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假如换一个新的幕府来代替不得人心的德川幕府,能不能阻止倒幕战争、大政奉还乃至于天皇重得权力?

回答
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历史假设,值得深入探讨。如果说有什么能够“阻止”倒幕战争、大政奉还以及天皇重新获得权力,那必然是要在德川幕府内部或者外部产生一股足够强大的、能够革新和适应时代变化的势力,并且这股势力能够被广泛接受,足以压制或整合那些想要推翻现有秩序的力量。

德川幕府的困境:为何人心尽失?

在探讨替代方案之前,我们首先要理解德川幕府为何会“不得人心”。这主要有几个方面:

1. 僵化的社会结构和经济停滞: 德川幕府实行了长达两百多年的锁国政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内稳定,但也阻碍了日本与外部世界的交流,尤其是在技术、经济和思想层面。士农工商的等级制度森严,商业阶层虽然积累了财富,但在政治上依然受到压制,他们的诉求难以得到满足。随着时代发展,原本稳定的农业经济也开始出现危机,贫富差距拉大,农民负担沉重。
2. 幕府权威的动摇: 内部的改革乏力,对外又因为锁国政策而显得被动。当西方列强(特别是美国佩里舰队)以武力打开日本国门时,德川幕府表现出的软弱和无能,极大地削弱了其作为“天下人”的威信。老百姓和地方大名(藩主)看到了幕府的无力,也开始怀疑其统治的合法性。
3. “尊王攘夷”思潮的兴起: 随着锁国政策的失效,以及西方国家强大的军事和科技实力暴露出来,日本国内一部分有识之士开始重新审视天皇的地位。他们认为,天皇是日本的精神象征和法统象征,而幕府只是武士集团的权力代表。因此,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意在“尊崇天皇,驱逐外国侵略者”。这股思潮逐渐汇聚了不满幕府的各种力量。
4. 地方大名的抬头: 德川幕府虽然实行了“参勤交代”等制度来控制大名,但随着幕府权威的下降,一些强大的地方大名,特别是萨摩、长州、土佐、肥前等西南强藩,利用自身在经济和军事上的优势,逐渐发展壮大,开始挑战幕府的权威。

设想一个新的幕府:能够挽救危局的可能吗?

要提出一个能够取代德川幕府并阻止倒幕运动的“新幕府”,必须具备以下几个关键要素,并且能够巧妙地应对当时的时代挑战:

1. 改革派的崛起与内部整合:

革新者必须来自幕府内部或得到幕府高层的支持: 要“阻止”倒幕战争,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幕府自己进行深刻的自我改革。这需要一些具有远见卓识、能够认识到时代危机并敢于打破旧规则的改革派出现在幕府的核心层。
改革方向:
经济改革: 废除僵化的经济政策,鼓励商业发展,减轻农民负担,引入新的生产技术和贸易方式。可以考虑学习中国在唐宋时期的某些经济政策,或者吸取当时欧洲一些国家发展的经验(当然,在锁国状态下这点很难,但我们可以假设这个“新幕府”的改革派比德川幕府更具前瞻性)。
政治改革: 适度放开政治参与,给予商业阶层和地方有影响力的士族一定的政治话语权,减轻森严的等级制度。
军事改革: 摒弃传统的武士体系,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和组织方式,建立一支现代化军队。
开放与学习: 最关键的是,要打破锁国政策,以一种更为主动和有计划的方式与西方国家进行接触和学习,引进技术、思想和制度。可以成立专门的机构,系统地研究西方各国,而不是像德川幕府那样被动应对。

成功整合的关键: 改革者需要有强大的政治手腕,能够说服甚至压制保守派,并争取到足够多的支持。如果改革能够触及到那些对幕府不满但又不愿意走向极端革命的力量(例如一些地方大名中的温和派、部分武士),那么就有可能将他们拉拢到新幕府的阵营中。

2. 强化幕府的合法性与天皇的关系:

“尊王”而非“攘夷”的解读: 德川幕府的根本问题在于其“德川”姓氏代表了武士阶级的统治,而“尊王攘夷”思潮正是利用了天皇作为民族精神象征的地位。一个“新幕府”需要将自己定位为“辅佐天皇”、“维系天皇统治”的机构。
主动示好天皇: 新幕府可以主动向天皇和朝廷示好,增加天皇在政治上的象征性参与,例如增加朝廷的仪式和朝议,甚至在一些重要政策上听取朝廷的意见。这并不是说真的把权力交出去,而是通过象征性的举动来争取天皇派的支持,从而削弱倒幕派的“尊王”口实。
“公武合体”的新模式: 德川末期已经出现“公武合体”的说法,即公家(朝廷)与武家(幕府)联合。如果一个新幕府能够真正落实和发展“公武合体”,并且是以一种更有效率、更能代表各地利益的方式,那么就可以化解一部分来自朝廷和地方大名的压力。

