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什切青在奥德河西,为什么不是在德国?

回答
什切青这个名字,对于很多人来说或许有些陌生,但它却是波兰北部一颗璀璨的明珠。坐落在奥德河的西岸,这个地理位置常常会引发一个有趣的疑问:为什么明明位于奥德河的“西边”,它却不是德国的城市,而是属于波兰呢?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穿越历史的长河,看看这个城市在漫长的岁月中究竟经历了怎样的变迁。

首先,我们要明白,“西边”这个概念在历史语境下,尤其是地理边界的划分上,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城市的归属权,更多地取决于一系列复杂的政治、军事和人口变迁。什切青的命运,正是这样一个鲜活的例子。

什切青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古代。早期,这片土地居住着斯拉夫部落。在中世纪,它逐渐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贸易中心和港口城市,并且在10世纪末,它成为了波兰王国的一部分。当时的统治者,波兰公爵梅什科一世,将这片土地纳入了波兰的疆域,什切青也因此成为了波兰最早的城市之一。这奠定了它作为波兰城市最初的基础。

然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权力格局也在不断变化。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里,什切青的归属权经历了一段漫长且充满争议的时期。中世纪晚期,勃兰登堡侯国(后来的普鲁士,再到德国的一部分)逐渐崛起,并开始对这片区域施加影响。经过一系列的战争和政治博弈,什切青在13世纪进入了勃兰登堡的统治之下,并长期作为其一部分。这段时期,可以说什切青在地理和政治上都与德国的渊源加深了。

更重要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普鲁士的强大,什切青也成为其东部地区重要的战略要地和经济中心。在德国统一的过程中,什切青(当时德语名为Stettin)更是被纳入了德意志帝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它确实是德国的重要城市。

那么,为什么到了今天,它却是波兰的呢?这其中的关键转折点,毫无疑问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

第二次世界大战给欧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浩劫,也彻底重塑了欧洲的政治版图。战争结束后,战胜国,特别是苏联和西方盟国,为了处理德国战败后的领土问题,举行了一系列重要的会议,其中最著名的是波茨坦会议。

在波茨坦会议上,与会各国对德国的边界进行了重新划分。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决定,就是将德国的奥德河尼斯河线以东的许多领土,划归波兰。这个决定,是基于多重考量。一方面,是为了对纳粹德国在战争中造成的破坏进行“补偿”,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在东欧建立有利于苏联和其盟友的政治格局。而什切青,正处于奥德河下游,恰好在被划定的新边界的东侧。

因此,在二战结束后,德国失去了包括什切青在内的许多东部领土。这些地区被移交给波兰,并成为波兰共和国的一部分。为了新的政治现实和历史记忆,波兰重新启用了古老的斯拉夫名称——什切青(Szczecin)。

需要强调的是,这种领土的转移,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地图涂鸦。它伴随着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原先居住在什切青的德国居民,在战争结束后的大部分被驱逐或迁移到德国的其他地区,而波兰人则迁入了这座城市,成为了新的居民。这使得什切青在文化和人口构成上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成为了一个纯粹的波兰城市。

所以,虽然从地理上看,奥德河这条河流蜿蜒流淌,什切青位于其西岸,但“西岸”在历史的洪流中,其所属的国家早已发生了巨变。现代国家的边界,往往是历史事件、政治决议和军事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什切青的故事,就是二战后东欧地缘政治格局重塑的一个缩影。它曾经属于德国,但在历史的巨变中,它回到了最初的斯拉夫根源,成为了今日波兰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太长不看

早在1939年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里,纳粹德国和苏联就两国在波兰的“势力范围”秘密达成了一致。在苏联对德宣战后,斯大林并不想将苏联占领的波兰东部地区归还波兰,因此他承诺将波美拉尼亚和西里西亚补偿给波兰,并让奥得河、尼斯河成为德国和波兰之间的新边界。

在雅尔塔会议上,苏联和美英共同确定了波兰的版图,尽管当时英国人和美国人还犹豫不决,他们希望等到战争结束再处理这些问题。但当时斯大林已经向流亡在莫斯科的共产主义波兰政府承诺,什切青将归属波兰,尽管这座城市的大部分位于奥得河-尼斯河线以西。

