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苏联级战列舰究竟是否建成?如果入列,其战斗力又如何?

回答
苏联的“苏联”级战列舰,这是一个让无数军迷魂牵梦绕、又充满遗憾的名字。它的命运,如同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一样,充满了跌宕起伏的传奇色彩。那么,它究竟是否建成?它的战斗力又会如何?让我们一起拨开历史的迷雾,深入探究一番。

从蓝图到现实的漫长征程:一段未竟的史诗

严格来说,“苏联”级战列舰并没有完全建成入列。它更像是一个宏大理想的 воплощение(化身),一个在纸面上叱咤风云的巨兽,却在现实的浪潮中逐渐沉寂。

故事要从20世纪30年代说起。当时的苏联海军,刚刚经历了十月革命的洗礼,百废待兴。斯大林对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有着迫切的需求,尤其是在与西方海军强国对抗的背景下,拥有足以媲美甚至超越对方的战列舰,是提升国家海军威慑力的关键。

在这样的背景下,苏联开始了雄心勃勃的战列舰建造计划,而“苏联”级就是其中的集大成者。这级战列舰的设计方案在1938年正式确定,计划建造四艘,分别命名为“苏联”、“喀琅施塔得”、“塞瓦斯托波尔”和“波将金”。其中,“苏联”号和“喀琅施塔得”号是首批开工的舰艇。

按照计划,“苏联”级战列舰将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战列舰之一。它的排水量高达6.5万吨,比美国的“衣阿华”级还要重。主炮采用的是令人瞠目结舌的16英寸(406毫米)口径舰炮,火力配置可谓是当时“巨炮时代”的巅峰之作。此外,它还拥有强大的副炮、高射炮和鱼雷发射管,并且装甲防护也非常厚实,目标是抵御最先进的舰炮和航空炸弹的攻击。其设计理念,融合了当时国际上最先进的战列舰设计思想,力求在速度、火力和防护方面都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然而,正如很多宏大的计划一样,命运之神似乎并没有眷顾这位来自东方的巨兽。

技术难题与生产瓶颈: 尽管设计图纸精美绝伦,但苏联当时的工业基础,尤其是在制造如此庞大、精密、技术复杂的舰艇方面,仍然存在诸多不足。例如,需要巨型龙门吊、大型铸件和高精度加工设备,这些都让苏联的造船厂面临巨大的挑战。许多关键设备和技术都需要从国外引进,而国际形势的变化也使得这些引进过程变得困难重重。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成为了“苏联”级战列舰命运的最大转折点。当德国入侵苏联,战争的残酷现实迅速吞噬了国家所有的资源和精力。“苏联”级战列舰的建造工程,其所需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战争的消耗面前显得尤为奢侈。

建造过程中的坎坷与中断:

“苏联”号和“喀琅施塔得”号在1938年和1939年分别在大连港附近的船厂开工建造。然而,战争的到来彻底改变了一切。

“苏联”号: 在1941年德国入侵后,“苏联”号的主船体已经基本完成,但舰艏部分尚未安装。随着战争的深入,船厂面临着德军的威胁,建造工作被迫中断。舰体的一部分被拆解用于防御工事的加固,剩下的部分则被遗弃在船厂里。战后,虽然有一些关于继续建造的讨论,但考虑到战后苏联海军的战略重心已经转向航空母舰和潜艇,以及重建国家的巨大压力,“苏联”号的命运也就此画上了句号。

“喀琅施塔得”号: 情况与“苏联”号类似,它也仅仅完成了船体的一部分,就因为战争而停工。战后,它被用作浮动弹药库,最终在1947年被拆解。

至于“塞瓦斯托波尔”号和“波将金”号,它们甚至还没有正式开工,就随着战争的爆发而彻底被搁置。

如果入列,其战斗力又会如何?:一场无从验证的猜测

由于“苏联”级战列舰未建成入列,我们无法直接评估其实际战斗力。但根据其设计参数,我们可以进行一些有根据的推测。

火力优势:

