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苏联级战列舰如果在二战时下水服役的话,其性能是个什么水平?能在一票新式高速BB中排第几?

回答
苏联级战列舰,如果真的能在二战期间如期下水服役,那绝对是一颗备受瞩目却又充满争议的巨星。设想一下,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硝烟弥漫的大洋上,突然出现几艘造型独特、火力强大的钢铁巨兽,对当时的各大海军强国来说,无疑是一记重磅炸弹。

苏联级战列舰的设计理念与核心优势

首先,我们得回顾一下苏联级的设计目标。它并非是简单模仿现有战列舰,而是有着非常鲜明的苏联特色和战略考量。其核心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强大的主炮火力: 苏联级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其装备的16英寸(406毫米)主炮。在当时,虽然美国和日本的主力战列舰也普遍装备了16英寸炮,但苏联级的设计是将三座三联装主炮塔堆叠在舰艏和舰艉,形成“两座四联装炮塔加一座三联装炮塔”的总共十一门主炮的配置(或根据不同设计方案有所调整,但核心是数量和口径上的优势)。这意味着在理论上,苏联级能够倾泻出比绝大多数同期战列舰都更庞大的主炮弹药量。单凭这一点,它就能在火力层面与最顶尖的战列舰一较高下,甚至在某些方面的纸面数据上超越它们。
重型的装甲防护: 为了支撑如此强大的火力,苏联级也设计了相当厚重的装甲。虽然具体数据会因设计细节而异,但其设计意图是提供足以抵御当时最先进舰炮炮弹的防护能力,特别是对主装甲带和炮塔装甲的要求都非常高。这预示着它在近距离炮战中将是极其危险的存在。
高航速的设计: 与一些早期的战列舰追求极致防护和火力而牺牲速度不同,苏联级的设计也强调了高速性能。其设计航速目标通常在30节以上,这在当时属于非常高的水准。这赋予了它在战场上的机动性和战术选择的灵活性,能够更好地跟随航空母舰编队,或者在需要时快速转场。

放到二战战场上的实力评估:与“新式高速BB”的较量

现在,让我们把苏联级放到二战这个大背景下,与那些真正服役的“新式高速BB”(新型高速战列舰)进行一番比较。

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新式高速BB”指的是什么。通常我们会想到:

美国的衣阿华级(Iowaclass): 拥有16英寸主炮,33节的高速,出色的装甲和先进的火控系统。
德国的俾斯麦级(Bismarckclass): 拥有15英寸主炮,30节航速,强大的装甲和优秀的远程侦测能力。
英国的乔治五世国王级(King George Vclass): 装备14英寸主炮,相对较低的速度,但凭借精良的火控和较好的稳定性,在实战中表现不俗。
日本的大和级(Yamatoclass)和信浓级(Shinanoclass): 装备史无前例的18.1英寸主炮,但高速性能有所妥协,且装甲设计和火控系统也存在一些争议。

苏联级的“名次”分析:

如果苏联级在二战早期就投入使用,它大概会落在这样的位置:

1. 火力层面: 绝对是顶尖的第一梯队。其十一门16英寸主炮的理论齐射威力,很可能在纸面上就能压倒除大和级之外的所有战列舰。它能够对任何对手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2. 速度层面: 30节以上的设计航速,使其能够与衣阿华级、俾斯麦级等高速战列舰保持同步,甚至可能在某些条件下比它们更快。这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早期一些战列舰速度不足的缺陷。

3. 防护层面: 如果其重型装甲设计能够完全实现并且可靠,那么在防护上也能跻身一线。能够抵御来自大和级以外的16英寸炮弹的直接打击,并在近距离交战中提供坚实的保护。

苏联级与其他新式高速BB的对比及潜在优劣势:

对阵衣阿华级: 这将是一场白热化的对决。衣阿华级的优势在于其成熟的技术、可靠的火控系统、良好的舰体设计(尤其是在恶劣海况下的稳定性),以及更先进的雷达和电子设备。苏联级在主炮数量上占优,但如果在火控系统上存在明显短板,或者舰体在高速下稳定性不如衣阿华,那么实际交战结果就很难说。苏联级更像是一把威力巨大的斧头,而衣阿华级则是一把兼具力量、精准和灵活的战斧。
对阵俾斯麦级: 苏联级在主炮火力和潜在的装甲厚度上会占优。俾斯麦级的长航程、出色的侦测能力和实战经验是其优势。然而,如果苏联级能够顺利服役,其16英寸主炮的穿透力和毁灭性,很可能让俾斯麦级难以招架。
对阵大和级: 这是唯一在纸面火力上可能超越苏联级的存在。大和级的18.1英寸主炮拥有无与伦比的穿深和威力。然而,大和级的速度相对较低(27节),而且其火控和装甲的设计也存在一些争议。如果苏联级设计合理,其速度优势可以让它选择交战距离,避免与大和级进行近距离的硬碰硬,而利用自身火力优势进行远距离打击。但能否有效击穿大和级的厚重装甲,仍然是一个未知数。
与其他舰艇: 对于英国的乔治五世级等装备14英寸主炮的战列舰,苏联级将拥有压倒性的火力优势。面对航空母舰,苏联级的速度使其能够跟随航母编队提供防空火力,但其舰载防空武器的设计是否能够应对二战后期日益强大的舰载机攻击,是另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

可能存在的短板与“如果”:

当然,一切都是基于“如果”和“设计”。苏联级战列舰的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技术限制、资源限制以及政治因素的影响。如果它真的在二战时服役,我们可能会看到以下一些问题:

技术成熟度: 建造如此庞大的战列舰需要极其先进的造船技术和工业基础。苏联当时的工业能力是否能够完全支撑如此复杂的设计,并且保证所有部件的可靠性,是一个大大的问号。例如,16英寸主炮的制造精度和可靠性,装甲钢的质量,以及动力系统的稳定性,都可能是潜在的瓶颈。
火控系统和电子设备: 二战是火控技术和雷达技术飞速发展的时期。苏联级在这些方面是否能与西方海军强国相媲美,直接影响其作战效能。如果其火控系统落后,那么强大的主炮也可能无法发挥出最大威力。
舰体稳定性与适航性: 将如此多的主炮堆叠在有限的舰体上,可能会对舰体稳定性造成影响,尤其是在恶劣海况下。苏联的海军作战环境与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海况有所不同,其设计是否能充分考虑到这一点,直接关系到它在实战中的表现。
防空能力: 二战后期,航空力量对海战的影响越来越大。苏联级在设计时是否充分考虑了强大的舰载和对空近程火力,能否有效抵御来自飞机和鱼雷的攻击,也是决定其生存能力的关键。

总结

综合来看,如果苏联级战列舰能够在二战时下水服役,它无疑会是一艘极具威胁的巨舰,在火力层面足以位列顶级战列舰的行列,甚至可能与大和级并列为最强大的水面舰艇之一。它拥有压倒性的主炮火力、可观的航速和厚重的装甲,能够对当时的海上霸权构成严峻挑战。

然而,它在“新式高速BB”的排名中,或许会与衣阿华级处于“既生瑜何生亮”的境地。谁能笑到最后,将取决于具体的技术细节、火控系统的优劣、舰体设计的稳定性以及实战中的各种“运气”因素。

总而言之,苏联级战列舰的设想,代表了那个时代海军设计的一个极致追求方向。如果它能实现,那将是二战海战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但具体表现如何,也充满了许多让人遐想的变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位@我报名送FACE的带LOW可还行

战列舰吧带LOW:英爹Greenboy牛批!世界上第一种硬被帽

然后他们打算承认有种穿深超过Greenboy的“软被帽”么?


带湿用MK7內膛磨损曲线脑补B37,否定专业资料数据。他大概以为內膛损耗只存在机械磨损,发射次数增多磨损曲线会平缓,而完全无视不同內膛保护工艺面对高温烧蚀的情况,随着发射次数增加,保护层损耗后,发射药的高温烧蚀会加剧。我军现在加榴炮还在用降10%初速作为定寿标准在带湿眼里大概也是工艺不如何它二战蝗锅野生爸爸。

B37测试830初速10%降初速标准是500发,带湿自己树靶子否定他迷信的NW抄都抄错的300发数据,左右开工自扇不知道是得了啥失心疯?

笑死我了,当然对不上。这是在怼空气么?我给出的资料说得很明白,500发10%。带湿自己一口咬定地尬黑300发10%,又发现对不上,他是来搞笑的么?