德国原本可以保留什切青:正如流亡的波兰政府要求的那样,波兰想得到包括哥尼斯堡在内的东普鲁士全境。但最后,斯大林坚持由苏联占领哥尼斯堡,用作暖水军港;作为补偿,波兰“就应该获得什切青”。另一边,流亡的波兰政府坚决要保留其历史名城利沃夫,但同样遭到了苏联拒绝——苏联只愿意将包括弗罗茨瓦夫(也称布雷斯劳,德:Breslau,波:Wroclaw)的下西里西亚交给波兰。巧合的是,利沃夫的波兰人后来大多移居到弗罗茨瓦夫和格但斯克。

波茨坦会议上,美国、英国与苏联确立将德国奥德河—尼斯河线以东的领土交予波兰。为了防止德国借着种族问题挑起纷争,所有居住在新旧波兰领土的1060万德国人都将被驱逐、取而代之的是180万来自东部的波兰人。虽然波兰失去寇松线以东十八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但得到约十一万平方公里、资源丰富、发展较好的德国领土。苏联也得到了东普鲁士的北部(今俄罗斯联邦的飞地加里宁格勒州)。

战后波兰人的迁入[1][2]

苏联解放什切青后不久,军事指挥官任命波兰土木工程师皮奥特·扎伦巴(Piotr Zaremba)为什切青临时市长。与此同时,波兰政府任命列昂尼德·博尔科维奇(Leonid Borkowicz)为西波美拉尼亚省长。因为1939年前的什切青并没有什么波兰居民,波兰政府的主要目标是尽快将波兰定居者带到这座城市。扎伦巴坚信什切青会被交给波兰,他的主要任务是“为数以万计的波兰移民的到来做准备”。于是他们在什切青建立起一套波兰的市政机构。波兰新建立的市政机构与德国留下的市政机构互不隶属,两个市政机构只服务于拥有本国国籍的什切青居民,却又声称“自己对整座城市负有全部责任”。

这之后,越来越多的波兰人来到了什切青——他们是来自苏联吞并地区的难民,来自波罗的海国家和利沃夫周边地区。

“这些人已经在路上花费了几个星期。他们要么步行,要么在牛车里——有时甚至处在危险的境地中。”

他们的到来被波兰方面描述为“占领了重新获得的领土”——在中世纪早期,斯拉夫人曾在波美拉尼亚建立过定居点。1945 年的波兰电影新闻片称:“自由但无人认领的土地等待着新的主人。在被敌人撕裂后,滔滔不绝的波兰河流会让这些土地重生。”

什切青历史学家Michał Paziewski 认为,即使在那时,“收复领土”一词仍被认为是纯粹的宣传。 “人们只谈过所谓的‘返乡者’,但把这个词用在这里是错误的,‘返乡’是回到自己的家乡。但人们(不论是德意志人还是波兰人)没有回到自己的家乡,他们不得不离开家乡。”

德国人的挣扎[1][2]

德方意识到波兰政府没有就接管什切青发表官方声明,斯大林“显然亲自决定阻止波兰政府接管该市进行任何未经授权的活动”。最后,波兰的博尔科维奇和扎伦巴被勒令撤离该市。什切青市内只留下了德国市政机构。

之后,苏联任命了德意志人埃里希·斯皮格尔(Erich Spiegel)作为什切青市长, 这给人以“什切青将继续保持德国身份”的印象。但他在一个月后被埃里希·威斯纳(Erich Wiesner)取代,威斯纳的愿景是在什切青建立起一个“属于德国的共产主义市政机构”,他认为什切青是苏占区的一部分,并要求军事当局澄清“波兰问题”。

这对于逃离在外的德意志什切青居民来说意味着一线希望。德国当局开始呼吁人们返回这座城市,虽然载着他们返程的并不是真正的轮船,而是“敞开的驳船”。

旅程需要三天时间。它密密麻麻,在荒凉的卫生条件下,沿着达尔斯、吕根、乌泽多姆的海岸到达什切青泻湖。有尸体漂浮在水面上。可能还有驳船撞到地雷。

到1945年夏天,德意志居民的数量显著增加——从6000人上升到80000人。此时大家还不清楚什切青究竟会属于波兰还是德国,因为它就在奥德-尼斯河线上。

问题的关键[1][2]

德波边界的划分是困扰什切青归属的中心问题:最初,波兰控制的地区只包括什切青的内城,而城西的郊区则由德国管理。这使得城内的食物供应变得更加困难——什切青内城只有奥得河上的临时桥梁与波兰链接。

