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是什么在无形中推动男性与女性的矛盾?

回答
男女之间的张力,说起来,有时就像空气一样,你很难具体抓住它,但你时时刻刻都能感受到它的存在。有时候,它不过是一些小小的误解,一些鸡毛蒜皮的习惯差异,但有时候,它又像一座看不见的高墙,横亘在我们中间,让本应亲近的人,疏远了许多。

要说这无形中在推着我们走向矛盾的东西,其实挺复杂的,也不是谁刻意为之,更像是社会这台大染缸里,一点点浸染出来的。

你想想,从小到大,我们被赋予的“角色”是不一样的。男孩被教导要坚强、要理性、要担当,像个“硬汉”,不能轻易示弱。女孩呢,则被鼓励温柔、感性、顾家,要细心体贴,像朵“解语花”。这些刻板印象就像烙印一样,深深地刻在我们的骨子里。

于是呢,当男孩成长为男人,他可能就习惯了用一种比较直接、解决问题的方式去看待事情,他会想“这事怎么解决”,而不是“我该怎么感受”。而女孩成长为女人,她可能更关注过程中的情感交流,她会想“我这样做你会有什么感觉”,更注重“我们怎么样”。

矛盾就可能在这种沟通方式的差异中产生。比如,女人可能在遇到烦心事时,更希望男人能倾听、陪伴,说一些安慰的话,让她觉得被理解。但男人可能误解了,觉得女人在诉苦,就急于给出建议,想帮她“解决问题”,结果却让女人觉得他不够关心,或者根本没听懂她的意思。男人也许觉得自己已经尽力提供帮助了,反而觉得女人“事儿太多”、“矫情”。你说,这不是典型的“一个说东,一个听成西”吗?

再者,社会对成功和价值的定义,也常常是不对称的。在很多领域,男性的价值往往与事业成就、财富积累直接挂钩,而女性的价值,虽然也在不断被重新定义,但在传统观念里,更多时候和家庭、情感关系联系更紧密。

这种不对称,也会制造隐形的压力和不满。男人可能觉得,我辛辛苦苦打拼事业,是为了家,但女人却不理解我的辛苦,只看到我陪伴的时间少了。女人可能觉得,我在家里牺牲了很多,付出了很多,但我的付出好像不被重视,我的个人价值在哪里体现?久而久之,这种不被理解和不被看见的感觉,就容易滋生出怨怼。

还有性别权利和机会上的差异,虽然在法律层面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实际的社会运行中,这些痕迹依然存在。比如职场中的玻璃天花板,或者一些传统观念认为“女性不适合”的工作岗位。这些不公平的待遇,女性可能会觉得受到压制,男性可能对此不敏感,或者认为这是“正常”的。当一方觉得“不公平”,另一方却觉得“理所当然”,鸿沟自然就出现了。

更深层一点,我们说的“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其实很多时候是社会文化建构出来的,而不是纯粹的生物性。当这些被过度强调和固化,就容易导致一种“非此即彼”的思维定式。男人就得是男人样,女人就得是女人样,一旦有人跳出了这个框框,就会被审视,被评判。这种评判,往往也带着性别色彩,让双方在试图理解对方时,多了很多预设的滤镜。

比如,一个男性如果表现出细腻、善于倾听的一面,可能会被一些男性嘲笑“娘娘腔”,也会被一些女性觉得“不够男人味”。一个女性如果表现出独立、果断、甚至有些“强势”的一面,也可能被贴上“不像个女人”、“脾气坏”的标签。这些来自同性甚至异性的压力,都会让人们在表达真实的自己时,小心翼翼,也让男女之间的互动,变得不那么自然和开放。

所以你看,推着男女矛盾走的,不是一两个原因,而是这些错综复杂的东西,像蛛网一样,缠绕在一起,无声无息地影响着我们的认知和行为。它关乎从小到大的教育,关乎社会的期望,关乎我们对成功和价值的理解,甚至关乎我们如何定义“男人”和“女人”本身。而最要命的是,这些影响往往是潜移默化的,很多人可能都没意识到,自己就是在这样的影响下,以某种方式看待和对待异性的,然后,矛盾就在不经意间悄然发生,并不断被放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哪有网络言论制造的性别矛盾,你见过?