是啊,什么情况呢?当然是这位战列舰吧带湿自愚自乐脑子抽抽了的情况。

带湿又在玩弄合金钢被帽不是硬被帽的搞笑文字游戏了,这种低级小儿科话术先按下不表(按照这种话术的逻辑,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硬被帽这种东西)

既然带湿口口声声说M1911动能高于Greenboy,那么我们来比较看看:

M1907发射1911穿甲弹炮口动能136.7兆焦(弹丸470.9公斤,初速762),Marks XI发射Greenboy炮口动能146.3兆焦(弹丸387.4公斤,初速869MPS),Mark X发射Greenboy炮口动能133.8兆焦(初速831MPS)。

英制12寸50倍口径发射Greenboy炮口动能大幅高于俄制305毫米52倍口径发射1911,英制12寸45倍口径发射Greenboy炮口动能与1911相当。

==========================================================

苏联降低定寿标准?英美标准高于苏联?

带英海军火炮定寿标准:

15英寸MK1 初速929,寿命180发,每发初速降低0.52,不就是10%降速标准么?

美国海军定寿标准跟英国海军标准不同,英国海军测试美制14英寸MK1,在250发后精度明显下降,英国海军使用10%初速降低的标准。

全世界船舶口搞设计的人都知道克雷洛夫中央科学研究院总师分量,在谈论海军技术装备问题上克雷洛夫研究院总师出的专题书和苏军总参谋长主持编撰百科全书哪个更具有参考价值不言而喻。只有啥本事没只会满口喷粪的货色,会不知天高地厚喷克雷洛夫中央科学研究院总师出的书是“野鸡破书”。

战列舰吧野生生物真是应了那句越无知越蜜汁自信。

然后再看一下战列舰吧喷子章口就来满口跑火车

先不说它哪儿白嫖的“冶炼技术不如美国”(美国野爹就是好?)。

众所周知,对于发射药性能来说,达到相同膛压火焰温度越低越好(减轻对內膛烧蚀)。野生儿子大概吹野爹吹得嗨过头了,一不小心黑了把美国发射药,当然也许它在这点说出了事实。能说多说点。

八木填线双坐标雷达RUS-2如何实行圆锥扫描我暂时蒙在鼓里,哪位战列舰吧带湿教你的暴论?

==========================================================

你怕是遇到了传说中的沙雕。

23型如果服役,欧洲最强,世界第二。

硅含量超标的“标”是哪个标?不同部位厚度的装甲钢对性能有不同要求,添加的成份比例取决于需要获得的钢材性能,硅是一般作为炼钢的还原剂使用,作为合金成份添加时可提高钢材强度,是熔炼时有目的添加,而不是熔炼需要驱除的硫、磷一类有害物质。硅含量低于3%时不会对钢材机械性能产生负面影响(苏联硅含量最高的3号装甲钢也才1.5-1.8%),当然硅对焊接性能有负面影响,但是你位面二战舰用大厚度装甲钢用焊接的?硅含量超标这种蠢话只有小白口里会说出来。

苏联舰用装甲钢成份

美日舰用装甲钢

很明显苏联舰用装甲钢的有害物质含量低于美国CLASS B(也作为CLASS A的基材),可以说苏联装甲钢基材的冶炼质量要好于美、日。

侧舷装甲布局只有375毫米的“只有”真是说得出口。

衣阿华主装更只有312毫米,虽然采用更大内倾角,但是D/T值大于1时,由于形成冲塞,倾角效应是会明显减弱的,更不要说CLASS A质量(无论基材还是表面硬化层的淬透问题)比苏联更差。

苏联级弹药库部位装甲带厚度增加到390-420毫米。

375-420主装和纸糊一样?说这话的人脑子大概是草纸糊的。

硬被帽都没有?这是哪位大仙张口就来的发明?俄国是最早玩硬质被帽破坏表面硬化层的国家都不知道?一战305就用硬质被帽。大仙动动嘴皮子,苏联人硬质被帽就被没收了?真是反智啊。

1922年8月奥赫金海军靶场测试中被12英寸APC在45链(8334米)距离上击穿的270毫米KC装甲,可以看到装甲穿孔外侧形状呈现明显的冲塞效应,如果软被帽,只能扶正,减缓弹头冲击,弹体会在装甲表面硬化层损失更多动能,同时装甲表面层也会遭到更大破坏,穿孔外侧呈现更多放射状裂纹和剥落。

B-37主炮寿命300发的传闻更是被人否定了——哪个人那么牛逼?哪家院所出来的专家?出来报个名号?别是某贴吧出来的野鸡货吧?

