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苏联建国以后各个时期人民的实际生活水平如何?

回答
苏联从成立之初到解体,人民的生活水平经历了复杂且多变的历程,很难用一个简单的“好”或“坏”来概括。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们感受到的差异都很大。

一、 列宁时期与战时共产主义(19171921):严酷的生存考验

十月革命的胜利并没有立刻带来富足。紧随其后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余波和残酷的内战。这段时期,苏联人民的生活可以用“艰辛”和“匮乏”来形容。

粮食短缺与配给制: 生产遭到破坏,征粮政策极大地打击了农民的积极性。城市居民普遍面临严重的粮食短缺,普遍实行定量配给制,而且额度极低,许多人只能勉强维持生存。粥、黑面包是常见的主食。
通货膨胀与物价飞涨: 为了支撑战争,政府大量印发钞票,导致严重的通货膨胀。虽然有配给制,但黑市交易猖獗,物价飞涨得令人咋舌。用钱币来衡量购买力几乎失去意义,实物交换反而成为一种补充。
卫生条件与疾病: 战争、饥荒和贫困导致卫生条件极差。霍乱、伤寒等传染病肆虐,医疗资源严重不足,死亡率居高不下。
住房问题: 城市人口爆炸,但住房建设停滞,许多人居住在拥挤、简陋的条件中,甚至露宿街头。
文化与教育: 在物质极端匮乏的情况下,列宁政府也高度重视文化和教育。识字率的提高和扫盲运动是这一时期的亮点,尽管物质条件艰苦,但人们对知识的渴求依然强烈。

二、 新经济政策时期(19211928):短暂的喘息与复苏

列宁认识到战时共产主义的不可持续性,推行了新经济政策(NEP)。这为苏联人民带来了希望和改善。

农业生产恢复: 用固定的粮食税取代了余粮征集制,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产量显著回升,粮食短缺问题得到缓解。
市场经济的引入: 允许私人经营和贸易,小规模的私营工商业得以发展,商品供应逐渐丰富。城市里的集市又开始热闹起来,人们的购物选择增多。
生活水平的提升: 随着商品供应的增加和物价的相对稳定,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许多人能够吃饱饭,购买到一些日用品。城市生活也开始恢复一些活力。
社会分化: 新经济政策也带来了一定的社会分化,出现了“富农”和一批相对富裕的商人,这在一些人眼中是值得担忧的,也为后来的政策转变埋下了伏笔。

三、 斯大林时期(19281953):工业化与集体化的代价

斯大林时代以快速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为主要标志,这是苏联综合国力大幅提升的时期,但也是普通人民承受巨大牺牲的时期。

重工业优先与轻工业滞后: 为了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斯大林将大量资源投入到重工业和军事工业。这使得电力、钢铁、机械制造等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苏联迅速成为一个工业强国。然而,与此相对的是,轻工业和消费品生产严重不足。
农业集体化的冲击: 强制性的农业集体化消灭了私人农场,推行集体农庄制度。虽然客观上提高了农业的组织化程度,但在此过程中对富农的打击、对农民土地和牲畜的剥夺,以及集体农庄初期运作的混乱,导致了农业生产的短期大幅下降,甚至引发了局部饥荒(如乌克兰大饥荒)。
计划经济下的供应: 城市居民主要依靠国家计划供应。虽然有固定工资,但消费品种类少、质量不高是普遍现象。排队购买商品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例如,购买一台电视、一台冰箱对普通家庭来说是非常奢侈的事情。
住房建设的缓慢: 尽管进行了大量的工业建筑和城市建设,但居民住房建设相对滞后。很多人挤住在集体宿舍或公寓里,面积狭小,设施简陋。
劳动竞赛与高压政治: 斯大林时期推行劳动竞赛,鼓励工人超额完成生产任务,以“社会主义劳动模范”作为激励。但同时,政治清洗、劳改营(古拉格)的存在,使得人们生活在恐惧和不确定性中,工作中的压力也非常大。
二战的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苏联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人民生活水平再次急剧下降。战后,国家又投入巨额资金进行重建和恢复,再次挤压了消费品生产。

