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1939年的美军?

回答
在评价1939年的美军之前,我们必须先将目光置于那个时代的大背景下。那一年,欧洲的战火已经点燃,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阴云笼罩全球。然而,对于当时的美国而言,虽然心系欧洲的局势,国内的主流声音依旧是避免卷入这场冲突的孤立主义。这种心态深深地影响了美军的建设和发展方向。

整体规模与准备状态:

1939年的美军,在数量上与欧洲列强相比,可以说显得颇为寒酸。陆军常备军的规模大致在约17万到20万人之间,这其中包括了陆军部、海军陆战队以及陆军航空队(后来的空军前身)。与德、法、英等国动辄数百万的庞大兵力相比,美军的数量显得微不足道。

然而,不能简单地用数字来衡量一支军队的实力。尽管数量不多,但美军在训练和装备上,尤其是在一些技术领域,已经开始展现出其潜力。陆军的训练虽然不比欧洲战火中的军队那样实战化,但依然遵循着相对专业的体系。陆军航空队作为新生的力量,正在积极探索和发展其在未来战争中的作用,虽然数量和质量都无法与后来的现代化空军相提并论,但其对新技术的热情和初步的研发已经启动。

装备与技术:

在装备方面,1939年的美军正处于一个转型期。

陆军: 主要装备的步枪是M1903“春田”步枪,虽然性能优越,但生产效率不高。通用机枪主要还是M1917和M1919勃朗宁机枪。坦克方面,虽然有M2中型坦克和一些轻型坦克,但其性能和数量都远远落后于德国的坦克,尤其是缺乏能与之抗衡的重型坦克。火炮装备也比较多样,但整体现代化程度不高。
海军: 海军是美军的骄傲,也是当时世界上仅次于英国海军的第二强力量。其规模庞大,拥有先进的战列舰、航空母舰、巡洋舰和驱逐舰。航空母舰,尤其是“约克城”级等,已经成为海军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当时的舰载机技术和战术还在发展中。海军陆战队也已经有了一定的海外部署经验和作战能力。
空军(陆军航空队): 航空队的飞机型号繁多,但整体而言,许多飞机还停留在相对老旧的设计上。像波音P26“斗士”这样的战斗机虽然有过辉煌,但在性能上已经显露出疲态。而像道格拉斯B18“轰炸机”这样的轰炸机,也远未达到后来B17“空中堡垒”那样的战略轰炸能力。然而,一些新一代的侦察机和运输机正在研发和初步装备,为未来的空军发展奠定了基础。

战略思想与人员素质:

在战略思想上,1939年的美军受到孤立主义的深刻影响。主要的战略重点是本土防御和维持太平洋地区的势力范围,而非主动介入欧洲的冲突。海军的战略更加重视远洋作战和航母编队的运用,这为日后太平洋战争的胜利打下了思想基础。陆军则更多地关注在本土的训练和装备现代化,以及在加勒比海和太平洋岛屿的潜在防御任务。

在人员素质方面,当时的军官和士兵大多是职业军人,拥有丰富的经验,尤其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服役的军官。军官团的训练体系比较完善,能够培养出具备专业知识的指挥官。士兵的训练虽然不如后来大规模动员时期那样严酷,但仍然保持着较高的专业水准。士气方面,虽然尚未直接面对大规模的战争威胁,但官兵们对国家的忠诚和职业荣誉感是毋庸置疑的。

关键的转折点:

1939年对于美军而言,是一个充满挑战和变革的开端。尽管当时的美军在整体规模和实战经验上不及欧洲主要交战国,但其海军的强大实力、航空技术的发展以及潜在的工业生产能力,都预示着一旦被卷入战争,它将迅速崛起。

美国政府在1939年开始意识到欧洲局势的严峻性,并逐步开始增加军费开支,启动了一系列的军事现代化计划。虽然在这一年里,美军的规模和装备还未达到战时水平,但其发展的轨迹已经清晰可见——一个强大、现代化的军事力量正在酝酿之中,等待着一个能够彻底激发它潜力的历史时刻。

总而言之,1939年的美军,就像一匹尚未完全驯服的战马,虽然体格尚显单薄,但在其骨子里已经蕴藏着惊人的力量和无限的潜力。它的技术基础、战略眼光以及最重要的——美国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都为日后成为一支决定世界格局的军事力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去年研究过一阵子美国二战前的孤立主义,以及扩军备战的历史。说到1939年的美军,不管是规模还是质量,不但没有做好参加世界大战的准备,某些指标连当时的中等军事强国都赶不上,来组图片对比感受一下:

一战结束后,远离欧亚大陆的美国马放南山、刀枪入库,尤其是大萧条开始以后,1930年代的大部分年头国防预算砍到GDP的1%多点,1939年仅为GDP的1.05%:

陆军

1931年-1939年,美国陆军正规军的员额平均值只有16.4万人,到1939年年中有17.4万人,3/4部署在本土,另外1/4在夏威夷、菲律宾和巴拿马运河区,以兵力计排当时全球第19位,处于葡萄牙和保加利亚之间(1945年美国陆军兵力达到826万,超过了葡萄牙人口总数)。此外还有约19.9万人的国民警卫队、12万人的预备役[1]。对比之下,英国陆军在1939年底有110万人,法国陆军1940年西线战争开打前有117个师100余万人,德国陆军1939年开战后有189个师200多万人,那时的美国陆军小得不值一提。

数量的不足还不是最大的问题,美国陆军在1930年代的装备和作战思想还停留在上一次大战的水平,缺少现代化战争所需的坦克、飞机、大口径火炮、半自动步枪(著名的M1加兰德步枪1937年刚投产)和电台。

陆军参谋长麦克阿瑟从1932年起就开始游说国会拨款升级现代化装备,而国会直到1938年对陆军用于骡马、畜力车辆的拨款都超过用在装甲车辆上的——超级讽刺的是美国早就进入了汽车社会,1939年的机动车保有量超过3100万辆[2]了,而陆军仍主要靠蹄子而不是轮子、靠饲料而不是油料驱动。甚至直到1941年11月美国参战前夕在南、北卡罗莱纳两州进行的演习中,仍可见到大量的骑马部队,不但从事运输、火炮牵引、侦察等非战斗任务任务,而且还组织演练骑兵冲锋作战:

那么1939年美军用什么坦克?在当年陆军节华盛顿游行中出场的M2A3轻型坦克(1938年投产,当时属新锐武器)是这个样子的:

即使是这样只能用于步兵支援的多炮塔薄皮坦克,美国1939年也只有400辆而已

后来这型坦克把两个炮塔合并成一个,武器升级成了37mm炮,称为M2A4,二战中还参加了瓜达尔卡纳战役,这小身板要是去了欧洲或者北非战场那一定是画美不看:

1939年9月8日,罗斯福鉴于欧战开打宣布了有限的国家紧急状态,扩军规模仅为10%,把陆军员额增加到22.7万人而已——因为有限紧急状态是总统的行政命令,没有国会的拨款,罗斯福没钱爆兵。再说有大洋阻隔,美国打算对欧洲派兵之前没必要养一支庞大的陆军。

真正开始让美国人有紧迫感开始大规模扩充陆军的,是1940年法国陷落以后的事了。

1940年9月,美国国会批准了《选拔性军训与兵役法案》,经罗斯福总统批准生效,但这个法案还要求征上来的士兵服役期限不得超过12个月,而且只能部署在西半球或菲律宾用于防御,入伍受训人数不得超过90万10月美国进行了历史上首次和平时期征兵(美国的传统是只在战时征兵,平时只靠募兵保持小规模常备军,结合民兵维持国防),在罗斯福监督下,由陆军部长史汀生蒙着眼抽签选出了第一批义务兵:

到了1941年,苏德战争开打,很明显这场战争不是一时半会能结束的了,罗斯福总统要求国会修改征兵法案,将服役期限从12个月延长至总计30个月,在众议院仅仅以一票之差得以通过。

但这次延长兵役期限的修法在上年征来的义务兵中还是引起轩然大波(美国版“及瓜而代”的故事),很多士兵扬言,10月服役期满不让退伍他们就开小差,兵营中出现了很多“OHIO”的标语(意思是Over the Hill in October,“十月一到逃进山”)。

海军

1939年美国各军种中唯一称得上世界一强的只有海军。1922年,在华盛顿海军会议上美、英、日、法、意五国达成协议,控制各国的主力舰总吨位在52.5:52.5:31.5:17.5:17.5万吨的比例,这让美国海军获得了与昔日海上霸主——英国皇家海军平起平坐的地位;协议同时也限制了各强国海军的扩编和升级,开启了所谓的“海军假日时代”,直至1936年日本退出伦敦裁军会谈才终止。

