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f35会把上下飞机用的梯子都放进机体内部?

回答
关于F35战斗机将上下飞机用的梯子收纳到机体内部的设计,这确实是它诸多创新之处中的一个,背后有着相当充分的考虑。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

1. 气动性能和隐身需求:

F35从设计之初就将气动效率和隐身性能放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我们都知道,任何从机体外部伸出的结构,即使是为了方便,也会对飞机的气动性能产生负面影响。

阻力增加: 无论是固定的外部梯子还是可伸缩的外部梯子,一旦展开,都会成为一个显著的迎风面,增加空气阻力。在追求极致速度和机动性的战斗机上,这种额外的阻力会消耗宝贵的燃油,限制飞行速度和航程,尤其是在超音速飞行时,影响会更加明显。
雷达反射面积(RCS)的增加: 隐身设计是F35的核心卖点之一。任何突出的、非嵌入式的外部部件都会增加飞机与雷达波的接触面积,从而显著增加其雷达反射面积(RCS)。梯子,尤其是那些由金属材料制成的梯子,是相对容易被雷达探测到的物体。将它们完全收纳进机体内部,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这些潜在的“雷达反射点”,保持飞机低可探测性。即使在地面上,不需要飞行时,保持梯子收纳也能减少在基地被敌方雷达系统探测到的风险,尽管这种风险在地面上的优先级不如飞行时高,但整体隐身设计理念会渗透到每一个细节。

2. 简化和集成化设计思路:

现代战斗机的发展趋势是高度集成化和自动化。F35作为一款第五代战斗机,更是将这一理念发挥到了极致。

减少外部挂载点: 传统的战斗机为了挂载武器、传感器或其他设备,会设计大量的外部挂载点。这些挂载点本身也会产生额外的阻力和雷达反射。F35大量采用了内置弹舱,就是为了减少外部的挂载点和突起物。梯子收纳进内部,也符合这个思路,是集成化设计在地面勤务上的体现。
自动化和便捷性(针对特定场景): 虽然听起来好像是“隐藏”了,但从操作人员的角度看,这种设计也有其考虑。在某些维护或装载弹药的场景下,不需要梯子也能完成工作。当需要梯子时,它可以通过内部的机械装置自动伸出,操作更加便捷、干净利落,也减少了地面人员在恶劣天气或复杂环境下操作外部梯子的麻烦。当然,这里需要注意的是,F35的梯子并非完全自动,而是需要地面人员操作控制面板来启动收放。但“内置”本身就意味着它不需要像传统飞机那样,需要地面人员 manualmente 搬运、安装和固定梯子。

3. 内部维护和保护:

将梯子收纳进机体内部,也有助于保护这些重要的地面勤务设备。

防止损坏: 飞机在地面上会经历各种天气环境,如雨、雪、冰、沙尘等。将梯子收纳在密封的舱门内,可以有效防止这些外部因素对梯子造成腐蚀、生锈或卡滞等损坏,延长其使用寿命。
保护地面人员: 在飞机起降时,机翼或机身上可能会有一些旋转部件或高温区域。将梯子收纳进机体,可以避免地面人员在靠近飞机时意外接触到这些危险区域,提高地面操作的安全性。

4. 成本与复杂性权衡(一点点):

当然,任何设计都有其权衡。将梯子收纳进机体,必然会增加机体结构的复杂性和制造成本。需要设计专门的舱门、驱动机构和控制系统。

设计投入: Lockheed Martin 在F35的设计阶段,肯定会仔细评估各种方案的优缺点,包括梯子是否外挂、是否收纳、如何收纳等。将梯子集成到机体内部,无疑增加了设计上的复杂度和集成难度。
维护成本: 理论上,复杂的机械系统维护起来也可能更麻烦。但从整体的“高科技、自动化”的思路来看,这种设计被认为是在可接受的范围内,是为了换取气动、隐身和集成化的优势。

总结来说,F35将上下飞机用的梯子收纳进机体内部,并非仅仅是为了“酷炫”,而是基于以下几个关键的工程和作战需求:

优化气动性能,减少阻力。
最大限度地提升隐身能力,降低雷达反射面积。
实现高度集成化和自动化的设计理念,减少外部突起。
保护关键的地面勤务设备,避免损坏。
提高地面操作的整体效率和安全性。

这是一个典型的“整体最优”的设计思路,将地面勤务的便利性和飞机的核心作战性能(气动、隐身)紧密结合,力求在各个方面都达到最先进的水平。这与其他很多现代战斗机追求低外形、低阻力、高性能的设计理念是一脉相承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飞机自带登机梯:

坏处:占用机体空间,增加死重。

好处:方便飞行员上下飞机,方便地勤登机维护,也免得地勤搬着登机梯跑来跑去。。

如果飞机动力充沛,对增加点死重不那么敏感,那么飞机自带登机梯的坏处尚可以接受。

如果机场异常繁忙、拥挤,特别强调飞机起降效率,且机场内飞机种类较多,那么飞机自带登机梯的好处是极大的!