四、 赫鲁晓夫时期(19531964):解冻与期望

赫鲁晓夫上台后,推行了“非斯大林化”,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人民的生活。

改善民生政策的启动: 开始重视轻工业和消费品生产,增加商品的供应种类和数量。人们开始能买到更多的衣服、鞋子、家电等。
住房建设的加速: 推行了大规模的居民住房建设,建造了大量经济型、标准化的高楼(被称为“赫鲁晓夫楼”)。虽然质量和舒适度不高,但解决了数百万人的住房困难,让许多人第一次拥有了独立的单元。
农业改革的尝试: 赫鲁晓夫尝试进行农业改革,如“处女地运动”,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失误和浪费。粮食产量有所增长,但整体供应依然偏紧。
放松政治气氛: 相对缓和了政治高压,人们的言论和思想也获得了一定的自由空间,但仍然受到严格的限制。
太空竞赛的消耗: 与美国的太空竞赛消耗了大量国家资源,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民生改善的速度。

五、 勃列日涅夫时期(19641982):稳定与停滞

勃列日涅夫时期被认为是苏联发展的“黄金时代”,但也暗藏着停滞的种子。

物质生活相对稳定和改善: 消费品供应继续增加,商品种类也比以前丰富。人民的购买力有所提高,能够购买更多耐用品,如冰箱、洗衣机、电视机等。一些人甚至能够购买到私家车(虽然价格昂贵且购买不易)。
平均主义的倾向: 国家推行相对平均的工资制度,虽然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底层人民的生活,但也削弱了高技能人才的积极性。贫富差距相对较小。
商品短缺依然存在: 尽管情况有所改善,但计划经济的固有缺陷依然导致某些商品(如高质量的肉类、水果、进口商品)经常性短缺,需要排队或通过特殊渠道购买。
社会福利的保障: 苏联公民享有免费医疗、免费教育、低廉的住房租金、充足的养老金等福利。虽然医疗水平和教育质量存在参差不齐,但基本保障是存在的。
“停滞时代”的开始: 经济增长开始放缓,技术创新不足,官僚主义盛行。虽然人民生活水平还在缓慢提高,但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在逐渐拉大。人们开始感到生活缺少活力和希望,不满情绪开始滋生。

六、 戈尔巴乔夫时期(19851991):改革的阵痛与崩溃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试图通过“改革”和“公开性”来解决苏联经济和社会问题,但事与愿违,反而加速了苏联的解体。

经济改革的混乱: “加速发展战略”并未奏效,反而导致经济混乱加剧。商品短缺现象更加严重,通货膨胀失控,黑市交易猖獗。许多商店货架空空如也。
价格上涨与生活水平下降: 一些商品价格开始上涨,实际购买力下降,人民的生活水平出现明显滑坡。人们的日常生计面临更多困难。
社会矛盾激化: 经济困难、政治改革带来的不确定性,加上民族矛盾的凸显,使得社会动荡加剧。人民对政府的信任度下降。
对西方商品的向往: 随着“公开性”政策的推进,西方国家的生活水平和商品种类展现在苏联人民面前,与本国情况形成鲜明对比,进一步加剧了人们的不满。

总结:

总的来说,苏联建国后人民的生活水平并非一成不变,而是经历了从极度艰辛到有所改善,再到停滞甚至倒退的过程。

早期(列宁时期): 严酷的生存斗争,物质匮乏是常态。
新经济政策: 短暂的相对繁荣,生活有所恢复。
斯大林时期: 通过牺牲人民的物质利益实现了工业化,但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生活水平的提高非常缓慢,甚至在某些时期出现倒退。
赫鲁晓夫时期: 民生政策的倾斜,住房和消费品供应得到改善,人民生活出现明显起色。
勃列日涅夫时期: 生活相对稳定,福利保障较好,但经济停滞的阴影开始显现,与西方的差距在扩大。
戈尔巴乔夫时期: 改革未能解决问题,反而导致经济崩溃和物资短缺加剧,人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最终导致国家解体。

理解苏联时期人民的生活,需要看到其复杂性:一方面,国家在重工业和军事工业上的巨大成就,以及一套相对完善的社会福利体系;另一方面,消费品生产的长期滞后、经济结构的失衡、计划经济的僵化以及政治高压,都制约了人民生活水平的真正提高,并最终导致了难以弥合的社会裂痕。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勃时代苏修,除了没有互联网之外,普通市民因为胡说八道被拉去劳改的可能性不可能高于美式医疗讼棍狩猎,日常饮食居住大概不会小于2020年中原的平均线。