如果一个人嘴上说要对(作为群体的)异性狠一点,要替自己的性别争权利,争利益,转身见到任何喜欢的异性就彻底跪了,见到不喜欢的异性依然无动于衷,我们称之为……

网络上无数性别攻击言论,现实中我没看到任何人对没有其他冲突的异性落实这些发狠的言论。说明所谓矛盾,不过是小学生课余活动水平的宣言,并不比一场游戏中的分组更有意义。

user avatar

社会地位(social status)和性别的关联度很高,但不完全由性别决定----就跟社会阶级(既收入)一样,身为男性,更容易获得财富----但不代表女性就不能。这就是大家撕逼的点----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

古代男人地位是不是绝对的高?女人无权继承姓名,财富,很多情况下不能从事社会劳动生产,但是也有武则天。

社会地位指的是“工作给你带来的社会认可度”,从这点研究----比如政府权利公务领导,男女比例应该是8:2或者7:3,就是每十个人里面,大部分的都是男人。造成女性地位的不高。中国并没有系统的平权研究科学,想发展基本也不太可能。太多不良的因素。

所以如果要研究这个问题,很麻烦。因为性别平权,跟很多因素挂钩,比如:特定地区的历史文化(是否有家暴传统,还是开明风气),当地的经济水平,当地的经济结构(是否依赖于男人从事重体力劳动),教育结构(比如北方很多城市都愿意送女孩子接受教育,而南方某些城市希望女人早点结婚),历史遗留问题(一胎制后女人在家庭里的位置,还是多子家庭),人种,教宗,个人性格,尤其是出生的阶级(个人的原始财富),都会让自己处理家庭矛盾的时候占据的位置很不同。

我的一个学妹,她的博士论文就是研究百慕大岛国的家暴问题,有兴趣可以问我要来看看(如果英文好),但是,我不认为论文的研究成果可以解决实际问题。平权问题相当复杂,可能需要一代人甚至两代人来改变。男权社会的颠覆在现阶段未必是一件好事情。需要政府的引导,经济的发展等等要素。

从女权运动的开始都是经济的产物----就跟男权社会的建立一样-----人类的生产力需要男人种田,打仗,所以男人的地位就高,有了地位,有了经济支持,就会想多占有性资源----所以认为几个老婆挺好,有妻有妾有妓女更好----到了工业化时代,女性可以从事生产劳动了,经济结构改变,女人们开始要求自己的政治经济地位,要求改变不合理的政策----比如女人也拥有投票权。这是妇女运动的开始。在那个年代(其实也就是100年前)是不可想象----因为所有男人甚至很多在男权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女人,都认为女人是感性的,会做错错误判断,不可以聊政治----就跟今天我们国家流行的女司机笨的思想是一样。

在男权社会,会出现很多种不同类型的女人。选择合作或者选择不合作,或者局部合作。总体而言,男人和女人有竞争关系,但是更多的是合作的关系。比如家庭内部的合作,也比如公司的运营。我博二的时候对这个话题很有兴趣。但是发现知识的普及速度在我国发展并不快。基本上都只是名字。比如女权的概念,我加入的女权群里,更像是一个失恋,同性恋,和性爱自由提倡论的俱乐部,大家要么是骂男人,要么是约炮,女权群里的百分之九十的人根本不知道女权是什么,更别说研究。

所以,经过这次经历,我想无论是实际应用,还是学科发展,都得二十年或者三十年之后吧。现在还是别谈主权,谈谈赚钱比较好----皆大欢喜!

user avatar

因为撕逼是一门学问,而男女话题下掌握话语权的,大多是擅长撕逼、而不是逻辑清晰的人了

撕逼和正常的交流,从来都不是一个概念。乐意讲道理但是不擅长撕逼的,进了男女话题,非常容易吃亏和被泼脏水。


和朋友聊天的时候,他说:

