指望中国同日本打仗,然而,英国既害怕日本胜利也害怕中国胜利。它希望中国和日本都被削弱。中国人无疑能够战胜日本人。 ……假如我是中国人,我将号召我的人民不止抵抗3个月而是抵抗3年。在这3年内我们都将支援你们。你们将有自己的飞行员,自己的大炮,在这样的情况下,谁也不能战胜中国。……需要发展自己的石油生产。

如果你们想成为独立的国家,你们就应该有飞机、大炮和石油。当你们打垮日本人后,将需要发展自己的重工业。
……我以为,中国不应忽视任何援助,可以而且也应当向美国和德国购买飞机和机枪。

盟友有坚定的,也有不坚定的。也要和不可靠的盟友,比方说英国打交道。仅仅从苏联获得援助是不对的。中国也需要从不坚定的盟友那里得到援助……。

杨杰:伟大领袖斯大林所说的一切,我将转达给蒋介石。
而且,如果我们濒临灭亡,我们将寄希望于苏联。

斯大林同志:不,(像中国)这样伟大的国家是不会灭亡的。


杨杰说了五句话,3句是“要援助”,一句是“我们寄希望于苏联”。
这篇会谈纪要中最硬气的“不,(中国)不会亡。

还是斯大林——一个苏联人说的。


然而蒋中正仅仅满足于苏联派出的空军部队?

可不见得——事实证明了这一点。

国民政府直到“伟大的卫国战争”爆发前,一直都在寻求苏联直接向日本宣战,参与中国抗日战争。


蒋中正在打这样的小算盘,那国民革命军官兵和中国民众又如何呢?

有了哈桑湖的前车之鉴,在哈拉哈河冲突爆发时;对于中国政要和将领的亢奋,苏联人也已经见怪不怪。

“并不新鲜”!

好一个“并不新鲜”!这个词用得真是绝妙!

当然,苏联人用“并不新鲜”点评“中国军阀”,是愤怒,是讥笑,是无奈。

不过对中国来说,这意味着什么?


