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上海的机场为什么不建在上海和苏州交界处,让更多地区共享?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也确实是很多人都会考虑到的。想把上海的机场建在上海和苏州的交界处,让两地都能更方便地共享,这个想法初听起来很有道理,而且从“最大化共享”、“区域协调发展”的角度来看,也似乎是一种更优化的选择。但实际操作中,影响机场选址的因素可就太多了,而且往往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复杂考量。

咱们不妨一步步来捋一捋,为什么上海的机场(主要是浦东国际机场和虹桥国际机场)没有选择那个“共享”的位置,而是各自“落户”在上海境内,而且还是比较偏的位置。

1. 历史原因和早期规划的“先发优势”

首先得说,上海的机场建设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有其历史发展脉络的。

虹桥机场: 最早建成的虹桥机场,其实在当年(上世纪60年代)的选址,更多是考虑上海市区到市郊的距离、以及当时交通的便利性(虽然现在看来有点偏,但那时的“偏”和现在的“偏”概念不一样)。它更侧重于服务上海这座城市本身。
浦东机场: 浦东国际机场的建设,则是在上世纪90年代,为了应对上海经济腾飞和日益增长的航空客货运需求。当时,上海市政府已经有了一个明确的战略,就是要浦东开发开放,打造中国的经济新增长极。浦东机场的选址,很大程度上是这个战略的配套工程。它被寄予厚望,要成为国际航空枢纽,连接世界。

你可以想象一下,当年的浦东还是一片滩涂,而苏州和上海的交界处,当时可能更多的是农田、村庄,甚至是一些工业园区。那个时候,“长三角一体化”的概念还没有像现在这样深入人心,各地的发展策略也相对独立。上海有上海的野心和规划,苏州也有苏州自己的发展节奏。

2. 土地资源和环境容量的挑战

机场不是一个小工程,它需要巨大的、平坦的、不受太多自然限制的土地。

机场规模: 像浦东国际机场这样的超大型国际机场,跑道、航站楼、停机坪、货运区、维修区、配套服务区等等,占地面积是极其惊人的。需要一大块连续的、地势相对平坦且没有太多障碍物(比如高楼、山丘、水系)的土地。
净空要求: 机场周围有严格的净空限制,这是为了保障飞机起降的安全。这意味着机场附近不能有高层建筑,也不能有高大的自然障碍物。
环境容量: 机场也是噪音污染和环境影响较大的设施。在选址时,需要考虑对周边居民的影响,通常会选择人口密度相对较低的区域。

如果你去看上海和苏州的交界处,可能会发现那里虽然有空地,但未必能满足如此大规模、如此严苛的土地和环境要求。而且,如果选择边界地带,那么“属于上海”还是“属于苏州”的界限,在规划和管理上都会带来一些额外的复杂性。

3. 交通可达性和枢纽定位

机场的选址,最终还是为了服务“人”和“货”。

辐射范围: 机场的选址,需要考虑到它能够高效地服务目标客群。上海的机场,首先要服务的是上海这座超大城市及其周边的经济腹地。
陆路交通: 机场的选址,也需要考虑与城市中心的连接。无论是高铁、地铁、高速公路,都需要能够快速、便捷地将旅客和货物从城市送达机场。当时,上海发展浦东的战略,需要的是一个能“打开”上海面向世界的窗口,而这个窗口需要与上海自身的发展腹地紧密连接。
“多地共享”的实际操作: 就算建在交界处,离上海市中心远,对上海本地人来说也未必就方便了多少。对苏州人来说,如果离苏州的城市中心也远,那么这个“共享”的效果也可能大打折扣。而且,一旦建成,机场的管理权、收益分配、规划协调等等,涉及到两个行政主体,其复杂程度可想而知。

4. 区域协调发展的演变

“长三角一体化”的概念,是近些年才被高度强调的。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中,各城市更多地是根据自身的发展优势和战略来规划建设。

上海的定位: 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金融中心、航运中心、科创中心,其发展策略是立足自身,辐射周边,并在国际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建设大型国际机场,是实现这些目标的关键支撑。
苏州的定位: 苏州是重要的制造业基地、旅游城市,其发展也各有侧重。在早期,它与上海的关系更像是“紧密邻邦”,而不是一个需要“共享”基础设施的命运共同体。

随着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深入,像高铁网络、城际轨道交通、高速公路网络的完善,现在上海的机场,通过这些发达的陆路交通,也已经能够辐射到包括苏州在内的整个长三角地区。例如,从苏州坐高铁到虹桥火车站,再换乘地铁到虹桥机场,或者直接通过高速公路到浦东机场,都已是成熟的交通方式。

总结一下:

将上海的机场建在上海和苏州交界处,理论上好像能实现“共享”,但实际操作起来,会面临巨大的土地、环境、交通规划、行政管理等多方面的挑战。更重要的是,上海机场的选址,是基于上海自身的发展战略和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来考虑的。

上海机场的建设,更像是上海为了实现其“国家中心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的战略目标而做的“自我赋能”,是其核心能力的体现。
而区域协调发展,更多的是通过“互联互通”的交通网络,让各个城市都能更便捷地“触达”彼此的资源,包括上海的机场,而不是非要把基础设施“搬到”边界上去。

所以,虽然“共享”的理念很美好,但现实的规划考量,让上海的机场,更符合上海自身的需求和战略定位。而长三角一体化的深化,也让这种“间接共享”变得越来越高效和普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如果造在昆山。

  1. 噪音就不是上海人独享了,要和苏州人共享了。
  2. 征地费太贵,填海多便宜。
  3. 不征地的,要抗议噪音。
  4. 没有扩建余地。要扩建,又要对付一轮征地和噪音的抗议,还不如欺负鱼去。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