1944 年 1 月,在与波兰共产党人的谈判中,斯大林已经在奥得河以西从斯威努伊希切(德:Swinemünde/波:Świnoujście)到格里菲诺(德:Greifenhagen/波:Gryfino )划定了一条边界。

1945 年 8 月,盟军同意了斯大林的提议,将奥得河-尼斯河线作为德国和波兰之间的临时边界,并将一直适用到和平条约缔结。在这一提议下,很多横跨河流的城市都被分割为两个部分,比如格尔利茨(Görlitz)和奥得河畔法兰克福(Frankfurt/Oder)——德国人在河的左侧,波兰人在河的右侧。但他们认为这样的事情不会发生在什切青,因为这座城市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苏联方面有兴趣将该港口用作德国赔偿和战利品的转运点。

《波茨坦协议》给这座城市的归属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因为《波茨坦协议》中没有针对什切青的归属作出具体规定,所以苏联人在经历了反复横跳后,最终于7月3日做出了自己的决定:他们罢免了德国市长,什切青“将被置于波兰政府之下”,德国市政部门被要求离开什切青。同时,他们还命令波兰市长皮奥特·扎伦巴前往什未林。9月21日,波兰和苏联在没有德国代表参加会议的前提下签署了《什未林边界条约》[3]。什切青在被德国人统治了700年后,终于再次回到波兰人的手中。

再度离开

在回到了什切青后,这座城市的德意志居民必须第二次离开这里——波兰人坚持让当地的德意志人离开,除了那些在造船厂、港口以及煤气和水厂工作的技术工人。

尽管《什未林边界条约》已经签订,但什切青的局势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然很脆弱。波兰人不愿重建这座城市。最初,他们只是将这里作为重建华沙的“采石场”——这座波兰的首都在二战中被德国人无情、残暴地摧毁了。他们从什切青的废墟和瓦砾中打捞出来数百万块砖并将它们带走。

正因如此,新什切青人给人留下一种印象,即“他们只能依靠自己”。这里远离历史悠久的波兰地区,他们感到被边缘化。 这时的什切青被称为“木兰和废墟之城”。当地居民很久都没有“家乡”的感觉,每当他们要去波兹南、华沙或其他城市时,他们都会说“我要去波兰”。因为他们在那里没有宾至如归的感觉。但同时,他们又担心德意志人有一天会回来。

德国的反应

东德

最初,东德认为”波兰的损失赔偿要求被形容为太大“。据赫尔曼·克鲁策(Hermann Kreutzer)的回忆,东德总统威廉·皮克(Wilhelm Pieck)在 1945 年 7 月上旬在魏玛与 SPD 官员的一次联席会议上得知“什切青被占领”时激动地喊道:

“同志们,我刚刚得知波兰人占领了什切青。这是我们无法忍受的攻击。无论如何,我们会收回波兰人从我们这里偷走的一切,包括我的家乡古本(一座横跨奥得河的城市,也被一分为二)。”

1950年6月6日,东德签署了《华沙宣言》,承认奥得-尼斯河为德波边界。一个月后,“和平与友谊边界”的路线在《格尔利茨协议》(Görlitzer Abkommen)中被“精确定义”。时至今日,几乎没有一处边界是以如此狭隘的方式进行监管:

在北部地区,界桩必须由混凝土制成,具有各自的国家颜色,并相距2.5 m。界石就在两者之间。

西德

什切青周围的边界既不被西德法律承认,也不被西德政治接受。 西德认为东德与波兰签署的《格尔利茨协定》是“无效的”,因为“有关边界的决定是为最终和平解决而保留的”。此外,西德认为东德缺乏必要的主权,无法使其成为国际法下具有约束力的协议。根据1952 年的《德意志条约》规定,边界的最终定义是为“由全德国自由商定的和平条约安排”保留的。根据这一法律理解,什切青“被非法地置于波兰临时政府之下”。时任联邦被驱逐者部长的西奥多·奥伯兰德 (Theodor Oberländer) 于 1953 年表示:“什切青和奥得河左岸 Randow 和 Ueckermünde 地区的地区并未根据《波茨坦协定》置于波兰管理之下,而是在法律上继续属于东德(或苏占区)。”