说这话的人先去掂量掂量自己有没有这位作者权威

人家书里怎么写的?

睁大眼睛看看清楚,实测173发弹,得到良好评价(除了质量较差的发药引起散布扩大),根据炮膛磨损情况估测实际寿命可达500发(膛压3000 kg / cm2,初速830M/S),海军认为寿命过剩,可以将膛压提高到3200 kg / cm2(初速提高到870M/S),寿命缩短为300发。

既然那么不愿意承认300发寿命,那就承认原方案的500发寿命喏。

某吧人士又开始BIBI 定寿标准,脑补什么“降低标准”,大概他们以为全世界标准由他们定的,欧洲各国德、法、意都用10%初速降低作为主炮定寿标准,我国某些加榴炮现在还用10%初速降低定寿,反正870初速降低10%,用到寿命耗尽,还是比MK7新炮初速高。呵呵。

某人抱怨什么没人给他点赞,却都给我点赞,道理很简单。别人又不傻,谁的东西准确靠谱成年人都有自己判断力,出了贴吧某个圈子,谁拿你们自封的教主当回事?谁又有兴趣看你们一堆为反而反即无干货,又逻辑混乱,还又臭又长的胡喷意淫?都没点自知之明么?

=======================================================

苏联级设计当然有很大的黑点,但某些贴吧出来的小白,靠脑补黑都黑不到点上。

苏联级设计的黑点:苏联级战列舰究竟是否建成?如果入列,其战斗力又如何?

=======================================================

我本来还不大确定毛子表格里VH钢的数据是否靠谱,只打算裱一裱美帝的CLASS A,可热心朋友献上《昭和造船史》数据帮我坐实了VH钢二战表面硬化装甲垫底水平。

众所周知,炼钢过程中钢水的脱氧工艺无法三种——沸腾,半镇静,镇静。

硅在炼钢过程中是脱氧还原剂,镇静钢中是要加入硅铁合金作为还原剂的,硅含量低于0.07%,无铝,钒做还原剂,是典型的沸腾钢。但是碳含量高达0.43-0.53,这种情况下是无法通过沸腾脱氧的。

那会不会是半镇静钢呢?很可惜。

0.3%以上含碳量,0.3%锰的半镇静钢硅含量应该多少才成正常脱氧?说沸腾钢还属于挖坑调侃,实际上VH钢的成份脱氧工艺都不合格,沸腾钢都不如。

硬被帽还是软被帽?

先科普被帽结构,免得某些人浑水摸鱼混淆概念。

早期被帽被设计出来就是用来加强炮弹的附着力,保护弹尖,提高穿深。

如埃利亚斯·约翰逊1885年设计的被帽就是在炮弹前端固定一块黄铜一类软金属,当炮弹接触装甲时,黄铜受挤压变形,粘在装甲上,而弹体则可以从粘住的位置击穿穿甲。

在倾斜装甲出现后,需要炮弹具有扶正能力,这一时期也出现了一些设计,例如在弹头套一个环来达到扶正效果。

而真正被普遍采用的设计是让被帽来发挥扶正作用,因而被帽本身形状开始变成钝头,并且直径有所增大以加强转正力矩(炮弹亦被加装了风帽)。

一战时期德国海军采用的软被帽穿甲弹,采用前部内凹的设计来增大扶正角度

对着剥落油漆露出基材的被帽说看不出铜还是钢装眼瞎的带湿,请表演您的贴地绕轴运动

那么到底是软钢还是硬钢呢?看牌子上对炮弹各结构部分的介绍

被帽部分写的是什么呢?介绍得很清楚:бронебойный наконечник,就叫“穿甲帽”(Armor Piercing Capped)。

可以参考楼上的图,早期软被帽只被称为帽子(CAP、KAPPE)。

关于бронебойный наконечник(穿甲帽)怎么工作的?有一张图进行介绍:

图的文字说明:

所以很清楚,只有致密的硬化钢制造的硬被帽才被称为бронебойный наконечник。

了解两种被帽原理和发展的人看被帽形状、安装结构就能得出结论。

软被帽用来保护弹尖,加强对倾斜装甲的附着力。这一用途决定了它只需要覆盖弹尖周围部分,一般体积不大安装在风帽内部。同时由于软被帽自身碰撞时被挤压变形,不像硬质被帽那样需要在几何形状上朝弹尖处逐渐减小厚度来促使被帽碰撞后发生碎裂让弹头通过。