到1939年年中,美国海军共有15艘战列舰、5艘航母、36艘巡洋舰、185艘驱逐舰和64艘潜艇,加上其他舰艇共计394艘[3]。与之相比,同期英国皇家海军的规模稍大,有战列舰15艘、航母7艘、66艘巡洋舰、184艘驱逐舰、60艘潜艇[4];美国未来潜在对手日本海军有6艘航母、战列舰10艘、巡洋舰33艘、驱逐舰约100艘[5],仍大约维持着5:5:3的比例(毕竟海军造舰慢,假日时代结束后3年多时间力量对比改变有限)。

1930年代困扰美国海军的问题同样是大萧条导致的预算不足。1929~1932年美国海军预算尚能维持在3.5~3.7亿美元,1934年就已经降至3亿美元以下了;罗斯福上台后鉴于日本日趋军国主义化,于1933年专门从公共工程预算中拨款2.38亿美元造舰12万吨,就这样美国海军还是未能达到《华盛顿海军条约》所允许的吨位数。

受日本侵华和德奥合并的刺激,美国国会终于于1938年通过了《第二次文森法案》扩大海军,目标也仅仅是把海军规模增加20%,可谓挤牙膏一般相当没有魄力,这不过是美国孤立主义给备战使绊子的又一反映而已。到了1940年6月初,法国出人意料地迅速溃败,美国才忙不迭又通过了新一轮海军扩军法案,但因为只计划把海军规模继续扩大11%,被戏称为“11%法案”。

幸好这不是美国最后一轮海军扩军:又过了两周,1940年6月18日(法国开始与德国洽降当天),美国国会又通过了海军部长斯塔克提交的《两洋海军法案》,决定把海军战斗舰艇吨位增加70%,拨款建造18艘航母、7艘战列舰、33艘巡洋舰、115艘驱逐舰和43艘潜艇,外加1.5万架飞机并改建10万吨辅助舰艇。

《两洋海军法案》一方面很有前瞻性地把航母作为未来舰队决战的主力,另一方面步调也比较保守,整个扩军计划在5~6年内完成,寄希望于在太平洋和大西洋相对于日本和德国都保持明显的吨位优势,让它们不敢进犯美国,距离打到德日老家去所需的海军规模还有不小的距离。二战中美国海军实际的扩军幅度接近7倍(约170万吨扩至1200万吨),其大部分吨位都是在美国参战后制定的紧急造舰计划中订购的:

空中力量

当时美国没有独立的空军,空中力量主要是陆军航空队(以下简称陆航),以及一支小规模的海军航空兵,而英国于1918年、纳粹德国于1933年都已成立独立的空军军种。1939年陆军航空队仅有战斗机、轰炸机共约1200架,其中一线作战飞机仅800架,比法国空军都小,而且绝大多数机型已老旧过时,双翼、敞篷飞机还有很多。

美陆航在当时世界上唯一仍称得上先进的机种只有四引擎的B-17重型轰炸机,但1939年仅装备了23架。就在1938年,陆军部长伍德灵还取消了建造更多B-17的计划,理由是“造价太高,且无需求”[6]。要知道,欧战开始时纳粹空军已有作战飞机超过4100架了。

美国海军航空兵也没强到哪里去,1939年的主力舰载战斗机是双翼的F3F和更老旧的F2F,当年刚服役的F2A(水牛式)总算进化成了单翼机,但性能比不上日本在1936年就服役的九六式舰战,中途岛惨遭零式吊打后才退出历史舞台。后来靠萨奇剪战术能与零式一战的F4F虽然1937年已经首飞,但因为技术问题和无钱装备,直至1940年秋才服役。

美国当时这支小而落后的空中力量同样遇到预算严重不足、员额受限的问题。早在1926年,美国通过的《航空队法案》(Air Corps Act)给陆航设定了在5年内配齐1800架服役飞机的计划,可实施10年后实际的飞机数量仅有不到1000架[7]。1936年,国会终于批准把陆航的规模增加到2320架飞机,未来三年的预算增加到7000万美元。

这样的步伐相对于欧亚形势的发展还是太慢了。1938年海军《第二次文森法案》中计划把海军航空兵规模在1944年增加到3000架飞机,显然陆航也必须进一步扩编。1938年底,罗斯福计划向国会提议拨款5亿美元用于将陆航扩大到10000架飞机的规模(作战和后备飞机各3750架,教练机2500架),有意思的是陆军这时候跳出来截了自家航空队的胡——拨款只给3亿就行,陆航飞机6000架就够,剩下的2亿拨给同样嗷嗷待哺的陆军地面部队。最终国会于1939年4月批准了陆航扩编的方案,拨款3亿美元用于购置不超过6000架飞机,用于“最低限度的国防项目”。然而,即使是有了计划和预算,拖到欧战开打陆航的扩军计划也未开始执行。