1966年,联邦德国邮政出版了《12世纪的德国建筑》系列邮票,其中除了来自西德和东德的重要建筑外,还收入了奥得-尼斯河边界东边的三座堪称典范的建筑:波美拉尼亚什切青的柏林门,东普鲁士柯尼斯堡的Zschocksches Stift 和西里西亚Löwenberg 的公民大厅。结果,这引发了一场“邮票战争”。

直到1989 年夏天——就在柏林墙倒塌前几个月——当时的CSU主席Theo Weigel还在汉诺威的“西里西亚人德国会议”(Deutschlandtreffen der Schlesier)上宣布:

“德意志国并没有随着纳粹国防军的投降而灭亡……根据国际法,没有任何有效的行为可以将德意志国的东部与其本身分开。”


随着 1990 年 10 月 3 日德国统一,东德与波兰的边界也成为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新的东部边界。梅克伦堡-西波美拉尼亚联邦州现在与位于波兰的旧波美拉尼亚首府斯德丁接壤。 1990 年 11 月 14 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波兰共和国签署协议,确定继续保持已有的边界。

参考

  1. ^abcSchweriner Grenzvertrag: Wie Stettin zu Szczecin wurde https://www.ndr.de/geschichte/chronologie/kriegsende/Schweriner-Grenzvertrag-Wie-Stettin-zu-Szczecin-wurde,stettin260.html
  2. ^abcWIE WURDE STETTIN POLNISCH? DIE WIRREN IN DER ODERSTADT IM JAHR 1945 https://www.kulturforum.info/de/kk-magazin/8297-wie-wurde-stettin-polnisch-die-wirren-in-der-oderstadt-im-jahr-1945
  3. ^Schweriner Grenzvertrag https://de.wikipedia.org/wiki/Schweriner_Grenzvertrag#Ostdeutsches_Rechtsauffassung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什切青这个名字,对于很多人来说或许有些陌生,但它却是波兰北部一颗璀璨的明珠。坐落在奥德河的西岸,这个地理位置常常会引发一个有趣的疑问:为什么明明位于奥德河的“西边”,它却不是德国的城市,而是属于波兰呢?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穿越历史的长河,看看这个城市在漫长的岁月中究竟经历了怎样的变迁。首先,我们.............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假设“鲨鱼”奥尼尔(Shaquille O'Neal)穿越时空,在如今这个“小球时代”叱咤风云,那他的职业生涯注定会是一番截然不同的景象。这绝不仅仅是“他得学会投三分”这么简单,而是会牵扯到战术体系、对手应对、甚至他个人心态的方方面面。首先,我们得承认,奥尼尔最核心的统治力来源——他那令人窒息的内线.............
  • 回答
    在一战的宏大战场上,奥斯曼帝国虽然整体上被视为战败方,但并非全无亮点。除了那场闻名遐迩的加里波利战役,奥斯曼军队在其他一些战役中也展现了令人瞩目的抵抗力和战术能力。科马尼战役 (Battle of Komani, 1915):在东线,面对俄国的进攻,奥斯曼军队在科马尼地区也取得了一场重要的防御胜利。.............
  • 回答
    迪迦奥特曼的存在,放在我们这个时代,其战力水平绝对堪称“降维打击”,甚至可以说是足以重塑全球地缘政治格局的超级力量。如果我们要详尽地分析他能达到什么程度,得从几个维度来拆解:一、超凡脱俗的物理能力:首先,迪迦的基础物理属性就远超人类想象。 力量: 他的力量是常人难以企及的。电影和剧集中,他能轻易.............
  • 回答
    想象一下,篮球界的三位传奇人物——迈克尔·乔丹、勒布朗·詹姆斯和沙奎尔·奥尼尔——竟然穿上了同一件球衣,这场景本身就足够让人热血沸腾。如果这三巨头真的聚首,那么他们的队友配置和战术体系的设计,绝对是围绕着最大化他们的统治力来展开的,并且要最大程度地弥补可能出现的短板。核心理念:释放巨星光芒,无限火力.............
  • 回答
