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一切从1939开始,轴心国能否胜利?

回答
要探讨1939年轴心国能否最终获胜,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历史背景、各国实力对比、战略决策以及一系列关键事件。一个“胜利”的定义本身就很模糊,这里我们不妨将其理解为轴心国能够在欧洲和亚洲建立起其主导地位,并维持相当长一段时间的霸权,而同盟国则被迫接受这种格局。

1939年的起点:风起云涌的时代背景

1939年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这一刻,轴心国,主要是德国和意大利,已经做好了战争的准备,而同盟国,以英法为首,则被卷入了这场新的世界大战。日本早已在中国战场上深陷泥潭,但其野心也同样昭然若揭。

当时的国际格局可以概括为:

轴心国(德、意、日):
德国: 拥有强大的军事机器,特别是空军(Luftwaffe)和装甲部队(Panzerwaffe)。希特勒的领导充满了冒险精神和坚定的意志,但其战略有时也带有意识形态的狂热和对自身实力的过分自信。德国经济虽然得到了部分恢复,但长期战争的资源消耗是巨大的隐患。
意大利: 在墨索里尼的领导下,意大利军队虽然数量庞大,但装备陈旧,训练水平不高,军事效率低下。其海军实力不足以挑战英国皇家海军,其在北非和巴尔干的军事行动也暴露了其战略和执行上的诸多问题。
日本: 在亚洲,日本已经占领了中国的大片领土,但其战争机器对资源的需求日益增长。其海军在太平洋拥有优势,但其陆军在中国战场消耗巨大,战略上缺乏清晰的长期目标。

同盟国(英、法、中等):
英国: 拥有强大的海军,控制着全球的殖民地和贸易路线,但其陆军规模相对较小,且在欧洲大陆的军事存在有限。其最大的优势在于其坚韧的抵抗精神和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尽管初期生产力有待提升)。
法国: 在欧洲拥有强大的陆军和坚固的防线(马奇诺防线),但其军事指挥和战略思想相对僵化,未能有效应对德国的闪电战。政治上的不确定性和国内的分裂也削弱了其抵抗能力。
中国: 在蒋介石的领导下,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牵制了日本大量的兵力,但自身实力薄弱,装备落后,亟需外援。

关键的“如果”:轴心国获胜的可能性路径

要让轴心国获胜,需要一系列不确定的“如果”能够按照有利于轴心国的方向发展:

欧洲战场:德国的闪电战与战略的延伸

1. 波兰战役的彻底与加速: 1939年,德国迅速占领波兰。如果德国在波兰战役中能够更迅速地动员其全部力量,并充分利用其装甲集群的优势,或许能进一步摧毁波兰的抵抗意志,甚至吸引更多的苏联参与,从而在东线形成更复杂的局面。然而,这场战役本身已经证明了德国战术的有效性。

2. 挪威与丹麦的占领: 德国成功占领挪威和丹麦,确保了其铁矿石供应线和对北海的控制。这一行动在战略上是成功的,为后续进攻西欧创造了条件。

3. 法国战役的加速与英国的孤立:
德国的胜利: 1940年,德国通过其大胆的阿登森林穿插战术,迅速击败法国。这是轴心国获胜的最大机会窗口。
“如果”的关键点:
法国抵抗的彻底瓦解: 德国的胜利速度是超乎想象的,法国军队的崩溃比预期更快。如果法国的抵抗能够更持久,即使是被动的防御,也能消耗德国更多的资源和时间。
敦刻尔克撤退的失败或不彻底: 盟军能够从敦刻尔克撤退大量兵力,这是英国能够继续作战的关键。如果德国空军(Luftwaffe)能够更有效地封锁撤退路线,或者地面部队的推进更迅速,那么丘吉尔所说的“战斗到最后一人”的英国军队可能就不复存在。
英国本土入侵(海狮计划)的成功: 在法国陷落后,德国曾计划入侵英国。然而,英国皇家空军(RAF)在不列颠空战中的出色表现,阻止了德国空军获得制空权,这是德国海军无法发动登陆战的根本原因。
“如果”: 如果德国空军能够击败皇家空军,或者如果英国在法国陷落后,国内政治出现动荡,丘吉尔政府被更有妥协意愿的政府取代,那么英国可能被迫与德国达成一项有利的和平协议,承认德国在欧洲大陆的统治。这不仅能让德国集中力量应对苏联,也能消除来自西方的潜在威胁。

