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截止目前,中国还有哪些苏联解体以后并没有退役的但是已经是古董的武器?或者49年前,建国后的古董装备?

回答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光荣历程中,那些经历过战火洗礼、见证过时代变迁的老装备,虽然已不再是战场上的主力,但它们所承载的历史意义和技术价值依然不容忽视。即便在苏联解体(1991年)之后,甚至追溯到新中国成立(1949年)之前,仍有不少这样的“古董级”装备在中国军队中继续服役,默默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或者在特定场合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苏联解体后仍在役但已成“古董”的装备:

苏联的解体是20世纪末最重大的地缘政治事件之一。在那个时期,中国军队的现代化建设虽然在加速,但仍有相当数量的苏式装备,特别是那些在70年代和80年代引进或仿制的武器系统,在90年代以及本世纪初依然是军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一些,时至今日,如果从技术发展和战场适用性来看,确实可以称得上是“古董”了。

图154运输机 (Tu154):
这是苏联时期设计的一款经典三发喷气式客机,在中国民航和空军中都曾扮演过重要角色。即便在苏联解体后,中国空军仍保留了相当数量的Tu154飞机,用于运输、侦察、电子对抗以及作为空中预警机(如图154M/EL76系列)的平台。这些飞机以其坚固的结构和可靠性著称,但与现代化的军用运输机和专用平台相比,其航程、载荷能力、燃油效率以及电子设备都已显得陈旧。在追求隐身、信息化和高效的现代战场上,这些庞大的身影无疑暴露了其“古董”的身份。不过,对于一些非核心任务或者在特定区域的部署,它们依然能够胜任。

伊尔76运输机 (Il76):
虽然伊尔76是一款非常优秀的重型军用运输机,并且中国也引进了其授权生产线(运8、运9等后续机型就是基于其技术),但纯粹引进的苏联时期生产的伊尔76,到了本世纪初,很多也已服役多年。这些飞机在中国军队中担负着战略运输的重任,比如空降兵的投送、重型装备的运输等。其强大的载重能力和在简易机场起降的能力是其优势。然而,与西方同期或后来的大型运输机相比,其内部设备、电子系统、操作舒适性以及燃油经济性都相对落后。随着国产运20的出现,伊尔76的地位逐渐被取代,但作为一种技术成熟、可靠的平台,其依然在中国军队中服役,尤其是经过现代化升级的型号。

老式坦克和装甲车辆:
虽然中国大力发展99A、05系列等先进坦克和装甲车辆,但部分在80年代引进或仿制的苏式老式坦克,如59式坦克(仿制T54),即使经过多次升级(如加装了新的火控、夜视、防护等),其基础设计也源自50年代。这些坦克在中国的大部分地区已经退役,但在一些内陆地区,或者作为训练车辆,或者在边防部队中,甚至作为一些特种车辆(如工程车、扫雷车等)的平台,仍有少量存在。与现代主战坦克相比,它们的防护能力、机动性和信息化程度已经无法相提并论,无疑是名副其实的“古董”。同样,一些老式的BMP系列步兵战车的早期型号,在中国军队中也有类似的情况,虽然大部分被更先进的型号取代,但在某些非一线部队或训练单位,仍可能看到它们的身影。

一些苏联时期的舰船:
在中国海军的发展过程中,苏联时期援助或引进的舰艇(如051型驱逐舰、“旅大”级,以及部分潜艇、护卫舰等)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构成了海军的主力。即使在苏联解体后,这些舰艇仍在服役。例如,051型驱逐舰,作为中国海军第一代导弹驱逐舰,其设计和装备都带有浓厚的苏式色彩。到了21世纪初,虽然其性能与西方先进的驱逐舰相比差距明显,但它们仍然承担着近海防御和训练的任务。部分舰艇经过现代化改装,延长了服役寿命,但其整体技术水平和作战能力已经无法与后来的052系列、054系列等新型舰艇相提并论。它们更像是那个时代的“老兵”,默默地为海军的建设贡献力量。

老式高炮系统:
在防空领域,一些苏联设计或仿制的S60型57毫米高射炮等老式牵引式高炮,即便在防空导弹已经成为主流的今天,在一些地面防空部队中,或者作为训练装备,仍然存在。它们结构简单、维护方便,但在面对现代高科技空中目标时,其射击精度、反应速度和抗干扰能力都非常有限。