苏联人关注的生活质量,大概是,毕业自同一所大学的黑枪,邓囧,咪萌,都是“知识分子”。

咪萌嘴甜活好会来事,毕业没几年就火箭至上,屋里勋章像挂鞭炮一样,从饮食到疗养,无微不至,俨然是位幸福的精致小资女子。

邓囧文笔优秀,办事能力棒,身段柔软,但是脑袋太方,形象不好,拉出去丢人,所以只能在基层一生为薪。

黑枪因为总怼人,怼老师,怼校长,学习时记录上留了阴影,被包分配到和目不识丁的白鸦一起到西伯利亚挖煤。某日咪萌路过时,黑枪学曹哲和大象公会阴阳怪气了两句苏联笑话,被咪萌的秘书知道了,档案彻底漆黑,996义务劳动就没停过。

而且,我们都没有什么选择的权力……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苏联从成立之初到解体,人民的生活水平经历了复杂且多变的历程,很难用一个简单的“好”或“坏”来概括。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们感受到的差异都很大。一、 列宁时期与战时共产主义(19171921):严酷的生存考验十月革命的胜利并没有立刻带来富足。紧随其后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余波和残酷的内战。.............
  • 回答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光荣历程中,那些经历过战火洗礼、见证过时代变迁的老装备,虽然已不再是战场上的主力,但它们所承载的历史意义和技术价值依然不容忽视。即便在苏联解体(1991年)之后,甚至追溯到新中国成立(1949年)之前,仍有不少这样的“古董级”装备在中国军队中继续服役,默默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或者在.............
  • 回答
    大连日式风情街的最终收场方式,以及对苏州、广东、无锡等地已建立风情街的影响,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变数的问题。由于风情街的命运受多种因素影响,目前无法给出确切的预测。但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并推测可能出现的几种收场方式及连锁反应。一、 大连日式风情街可能出现的收场方式及原因分析:首先需要明确,大连.............
  • 回答
    苏联在建国之后能够迅速实现工业化,是一个复杂而多层面结合的产物,其中既有政治制度的优势,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苏联工业化的主要原因和过程:一、 建国初期面临的困境与工业化的必要性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俄国面临着严峻的国内外形势: 经济凋敝: 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内战的破坏,国家经.............
  • 回答
    关于苏联在几个五年计划内崛起为世界强国,以及中国建国近70年,改革开放也近40年却似乎面临不同发展路径的讨论,这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问题,涉及历史、经济、政治、社会等诸多因素。要理解其中的差异,我们需要剥开表象,深入探究背后的逻辑。首先,我们得认识到,“强国”的定义本身就不是一成不变的,其衡量标准和.............
  • 回答
    关于苏联建立蒙古人民共和国后,是否有蒙古人逃到中国的问题,答案是肯定的,确实有相当一部分蒙古人出于各种原因,在蒙古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及之后,选择离开本国,前往中国。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地缘政治、社会变迁以及个人命运交织的故事。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苏联建立蒙古人民共和国”这个表述的背景。严格来说,蒙古人民.............
  • 回答
    苏联的崛起并非一朝一夕,它经历了一个剧烈的社会变革时期,而这场变革也深刻地影响了科学技术,包括数学的发展。你提到的“苏联建立后突然出现了一大批数学家”的现象,与其说是“突然”出现,不如说是在特定的历史土壤和国家战略下,数学人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培养,从而实现了井喷式的发展。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
  • 回答
    安225“巨无霸”的陨落,无疑是全球航空界一个令人痛惜的损失。这架由前苏联时期设计并建造的庞然大物,承载了太多关于人类探索极限的梦想和辉煌。如今,它在乌克兰冲突的炮火中化为灰烬,这让许多人扼腕叹息的同时,也引出了一个关键问题:俄罗斯还有没有可能重建这架举世无双的巨型运输机?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剖.............
  • 回答
    尼古拉二世,一个身处时代洪流之中的个体,面临着一个几乎无法扭转的局面。历史书上的“必然”二字,并非是指他个人注定失败,而是指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导致沙皇专制覆灭、苏联建立的社会矛盾和历史趋势是如此的尖锐和普遍,以至于普通人即使拥有超凡的智慧,也很难完全阻挡历史的巨轮。然而,如果我身临其境,作为沙皇.............
  • 回答
    要理解俄罗斯民族为何能够建立苏联,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归结为某个民族的“天然能力”。苏联的诞生是一个极其复杂、多层面交织的历史过程,其中俄罗斯民族扮演了核心角色,但并非是孤立的、排他性的力量。这是一个由历史机缘、政治需求、意识形态驱动以及特定社会经济条件下催生的产物。首先,我们需要回顾一下俄罗斯民族自.............
