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德国能不能在1939年吞并捷克斯洛伐克后,不进攻波兰?如果不能,为什么?

回答
德国在1939年吞并捷克斯洛伐克后,是否能够不进攻波兰,这是一个历史学界颇为探讨的议题。答案很复杂,但总的来说,不太可能。即使在理论上存在不进攻波兰的可能性,其代价和后果也将是巨大的,并且不符合希特勒及其纳粹政权的根本目标。

为了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目光拉回到那个关键的时刻,审视其背后的驱动力、希特勒的战略以及国际格局的演变。

吞并捷克斯洛伐克:一个危险的信号与战略的关键一步

首先,必须承认,德国在1938年通过《慕尼黑协定》获得了苏台德地区,这已经是一个重大的战略突破。然而,对于希特勒来说,捷克斯洛伐克作为一个独立的国家仍然是他“大德意志帝国”的眼中钉。捷克斯洛伐克拥有重要的工业基础,其地理位置也对德国构成潜在的威胁,尤其是在东翼方向。

1939年3月,德国的行动,即“保护波西米亚和摩拉维亚”,并非偶然的扩张,而是希特勒实现其更宏大计划的必然步骤。这次行动本身就打破了《慕尼黑协定》的承诺,暴露了纳粹德国不可遏制的侵略野心,也直接改变了欧洲的力量平衡。

那么,为什么在吞并捷克斯洛伐克之后,进攻波兰似乎变得难以避免?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析:

1. 希特勒的核心目标:生存空间与东向扩张

希特勒的意识形态核心之一是“Lebensraum”(生存空间)。他认为,德意志民族需要向东方扩张,以获得土地、资源和人口来满足其“种族优越性”的伟大命运。波兰位于这一扩张的核心区域。捷克斯洛伐克的吞并,只是为向东推进铺平了道路,而波兰则是下一个,也是更重要的一块“肥肉”。

地理上的“威胁”与战略需求: 吞并捷克斯洛伐克后,德国的边界与波兰接壤,形成了一个潜在的战略“突出部”。波兰的独立存在,尤其是其拥有波兰走廊的领土,在德国看来,是对其国家统一和战略安全的“威胁”。但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希特勒视波兰为德国扩张的天然障碍,必须被清除。
意识形态上的“犹太布尔什维克”势力: 纳粹主义将斯拉夫人(包括波兰人)视为“次等民族”,是德意志民族扩张的障碍。同时,希特勒也将波兰视为共产主义和犹太势力的据点,这符合他极端反共和反犹的意识形态。

2. “波兰走廊”的借口与领土的野心

德国在吞并捷克斯洛伐克后,对波兰提出的要求,最著名的就是关于“但泽自由市”和“波兰走廊”的归属问题。希特勒声称但泽回归德国是民族自决的原则,而波兰走廊则阻碍了德国东普鲁士与本土的联系。

然而,这些领土要求只是一个公开的理由,或者说是“敲门砖”。德国真正的目标远不止于此,而是要彻底瓦解波兰,将其变成德国的附属国或直接纳入德国的版图。即使波兰在这些具体问题上做出妥协,希特勒也不会满足,因为他的目标是整个欧洲的霸权,而波兰是通往东欧的关键一步。

3. 国际格局的误判与时机

吞并捷克斯洛伐克后,希特勒对英法等国的反应进行了一次重要的判断。英法在慕尼黑危机后,虽然对德国的扩张感到不安,但其绥靖政策仍然在一定程度上给了希特勒继续冒险的信心。希特勒认为,英法不太可能因为波兰而与德国进行一场全面的战争。

英法的“保证”: 在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后,英法两国正式向波兰提供了安全保证。这实际上是向德国发出了警告,但也可能被希特勒视为是一种挑衅,促使他更快地采取行动,以期在英法真正做好准备之前解决波兰问题。
苏联的态度: 吞并捷克斯洛伐克也促使希特勒加速与苏联的外交接触,最终促成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这份条约的签订,实际上为德国进攻波兰扫清了东线的顾虑,苏联的默许甚至秘密协议,使得德国可以放手一搏。

4. 军事上的准备与战略 momentum

到1939年,德国已经进行了多年的军事扩张和准备。其军事机器已经运转起来,并对速战速决的闪电战充满信心。如果德国在吞并捷克斯洛伐克后暂停军事行动,可能会让其军事优势和战略 momentum 受到影响。

“战备”与主动出击: 纳粹德国的政治和军事战略倾向于主动出击,而不是被动等待。一旦希特勒认为时机成熟,他会毫不犹豫地采取行动。暂停进攻波兰,将意味着错失其认为的有利时机。

如果德国不进攻波兰,会怎样?