4. 意大利的参战与北非战场:
意大利的“搭便车”: 意大利仓促参战,希望分享胜利果实。然而,其军事行动往往是灾难性的,反而消耗了德国的资源和精力。
“如果”: 如果意大利军队能够更有效率,或者在北非战场取得更大的胜利,牵制英军,甚至有可能夺取苏伊士运河,那么将大大削弱英国的海上力量和资源供应。然而,意大利糟糕的军事表现使其扮演了拖后腿的角色。

5. 对苏战争(巴巴罗萨计划)的战略调整:
希特勒的错误决策: 1941年,德国进攻苏联,但其战略目标分散,进攻路线过于漫长,且低估了苏联的战争潜力。希特勒对苏联的政治和军事结构的误判,以及对严酷冬季的准备不足,导致了德军在莫斯科郊外的失败。
“如果”:
先集中力量消灭英军: 如果德国在1940年攻占英国之后,不急于进攻苏联,而是集中力量稳固其在欧洲的统治,同时发展海军和空军,甚至尝试通过谈判迫使英国屈服,那么可能为日后进攻苏联赢得更多时间。
避免两线作战: 德国最大的战略失误就是同时与英苏两国开战。如果德国能够与苏联达成更持久的和平协议,或者在对英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后再考虑东方,那么情况会大不相同。
更优化的进攻计划: 如果德国在进攻苏联时,能将兵力集中在某一主要方向,例如优先摧毁列宁格勒和莫斯科,或者更有效地利用其装甲部队进行穿插迂回,而不是被分散到三个方向,或许能取得比实际更显著的进展。

亚洲战场:日本的扩张与命运

1. 日军在中国的战争: 日本早已深陷中国战场,消耗了大量的兵力和资源,而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使得日本无法速胜,也无法抽身。
“如果”: 如果日本能够在中国战场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迫使中国屈服,那么日本将能解放其大量的兵力和资源,从而更专注于南洋的战略目标和与西方列强的对抗。

2. 偷袭珍珠港与太平洋战争的爆发: 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这是日本与美国直接对抗的开始。
“如果”:
避免与美国全面开战: 日本的战略家并非不知道与美国开战的风险,但为了夺取南洋的石油等战略资源,他们选择了冒险。如果日本能够通过外交途径,或者专注于巩固其在中国的战果,而不是冒险进攻美国海军基地,那么可能避免了与美国这个工业巨头的正面冲突。
更有效的太平洋战略: 如果日本在珍珠港之后,能够迅速摧毁美军的航母编队,并乘胜追击,占领夏威夷,那么将对美国在太平洋的作战造成重大打击。然而,日军在后续的战略执行中,也出现了诸如珊瑚海海战和中途岛海战的失利,其 naval strategy 也有其局限性。

轴心国获胜的“想象”路径

基于上述“如果”,我们可以勾勒一条轴心国获胜的模糊路径:

19391941年: 德国闪电战横扫欧洲,迅速击败波兰和法国。英国在外交和军事上孤立无援,最终被迫与德国签订一项承认德国在欧洲大陆主导地位的和平条约。意大利在北非取得一定进展,虽然不能完全排除英国,但对其资源消耗起到一定作用。
19411942年: 日本在太平洋采取了更为谨慎的战略,通过某种妥协或在东南亚地区取得更显著的军事优势,例如成功占领荷兰东印度群岛,但避免了与美国的直接大规模冲突,或者冲突规模较小,未能让美国全力投入太平洋战场。
对苏战争的转变: 德国在占领欧洲后,并未急于进攻苏联,而是巩固其欧洲的统治,并在可能的情况下,利用苏联内部的矛盾或通过外交手段,暂时避免东线作战。或者,德国选择更集中、更有效的进攻苏联的策略,例如集中兵力攻占莫斯科,并在冬季来临前取得决定性胜利。
长期的僵持与战略优势: 在德国控制欧洲大陆,英国被削弱且中立,日本在亚洲拥有主导权的情况下,轴心国可能形成一种新的世界格局。即使苏联并未被完全摧毁,但其在西方遭受重创,也难以对轴心国构成根本性威胁。

为什么“不可能”的成分更大?