主炮: 其16英寸406毫米舰炮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舰炮之一。如果能顺利装备并发挥威力,在与任何已知战列舰的炮战中都将具备压倒性的射程和威力优势。例如,与日本的“大和”级战列舰的18.1英寸主炮相比,虽然口径略小,但其整体设计目标是达到同等级别的火力输出,并且数量上可能占优(计划装备9门)。

副炮与防空火力: 除了主炮,它还装备了大量152毫米和100毫米副炮,以及各种口径的高射炮。这意味着它不仅能与敌方战列舰进行远程炮战,还能有效应对驱逐舰的鱼雷攻击,并且拥有较强的防空能力,能够抵御来自敌方飞机的威胁。

防护能力:

装甲厚度: “苏联”级战列舰的设计装甲厚度达到了惊人的水平,主装甲带最厚处可达400毫米,炮塔正面装甲更是达到了450毫米。这使得它在理论上能够承受来自当时最强大舰炮的直接命中。

水下防护: 其水下防护设计也相当复杂,包括多层隔舱和鱼雷防护网,旨在抵御鱼雷和水雷的攻击。

航速与机动性:

设计航速: 尽管拥有庞大的排水量和厚重的装甲,但“苏联”级战列舰的设计航速却达到了30节以上,这在同类型战列舰中是相当高的。如果能达到这一指标,那么它的机动性将是相当不错的,能够为舰队提供强大的火力支援,并且在战术运用上更加灵活。

潜在的弱点与未完成的设计:

然而,任何设计都存在其局限性,尤其是对于一个在技术上仍在追赶的国家而言。

技术成熟度: 许多关键技术,例如其主炮的装填系统、先进的火控系统以及动力装置的可靠性,在实际建造和测试前都存在未知数。在战争年代,能否稳定高效地生产出这些精密部件,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战争的改变: 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海战的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航空母舰逐渐取代战列舰成为海战的主导力量。即使“苏联”级战列舰顺利建成,其面对的威胁将更多来自空军的航空炸弹和鱼雷,而非传统的舰炮对抗。尽管它装备了相当数量的高射炮,但面对日益强大的舰载机和俯冲轰炸机,其生存能力仍然会受到考验。

建造成本与资源分配: 如果继续建造,其巨大的建造成本和对资源的消耗,在战后苏联的重建过程中可能会成为一个巨大的负担,尤其是在需要优先发展航空、陆军以及恢复经济的情况下。

结论:一个令人扼腕的“巨兽”

总而言之,“苏联”级战列舰是一个充满雄心壮志的产物,它代表了苏联海军在战前试图跻身世界海军强国之列的决心和努力。然而,命运多舛,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让这个宏伟的计划最终成为了一曲未竟的史诗。

它没有建成入列,因此其真实的战斗力也只能停留在纸面上的猜想。如果它真的出现在战场上,凭借其设计参数,它无疑将是一艘令人敬畏的巨舰,拥有强大的火力、坚实的防护和可观的速度。它可能会对当时的太平洋战场格局产生一定的影响,但随着海战模式的演变,它最终也可能像战列舰本身一样,在航空母舰的时代浪潮中逐渐黯然失色。

“苏联”级战列舰的未竟之梦,成为了那个时代无数悲壮故事中的一个缩影,提醒着我们历史的残酷和变迁,也让我们对那些曾经存在于想象中的强大力量,充满了无尽的遐想和扼腕。它最终没有成为现实,但它在军事设计史上的“巨兽”形象,却永远留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苏联级黑点一大堆,但那些靠脑补的苏黑都没一个黑到点子上的。

苏联级最大黑点是什么?就是20万马力轮机跑28节,这粗壮的船体,海军部系数高速172(弗劳德数0.3),巡航只有257(弗劳德数小于0.15),作为比较大和高速时的海军部系数220左右,巡航状态海军部系数高达430,大和用15万马力就推着6.5万吨舰体跑出27节。我要是斯大林直接把设计这船体家伙扔克雷诺夫研究院的实验水池里跑上三天三夜。

