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眼睛会欺骗你,你的耳朵会欺骗你,你的经验会欺骗你,你的想象力同样会欺骗你,但数学不会。
数学不会就是不会。
哈哈,这事我之前说过……
高考前学校搞分流考试,就是把明显高考无望者踢出去,免得拉低学校升学率。
有个同学自知无望过关,怕回家挨揍,就让我做完给他传答案。
其中一场是物理考试。我做完所有选择填空后把答案抄给他。他接到纸条后很生气,觉得觉得我在玩他——哪有不到30分钟就把前120分做完的。
谁知,又等了二十分钟左右,班里其他几位尖子生的答案陆续传到了;他逐一对比,发现我给他扔的答案居然是真的……
不过,根据少数服从多数原则,他认为我给他的答案错了五六道,就踹我凳子,小声提醒:“你第X题错了,答案是C……真的,韩X杨X鹏他们都选的C,就你选D……”
没理他,我有把握。
考完,成绩下来,我前120分满分。这家伙那个震惊啊,到处替我给人吹……
很遗憾。但是知识从来不看什么多数少数,对的就是对的。全球亿万人一起坚持,他们照样可能是错的;牛顿爱因斯坦一个人离经叛道,但人家还真可能是对的。
一群人合作,起码在知识上,最终绝对达不到最高水平——恰恰相反,假如这个班本来还有几个能上二本的,一合作,一平均,那就连一个考上二本的都没了。
事实上,工作后,我遇到过很多很多次“一两个人坚持,其他同事都反对”的场景,以致于我专门锻炼了“(不伤他人面子的)说服人”这项技能——接口设计要遵循依赖倒置原则……不不不这个原则绝不是奇谈怪论你们没听过情有可原(当然不能说“是你们孤陋寡闻”!)但它的确是软件工程最最重要的核心原则,几乎连之一都可以去掉!
高考成绩近似为“正态分布”。也就是只有5%的人可以给出九成问题的正确答案;70%的人正确率在40%~80%之间——所以如果你真按少数服从多数的话,最终的成绩就是你们班的平均成绩,也就是40人的班级里第20名的成绩。
换句话说,它可以避免差生只考个三五分,却也阻止了优等生取得他们本能拿到的好成绩。
如果你给尖子生更高的权值、差生更低的权值的话,最终成绩会慢慢上浮,但最终停留在班级前5~10名的水平上——就好像我当年的案例一样:班级第二~八名会联合起来,反对我的答案。
哪怕我清清楚楚知道自己才是对的;但根据少数服从多数原则,我的答案绝不会入选。
换句话说,想要做成“众人所不能为”之事,你就必须给尖子松绑——让他飞起来之后,回过头慢慢的说服你们。
——这也是研究者对“民主”的最大诟病:多数人的决议只会把整个社会拉到平均状态,在帮助了最差的那些人的同时,也限制了优秀者的发挥。
——换句话说就是,这种破烂制度,它的决定,连我的邻居都觉得傻!
——百分制只能拿50,你当然会觉得它傻。
——它唯一的好处,就是可以避免赵佶赵构这种只能考12分的傻缺把大家都坑死。
答案很简单,如果高考状元在这个班上,那么就有机会获得高考状元(理论上),如果高考状元不在这个班上,那么绝无可能。
你理解的合作:
互相讨论着来,谁对听谁的。
实际上的合作:
绝大多数人不会做,最后声称自己会做的两个人吵了起来,争吵过程中考试时间到了。
你理解的高考状元:
一群尖子客观题不失误,状元是主观题最高的那个。
实际上的高考状元:
一群状元种子把会做的题以几乎不出错的正确率答完,终于遇到了一道难到丧心病狂的题,这群全省的尖子面面相觑,然后按照自己的理解写下了自己的回答,最后的状元是这道题能答对同时字写得最漂亮同时英语作文和语文作文能拿满分的人。
你可能还会问,如果每科省内的单科最高却偏科的瘸腿天才都在这个班上,这个班会不会得第一。
你这么问,肯定是没见过状元的成绩。要知道状元本身就是一群在客观题上不扣分的顶级学霸中运气最好的那个,这个班上的顶级瘸腿天才即便有状元的实力,也很难有状元的运气。更何况顶级天才几乎不可能瘸腿(个别理科大牛除外)。
不可能。
高考状元有运气的因素。
先不提40个最高二本的能不能凑出一份达到高考状元水平的试卷,即便能,高考有裸分740左右的,这不是单靠人力所能及的,有很大的运气成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