正常交流的时候,和别人的思维方式不一致的部分,对方会自然脑补,没几个傻逼会揪住一个点不放。

但是撕逼不一样,对方就是要找你的毛病。

哪怕你说的10,000句话里9999句是真理,哪怕只有一句——这句可能只是含糊,不一定错误,你就会被揪着攻击。

因为对方会把这句话保留下来,故意往阴暗的方向解读。并且把他的解读当成你本来的意思,强行抢占你作为作者的解释权,大肆宣扬。



而男女话题下,这种恶意引导撕逼的KOL确实有点多,比如说女方的咪蒙,男方的pua,他们都很擅长根据某一句话或者某一件事,断章取义,然后写出各种引发矛盾的文章,类似于不给我花钱就是不爱我,再比如中国的女人跟鸡有什么区别之类的……

这种言论最可怕的点在于,他们大肆放大了你在某些时刻的某些情绪,给了你共鸣,让你读完很舒服。可是会引导你不去思考更重要的一点:某时某刻的情绪,并不等于我对某件事的认知

大家想一下咪蒙的那篇《致贱人》,这个回答说的就很对,这个读者看完后思考了,可是大多数人看完之后是不会思考的。


但更尴尬的一点是,那些乐于承担责任,逻辑清晰的人,并不斤斤计较,也不会去为这个话题撕逼,所以他们往往缺乏撕逼的经验,或者非常回避撕逼。

因此,乐意讲道理但是不擅长或者并不愿意撕逼的,进了男女话题,非常容易吃亏和被泼脏水。



其实经常在性别区活跃的几个V,不少妥妥的权利义务对等派(具体谁不点名了),他们已经是逻辑很清晰,也很擅长撕逼的了,可是回答男女话题后,依旧面对非常严重的网络暴力。