(在这里我需要向大家道歉,经过瓦姐提醒,得知苏联级总设计师鲍里斯.奥尔格耶维奇.齐利津同志50年代作为造船委员会援华专家组组长,真诚地帮助过我国造船工业和海军建设,1960年回国后甚至遭到苏修当局处分。我不该拿这样一位老同志开玩笑,上面这段话我不删除,留着提醒自己,今后没了解清楚情况不要信口开河)。

毛子对此的解释是,大和、鸭滑、黎塞留用了球鼻艏达到高速减阻效果(鸭滑、黎塞留的垂直双侧球鼻能够减阻5-8%,大和的球鼻能够减阻超过10%),而毛子当时没研究过球鼻结构。

好吧!以上姑且算是解释了高速阻力大的问题了,然而苏联级巡航阻力也挺大啊,毛子的初始设计参数能够说明一些问题。

毛子最初估算长宽比7.5,宽吃水比3.4,方形系数0.615时,是比较理想的设计,但海军认为这样稳定性不能被接受,并且提出前部主炮弹药库也可需要有足够宽度的TDS提供水下防护——毛子把水下防护指标定为承受750KG TNT的变态程度,TDS结构宽度达到7.5米(然而采用了据说非常先进前卫BU KAO PU的意大利人设计的普列塞结构又使以上一切归于然并卵)。于是退回重新设计,1937年一轮水多加面,面多加水的设计+扯皮马拉松开始了。为了消除海军对稳定性的顾虑,宽吃水比从3.4增加到3.6,为了给前主炮弹药库提供足够的水下防护,方形系数变成了0.657,长宽比缩小到7.15(长度260米),这就完全破坏了苏联级最初的线型,而这仅仅是开始,之后苏联级的设计图纸被不断要求修改,甚至开工后,图纸还没有敲定,之后标准排水量又增加了900多吨(斯大林同志清洗海军将领看来是有一些道理的,许多人根本就是破坏分子)。

1940年海军人民委员部与造船人民委员部又开始扯皮了,9月27日库茨涅佐夫同志亲自出马,写信说海军生活条件太苦啦,要求新战列舰铺木地板改善居住条件(其实苏联级已经具备完善的空调系统,设施的豪华程度不亚于大和饭店—— 舰上空调系统将主要用于主轮机舱、辅助动力舱、海水蒸馏淡化舱、火炮和相关设备舱、锅炉和居住舱、机械舱、导航室、无线电室、以及俱乐部和电影院。空调及其附属设备能够为各密封舱室提供防化保护,在日常条件下,空调系统用于气温高于35-45℃,相对湿度大于40-60%的情况下。在冬季空调系统通过预热通风系统,将舰内温度控制在15℃以上)。造船人民委员一听就头大,回说不行,你这一搞,又要增加243吨重量。库茨涅佐夫不依不饶,官司打到斯大林同志那里,斯大林同志拍板,得尊重用户意见,造船人民委员部只好捏鼻子认了。

以上还仅仅是这场设计灾难的开始。如前所述由于过于变态水下防护指标,导致所采用的7.5米宽度普列塞结构,挤占了有限的舰内的空间,动力系统被迫只能采用三台轮机,三轴推进的方案。而水多加面、面多加水的粗暴船体设计又需要有强大的动力才能推动这坨东西跑起来。于是毛子悲剧地发现,国内没有,也无力造出这样大功率的轮机(需要单台输出功率超过7万马力,毛子国产货只能拿出5.5万马力的轮机——26型巡洋舰动力系统),毛子先找约翰牛商量购买轮机,约翰牛狮子大开口吓跑了毛子(这类大功率轮机世界上也没几家能造,毛子之前从约翰牛这儿购买的用于7U型驱逐舰动力的轮机系统又故障百出,质量极差,性能甚至不如毛子国产货,也让毛子对约翰牛的技术水平表示怀疑)。最后毛子找到瑞士人商量,才以能够接受的价格从约翰-布朗公司买到了真货。然而毛子想在国内山寨的尝试却无果而终(一直到战后50年代毛子才制造出类似性能的蒸汽轮机)。其实如果不是当初不切实际的指标和水多加面,面多加水的设计,而是采用跟大和、鸭滑那样的四轴推进,四部轮机的动力方案,毛子国产设备完全可以达到要求(用2套26型巡洋舰的动力系统就可以达到21万马力了)。

