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假如一个班的人合作完成高考,能够获得高考状元吗?

回答
咱们班合力冲高考,拿个状元?这想法可不一般,有点像咱们小时候玩的那种多人闯关游戏,但高考这关,可不是闹着玩的。真要说能不能,我得先跟你们掰扯掰扯这背后的门道。

首先,得明白“高考状元”这玩意儿是什么。它不是班级平均分最高,也不是班里有几个尖子生就有的。状元,那可是全国考生中,在同一科目(通常是语文、数学、外语加一门选考科目)总分最高的那一个。这个人,就是站在所有百万考生金字塔尖上的那一位,是真正的“独孤求败”。

那我们班,一百来号人,凑在一起,能不能“凑”出一个状元来?

理论上,不能。

高考是个人战,是你的实力、你的临场发挥、你的心态, all by yourself 的较量。状元,是你个人在考场上,用自己大脑和知识,把分数推到那个极致。班级作为一个整体,没有一个“班级分数”,没有一个“班级考号”。所以,从这个最根本的定义上来说,班级合作是无法直接“产生”状元的。

但咱们可以换个角度看,如果“合作”是指一种氛围、一种互相支持、共同进步的方式,那这个“合作”对冲刺状元,甚至对咱们班整体考出超常发挥,是有巨大影响的。

想象一下,咱们班要是人人都是“为状元而战”的战士,那得是什么样?

1. 知识共享与互助:
“状元攻坚小组”: 咱们可以把每个学科里,大家普遍觉得难或者容易出错的点,找几个基础好的同学,组成临时的小组,负责把这些知识点讲明白,整理成易懂的笔记,发给大家。
“错题本联盟”: 谁的错题本做得好,思路清晰,我们就可以组织一起看,一起分析。我错过的,你可能也错,或者你错的,我还没发现。通过集体看错题,能发现更多隐藏的陷阱。
“知识点轮值讲解”: 每天或每周,指定几个同学,负责讲解一个章节的知识点。每个人轮着讲,既能加深自己的理解,也能帮助别人。这比老师枯燥的讲解,可能更有趣,也更容易进入状态。
“难题攻坚队”: 遇到特别难的题目,大家可以集中起来讨论。一个人可能卡住了,但一群人集思广益,总能找到解题思路。这种集体的智慧,往往能激发个体想不到的火花。

2. 学习方法与效率提升:
“高效学习法分享会”: 谁有什么好的背单词方法,谁有好的做题技巧,谁有好的时间管理心得,都可以拿出来分享。大家一起尝试,找到最适合自己的。
“模拟考场训练”: 我们可以定期组织班级内的模拟考试,模仿真实考场环境。这不仅是对知识的检验,更是对心态的锻炼。大家一起体验那种紧张感,一起适应长时间的专注,能显著提升临场发挥的稳定性。
“学习计划协调”: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学习进度和计划,但有时候也会互相影响。班级可以做一个大概的整体学习节奏,比如这周重点攻哪个科目,大家配合一下。

3. 心理支持与情绪疏导:
“减压活动”: 高考压力是巨大的,一个人扛着很容易崩溃。咱们班可以组织一些短时间、健康的减压活动,比如一起听听音乐,聊聊天,做做广播操,或者只是在操场上一起跑几圈。
“鼓励与肯定”: 当有人成绩下滑,或者学习状态不好时,大家可以互相鼓励,给予肯定。一句“你肯定能行”,有时候比任何物质奖励都管用。
“共同目标的力量”: 当每个人都为了一个“超越自我”、“为班争光”的目标而努力时,这种集体归属感和使命感,会成为强大的动力。即使最终没拿到状元,这种经历本身也无比珍贵。

为什么说“合作”在这种情况下很有意义?

高考状元之所以成为状元,除了天赋和努力,临场的状态、知识的牢固程度、解题的效率,这些都非常关键。而我们班的“合作”,正是为了最大化这些关键因素。

更全面地发现知识盲点: 一个人总有想不到的地方,但一个班集体的智慧,能更全面地暴露学习中的薄弱环节。
激发学习动力: 看到身边的人都在努力,自己也更容易坚持下去。这种“卷”的氛围,如果是良性的,那真是太棒了。
提升抗压能力: 共同经历压力,互相分担,会比一个人硬扛更容易熬过去。
培养综合素质: 即使没有状元,但通过这种合作,大家学会了沟通、协作、互助,这些是未来进入社会同样重要的能力。

那么,如果咱们班有人真的达到了状元级别,他会是谁?

