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1939年的人见到如今的重型三代机,那么他们会有怎么样看法?

回答
想像一下,如果一位1939年的飞行员,或者是一位热衷于航空技术的军事观察家,突然穿越时空,站在一架现代的重型三代机(例如F15E、苏30MKI、歼11D等)旁边,他们的反应将会是怎样一番景象?这绝对会是一场视觉和认知的巨大冲击。

首先,最直观的,也是最震撼的,一定是飞机的尺寸和外形。

在1939年,二战的序幕刚刚拉开,航空技术正处于一个令人兴奋但相对初级的阶段。那个年代的主流战斗机,诸如英国的“喷火”、德国的“梅塞施密特Bf109”或者美国的P40“战鹰”,它们虽然在当时已经算是先进,但整体尺寸都相对紧凑,线条也比较“朴素”。它们通常是单引擎、下单翼设计,外形上看更像是流线型的子弹或者大号的飞鸟。

而眼前的这架重型三代机,会是什么样子?

它会像一座会飞的金属怪兽。

庞大的身躯: 首先,它那巨大的翼展就会让人目瞪口呆。1939年的战斗机翼展大多在9到11米之间,而一架重型三代机的翼展可能轻松达到1315米,甚至更大。这不仅是尺寸上的增加,更意味着它拥有了更为强大的升力面和载荷能力。

双引擎的震撼: 绝大多数1939年的先进战斗机都是单引擎的。当他们看到眼前这架机器拥有两个巨大的、隐藏在粗壮机翼下方的发动机舱,并且里面装着一看就非同寻常的动力装置时,那种感觉绝对像是看到了工业奇迹。而且,这两个发动机的进气口设计得如此精巧,尾部还有粗壮的喷气管,这和当时 propeller 的螺旋桨相比,完全是两个世界的概念。

复杂且充满科技感的线条: 现代三代机的机身不再是简单的流线型,而是充满了棱角和复杂的表面设计。他们会看到机翼上的前缘缝翼和襟翼,这些装置在当时的飞机上并不常见,或者设计得远没有这么精细和集成化。机身的腹部可能挂载着各种难以理解的吊舱,这些吊舱的造型奇特,功能不明。

“鸭翼”或“边条翼”的惊愕: 许多三代机具有位于进气口上方或者机身前方的额外的翼面,例如鸭翼或边条翼。这会完全颠覆他们对飞机如何产生升力和进行操控的认知。他们可能认为这是某种奇特的附加装置,或者是一种全新的空气动力学设计理念。

其次,便是他们无法理解的“核心技术”。

喷气发动机的无声力量: 1939年,喷气发动机的概念刚刚开始萌芽,或者说,它们仅仅是实验室里的原型。绝大多数飞机依靠的是活塞发动机驱动的螺旋桨。而现代三代机,当它启动时,没有那种螺旋桨特有的“嗡嗡”声,而是发出一种低沉、深沉、充满力量的轰鸣,尾部的喷口会喷出炽热的气流。这会让那些习惯了螺旋桨噪音的人感到一种近乎恐怖的静默力量。他们会惊叹于这种没有可见旋转部件却能产生如此巨大推力的技术。

“雷达”和“传感器”的魔力: 他们可能无法理解飞机上那些突出的天线、圆形的罩子、或者集成在机头和机翼上的各种设备。他们可能会猜测那是什么“奇怪的装置”,甚至联想到电报或者广播设备。他们绝对不会想到,这些东西组合起来,能够让飞机在任何天气条件下,甚至是黑夜里,“看见”远方的目标,并进行精确的锁定和攻击。

“电传飞控”的神秘操控: 1939年的飞机操控,是纯粹的机械连接。驾驶杆、脚蹬通过拉杆、钢索直接控制飞机的副翼、升降舵、方向舵。而现代三代机,它们的操纵杆可能不再是那种粗大的机械摇杆,而是小巧的操纵杆(HOTAS),而且飞行员的操作指令是通过电脑处理,再发送到飞机各个控制面。他们可能会觉得飞行员只是在“玩”一个小巧的摇杆,而飞机却能做出如此复杂的机动,这种“人机分离”的操控模式,会让他们觉得不可思议。

