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苏联在建国之后是如何迅速实现工业化的?

回答
苏联在建国之后能够迅速实现工业化,是一个复杂而多层面结合的产物,其中既有政治制度的优势,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苏联工业化的主要原因和过程:

一、 建国初期面临的困境与工业化的必要性

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俄国面临着严峻的国内外形势:

经济凋敝: 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内战的破坏,国家经济濒临崩溃,工业生产倒退,农业产量不足,人民生活困苦。
技术落后: 相较于西方发达工业国家,俄国的工业基础薄弱,技术水平低下,严重依赖进口。
外部威胁: 资本主义世界对苏维埃政权抱有敌意,随时可能进行干涉和颠覆。国际上普遍存在对苏维埃国家实力的质疑。

在这种背景下,苏联领导层(特别是斯大林)认为,要巩固新生政权,抵御外部威胁,并实现社会主义的宏伟目标,必须快速建立起强大的重工业基础,实现国家工业化。 工业化被视为国家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

二、 工业化的核心策略:计划经济与优先发展重工业

苏联工业化的核心在于其独特的计划经济体制以及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

1. 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
经济控制的集中化: 在列宁时期,通过战时共产主义和新经济政策的探索后,国家逐渐加强了对经济的控制。斯大林时期,这种控制达到了极致。
戈斯普兰(GOSPLAN)的作用: 苏联国家计划委员会(戈斯普兰)是负责制定和执行国家五年计划的核心机构。他们根据国家战略目标,对全国的资源、生产能力、劳动力等进行统一规划和分配。
指令的强制性: 计划内容具有法律效力,各企业和部门必须无条件执行。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产品流向哪里,都由国家统一决定。
优势与劣势: 计划经济体制在集中资源、快速动员和重点突破方面具有强大的力量,特别适合在短时间内实现国家工业化的目标。然而,它也存在效率低下、信息失真、创新受限、产品质量不稳定等弊端。

2. 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优先发展国民经济第一部类”):
战略考量: 苏联领导人认为,强大的军事力量是抵御外敌的关键,而军事工业(坦克、飞机、火炮、军舰等)以及支撑军事工业的重工业(煤炭、钢铁、电力、机械制造等)是工业化的重中之重。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则被置于次要地位,以满足重工业发展的需求。
资源倾斜: 国家将绝大部分的投资、技术、人才和原材料都投入到重工业部门。例如,在第一个五年计划(19281932)中,约80%的投资用于重工业。
“生产资料生产优先于消费资料生产”: 这是计划经济体制中的一个重要原则,旨在确保重工业能够获得所需的生产工具和原材料。

三、 工业化的具体实施手段与动力来源

为了实现迅速的工业化,苏联动用了几乎所有的社会资源,并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

1. 极高的积累率与牺牲性:
强制性储蓄与征收: 国家通过各种方式(如发行国债、高额税收、控制商品价格等)强制性地将社会财富向国家集中。
压低消费: 为了将更多资源用于工业投资,苏联大幅压低了人民的消费水平,许多工业产品首先供应给军队和重工业企业,而非满足民生需求。食品和日用品的供应常常短缺。
农村的贡献(“剪刀差”): 苏联通过农业集体化,控制了农村的粮食和农产品,以低价征购,再以高价卖给城市或出口换取外汇,用于购买国外的技术和设备。这是一种牺牲农业以支持工业发展的方式,对农民造成了巨大的负担。

2. 政治动员与意识形态宣传:
阶级斗争的强化: 将工业化建设描绘成一场与“阶级敌人”和“资本主义复辟”的斗争,以此激发民众的热情和奉献精神。
社会主义劳动竞赛: 鼓励工人们通过超额完成生产计划、提高劳动效率来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贡献,例如斯达汉诺夫运动,将先进生产者的事迹进行广泛宣传,树立榜样。
政治激励与宣传: 通过各种宣传媒介,如报纸、广播、电影、海报等,歌颂工业化的成就,激励人们为国家建设而奋斗。