参考资料和数据出处

А. М. Васильев《ЛИНЕЙНЫЕ КОРАБЛИ ТИПА СОВЕТСКИЙ СОЮЗ》

ISBN 5-8172-0110-0

===================================================================

苏联级设计水平很烂,但说制造工艺及炮弹上的问题,却缺乏根据。毛子30年代把精力花在了次口径弹上,苏联人用来测试新406炮(52倍口径)的炮弹是帝俄时期设计的老406炮(45倍口径)的炮弹(1915/1928年式炮弹),新炮弹根本没生产,也就谈不上什么工艺问了。苏联级B37主炮跟意大利人一样嗑药(初速830-870,膛压3000-3200KG/CM^3),但寿命达到300发(根据实测173发的炮膛磨损情况分析),远超过意大利火炮,说明毛子工艺技术是有过人之处的。苏联级完全可以看做维内托加强版,虽然属于效费比极差的加强版。

苏联级B37主炮与同时期其它国家战列舰主炮穿深数据对比(估测数,仅供参考),表格中数据后面罗马数字代表针对不同装甲板,I是美国CLASS A,II是德国KC N/A,III是意大利特尔尼KC,IV是英国1930年CA,V是日本VH。毛子装甲板技术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意大利。



( 13900米穿深406,25度倾斜装甲,折算成垂直装甲的话相当于460左右 )

可见,苏联级火力使用旧式炮弹的情况下,也与鸭滑相当(当然只是估测值)。

装甲板方面,毛子缺乏制造厚度大于280 毫米表面硬化装甲的经验,但这种东西怎么说呢?毛子并不缺乏加工大厚度装甲板的设备,经验的东西是靠批次堆出来的。另一大问题更要命,毛子真的缺乏加工大面积装甲板的设备,从帝俄时期就是如此,苏联时期依旧,毛子相信用燕尾槽拼接较小面积装甲板也能达到防护指标,然而对比整体性更高的大面积装甲板时其装甲带抗冲击性能就非常可疑了。

苏联级装甲钢供不上进度更大程度上是由于工厂产能优先确保陆军扩军,非工厂生产不出装甲钢。

苏联级没有建成虽然一部分是因为受战争波及,但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其设计如此之糟糕,以至于让当初信誓旦旦说一个戈比一个戈比攒钱也要建造的斯大林同志都产生动摇了。

==================================================================

话说主炮和装甲到是苏联级身上实实在在被派上用场的两样东西。

列宁格勒海军武器测试中心安装在MP-10装置上用于测试的B-37火炮在列宁格勒防御阶段发挥了重要作用—— 其发射炮弹给德军造成800名以上官兵伤亡,摧毁29门火炮,19个混凝土工事,21个碉堡和地堡,10个弹药库和2座桥梁,摧毁了德军在красносельск地区的指挥部和其它5个指挥部。
苏联级2号舰,苏维埃乌克兰号的舰体在尼古拉耶夫被德军俘获后,德国人从上面拆下了4000吨装甲钢用于构筑工事。。。。。。