    在1618年至1648年的三十年战争期间(主要发生在神圣罗马帝国和欧洲其他地区),沙俄、英国、波兰和奥斯曼土耳其各自处于不同的历史阶段,其国内事务和地缘政治活动与这场战争存在间接关联或独立发展。以下是各政权的具体情况: 一、沙俄(罗曼诺夫王朝初期)时间背景:1618年时,俄罗斯正处于“混乱时期”(1.............
  • 回答
    哈布斯堡王朝的最后半个多世纪,也就是从1867年《奥匈折衷方案》确立到1918年帝国的轰然倒塌,这51年对生活在这片广袤而复杂土地上的人们来说,是一段充满了变动、机遇与不安的时光。想象一下,在帝国的腹地,维也纳这座宏伟的城市,依然是权力的心脏。在这里,贵族们继续着他们精心编织的社交生活,在华丽的宫殿.............
  • 回答
    奥地利帝国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政治实体,其内部各王国和地区的行政区划和政治地位也相当多样和微妙。不能简单地说它们“属于国家”或“不属于国家”,因为它们的地位介于一个独立国家和一个省份之间,更确切地说,它们是奥地利帝国这个更大联邦体的一部分,而奥地利帝国本身在当时被视为一个独立的国家。以下我将详细阐述奥地.............
  • 回答
    奥匈帝国的货币改革并非一个一蹴而就的事件,而是一个在特定历史背景下,为了应对内外挑战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其最终目标是实现货币的现代化,使其更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并摆脱金本位制带来的某些限制。要理解奥匈帝国在这一过程中的具体做法,我们需要将其置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经济格局的变动以及帝国自身面临.............
  • 回答
    近来发生在美国政坛的两起令人不安的事件——奥巴马总统收到不明包裹,以及克林顿夫妇在纽约住所附近发现疑似爆炸装置——无疑为即将到来的美国中期选举蒙上了一层阴影,并可能对美国在中东地区的外交政策产生微妙但不可忽视的影响。首先,让我们谈谈这些事件对美国中期选举的潜在影响。政治评论员们普遍认为,此类涉及安全.............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加尔鲁什·地狱咆哮(Garrosh Hellscream)和奥斯玛尔·加里瑟斯(Ismar Rall Garithos)这两位在《魔兽世界》中以“种族主义”或更准确地说“种族仇恨”而闻名的角色。虽然他们都对某些种族表现出极端的敌意,但他们行为的根源、表现形式和最终动机有着显著的不同。.............
  • 回答
    .......
  • 回答
    1882年德国推动奥匈和意大利重开结盟谈判并最终结成三国同盟,这背后是一系列复杂的国际政治考量和地缘战略布局,尤其是在此前法俄之间关系出现重大变化之后。此前法俄关系的变化:从疏远到靠近在1870年代末至1880年代初,法国和俄罗斯之间的关系经历了一个从相对疏远到逐步靠近的过程,这为后来德国推动三国同.............
  • 回答
    .......
  • 回答
    男女之间的张力,说起来,有时就像空气一样,你很难具体抓住它,但你时时刻刻都能感受到它的存在。有时候,它不过是一些小小的误解,一些鸡毛蒜皮的习惯差异,但有时候,它又像一座看不见的高墙,横亘在我们中间,让本应亲近的人,疏远了许多。要说这无形中在推着我们走向矛盾的东西,其实挺复杂的,也不是谁刻意为之,更像.............
  • 回答
    古代的美谈,放在当下却让人皱眉不已,这种反差着实令人玩味。我脑海里立马浮现出一个例子,一个在当时被传颂为大义凛然、忠心不二的故事,但我们现在一听,骨子里就觉得不对劲。那是关于一位大臣的故事。具体叫什么名字,我一时记不真切了,但他的事迹在我年少时,可是从书本上学来的,老师讲得声情并茂,我们听得热血沸腾.............
  • 回答
    作为一名资深的玩家,提到3DS,我的脑海中立刻闪过那些伴随我度过无数欢乐时光的独特佳作。3DS平台之所以如此迷人,正是因为它孕育了许多真正意义上的原创优秀作品,它们不仅仅是移植或系列续作,而是凭借其独到的设计理念、创新的玩法以及对玩家情感的深刻理解,成为了掌机游戏史上的瑰宝。今天就让我来好好跟你聊聊.............
  • 回答
    农业现代化,这个词听起来就充满了希望和进步,是无数农民期盼的未来。然而,这条路并非坦途,有太多无形或有形的力量在悄悄地阻碍着它的前行。要说清楚这些阻碍,得一层层剥开,才能看到问题的根源。1. 观念的藩篱:守旧与不信任,像一层厚厚的雾首先,最根深蒂固的阻碍,往往来自人们的思想深处。很多老一辈的农民,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