3. 引进西方技术与人才:
购买设备与专利: 苏联积极从西方国家(如美国、德国)购买先进的机器设备、技术专利和生产许可证。这为苏联提供了宝贵的工业化启动资金和技术基础。
雇佣外国专家: 苏联雇佣了大量西方工程师、技术人员和管理专家,他们带来了先进的生产经验和技术知识,帮助苏联建设工厂、培训工人。例如,在建设马格尼托哥尔斯克钢铁联合体等大型工程时,都有外国专家的参与。
学习与模仿: 苏联对西方先进的工业设计和生产流程进行了深入的学习和模仿。

4. 强制性的人力资源调配:
城市化与劳动力转移: 通过强制性措施和吸引力(尽管生活条件艰苦),大量农村人口被吸引或调配到城市工厂工作,为工业化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
劳改营(古拉格)的劳动力: 苏联也大量使用了劳改营中的囚犯劳动力来建设矿山、森林、水利工程等艰苦项目,虽然这是以极大的牺牲人权为代价的。

5. 建设大型综合性工业基地:
区域规划: 苏联在乌拉尔、西伯利亚等地区规划建设了一系列大型的工业综合体,集煤炭、钢铁、机械制造、能源等为一体,形成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例如,马格尼托哥尔斯克、库兹巴斯等地区都成为重要的工业中心。
工业企业的标准化建设: 许多工厂按照标准化的设计进行建设,提高了建设效率。

四、 主要成果与影响

在斯大林领导下的工业化运动,特别是前三个五年计划(19281942),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建立了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 苏联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迅速转变为一个拥有强大工业基础的国家,能够自主生产飞机、坦克、拖拉机、汽车等各种工业产品。
重工业实力大幅提升: 煤炭、钢铁、电力、机械制造等重工业部门获得了飞速发展,为国防建设和国家经济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军事力量的现代化: 强大的重工业是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能够支撑起庞大的军事机器的关键因素之一。
初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在很短的时间内,苏联基本完成了工业化,展现了计划经济体制在特定条件下的动员和建设能力。

五、 局限性与代价

尽管工业化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其代价是极其高昂的:

人民生活的长期困苦: 为了优先发展重工业,苏联人民长期处于物资匮乏、消费品短缺的状况,生活水平受到严重压制。
农业的落后: 农业集体化和对农业的剥削导致农业生产效率低下,长期未能满足人民的食品需求。
环境的破坏: 大规模工业建设和对资源的过度开发,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人权的牺牲: 强制劳动、政治迫害、对农民的剥削等,都伴随着对人权的严重侵犯。
计划经济的内在弊端显现: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计划经济体制的僵化、效率低下、创新不足等问题逐渐暴露,成为日后苏联经济发展的障碍。

总结来说,苏联迅速实现工业化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强大的政治意愿和集权化的计划经济体制: 提供了集中资源和快速动员的能力。
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决策: 将有限的资源集中投入到关键领域。
极高的国民经济积累率和牺牲性: 通过压低消费和剥削农业来筹集资金和资源。
对西方先进技术和人才的引进与学习: 弥补了自身的技术和管理上的不足。
政治动员和意识形态的激励: 激发了民众的奉献精神。

苏联的工业化是一个极具争议的案例,它以极快的速度改变了国家面貌,但也付出了沉重的社会和人道代价。理解苏联的工业化,需要看到其成就,更需要认识到其背后的复杂性和牺牲。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是一个前后三十年互相不能否定的问题,俄国的高速工业化起源于沙皇亚里山大三世,也就是1880年代,这段时间积累了相关的工业基础,技术科研人才,最为重要的是完整的国土开发方案和工业布局。

当然这一进程严重的损害了传统军事贵族和莫斯科金融寡头集团的利益,导致尖锐的上层政治矛盾最终引发二月革命/政变。那之后布党上台,这里有个历史性的误会,就是布党上台后赋予了“工业化”这个概念极其崇高的合法性和正义性,又消灭了工业化的主要反对者,即前面提到的军事贵族和莫斯科金融寡头集团。这样才进一步释放了遭到压制工业化进程,这个“前三十年”的积累,是苏联,或者说是斯大林时代得以腾飞的关键因素。不然换一个没有这种基础的地区和国家,把列宁全集斯大林全集打印无数份全国人民天天念诵一百遍,也不会有这种工业化成就。

苏联的电气化布局,一五二五计划,基本上都是沙俄末期的方案,后来直接被稍微修改就拿出来执行了。包括说的是不是引用了西方的技术,实际上在沙俄制作这些方案的时候,就已经考察了相关外资企业,哪个项目引入谁基本都有备案。