3. 应对西方压力:

主动的外交与贸易: 面对西方列强的压力,一个有远见的新幕府不会选择锁国,也不会软弱地屈服。它会采取一种更为积极主动的外交策略,例如:
谈判与妥协: 在坚持国家主权的前提下,选择性地与西方国家进行谈判,签订一些“平等”的贸易协定,而不是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
有限度的开放: 开放少数几个港口进行贸易,并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控制贸易的范围和对象。
军事力量的建设: 集中力量发展海陆军,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和战术,以武力为后盾,争取外交上的主动。
避免“黑船来航”式的恐慌: 如果新幕府能够比德川幕府更早地、更有计划地接触西方文明,或者对西方文明有更深入的认识,那么当佩里舰队到来时,幕府的反应就不会如此仓促和被动,从而避免了声望的大跌。

4. 地方大名的安抚与整合:

吸纳地方力量: 新幕府需要给予西南强藩等实力派大名在幕府体制内的更大话语权和参与度。例如,可以设立类似“大名议事会”的机构,让他们参与到幕府的决策过程中。
利益的再分配: 在改革过程中,要考虑到地方大名的利益,例如在经济改革中为他们提供新的发展机会,或者在对外贸易中给予他们一定的份额。
分化瓦解: 对于一些反对势力,新幕府可以尝试分化瓦解,例如拉拢温和派,孤立激进派。

如果新的幕府能够做到以上几点,那么它有可能:

阻止倒幕战争: 如果改革能够触及到各方利益,并且有效解决了社会矛盾,那么许多原本参与倒幕的藩国和武士,可能就不会有推翻幕府的动力。他们可能会选择支持改革,或者至少采取观望态度。
阻止大政奉还: “大政奉还”是倒幕运动的最终胜利成果之一,其核心是将统治权名义上归还天皇。如果新幕府能够主动进行改革,并且将天皇的“尊王”地位利用得当,它就有可能在不“奉还”幕府权力的情况下,将天皇的地位提升到令各方满意的程度,从而避免了形式上的“奉还”。
阻止天皇重得权力: 这里的“阻止”并不是说天皇永远不能获得权力,而是说天皇不会通过倒幕战争和“大政奉还”这种方式,在短时间内集中巨大的权力,而是可能在一个改革后的新体制下,与幕府(或者说是新的中央集权机构)形成一种新的权力平衡。例如,天皇可能成为一个具有强大号召力的国家象征,但实际的政治运作仍由一个改革后的中央政府负责。

然而,挑战依然巨大:

即使有一个“新幕府”的设想,实际操作的难度仍然是天文数字。

“天命”的转移: 德川幕府的衰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统治的“天命”似乎已经转移。要一个新生的幕府赢得“天命”,其改革必须足够彻底、迅速且有效,能够让绝大多数人相信它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改革的阻力: 任何改革都会触动既得利益者。保守派的抵制、地方势力的猜忌、以及民众的怀疑,都是改革者必须面对的难题。
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 西方列强的扩张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即使是一个强大的新幕府,也很难完全摆脱被西方列强影响的命运。
人才的匮乏: 日本在明治维新时期能够涌现出大量优秀人才,这是其成功的重要原因。一个取代德川幕府的“新幕府”,能否在短时间内发现并培养出足够多的、具有现代视野的改革者,是一个巨大的问号。

结论:

总的来说,假如真的出现了一个比德川幕府更具改革意识、更懂得变通、并且能有效整合国内力量的“新幕府”,它有可能通过深刻的自我改革,以及对天皇地位的巧妙利用,来延缓或改变倒幕战争、大政奉还的发生进程。

一个成功的“新幕府”需要做的,是成为时代的“引领者”,而不是被时代的浪潮裹挟。它需要比德川幕府更早地认识到西方文明的冲击,更主动地学习和引进西方先进的制度和技术,同时也要更有效地安抚和吸纳国内的各种力量,尤其是地方大名和新兴的商业阶层。