对于评论区里所引发的,这些国府“食肉者”有没有脸给自己抹“抗日先锋”的金,同样用斯大林的一番话是非常合适的。

中国的军人都是优秀的武士,但蒋介石之流对他们的领导却糟糕透顶。 斯大林 1943年德黑兰与罗斯福面谈期间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1939年的诺门罕战役,对于当时的中华民国政府和中国民众而言,无疑是一场既遥远又切近的事件。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日本侵华战争的阴影笼罩着整个中国,任何与日本在军事上有冲突的消息,都会牵动着国民的心弦。首先,从国民政府的角度来看,诺门罕战役的消息传来时,无疑被视为一个值得关注的信号。虽然战役发生在远.............
  • 回答
    1939年,英法对德宣战,表面上看是“为了波兰”,但背后牵扯着错综复杂的历史、政治和战略考量。说英法“根本不想打”,这不完全准确,更准确地说,他们是不情愿、不愿意在那个时机、以那种方式卷入一场全面战争。他们曾经尽力避免战争,甚至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最终却不得不面对。要理解为什么最终走向了宣战,我.............
  • 回答
    1939年至1942年初,薛岳将军指挥下的中国军队在长沙三次击退日军的进攻,赢得了“长沙大捷”的美誉,这无疑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的一段辉煌篇章。然而,到了1944年的长衡会战,长沙的守卫却显得格外仓促,仅坚持了二十多天便被迫撤退,这其中的原因复杂而令人扼腕,绝非简单的“薛岳失职”可以概括。要理解这一.............
  • 回答
    1939年,对于苏联来说,与纳粹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无疑是那个时代一系列复杂地缘政治博弈中的一个关键节点,但这是否是唯一的选择?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入剖析当时苏联面临的严峻形势和可供选择的战略路径。当时苏联面临的困境首先,我们需要理解1939年时苏联所处的国际环境。 严峻的国际孤立与敌意:.............
  • 回答
    想像一下,如果一位1939年的飞行员,或者是一位热衷于航空技术的军事观察家,突然穿越时空,站在一架现代的重型三代机(例如F15E、苏30MKI、歼11D等)旁边,他们的反应将会是怎样一番景象?这绝对会是一场视觉和认知的巨大冲击。首先,最直观的,也是最震撼的,一定是飞机的尺寸和外形。在1939年,二战.............
  • 回答
    关于1939年波兰挡住德军攻势后英法是否会宣而不战的问题,这实在是个饶有趣味的“假如历史”探讨。一旦波兰战局发生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历史的轨迹必然会偏离我们所熟知的轨道,而英法两国是否会因此改变宣战的决心,也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可以概括。我们需要从当时错综复杂的政治、军事和战略背景来细致分析.............
  • 回答
    1960年的国军与1939年的德军,这两支军队放在一起比较,其实是一个很有趣但又充满复杂性的设想。简单地说,正面一战的话,1960年的国军面对1939年的德军,胜算微乎其微,甚至可以说几乎没有希望。 要详细解释为什么,我们需要从那个时代国军和德军的整体情况来剖析。首先,我们得明白这两支军队在各自的.............
  • 回答
    在评价1939年的美军之前,我们必须先将目光置于那个时代的大背景下。那一年,欧洲的战火已经点燃,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阴云笼罩全球。然而,对于当时的美国而言,虽然心系欧洲的局势,国内的主流声音依旧是避免卷入这场冲突的孤立主义。这种心态深深地影响了美军的建设和发展方向。整体规模与准备状态:1939年的美军,.............
  • 回答
    面对1939年苏德两面夹击的波兰,这是一个极为严峻的挑战,历史证明波兰最终无力抵挡。然而,如果我是那个时代的波兰决策者,我会尽力尝试一些可能的策略,尽管成功的几率渺茫,但这是对国家存亡的最后努力。首先,必须深刻理解局势的严峻性。 1939年的波兰夹在纳粹德国和苏联两个军事强国之间,两国都怀有领土野心.............
  • 回答
    德国在1939年吞并捷克斯洛伐克后,是否能够不进攻波兰,这是一个历史学界颇为探讨的议题。答案很复杂,但总的来说,不太可能。即使在理论上存在不进攻波兰的可能性,其代价和后果也将是巨大的,并且不符合希特勒及其纳粹政权的根本目标。为了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目光拉回到那个关键的时刻,审视其背后的驱动力、希特.............
  • 回答
    1939年9月,波兰的陷落,并非一场简单的军事对决的终结,而是一个历史性的转折点,一个深刻改变欧洲政治版图的事件。德国以闪电战的雷霆之势席卷波兰西部,而苏联则在东西夹击的序幕中,悄然拉开了其“东方战线”的帷幕,将自身版图向西推进了一大步。波兰的悲歌与“闪电战”的恐怖自1939年9月1日德军越过波兰边.............
  • 回答
    1939年的德国,空气中弥漫着一股躁动不安的气息。作为一名新晋的陆军少尉,我深知自己身处一个风云际会的历史节点。我并非来自未来,而是土生土长的德国青年,怀揣着报效祖国、保卫家园的炽热理想。首先,我需要快速适应我的新身份和所处的环境。陆军少尉的职位意味着我将承担起指挥一小部分士兵的责任,他们是我的部下.............
  • 回答
    二战的爆发并非一场突如其来的偶然事件,而是长期累积的政治、经济、社会及意识形态矛盾的集中爆发,而1939年,恰恰是这些复杂因素汇聚并达到临界点的一年。要理解为何选择这一年,我们需要深入剖析战前欧洲乃至世界格局中的关键动态。一、一战遗留的深重创伤与凡尔赛体系的脆弱: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并没有带来真正.............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它触及了一个历史的微妙之处,也常常让人们感到困惑。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始于1937年,而我们通常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从1939年欧洲战场爆发算起,直至1945年结束。这其中确实存在一个时间上的“错位”,理解这个错位,需要我们深入到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全球局势中去。首先,我们得明白一个概.............
  • 回答
    .......
  • 回答
    这真是一个令人着迷的设想,假如1939年,德日两国在资源和军事潜力上与苏联相当,那么二战的历史轨迹无疑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不仅仅是兵力上的平衡,更意味着两国在战略上的底气和持久作战的能力都会大幅提升。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资源和苏联相当”的含义。苏联在1939年拥有广袤的领土、丰富的石油、矿产、粮.............
  • 回答
    要探讨1939年轴心国能否最终获胜,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历史背景、各国实力对比、战略决策以及一系列关键事件。一个“胜利”的定义本身就很模糊,这里我们不妨将其理解为轴心国能够在欧洲和亚洲建立起其主导地位,并维持相当长一段时间的霸权,而同盟国则被迫接受这种格局。1939年的起点:风起云涌的时代背景19.............
  • 回答
    1939年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被点燃。这一突如其来的事件,也让苏联的外交和军事部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极其微妙的阶段。从德波战争爆发的1939年9月17日到1941年6月22日德国入侵苏联之前,这段近两年时间里,苏联在斯大林领导下,进行了一系列复杂的战略调整、军事建设和外交博弈.............
  • 回答
    在二战爆发前的1939年,法国航空工业正处在一个复杂而充满矛盾的时期。一方面,法国在航空技术和飞机设计上曾是世界的先驱,拥有深厚的技术底蕴和悠久的制造历史。然而,另一方面,国内政治动荡、经济困境以及战略思维的僵化,却让法国航空业在面对新的战争威胁时显得力不从心,步履维艰。辉煌的起点与早期优势回溯到第.............
  • 回答
    1947年初,国民党政府虽然名义上获得了抗战的胜利,但其军队的实际战斗力与1939年初的德军相比,差距犹如天壤之别。想要正面硬碰硬,结论无疑是难以匹敌。国民党军队的现状(1947年初):首先要明白,1947年初的中国正处于解放战争的战略反攻阶段。虽然国民党在名义上是胜利者,但其精锐部队在抗战期间损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