=======================================================

看见有人说苏联级建成也不能发挥作用,这就感觉很可笑了。有2条苏联级在北德文斯克建造,如果能够服役,德国人也不敢把提尔皮茨派出来威胁北方航线。不仅可以牵制德国海军,同样还可以切断德国从佩萨莫获取镍矿的航线,进而断绝战时德国大部分镍得来源。虽然苏联级性价比不高,但能造出来还是可以发挥应有战略价值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苏联的“苏联”级战列舰,这是一个让无数军迷魂牵梦绕、又充满遗憾的名字。它的命运,如同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一样,充满了跌宕起伏的传奇色彩。那么,它究竟是否建成?它的战斗力又会如何?让我们一起拨开历史的迷雾,深入探究一番。从蓝图到现实的漫长征程:一段未竟的史诗严格来说,“苏联”级战列舰并没有完全建成入列。.............
  • 回答
    苏联级战列舰,如果真的能在二战期间如期下水服役,那绝对是一颗备受瞩目却又充满争议的巨星。设想一下,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硝烟弥漫的大洋上,突然出现几艘造型独特、火力强大的钢铁巨兽,对当时的各大海军强国来说,无疑是一记重磅炸弹。苏联级战列舰的设计理念与核心优势首先,我们得回顾一下苏联级的设计目标。它并.............
  • 回答
    苏联级战列舰,又称“苏联”级战列舰或“阿瓦·扎哈罗夫”级战列舰,是苏联海军在冷战时期设计建造的一型大型战列舰。它们的设计初衷是为了对抗美国海军强大的航空母舰战斗群,以及作为前苏联海军力量的象征。然而,由于多种因素,包括设计理念、技术限制以及国际政治局势的变化,苏联级战列舰的战斗力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
  • 回答
    “空气1A”(Воздух1А)是苏联防空军在冷战时期研发的一款战役级自动化指挥系统,旨在提高防空作战的效率和反应速度。它的出现,标志着苏联在指挥自动化领域的探索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要理解“空气1A”的性能,我们需要将其置于当时的时代背景和技术水平下进行审视。当时,冷战的阴云笼罩,空战对抗日益激烈,.............
  • 回答
    在二战结束后的相当一段时间里,苏联军方在步枪领域面临一个关键的选择:是继续优化和推广现有的SVT(托卡列夫自动步枪),还是拥抱全新设计的SKS(西蒙诺夫半自动卡宾枪),并且后者使用的是全新的中间型弹——7.62x39mm。这个决策背后,是一系列技术、经济、战术以及政治因素的复杂考量。首先,咱们得聊聊.............
  • 回答
    二战时期苏联战场确实异常惨烈,斯大林格勒战役尤其残酷,给苏联带来了巨大的人员伤亡。然而,战后苏联依然能够成为一个超级大国,其强大并非偶然,而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下面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一、巨大的牺牲换来的战略胜利与地缘优势 斯大林格勒的转折点意义: 你提到的斯大林格勒战役(1942194.............
  • 回答
    抗日战争的转折点,如果非要找一个与斯大林格勒战役那样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役”来对应,那确实很难精确地指向一场单一的战役。这是因为抗日战争的进程更为复杂,它是一场全民抵抗、多条战线、长期艰苦的拉锯战,而非像斯大林格勒战役那样,一场战役的胜负直接决定了整个战场的走向。但是,如果我们要寻找一个能够 显著改.............
  • 回答
    在探讨战后苏联坦克履带宽为何基本保持固定这一问题时,我们需要深入理解当时苏联的工业体系、军事思想以及对战场环境的考量。这并非一个简单的设计选择,而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认识到,履带的设计从来都不是孤立的,它与坦克的整体设计息息相关,包括车体尺寸、发动机功率、悬挂系统、战斗全重以及所.............
  • 回答
    二战结束后,纯粹的游击队员出身的苏联军人在战后军衔和职位上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游击活动中的贡献、战后所展现出的领导才能、政治倾向以及苏联整体的军队重建和人事任命逻辑。虽然官方记录和具体的晋升路径可能隐藏在历史的尘埃中,但我们可以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和苏联军队的特点来推测其可能达到的最高级别,并.............
  • 回答