当然这在历史上也不是特例,日本明治维新后经济和工业改革方案主要是抄写幕臣小栗上野介忠顺的方案,乃至四十年后日俄战争胜利后,东乡平八郎称如果没有小栗上野介忠顺,那是万万打不赢这场战争的。再往后的司马辽太郎更是称呼小栗上野介忠顺为“明治之父”,当然不是说明治天皇他老爸带了绿帽子,而是说他是明治时代之父。

另外为了防止有人瞎联想,带清其实留下了不少工业基础,不过经过北洋和炮党时代基本被糟蹋的差不多了。新中国的工业基础主要来自苏联人手把手的教授。

当然苏联这段历史埋藏了导致其日后解体的隐患,即党务系统和主要继承自沙俄的技术官僚体系之间的冲突。赫鲁晓夫依靠党务体系夺权后,导致各种经济发展项目严重受到影响,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党务系统外行指挥内行然后技术官僚们开始看笑话拖后腿导致的。这种趋势在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又导致了另外一个情况,就是啥也不干,啥也不干就不存在非得谁指挥谁,即不会犯错,也没有矛盾还不挨累……


………………………………………………

贴个图,俄国一战期间炮弹生产统计数量。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苏联在建国之后能够迅速实现工业化,是一个复杂而多层面结合的产物,其中既有政治制度的优势,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苏联工业化的主要原因和过程:一、 建国初期面临的困境与工业化的必要性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俄国面临着严峻的国内外形势: 经济凋敝: 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内战的破坏,国家经.............
  • 回答
    1939年9月,波兰的陷落,并非一场简单的军事对决的终结,而是一个历史性的转折点,一个深刻改变欧洲政治版图的事件。德国以闪电战的雷霆之势席卷波兰西部,而苏联则在东西夹击的序幕中,悄然拉开了其“东方战线”的帷幕,将自身版图向西推进了一大步。波兰的悲歌与“闪电战”的恐怖自1939年9月1日德军越过波兰边.............
  • 回答
    苏联在中国建立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的提议被中国拒绝,这涉及到复杂的历史背景和地缘政治考量。而您的问题聚焦于“长波电台存在的意义”,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技术和军事问题。长波电台(LowFrequency Radio Station)之所以在特定时期(尤其是在冷战时期和苏联时期)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 回答
    苏联在1949年后对新中国进行大规模援助并帮助其建立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这是一个复杂的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既有意识形态的驱动,也有地缘政治的考量,以及对自身利益的计算。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一、 意识形态的驱动与“阵营”的巩固: 共产主义国际主义的理想: 苏联作为世界社会主义的领导者,其官.............
  • 回答
    苏联红海军在火炮巡洋舰领域,可以说是一部充满雄心、曲折和变革的历史。从革命的曙光到二战的硝烟,再到冷战的对抗,苏联的造舰思想和技术一直在不断演进。下面我们就来聊聊苏联红海军那些在役和计划中的火炮巡洋舰,力求还原一个真实而生动的画面。革命的余温与战前的积累(早期)苏联红海军的巡洋舰传统,很大程度上继承.............
  • 回答
    二战的硝烟散尽,德国被盟军瓜分占领。在苏占区,斯大林面临一个截然不同的选择:不建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而是倾注力量,于这片土地上铸造一个名为“新普鲁士人民共和国”的国度。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名称变更,它背后蕴含的是一种更深层的历史叙事与政治塑造。普鲁士,这个在德国统一过程中扮演了核心角色的国家,其历史.............
  • 回答
    尼古拉二世,一个身处时代洪流之中的个体,面临着一个几乎无法扭转的局面。历史书上的“必然”二字,并非是指他个人注定失败,而是指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导致沙皇专制覆灭、苏联建立的社会矛盾和历史趋势是如此的尖锐和普遍,以至于普通人即使拥有超凡的智慧,也很难完全阻挡历史的巨轮。然而,如果我身临其境,作为沙皇.............
  • 回答
    二战结束后,苏联在奥地利占领区的确没有建立一个纯粹的社会主义政权,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地缘政治考量、历史经验教训以及对自身实力和国际环境的判断。这并非一个简单的“不为”的问题,而是多方面因素作用下的战略选择。首先,我们需要回顾一下二战后欧洲的整体格局以及苏联在此期间的角色。苏联作为二战中反法西斯同盟的重.............