  • 回答
    1949年毛泽东没有听从苏联的建议与国民党划江而治,而是坚持将革命进行到底,这一决策对中国乃至世界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要详细理解这一历史性的选择,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当时的历史背景、毛泽东的战略思想、苏联的考量以及国内的实际情况等。一、 当时复杂的国际国内背景 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之.............
  • 回答
    关于乌克兰人对苏联的反感,以及他们在这其中的历史角色,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话题。你的观察很敏锐——乌克兰人在苏联的建立和发展中确实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这使得他们对苏联的复杂情感更具深度,也并非简单的“精神分裂”。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挖掘乌克兰历史和民族认同形成的关键时期。为什么乌克兰人如此反.............
  • 回答
    中苏友谊的破裂,以及与苏联和东欧国家之间关系的根本差异,是一个复杂而多层面的历史事件。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两国在那段特殊时期所处的内外环境、各自的意识形态考量、地缘政治利益以及领导人之间的互动。首先,我们要明白一个核心前提:中国和苏联尽管同为共产主义阵营的领导者,但其历史经历、文化背景、国.............
  • 回答
    北京的城市发展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历史,其中新中国成立后的城建思路更是对这座城市现状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在这一历史节点上,苏联专家提出的城建方案和梁思成先生提出的“梁陈方案”之间,究竟哪一个更符合北京的实际情况,成为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回到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新中国成立之初,.............
  • 回答
    苏联在中国建立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的提议被中国拒绝,这涉及到复杂的历史背景和地缘政治考量。而您的问题聚焦于“长波电台存在的意义”,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技术和军事问题。长波电台(LowFrequency Radio Station)之所以在特定时期(尤其是在冷战时期和苏联时期)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 回答
    苏联之所以能帮助中国建立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而自身轻工业却发展不起来,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历史背景、国家战略、经济体制、资源分配以及国际环境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 苏联帮助中国建立相对完整工业体系的原因: 1. 意识形态和政治考量: 巩固社会主义阵营: 建国初期,中国.............
  • 回答
    苏联的“苏联”级战列舰,这是一个让无数军迷魂牵梦绕、又充满遗憾的名字。它的命运,如同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一样,充满了跌宕起伏的传奇色彩。那么,它究竟是否建成?它的战斗力又会如何?让我们一起拨开历史的迷雾,深入探究一番。从蓝图到现实的漫长征程:一段未竟的史诗严格来说,“苏联”级战列舰并没有完全建成入列。.............
  • 回答
    关于苏联在二战后为何不直接将东欧新建的社会主义国家吸纳为加盟共和国,而是选择组建华约,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地缘政治考量、意识形态主张以及对苏联自身内部稳定和国际形象的权衡。简单地说,直接吞并并非最优解,甚至可能带来更大的麻烦。首先,我们得理解当时苏联的战略目标。在经历了惨烈的卫国战争后,苏联最迫切的需求.............
  • 回答
    苏联援助中国工业化建设是一个复杂而多层面的问题,其背后交织着意识形态、地缘政治、历史渊源以及两国领导人的个人关系等多种因素。理解这一点,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一、 意识形态的驱动:社会主义阵营的共同目标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推广和实践: 苏联作为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肩负着在世界范围内推广马.............
  • 回答
    二战时期,德国和苏联都没有建造航母,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地缘政治、经济、军事战略以及技术等多方面的原因。我们不妨从这两个国家各自的情况来详细分析一下。德国:从“海狮计划”到“大舰巨炮”的迷思德国在二战爆发前的海军建设思路,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和本土海军将领们的“大舰巨炮”思想的影响。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