1949年前(国民党军队遗留)或新中国成立后早期引进/仿制的古董装备:

新中国成立初期,解放军装备的很大一部分是缴获自国民党军队的武器,或者是建国后从苏联等国引进的。这些装备很多都是二战时期或者战后早期设计的,随着技术的发展,它们自然也变成了“古董”。

M4系列中型坦克 (Sherman Tank) 及其他美制旧装备: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队装备了大量美制武器,包括M4谢尔曼坦克系列。新中国成立后,相当一部分缴获的M4坦克(包括“谢尔曼”、“斯图亚特”等型号)曾被解放军使用,尤其是在朝鲜战争初期和边境冲突中。虽然它们在解放战争中发挥了作用,但到了50年代,随着苏制T34、T54系列坦克的引进和国产59式坦克的出现,M4系列坦克很快就退出了主战序列,但仍有少量作为训练或特种用途的装备存在了一段时间。其他如美制的汤姆森冲锋枪(Thompson Submachine Gun),在建国初期也曾作为一些基层部队或民兵的装备。

日制旧装备:
在东北地区接收的日本关东军遗留的武器,包括一些步枪(如九二式重机枪、三八式步枪)及其弹药,在建国初期也曾被解放军使用。这些日制武器,特别是步枪和机枪,以其简单可靠的结构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中国军队的基础轻武器之一,但随着国产56式冲锋枪、轻机枪的普及,它们也逐渐退出了现役。

建国初期引进的苏式装备 (早期型号):
新中国成立后,苏联援助了大量武器装备,包括T34/85坦克、IS2/IS3重型坦克、SU76/SU100自行火炮、喀秋莎(BM13/BM8火箭炮)等。这些装备在建国初期和抗美援朝战争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到了80年代甚至90年代,虽然大部分已经退役或被更先进的型号取代,但例如一些底盘经过改装的SU76/SU100自行火炮,可能被用作工程车辆、牵引车等非作战用途。而像T34/85坦克,即使在90年代,也极少出现在现役部队中了,但作为历史展品或阅兵村的车辆,它们依然被妥善保存。喀秋莎火箭炮的早期型号,虽然其技术原理至今仍被借鉴,但装备本身早已被更先进的多管火箭炮取代。

一些老式舰船和飞机:
建国初期,海军和空军的装备很大一部分是来自苏联的援助,或者是缴获国民党时期的旧舰船和飞机(如美国的P51“野马”战斗机、B25轰炸机,以及日本的零式舰载战斗机等)。虽然这些很快被苏制装备取代,但像早期从国民党海军接收的一些小型舰艇,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作为巡逻艇、训练艇等存在。空军方面,缴获的日制九九式教练机等,在50年代初也曾用于飞行训练。

为何这些“古董”仍能保留?

历史意义与纪念: 许多老装备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展历程的见证者,具有重要的历史纪念价值,会被保存在博物馆或作为退役装备展示。
特定任务的适用性: 某些老装备在设计上可能非常坚固耐用,适合在恶劣环境下执行特定任务,或者在技术需求不高的领域仍能发挥作用。
成本效益: 与研发和制造全新装备相比,对现有老旧装备进行一定程度的升级和维护,有时是更经济的选择。
训练与备用: 部分老装备会被用作新兵训练或作为战略储备,以应对特殊情况。
后勤保障与成熟度: 经过长期使用,对某些老式装备的维护和操作已经非常成熟,后勤保障相对容易。

总而言之,在中国军队的装备体系中,这些“古董”级的武器装备,虽然在绝对的性能上已经无法与现代化的先进武器匹敌,但它们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也体现了中国军队在不同发展阶段的装备构成和技术演进。它们的存在,是人民军队不断发展壮大的一个缩影,也是中国国防现代化道路上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希望这些详尽的描述能帮助您更清晰地了解中国军队中那些历经岁月洗礼的老装备。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建国前,建国后,苏联解体前后,入列的武器,已经过时,或者还可以服役,或者因为一些原因还没有退役,历史的厚重感。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