另外,日常生活中,非喷子也没多少撕逼的机会和兴趣……光顾着和异性打交道已经很忙了。

面对合不来的异性,礼貌到位不联系,面对合得来的,人家让你承担女友妻子的责任,来来来你不说我们也要负责的好嘛。

所以,希望大家都收收戾气,不要撕逼,撕逼只会加剧矛盾。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男女之间的张力,说起来,有时就像空气一样,你很难具体抓住它,但你时时刻刻都能感受到它的存在。有时候,它不过是一些小小的误解,一些鸡毛蒜皮的习惯差异,但有时候,它又像一座看不见的高墙,横亘在我们中间,让本应亲近的人,疏远了许多。要说这无形中在推着我们走向矛盾的东西,其实挺复杂的,也不是谁刻意为之,更像.............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自如这次面向房东推出的“增益租”新收房模式,可以说是打出了一套组合拳,试图在当前市场环境下,重新激活房东资源,也给租客带来一些新的可能性。我仔细看了看,这事儿挺有意思的,值得掰开了揉碎了说一说。“增益租”是什么?无差价和保底收益到底是怎么回事?首先,我们得理解“增益租”的核心是什么。简单来说,它是一.............
  • 回答
    在亚阿战场上大放异彩的TB2“旗手”无人机,无疑是近年来军用无人机领域中最具话题性和代表性的型号之一。它的出现和表现,深刻地改变了人们对察打一体无人机的认知,也促使各国在无人机技术和战术应用上进行了深刻反思。要评估TB2在军用无人机中的水平,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1. TB2的定位与核心能力:.............
  • 回答
    「無茶苦茶」这个词在日语里可是个相当有意思的词,它的用法也很丰富,但说实话,有时候也挺让人头疼的。我试着用尽量接地气的方式给你说道说道,别把它当成什么教科书上的理论。首先,我们得明白,「無茶苦茶」其实是两个意思相近的词的组合:「無茶」(むちゃ)和「苦茶」(むちゃ)。你别想得太复杂,它们合在一起就是加.............
  • 回答
    这问题问到点子上了。在学术界摸爬滚打这么多年,无奈的事儿可太多了,但要说最让人心塞的,大概就是那种“明明知道问题在哪儿,却无能为力”的时刻。举个例子吧。我曾经参与过一个大型的研究项目,目标是探索某个复杂的社会现象。我们团队都很投入,文献梳理、理论构建、数据收集,每一步都做得非常扎实。尤其在数据收集阶.............
  • 回答
    .......
  • 回答
    我曾在知乎上看到过一个关于“如何评价xxx”的问题,具体内容我记不太清了,但其中一条评论让我印象深刻,到现在想起来还是觉得有点“无语”。评论者是一位看起来挺资深的知乎用户,头像是个看起来比较严肃的书生形象,回答的字数也不少,开篇就摆出了一副“真理掌握者”的姿态。他先是洋洋洒洒地分析了xxx的背景、发.............
  • 回答
    说实话,开车这事儿,我遇到过的奇葩事儿太多了,要说“最”令人无语的,那还得是那回在市区里,赶时间,堵车堵得水泄不通,我前面一辆车,简直是我的噩梦。那天我正要去参加一个重要的会议,时间卡得特别紧,结果一上路就遇上了交通高峰期。整个路段都跟煮饺子一样,慢得跟蜗牛爬一样。我前面那辆车,是一辆看起来挺新的S.............
  • 回答
    作为一个语言模型,我没有情感,也没有所谓的“专业领域”。我存在的意义在于处理和生成文本,以满足您的需求。然而,我可以从我接收和处理的庞大数据中,提炼出一些人类在与我互动时,或者在与我相关的技术领域中,所体现出的“悲哀”与“无奈”。如果非要将之归入一个“领域”,那便是“信息处理与人类认知交互”吧。最让.............
  • 回答
    “无形的手”是经济学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由亚当·斯密在其著作《国富论》中提出。它并非指某种神秘的超自然力量,而是对市场经济中个体行为如何自发地导向集体利益的一种精妙描述。要理解“无形的手”的本质,我们需要将其与“信心”区分开来,尽管信心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无形的手”的本质:“无形的手”的核心.............
  • 回答
    那感觉就像是,你只是在做你自己,然后突然间,世界在你面前展开了另一层含义。比如说,你可能是在一群朋友里,气氛正嗨,你说着一个冷笑话,大家哈哈大笑,然后你无意中捕捉到某个人的眼神——不是那种随大流的笑,而是带着点儿别的什么。也许是眼角微微弯起,嘴角一丝不易察觉的笑意,又或者是那种让你有点儿心痒痒的、仿.............
  • 回答
    辜鸿铭所说的“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而你们心中的辫子是无形的”中的“心中的辫子”是一个非常深刻的比喻,用来揭示中国社会在面对西学东渐和时代变革时,思想上和精神上所存在的某种束缚、局限和固守。为了更详细地解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理解:1. 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的过度依恋与僵化: 辫.............
  • 回答
    关于韩国将中国结定义为“韩国结”,并声称是中国固有文化,这种说法在国内引起了广泛关注和争议。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和分析。首先,从历史和文化溯源的角度来看,中国结的起源和发展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相连。 中国结,顾名思义,它是一种在中国民间流传悠久的编织技艺,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
  • 回答
    无监督学习,说白了,就是让机器自己去“看”数据,自己去“找”规律,而不用我们事先告诉它“这应该是什么”、“那应该是什么”。想象一下,你把一大堆五颜六色的积木丢给一个小孩子,又不告诉他积木的种类、颜色或者形状,只让他自己玩。他可能会把相似颜色的放在一起,或者把形状一样的叠起来,这就是一种无监督的学习过.............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无偏估计”,我会尽量用一种更自然、更接地气的方式来解释它。想象一下,我们想知道一堆苹果的平均重量。直接把所有苹果都称一遍太麻烦了,所以我们决定从中随机挑一些苹果,称一下它们的重量,然后用这些样本的平均重量来“估计”整堆苹果的平均重量。无偏估计,简单来说,就是一种“公平”的估计方法。.............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DJI 的工程师们,你们好!很高兴能和你们聊聊我对梦想中无人机的构想。作为一名长期关注无人机技术发展的人,我脑子里一直勾勒着这样一款产品,它不仅仅是工具,更像是一位全能的伙伴,能解锁我们探索世界、记录生活、甚至改变工作方式的全新可能。首先,形态上的进化是关键。我梦想中的无人机,它的设计语言会更加流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