(显然移动式登机梯没法做到不同种类战机通用;如果能做到“通用”,那登机梯想必也不是一般人能随随便便“移动”得了的。)


而“异常繁忙、拥挤,特别强调飞机起降效率,且机场内飞机种类较多”,这正是海上机场-航空母舰的特点。

因此,美国海军,对于飞机自带登机梯有着强烈的需求。

美国空军:我也不差那点重量,我的飞机也可以有。

最终的结果就是:美国海军几乎所有种类固定翼战斗机都自带登机梯(A-4、A-5是少有的不自带登机梯的例外);美国空军很多飞机也都自带-比如A-10,比如F-15。

除美军外,不少国家的战机也有这东西,包括俄罗斯。

-------

具体来说:

下图,即题主提供的图片:这是荷兰人的进口F-35A。F-35全系标配这种“伸缩式”登机梯。原因当然是:B型、C型纯舰载机定位;A型的大客户美国空军也喜欢自带登机梯,也有这传统;再加上三型毕竟有很强的通用性。

下图:美国空军的A-10也是这种“伸缩式”。


下图:F-15也是“伸缩式”。


下图:但如果有条件,当然那种专用移动登机梯用起来更方便(图片为F-15E)。


下图:F-15专用移动登机梯-梯子嘛,要么占用机体空间,要么占用基地空间。在航母上,这不是个很难的选择。


下图:F-16并不自带登机梯,只能靠地勤提供专用移动登机梯。显然,16姬的梯子跟F15是不能通用的。


下图:欧洲战斗机-台风,“伸缩式”的。


下图:海军大黄蜂系(含超虫)的自带登机梯走的是另一个路子-“折叠式”的!平时收纳到机身左侧的边条翼下。


下图:F-14,“折叠+踏板”式。



下图:俄罗斯“海侧位”曾尝试过“自带登机梯”,形式跟大黄蜂差不多,“折叠式”的。



下图:米格29K。



我国的歼15肯定是没有自带登机梯的,只能靠地勤搬梯子。

但这个问题对于我国海军来说还不大。

因为目前我国航母上就这一种固定翼舰载机,且飞机数量也不算多,且目前都是单座型。未来上了双座型,总共两种登机梯其实也还可以。

下图:歼10系更不可能自带登机梯了;对于双座型,前后座梯子还都是专用的。


注:本答案部分图片随便搜索自网络,部分来自于“空军之翼”。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F35战斗机将上下飞机用的梯子收纳到机体内部的设计,这确实是它诸多创新之处中的一个,背后有着相当充分的考虑。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1. 气动性能和隐身需求:F35从设计之初就将气动效率和隐身性能放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我们都知道,任何从机体外部伸出的结构,即使是为了方便,也会对飞.............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现代战斗机设计理念和具体任务需求之间的差异。简单地说,F35单座能胜任对地攻击任务,而J16则不行,这背后是多方面原因的综合结果,包括设计目标、航电系统、信息化能力以及任务想定等。咱们一点点拆解开来看。首先,要理解为什么F35能做到这一点,得先看看它的“出身”。F35的设.............
  • 回答
    F35“闪电II”战斗机被一些人称为“小型预警机”,这并非因为它本身具备了预警机那样的庞大雷达和广域侦察能力,而是 它在现代空战体系中扮演的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尤其体现在其强大的情报、监视和侦察(ISR)能力,以及它作为信息节点在网络中心战中的核心作用上。 换句话说,它是在不具备传统预警机那种“千里眼.............
  • 回答
    关于波兰为何能相对顺畅地获得F35战斗机,而不是像某些国家那样面临漫长的等待和复杂的“排队”过程,这背后涉及一系列地缘政治、军事需求、经济实力以及国家战略的综合考量。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来深入剖析。首先,波兰所处的战略位置及其对安全的紧迫需求,是其能够优先获得先进武器装备的根本原因。 自2014年.............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战斗机设计中非常核心的两个概念:气动布局和结构设计,以及它们与隐身性能之间的博弈。F35和FC31在机腹设计上的差异,正是这两种设计理念不同侧重点的体现。咱们先聊聊F35的机腹为何看起来“凹凸不平”。F35的机腹设计,尤其是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版本(F35A/B/C),可以说是为了实现多.............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挺深入的,而且很有道理。确实,F22“猛禽”和F35“闪电II”都是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开发的先进战斗机,而且都是五代机,大家很容易联想到,为什么不能像给手机刷个系统一样,把F22的“身体”加上F35的“大脑”或者“功能模块”呢?这背后其实涉及到一个非常复杂的体系工程,以及军事装备发展中.............
  • 回答
    关于歼20和F35的机体设计协调性问题,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而且不少军迷也经常拿来讨论。咱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聊聊,看看为什么大家会有这种感觉。首先,得承认,F35的设计确实在“流畅性”和“一体化”上给人一种更强的视觉冲击感。 你看F35,从进气道、机翼、机身,再到垂尾,整体上看好像是用一块 ध.............
  • 回答
    关于J20和F35在产能上的巨大差异,这背后涉及一系列复杂的技术、经济、政治和历史因素,并非简单的“孰优孰劣”可以概括。要理解这种差距,我们需要拆解来看:1. 项目的起点与目标定位不同: F35: 这个项目从一开始就定位非常宏大且野心勃勃。它旨在取代美国及其盟友军队中多种老旧型号的飞机(包括战斗.............