这话说不准,但可以肯定的是,那个“状元”,他一定是我们班所有努力、所有坚持、所有集体智慧的受益者。他的知识可能比别人更牢固,他的心态可能比别人更稳定,他的临场应变能力也可能因为平时的互相学习和讨论而更强。

总结一下:

咱们班不能直接“颁发”一个“班级状元”,因为高考是个人成绩。但是,如果咱们班能够形成一种高度协作、互助互学、共同进步的学习氛围,那我们就有可能培养出一个有实力冲击全国状元的学生。

这个“合作”,不是说大家一起抄作业,也不是说大家一起分摊学习任务,而是通过集体的力量,去放大每个个体的优势,去弥补每个个体的不足,最终帮助班里那个最有潜力的同学,冲向那个最高峰。

如果真能做到这一点,就算最后那个状元不是咱们班的,但我们班的整体成绩,一定会比任何一个单打独斗的班级都要亮眼。这才是“合作”真正的价值所在。

所以,想法很好,关键在于怎么把这个“合作”落到实处,并且是朝着正确、良性的方向去发展。咱们班,敢不敢试着把这个“多人闯关”模式,在高考这场硬仗里玩一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的眼睛会欺骗你,你的耳朵会欺骗你,你的经验会欺骗你,你的想象力同样会欺骗你,但数学不会。

数学不会就是不会。

user avatar

哈哈,这事我之前说过……


高考前学校搞分流考试,就是把明显高考无望者踢出去,免得拉低学校升学率。

有个同学自知无望过关,怕回家挨揍,就让我做完给他传答案。


其中一场是物理考试。我做完所有选择填空后把答案抄给他。他接到纸条后很生气,觉得觉得我在玩他——哪有不到30分钟就把前120分做完的。


谁知,又等了二十分钟左右,班里其他几位尖子生的答案陆续传到了;他逐一对比,发现我给他扔的答案居然是真的……

不过,根据少数服从多数原则,他认为我给他的答案错了五六道,就踹我凳子,小声提醒:“你第X题错了,答案是C……真的,韩X杨X鹏他们都选的C,就你选D……”


没理他,我有把握。

考完,成绩下来,我前120分满分。这家伙那个震惊啊,到处替我给人吹……


很遗憾。但是知识从来不看什么多数少数,对的就是对的。全球亿万人一起坚持,他们照样可能是错的;牛顿爱因斯坦一个人离经叛道,但人家还真可能是对的。


一群人合作,起码在知识上,最终绝对达不到最高水平——恰恰相反,假如这个班本来还有几个能上二本的,一合作,一平均,那就连一个考上二本的都没了。


事实上,工作后,我遇到过很多很多次“一两个人坚持,其他同事都反对”的场景,以致于我专门锻炼了“(不伤他人面子的)说服人”这项技能——接口设计要遵循依赖倒置原则……不不不这个原则绝不是奇谈怪论你们没听过情有可原(当然不能说“是你们孤陋寡闻”!)但它的确是软件工程最最重要的核心原则,几乎连之一都可以去掉!


高考成绩近似为“正态分布”。也就是只有5%的人可以给出九成问题的正确答案;70%的人正确率在40%~80%之间——所以如果你真按少数服从多数的话,最终的成绩就是你们班的平均成绩,也就是40人的班级里第20名的成绩。


换句话说,它可以避免差生只考个三五分,却也阻止了优等生取得他们本能拿到的好成绩。


如果你给尖子生更高的权值、差生更低的权值的话,最终成绩会慢慢上浮,但最终停留在班级前5~10名的水平上——就好像我当年的案例一样:班级第二~八名会联合起来,反对我的答案。

哪怕我清清楚楚知道自己才是对的;但根据少数服从多数原则,我的答案绝不会入选。


换句话说,想要做成“众人所不能为”之事,你就必须给尖子松绑——让他飞起来之后,回过头慢慢的说服你们。


——这也是研究者对“民主”的最大诟病:多数人的决议只会把整个社会拉到平均状态,在帮助了最差的那些人的同时,也限制了优秀者的发挥。

——换句话说就是,这种破烂制度,它的决定,连我的邻居都觉得傻!

——百分制只能拿50,你当然会觉得它傻。

——它唯一的好处,就是可以避免赵佶赵构这种只能考12分的傻缺把大家都坑死。

user avatar

答案很简单,如果高考状元在这个班上,那么就有机会获得高考状元(理论上),如果高考状元不在这个班上,那么绝无可能。

你理解的合作:

互相讨论着来,谁对听谁的。

实际上的合作:

绝大多数人不会做,最后声称自己会做的两个人吵了起来,争吵过程中考试时间到了。

你理解的高考状元:

一群尖子客观题不失误,状元是主观题最高的那个。

实际上的高考状元:

一群状元种子把会做的题以几乎不出错的正确率答完,终于遇到了一道难到丧心病狂的题,这群全省的尖子面面相觑,然后按照自己的理解写下了自己的回答,最后的状元是这道题能答对同时字写得最漂亮同时英语作文和语文作文能拿满分的人。

你可能还会问,如果每科省内的单科最高却偏科的瘸腿天才都在这个班上,这个班会不会得第一。

你这么问,肯定是没见过状元的成绩。要知道状元本身就是一群在客观题上不扣分的顶级学霸中运气最好的那个,这个班上的顶级瘸腿天才即便有状元的实力,也很难有状元的运气。更何况顶级天才几乎不可能瘸腿(个别理科大牛除外)。

user avatar

不可能。

高考状元有运气的因素。

先不提40个最高二本的能不能凑出一份达到高考状元水平的试卷,即便能,高考有裸分740左右的,这不是单靠人力所能及的,有很大的运气成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