如果它能做到这些,那么日本可能不会经历一场大规模的内战,天皇的权力也可能不会以那种戏剧性的方式回归。取而代之的,或许是一种更为平缓的政治转型,或者一种由幕府主导、但包含更多地方代表性的“君主立宪”式的体制雏形。但这终究是一个充满变数的历史假设,因为德川幕府的体制弊端早已深入骨髓,而时代变革的洪流,往往是任何现有政权都难以独立抗衡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啥叫不得人心

要是大名投票的话,东国大都支持德川幕府,西国也就萨长。土佐打算保存幕府,肥前还在关着门自己过日子。

站在老百姓角度,尤其是第二次征长之役失败幕府横征暴敛加上灾荒,大阪,武藏陆奥都出现大规模农民暴动,但幕府最终成功镇压。

萨摩的诉求是改变以往排斥外样大名于幕府政事的情况,希望大名参与政事中枢。这也是岛津久光所希望的。

但第二次征长之役时候大久保和西乡已经认为德川幕府还是完蛋好,所以需要萨长联手,而对抗幕府需要朝廷来确定自己行为合法性。

而德川幕府那边,军制改革之后新的三军,虽然打不过萨长,但打打其他大名没有任何问题。

所以干嘛需要用新幕府取代德川幕府,首先支持德川的大名居多,他们必然不会接受;其次其他有实力的大名也就藩政改革成功的萨长,他们自己不开设幕府又怎么会找个傀儡取代德川,这还是恶心朝廷啊;最后,其余大名,一个比一个穷,也没实力挑战德川幕府。

user avatar

德川幕府不得人心是次要的,最关键是无法应对 佩里黑船来航以来日本面临的丧权辱国的危机。

不要以为日本在东亚就能够独善其身,安政五国条约前后日本已经开始了半殖民地化。

本来江户幕藩体制是限制外样大名,武士平民参与国政的,正是在列强压迫的危急局势下(隔壁大清的惨状日本都看在眼里)幕府不得不对外样大名等放开限制。也是因为 列强入侵的危机,幕府的大君外交体制才会完蛋, 天皇的权威才会被各派重视(无论是公武合体还是尊王攘夷)


所以,换一个新的幕府,能不能阻止倒幕战争,大政奉还。

关键在于这个幕府能不能解决近代以来列强渗透乃至半殖民化日本的危机。

否则幕藩体制还是要瓦解,幕府权威还是要动摇

而当年日本人的看法是要“举国一致,富国强兵”

所以我认为这套幕藩封建体制是维持不下去了。

user avatar

我不太清楚,题主是指推翻了德川幕府,然后再建立一个延续幕藩体制的新幕府?然后还希望这个新幕府能解决日本近代的动荡?那就很奇怪了,题主难道认为幕府和明治政府只是名称和施策上面有区别?

如果只是推翻一个旧的德川幕府,再建立一个什么岛津幕府、毛利幕府,那倒幕派费了这么大力气只是换了个名字?那么倒幕派很可能不会出现,明治维新更不可能,大家一起尊德攘夷岂不妙哉?德川家茂和庆喜的风评及能力可都很好啊。题主提这个问题,说白了还是儒家一套贤人政治的观点。

所以这个问题的核心其实只有一个:为什么要废除幕藩体制?这不是单纯换人的问题,而是一个系统性问题。

的确,日本当时的倒幕派中确有持与题主意见类似的人,比如那些大名改革派,他们就主张保留诸候的权力,然后让朝廷代替德川氏,建立新幕藩体制。(列藩公议)

但这没什么用,因为维新人士很快就发现,这种情况和旧幕府时代比,是换汤不换药,甚至还远不如幕府时代。

正如木户孝允所言,全国二百七十藩各号一方,而朝廷无兵无权无钱,政令不通,此乃"尾大不掉之弊"。所以,木户孝允等维新志士看出,如果要实现日本的安宁,幕藩体制已经成了最大阻碍。故而明治政府宁可冒着倾覆的危险,也要废藩置县,实现政令一统,中央集权,乃至于废除武士阶层。

至于权归朝廷,其实很简单:朝廷-幕府是一种二元二强体制,而当时大家都已经厌倦了这种二元体系。倒幕的共识是大权归朝廷,明治维新要实现从中央到地方的一元化,所以幕府就完全留不得了。

结论如下:

1、如果要让日本人在朝廷和幕府选一个,那么舍弃的必然是幕府。

2、如果要保留幕府,那最好保留德川幕府,其他幕府不见得会比德川更好。

3、幕府不仅仅是个机构或名称,它的核心是幕藩体制,而这个体制已经是日本崛起的阻碍,所以也不得不废。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