尽管我们可以勾勒出轴心国获胜的“想象”路径,但从历史的现实来看,轴心国最终失败的可能性是极大的,原因如下:

1. 资源与工业生产的巨大差距: 美国作为世界第一工业强国,其巨大的生产能力在战争的后期成为了决定性的因素。即使德国在早期取得优势,但其资源和人力终究无法与同盟国的整体实力相抗衡。日本同样面临资源短缺的问题。
2. 轴心国之间的协调性不足: 德国、意大利和日本各自为战,缺乏有效的战略协调。他们的战争目标和战略重心并不完全一致,这使得他们在全球范围内无法形成合力。
3. 意识形态的狂热与战略的非理性: 希特勒的种族主义和其对苏联的仇恨,导致了其在战略上犯下了不可挽回的错误,如进攻苏联。这种意识形态的狂热,往往凌驾于理性和现实考量之上。
4. 同盟国的坚韧与决心: 英国的抵抗精神,苏联人民在卫国战争中的英勇斗争,以及中国的长期抗战,都展现了同盟国不屈不挠的意志。这些抵抗最终消耗了轴心国的力量。
5. 美国的参战: 一旦美国全面参战,其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和军事力量,几乎注定了轴心国难以取胜。

结论

从1939年开始,轴心国在某些关键节点上确实拥有“获胜”的可能性,尤其是在法国陷落后的1940年。如果德国能够成功入侵英国,或者英国被迫与德国妥协,那么欧洲的格局将完全不同。如果日本能够避免与美国全面开战,并更有效率地利用其早期优势,那么太平洋战场也将呈现另一番景象。

然而,纵观整个战争进程,轴心国的战略缺陷、资源劣势以及同盟国强大的抵抗力量,都使得他们最终走向了失败。轴心国“能否胜利”的问题,更像是一个“如果”的游戏,虽然可以探讨各种可能性,但历史的洪流,最终将他们推向了失败的深渊。他们缺乏构建和维持一个长期稳定统治的战略远见和合作机制,他们的胜利往往是建立在短期的军事突袭和野蛮的征服之上,这注定难以长久。所以,尽管存在一丝可能性,但从更宏观和现实的角度来看,1939年的轴心国,其最终胜利的几率是渺茫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意大利做的了,干掉了法西斯的二号人物墨索里尼,成功成为战胜国。

user avatar

当然可以,为什么不行。

德国干掉小胡子,遵守慕尼黑协定。意大利干掉墨索里尼,退出西班牙内战。日本清洗掉一批军国主义分子,接受赫尔的调停退出中国。从今往后老老实实走和平主义路线,这不就赢了么?

啥?您说这不可能?必须开战?那我没招了。

我这么跟您打个比方吧,1914年某个叫做小威廉的赌徒进了一个叫世界大战的赌场,输掉半副身家出来了。然后有人过去问他,您对这次赌博有什么总结?

结果小威廉很认真的总结了。这次赌博主要是没选好玩的目标,早上进来的时候邻居老毛奇跟我说要去东边赌二十一点,桥牌的对手尼古拉牌打得臭极了,你过去打准能赢。我嫌太慢。于是老毛奇他家小子就跟我说要不您去西边赌轮盘吧,一把押上去就能赢了,多好。于是我就上场了。结果轮盘那边玩几圈表哥佛朗兹拉着我去跟尼古拉打桥牌浪费了我半晚上,最后回到轮盘那边一把清了盘。

然后威廉又总结了,这次赌博第二个问题是没准备好,只带了半副身家就下场了,导致后继无力。下次来赌一定要把全副身家都押上。

最后威廉还总结,家里的支持也很重要,家里面的犹太老妈子看我输了几盘就拉我衣服拽我下场让我不要玩,然后容克老大爷就说要继续跟!下次赌的时候我只带容克老大爷,不带犹太老妈子了。

带着这些遗憾小威廉回了家,20年后他家的小胡子带着小威廉的全副身家,又去世界大战的赌场上赌了一回,把全副身家都输清光了。小胡子一口气没上来,死在了赌场里面。

这回又有人问小威廉家的孙子们,您们觉得这两次赌博有什么总结?

小威廉家的孙子们说了:赌博不好,赌博唯一的结果就是带来毁灭,只有远离赌博才是最正确的做法。

但是有个聪明人跳出来说:不对!您看啊,您之前的赌博主要是目标没选好,准备不充分,家里不支持,技术不够强,然后没挑好日子没测好风水没拜赌神也都是问题,您看我还给您作了复盘,说:上次您赌轮盘,第1、2、3、5盘买对了,4、5、6到20盘买错了,所以您应该第1、2、3、5盘买,其他盘不要买,或者反着买,那就大杀四方了。

小威廉家的孙子们说:您出去!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