  • 回答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稍微拨开历史的迷雾,把目光投向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苏军,作为一个庞大的军事机器,它的组织建设和政治工作自然有着其独特的逻辑和实践。那么,它到底有没有像我们常说的“把党支部建在连上”呢?答案是:苏军确实把政治工作和党组织渗透到了基层单位,甚至可以说是“建在了连上”,但其具体形式和.............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也确实是很多人都会考虑到的。想把上海的机场建在上海和苏州的交界处,让两地都能更方便地共享,这个想法初听起来很有道理,而且从“最大化共享”、“区域协调发展”的角度来看,也似乎是一种更优化的选择。但实际操作中,影响机场选址的因素可就太多了,而且往往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复杂考量。咱们不.............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城市发展、行政区划和民航发展之间一些微妙的互动关系。要理解为什么苏州“一定要”有自己的机场,而西安能容忍机场设在邻市,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行政区划与城市层级: 苏州的独特性: 苏州是江苏省的副省级城市,经济体量巨大,而且是长三角地区的核心城市之一。它的经济.............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历史研究中一些非常核心的方面。新四军能在国民党严密控制的苏北建立根据地,甚至在离国民党政治中心南京如此之近的苏中打出“七战七捷”这样的硬仗,这绝非偶然,而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背后隐藏着深刻的战略、政治、军事以及民众支持的考量。首先,我们得明白当时的大背景:国共合.............
  • 回答
    .......
  • 回答
    关于“突厥是否是唯一一个在四大文明古国都建立国家的民族”,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探讨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明确“四大文明古国”以及“建立国家”的定义,并梳理突厥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活动轨迹。首先,我们来界定一下“四大文明古国”:通常我们所说的“四大文明古国”指的是:1. 古埃及文明: .............
  • 回答
    苏联从成立之初到解体,人民的生活水平经历了复杂且多变的历程,很难用一个简单的“好”或“坏”来概括。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们感受到的差异都很大。一、 列宁时期与战时共产主义(19171921):严酷的生存考验十月革命的胜利并没有立刻带来富足。紧随其后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余波和残酷的内战。.............
  • 回答
    关于苏联在几个五年计划内崛起为世界强国,以及中国建国近70年,改革开放也近40年却似乎面临不同发展路径的讨论,这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问题,涉及历史、经济、政治、社会等诸多因素。要理解其中的差异,我们需要剥开表象,深入探究背后的逻辑。首先,我们得认识到,“强国”的定义本身就不是一成不变的,其衡量标准和.............
  • 回答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光荣历程中,那些经历过战火洗礼、见证过时代变迁的老装备,虽然已不再是战场上的主力,但它们所承载的历史意义和技术价值依然不容忽视。即便在苏联解体(1991年)之后,甚至追溯到新中国成立(1949年)之前,仍有不少这样的“古董级”装备在中国军队中继续服役,默默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或者在.............
  • 回答
    关于苏联建立蒙古人民共和国后,是否有蒙古人逃到中国的问题,答案是肯定的,确实有相当一部分蒙古人出于各种原因,在蒙古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及之后,选择离开本国,前往中国。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地缘政治、社会变迁以及个人命运交织的故事。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苏联建立蒙古人民共和国”这个表述的背景。严格来说,蒙古人民.............
  • 回答
    苏联的崛起并非一朝一夕,它经历了一个剧烈的社会变革时期,而这场变革也深刻地影响了科学技术,包括数学的发展。你提到的“苏联建立后突然出现了一大批数学家”的现象,与其说是“突然”出现,不如说是在特定的历史土壤和国家战略下,数学人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培养,从而实现了井喷式的发展。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
  • 回答
    安225“巨无霸”的陨落,无疑是全球航空界一个令人痛惜的损失。这架由前苏联时期设计并建造的庞然大物,承载了太多关于人类探索极限的梦想和辉煌。如今,它在乌克兰冲突的炮火中化为灰烬,这让许多人扼腕叹息的同时,也引出了一个关键问题:俄罗斯还有没有可能重建这架举世无双的巨型运输机?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