有趣的是,与当时陆航、海航争斗得你死我活的日本军队一样,美国的陆军航空队与海军也发生过龃龉——1938年5月的一次演习中,陆军航空队的三架YB-17载着新闻记者“拦截”了距离美国尚有700多英里(合1100多千米)的意大利客轮雷克斯号,展示了远程海上御敌能力,然而海军却勃然大怒——这是公然从海军手里抢活抢预算的行为,是可忍孰不可忍!最后以陆军限定其航空队只能在距离美国海岸线100英里范围内行动而了事——还好,美国的陆航和海航没有养成互相称对方为idiots(美版马鹿)的习惯。

再看人手,1939年的美陆航同样是惨不忍睹,总员额仅2.6万人,只有4502名飞行员,其中现役人员只有2007人(其余是预备役和国民警卫队人员)。而同期的纳粹德国空军有50万人(不过德国防空、军用机场修建等职能也放在空军编制内),英国皇家空军也有超过10万人(日本陆航、海航的员额我没查到准确数值,从1937年有超过2200架作战飞机的规模看应与英国相近)。

相对于量产飞机,批量训练飞行员更难,罗斯福政府为了在不刺激国会孤立主义势力的前提下曲线救国,拐弯抹角想了很多点子。1939年1月一次民调表明,87%的受访者赞成美国政府出钱对年轻志愿者进行飞行培训。有了这次民调数据支持,半年以后的1939年6月27日,罗斯福签署了《民航飞行员培训法案》,成立民航飞行员培训项目(CPTP),在1939~1940财年拨款567.5万美元培训飞行员(身份仍为平民而不是军人),此后每财年拨款上限不超过7百万美元。第一年计划培训11000名飞行员,实际培训了9000人。[8]有了这个培训项目,罗斯福在1940年5月提出“美国应具备年产5万架飞机的能力”才算是有谱。另一方面,这个法案和项目都强调培训的是民用航空飞行员,淡化军事色彩,项目的拨款也设置了上限,反映出罗斯福不想招致孤立主义者、反战者批评。

美国参战后,CPTP项目改名为战争军训服役项目(WTS,War Training Service),所有受训者都要入伍。两个项目合计共为美国培训飞行员43.5万人,合作院校包括1132所高校和1460所航校,总飞行训练时长超过1200万小时,为美国一跃成为第一空军强国奠定了基础。

总之,1939年的美军绝对不是你熟悉的开着吉普和谢尔曼猪突、动辄拿M1/汤普生/BAR/老干妈搞火力压制、用野马/地狱猫/B-29玩飞龙骑脸、嚼口香糖喝可乐、午餐肉罐头吃腻了的那支军队,更不是后来靠十几个航母战斗群制霸四海的世界警察,倒像是一个地主老财听说远处兵荒马乱,花了点小钱募来看家护院的一帮家丁,对付家门口恶意乞讨的叫花子绰绰有余,后来发现打上门的是夺命书生,赶紧在家练了几十个9527出来才把对手干翻……

原创码字不易,看着好请点个赞哦!

参考

  1. ^[1]. The New York State Military History Museum https://dmna.ny.gov/historic/reghist/wwii/infantry/27thInfDiv/27thInfDivKuaneChap2Between.htm
  2. ^[2]. Search Results Web results state motor vehicle registrations, by years https://www.fhwa.dot.gov/ohim/summary95/mv200.pdf
  3. ^[3]. Naval History and Heritage Command https://www.history.navy.mil/research/histories/ship-histories/us-ship-force-levels.html
  4. ^[4]. Naval-History.net https://www.naval-history.net/WW2CampaignRoyalNavy.htm
  5. ^[5]. Imperial Japanese Navy order of battle 1941 https://en.wikipedia.org/wiki/Imperial_Japanese_Navy_order_of_battle_1941
  6. ^[6]. Air Force Magazine https://www.airforcemag.com/article/1007wwii/
  7. ^[7]. The Army Air Forces in World War II, V. Men and Planes, Section II https://www.ibiblio.org/hyperwar/AAF/VI/AAF-VI-5.html
  8. ^[4] The CAA Helps America Prepare for World War II  https://www.faa.gov/about/history/milestones/media/The_CAA_Helps_America_Prepare_for_World_WarII.pdf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