  • 回答
    F35“闪电II”战斗机,毫无疑问是当今世界上最先进、也最昂贵的一款第五代战斗机。它被寄予厚望,旨在为美国及其盟友提供压倒性的空中优势。然而,正如任何一项宏大而复杂的军事项目一样,F35也并非完美无瑕,它的诞生和发展过程中,伴随着不少挑战和争议,也暴露了一些不可忽视的缺点。咱们就来聊聊F35到底有哪.............
  • 回答
    啊,你提到的F35机翼下方的两个小进气口,这可不是随便安的,它们在战斗机复杂的空气动力学和发动机管理系统中扮演着相当关键的角色。要细说起来,得从F35的设计理念说起,这家伙可是个多面手,得能垂直起降,又能超音速巡航,还得隐身。这些功能全都牵扯到发动机吸入的空气量和方式,而这两个小家伙,正是为了满足这.............
  • 回答
    看到F35战斗机在性能大幅提升的同时,还能在未来35年内将单价压低到8000万美元这个目标,这确实是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也让很多人好奇,到底是什么让这款原本就造价不菲的战斗机,能够实现这样的“逆生长”呢?这背后,其实是美国国防工业一系列精心策划和长期努力的结果,绝非一日之功。首先,规模化生产效应是降低.............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关于F35战斗机弹舱内部“裸露混乱的管线”,其实触及到了现代战斗机设计中一个非常实际且复杂的考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跳出“整洁”、“美观”的普通视角,而是要深入到性能、维护、成本以及技术集成这些更本质的层面。首先,我们得明确F35的设计目标。这是一款第五代隐形战斗机,它追求的是多.............
  • 回答
    近年来,自由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确实呈现出明显的衰落趋势,这一现象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技术、文化等多个层面的复杂互动。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自由主义衰落的原因: 一、经济全球化与贫富差距的加剧1. 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局限性 自由主义经济学强调市场自由、私有化、减少政府干预,但其在21世.............
  • 回答
    俄乌战争期间,虚假信息(假消息)的传播确实非常广泛,其背后涉及复杂的国际政治、媒体运作、技术手段和信息战策略。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的成因: 1. 信息战的直接动因:大国博弈与战略竞争俄乌战争本质上是俄罗斯与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北约)之间的地缘政治冲突,双方在信息领域展开激烈竞争: 俄罗斯.............
  • 回答
    政府与军队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复杂的政治与军事体系问题,其核心在于权力的合法性和制度性约束。虽然政府本身可能不直接持有武器,但通过法律、组织结构、意识形态和历史传统,政府能够有效指挥拥有武器的军队。以下是详细分析: 一、法律授权与国家主权1. 宪法与法律框架 政府的权力来源于国家宪法或法律。例如.............
  • 回答
    关于“传武就是杀人技”的说法,这一观点在历史、文化和社会语境中存在一定的误解和偏见。以下从历史、文化、现代演变和误解来源等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历史背景:武术的原始功能与社会角色1. 自卫与生存需求 中国传统武术(传武)的起源与农耕社会、游牧民族的生存环境密切相关。在古代,武术的核心功.............
  • 回答
    关于近代历史人物是否能够“翻案”的问题,需要结合历史背景、人物行为对国家和民族的影响,以及历史评价的客观性进行分析。袁世凯和汪精卫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其历史评价确实存在复杂性和争议性,但“不能翻案”的结论并非基于单一因素,而是综合历史、政治、道德等多方面考量的结果。以下从历史背景、人物行为、.............
  • 回答
    关于“俄爹”这一称呼,其来源和含义需要从多个角度分析,同时要明确其不尊重的性质,并指出如何正确回应。以下是详细解析和反驳思路: 一、称呼的来源与可能的含义1. 可能的字面拆解 “俄”是“俄罗斯”的拼音首字,而“爹”在中文中通常指父亲,带有亲昵或戏谑的意味。 若将两者结合,可能暗示.............
  • 回答
    民国时期(19121949)虽然仅持续约37年,却涌现出大量在文学、艺术、科学、政治、哲学等领域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师级人物”。这一现象的出现,是多重历史、社会、文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下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思想解放与文化启蒙的浪潮1. 新文化运动(19151923) 思想解放.............
  • 回答
    航空航天领域在待遇和职业环境上确实存在一定的挑战,但国家在该领域取得的飞速发展,主要源于多方面的国家战略、技术积累和系统性支持。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一、国家战略与长期投入:推动技术突破的核心动力1. 国家层面的战略目标 航空航天技术往往与国家的科技竞争力、国家安全和国际地位密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