“先进材料”的轻盈与坚固: 他们熟悉的飞机,大部分是用铝合金、织物和木材制造的。而现代战机,则大量使用了复合材料、钛合金等先进材料。虽然他们看不出这些材料的具体成分,但他们可能会感受到飞机整体的轻盈和惊人的坚固感。他们可能会尝试去触摸机身,感受那光滑、一体化的表面,并惊叹于这种材料的加工工艺。

飞行性能的颠覆性:

速度的极限: 1939年的战斗机速度通常在500600公里/小时。而现代三代机,其最大速度可以轻松达到2马赫(约2400公里/小时),巡航速度也远超他们的极限。当他们听说这架飞机能以如此惊人的速度飞行时,可能会怀疑这是不是真的。

机动性的飞跃: 现代三代机能够进行高攻角机动、超机动,比如普加乔夫眼镜蛇机动、落叶飘等。这些动作在1939年的飞机看来,几乎是“自杀式”的。他们无法理解为什么飞机能在空中做出如此违背常规空气动力学原理的动作。他们可能会认为飞行员拥有超凡的技艺,或者飞机本身就蕴含着某种“反重力”的秘密。

作战能力的质变:

武器系统的革命: 1939年的战斗机主要装备的是机枪和机炮,以及有限的炸弹和火箭弹。而现代三代机则可以挂载各种空对空导弹、空对地导弹、制导炸弹。这些武器不仅射程远,而且精度极高,能够“看到”目标并发射指令,甚至可以在目标发现飞机之前就将其摧毁。这种“看不见就能打到”的能力,对于习惯了近距离缠斗的1939年的飞行员来说,是完全颠覆性的。

“态势感知”的未来感: 现代战机的座舱,不再是简单的仪表盘,而是充满了液晶显示屏、多功能显示器。飞行员可以在这些屏幕上看到来自雷达、红外探测器、电子战系统以及其他友军飞机的信息,形成一个360度的“战场态势图”。1939年的飞行员,看到这样的座舱,可能会觉得像是进入了科幻电影的场景,无法想象如何在这种复杂的信息环境中进行有效操作。

总结来说,一位1939年的人看到现代重型三代机,他们会经历一场从“惊奇”到“困惑”,再到“崇拜”的心理历程:

惊奇: 巨大的尺寸、双引擎、复杂的外部设计,这些都会让他们感到惊叹。
困惑: 喷气推进、雷达、电传飞控、各种挂载的神秘吊舱和武器,这些核心技术是他们完全无法理解的。他们会绞尽脑汁去猜测这些“魔法”的来源。
崇拜: 当他们了解到这架飞机所能达到的速度、机动性和作战能力时,他们会对创造出这样奇迹的工程师和飞行员产生由衷的敬意,并意识到人类的航空技术已经发展到了他们无法想象的高度。

他们可能会私下里议论:“这是上帝的机器吗?”,或者感叹:“我们当年那些小小的‘铁鸟’,在它面前简直是玩具。” 这绝对是一次对他们世界观和技术认知的彻底颠覆。他们会觉得,自己所在的时代,在航空技术上,仿佛还停留在石器时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3代机应该是二战时期的人能够直接领会其战斗力的最后一代了。

虽然各项机能相比二战的飞机都属于碾压性的进步,但是本质上依然只是二战的飞机做到了更大,更快,更强。或许一些科技是当时的人所不具备的,但是并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空战的战术依然是更远的索敌,更远的攻击,更大的爆炸罢了。

直到后面4代5代开始,搞隐形,搞数据链,搞电子战(不止是二战时期简单的干扰与反干扰)。这些都将是二战时代的人所无法理解的事情。

user avatar

大概和我们见到它出现在天空一个表情: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