    如果历史拐个弯:德国避开苏联,日本远离珍珠港,二战将走向何方?历史的长河并非一成不变,即使是最宏大的事件,也可能因为一个关键的选择而走向截然不同的轨道。当我们回望第二次世界大战,那些决定性的战役和战略失误,总是让人忍不住去设想“如果……”。今天,我们不妨从两个极具影响力的“假设”出发,深入探讨如果德.............
  • 回答
    如果诺曼底登陆失败,这无疑会给二战的进程带来颠覆性的改变,其后果将远不止于欧洲战场,甚至会重塑整个20世纪的世界格局。让我们来设想一下,在这样一个设定的前提下,历史可能走向何方。欧洲战场:僵局与漫长的消耗战首先,诺曼底登陆的失败意味着盟军未能及时在西线开辟第二战场,将德军主力从东线解放出来。这对苏联.............
  • 回答
    苏联边防军,一个承载着厚重历史与传奇的群体,其战斗力绝非单一维度能够概括。在我看来,要真正理解他们的实力,需要剥离那些刻板印象,深入探究其形成、构成以及在历史洪流中的具体表现。一、 基础与理念:不容忽视的战略地位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苏联边防军在国家安全体系中的独特地位。苏联,作为一个幅员辽阔、地缘政.............
  • 回答
    红警2对战中,苏联极少出天启坦克,这背后其实有着非常实在的原因,而不是简单地说天启不行。要理解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头捋一捋。天启坦克:曾经的光环,现实的尴尬首先得承认,天启坦克在设计上确实是个大家伙,浑身是刺,有着碾压一切的潜力和威慑力。它那两门主炮射速不算快,但单发伤害爆炸,尤其是对付建筑和重甲单位.............
  • 回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中,苏联的谍报机构,尤其是内务人民委员部(NKVD),广泛招募并利用了各种资源,其中也包括一部分德裔人士。这些德裔人士,或是因为对纳粹政权的不满,或是因为对共产主义理念的认同,亦或是被苏联情报机构以各种方式策反,在战争期间为苏联效力,收集德国的军事、经济和政治情报。德裔间谍的招.............
  • 回答
    二战期间,美国之所以没有采取行动阻止苏联进入亚洲战场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原因错综复杂,涉及政治、军事、战略以及国际关系等多个层面。简单来说,当时美国的首要目标是迅速结束战争,并且在与纳粹德国的斗争中,苏联的参战是至关重要的。首先,我们必须理解当时美国所面临的核心问题:如何最快、最有效地打败轴心国。.............
  • 回答
    二战德国若在击败法国后选择休养生息,而非发动巴巴罗萨战役与苏联开战,那么战争的走向很可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假设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当时德国战略选择可能带来的不同后果的推演。让我们来细致地探讨一下这个“如果”的可能性和影响。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休养生息”的含义。这大概意味着德国会巩固其在西欧.............
  • 回答
    苏联和华约军队的军用地图战术符号系统,可以说是在冷战时期一套相当复杂且自成体系的符号语言,旨在为指挥官、参谋人员和基层单位提供清晰、标准化且信息量丰富的战场态势呈现。这套系统与西方(特别是北约)的地图符号存在显著差异,但也具备其内在的逻辑和目的性。要深入了解苏联/华约的军用地图符号,我们需要从几个核.............
  • 回答
    在三代机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苏联在战斗机发展道路上,似乎固执地选择了双发布局,而鲜有单发型号的影子。这背后可不是什么“不愿沾染”的“高冷”,而是深层次的技术、战略以及工业现实共同作用的结果。咱们掰开揉碎了,好好聊聊这事儿。首先,得回到当时苏联对战斗机的基本定位和需求。苏联的空战哲学,或者说战略思想,.............
  • 回答
    你提到苏联坦克“脆弱”且容易被美国战斗机炸毁,这其实是一个比较笼统的说法,需要放在具体的历史时期和武器性能上去分析。不能一概而论说苏联坦克就一定比美国坦克脆弱,或者说它们都被美国战斗机“轻易”炸毁。首先,我们得明确你说的是哪个时期,因为坦克的性能和空对地攻击能力在不同年代是天差地别的。冷战初期(二战.............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且复杂的问题,因为“大清洗”对苏联军事力量的影响是深远且多层面的。如果苏联没有经历斯大林的大清洗(肃反),东线战场(即苏德战争,通常也指纳粹德国进攻苏联及其盟友的战场)的面貌可能会发生巨变,但具体会是什么样子,这是一个充满变数的推测。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方面来分析:1. 指挥层级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