理论上讲,如果希特勒在1939年真的选择不进攻波兰,情况可能会截然不同。但这需要几个前提条件,而且与希特勒的性格和纳粹政权的本质是相悖的:

希特勒放弃“生存空间”理论: 这是最不可能发生的前提。他的核心思想就是向东方扩张,清除“劣等民族”。
英法采取更强硬的立场: 如果英法在吞并捷克斯洛伐克时就对德国施加更严厉的制裁,甚至威胁军事介入,可能会迫使希特勒暂时退缩。但当时的情况,英法的决心尚未如此坚定。
德国未能与苏联达成协议: 如果没有《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德国进攻波兰将面临两线作战的巨大风险,这会让希特勒犹豫。

结论:

德国在1939年吞并捷克斯洛伐克后,几乎没有可能选择不进攻波兰。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领土争端,而是希特勒长期以来建立“大德意志帝国”、实现生存空间扩张以及清除其视为敌对势力的根本战略的一部分。吞并捷克斯洛伐克只是为实现这一目标扫清了障碍,并为进攻波兰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包括战略上的便利和对英法反应的误判)。

波兰是希特勒东向扩张的第一个主要目标,它的存在不仅在地理上构成“威胁”,更在意识形态上是纳粹德国必须克服的障碍。可以说,德国进攻波兰,是其吞并捷克斯洛伐克后战略逻辑的必然延伸,而非一个可以轻易放弃的选项。 否则,就意味着希特勒要放弃其核心意识形态和政治目标,这对于他来说是不可想象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当然是可以的,事实上但泽问题几乎就是在吞并捷克的同时提出来的,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这么紧凑的外交操作都是不必要而且风险很大的。我赞同 高林 的说法,即吞并捷克造成了张伯伦赌气式的给予波兰安全保证,如果缓一缓,是很有可能让英国放松警惕的。

至于说经济问题的,来,那就说说,德国向波兰这个欧洲数得上的穷国开战,得罪了掌握着海洋的英法之后,在经济上能有什么收益?

user avatar

我发现这个问题下的大部分回答都把它理解成德国是否可能在1939年吞并捷克以后就从此不再扩张。但事实上这个问题也可以理解为德国是否可以在1939年年初吞并捷克之后不马上就在1939年秋天对波兰动手。而是等到1940年年初甚至1941年年初。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问题那回答是明摆着的,当然可以。

吞并捷克之后希特勒已经犯了他最大的错误。破坏了《慕尼黑协定》给了英国政坛上最强有力的人物以沉痛的一击,但却没有让他倒台。然后这个人在情急之中为了自己的颜面和保守党即将面临的大选而给了波兰以无条件的武力担保。

换而言之希特勒犯了错误,然后希特勒的错误招致了张伯伦的冲动政策。如果这个时代去波兰冒险战争铁定爆发。希特勒该做的是静静等待不在波兰问题上摊派。不断增加压力制造混乱,一再向全欧洲表明德国和波兰已经到了战争边缘。

让这些无形的压力,对战争的恐惧去压迫保守党。让工党和自由党指责张伯伦为了自己的利益把英国和法国绑上波兰人的霸权政策。

让对战争的恐惧,对选举的压力推动安东尼-艾登和他周围的花花公子集团行动起来和张伯伦呛声。撕裂保守党。张伯伦的主流派和艾登集团围绕波兰问题产生分歧。然后1939年大选到来,如果保守党下台,那么英国就会重新考虑对波兰的武力担保。如果保守党继续执政但是多数大大减少,出现一个虚悬的议会,那么艾登集团就可能分裂保守党逼迫张伯伦辞职。

这时候英国陷入混乱法国也会松动。这才希特勒解决但泽问题的机会。

可惜希特勒不是一个明智的政治家。他给了张伯伦一个挽回自己错误的机会。主动发动了对波兰战争,让张伯伦有机会作为弱小国家保卫者的光辉形象投入战争。躲过了1939年的大选,一直到1940年才下台。希特勒真是保守党和丘吉尔的恩人啊。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