硬质被帽作用是保护弹尖的同时破坏表面硬化装甲的硬化层,这需要硬质被帽具有较大的体积和质量。另一方面硬质被帽的粘着性不如软被帽,更依赖钝头的碰撞角度形成扶正力矩,两方面要求导致硬被帽直径更大,往往接近或等同于炮弹直径,所以一般风帽被安装在被帽上,而被帽单独安装在弹体上。

因而通过这些特点,很容易就可以从被帽的形状和结构来区分硬被帽还是软被帽,不需要去找什么被帽硬度数据来背书,只有不理解原理,才会到网上扒拉的干货一路转进,因为他缺乏知识来建立判断。

至于奥匈350是硬被帽还是软被帽,结合以上知识很容易得出结论。

苏联级主炮所用穿甲弹

现在麻烦某些人告诉我们,这么大的被帽是软被帽么?

=======================================================

这位朋友看见我裱美国海军CLASS A,就把美国陆军也送上来让我裱。

当然在裱之前,我需要指出他几点常识性错误(说这么一大堆,竟然没半句说对,我真的挺佩服的)。

硅元素会对钢材性能产生什么影响?

只要硅含量低于3%,对塑性、韧性的负面影响不显著,却可以显著提高钢材强度。

那么,这类装甲钢用在什么地方呢?众所周知,不同厚度的装甲对于硬度有不同要求。低于50毫米的小厚度装甲钢没有足够的材料厚度吸收冲击应力,需要提高强度来抵抗小口径弹丸和破片。

高硅的高硬度装甲并非苏联独创,相反是30年代苏捷军事交流的成果,捷克继承自奥匈的新型WITKOWITZ装甲便是这一类型。

至于美国陆军测试T-34装甲部分,完全属于逻辑混乱,不知所云,或者说可以实锤了二战美国完全没弄明白坦克装甲钢需要什么样的性能。

首先特别搞笑一点的在于T-34坦克用的3种装甲8S焊接装甲和FD、68L铸造装甲布氏硬度都在400以上甚至达到500的高硬度装甲钢,250-300布氏硬度的装甲是美国坦克自己用的低碳软钢,所以你美国软钢装甲变脆也怪苏联?何况扯半天铸造炮塔装甲,可战列舰装甲是铸造装甲么?完全逻辑不通。

二战美国装甲钢说来也滑稽,需要高硬度的中小厚度坦克装甲钢用软钢,需要较高塑性的大厚度表面硬化装甲基材,却因为制造工艺问题淬透,过硬变脆了。这水平测评苏联坦克装甲钢,简直是得了50分的打肿脸笑得80分的。

PS:到冷战结束,美国坦克装甲水平都没超过苏联。

苏联坦克装甲钢成份:

至于后面在扯什么苏联5号装甲不含钼塑性差云云,完全属于脱离工艺胡扯元素作用。

加钼是通过减小高温回火的残余应力来提高调质钢的塑性(如果只是作为合金元素,钼反而会降低塑性和韧性)。对于非调质钢来说通过增加硅、镍等元素才是提高强度同时确保韧性和塑性的正确手段。

如果我们来对比苏联5号装甲钢和意大利特尔尼装甲钢的成份,就会发现很有趣的东西。

苏联5号装甲0.6-0.8%硅,不含钒,意大利特尔尼装甲不含硅,含0.03-0.06钒。懂点冶金知识的就知道,钒和硅一样是制造镇静钢的脱氧还原剂。另一方面,苏联5号装甲不含钼,特尔尼含0.47%钼,但苏联5号装甲含有更多的镍,这意味着特尔尼是调质钢,通过高温回火、淬火提升渗碳层硬度,而5号装甲钢本身已经拥有较高强度和硬度(3号装甲钢含钼是因为它是低厚度装甲,需要调质处理进一步提高强度)。剩下的成份比例两者比较接近(高镍钢可以在确保强度的同时适当降低炭含量来提高韧性和塑性)。

众所周知,30年代苏联与意大利有过密切的海军技术交流,苏联从意大利获得了一些急需的技术。5号装甲钢很可能是在特尔尼装甲基础上结合苏联工艺和国情研制的(镍系非调质装甲钢可以延缓低温冷脆,是符合苏联国情的选择)。而特尔尼装甲是二战性能最好的表面硬化装甲。

钢材冶金质量标准就看硫、磷杂质的含量,大概有些人觉得自己可以去改行业标准,然而在他们做到这一点之前,我们只能根据行业标准来:

最后,着角还是靶板法向倾斜角数据上都写得很清楚了,还要明目张胆睁着眼睛说瞎话,偷换概念是一点都不明智的。

13KM的25度弹着角的弹道是靠某些人嘴炮打出来的,实际测试中不可能在13公里处立一块无限厚度的靶子打。怎么进行测试呢?就是用一块有限厚度的靶板通过不同的倾斜角度来模拟不同厚度的装甲板,同时用不同装药获得的初速来模拟不同距离上的着速。因此这个法线角就是测试靶板所用的倾斜角度。实际情况就是测试时模拟13KM着速的炮弹击穿了一块406毫米厚度25度法线倾角布置的靶板,至于这个是不是极限穿深,大概只有睿智会认为是。

因此且不说不同靶板和穿透率的数据能不能比的问题。就说说看关于B37的寿命是谁给的某些人蜜汁自信拿网上胡乱抄来的东西和脑补去怼克雷洛夫研究院总师写在书里的内容?

接着某人又自己树靶子自说自话怼苏联级线型,发表以下两段莫名其妙的话:

我说过苏联级的船体设计快速性好么?我不知道他在怼什么,也许在怼空气。

但他用的苏联级轮机功率和航速数据是错的。除非他自认为比跑帝俄/苏联/俄罗斯所有舰艇水槽实验,现在也是国际流体力学权威研究机构的克雷洛夫研究院出来的总师更权威。

功率和弗劳德数

海军部系数和弗劳德数

放上面这两张图,就是反驳他所谓的苏联级62115吨下201000马力跑27.5节,231000马力跑28.5节的脑补数据,以及那句“大和线型能算得上优秀吗?”

为什么用大和跟苏联级比较?因为这些船里大和跟苏联级的长宽比,方形系数最接近,甚至苏联级长宽比更大,方形系数更小一些,但苏联级海军部系数却比大和级低一大截,这才是体现大和级线型设计水平的地方,而不是拿长宽比和方形系数差异很大的母型来胡乱比较。某些人真是连黑都不会黑。

大和线型能算不算优秀?不是拿两个不同几何尺寸不同航速下船的海军部系数来比数值大小,因为战列舰这样的主力舰船型设计不只是单纯追求高速性,而是要结合适航性和巡航经济性考虑。线型一定的情况下,弗劳德数与航速平方成正比,海军部系数与航速立方成正比与阻力成反比。所以不同线型比较,同一弗劳德数所对应的海军部系数越高,阻力系数才越小。大和弗劳德数0.25时海军部数曲线才开始明显下降,此时对应的航速是24.3节。对应弗劳德数-海军部系数曲线就可以看出大和线型设计对巡航和高速巡航段优化是非常出色的,如果考虑大和对高速性不利的长宽比和方形系数,则可以说大和的线型设计是极为出色。

(综合考虑大和线型就是战列舰里最优秀的,竟然在某些人眼里是“一般”的样子。我这一直是IJN黑的人都看不下去了。)

然后,再来看看这位朋友的问题:

总结起来就是——因为我不读书,什么都不知道,所以我可以脑补苏联什么都没有,我可以耍流氓。

首先,战前苏联海军火控系统老佛爷(弗里德曼)的书里有简要介绍

大致来说苏联海军在30年代中期开始转向综合火控系统——能够分别处理目标和本舰的运动矢量,对观测和计算所得的目标参数能够实对比,对计算偏差进行插值纠正,射击指挥仪、火炮能够灵活地与中央火控计算机进行交联,火控计算机能够综合处理射击指挥仪和校射飞机输入的目标参数。火控系统发展水平与西方国家同步,并在火控系统的精密复杂程度上高于法国和意大利海军。

苏联级火控系统性能参数可以参考《苏联级战列舰》一书:

可在250链(25海里)距离内跟踪1-2个最高航速42节的海上目标。

可在200-400链距离由校射机支援下跟踪1个海上或岸上目标。

能够在400链距离内分别指挥炮位同时射击间隔距离不大于25链的一组目标。

火控系统可对每个炮塔进行集中或单独控制。

与其他国家主炮射击指挥仪不同,DM-8射击指挥仪安装有2部8米体式测距仪,可同时测量目标距离和弹着偏差,即时供火控计算机修正数据。

接下来再来看看老佛爷的书里是怎么介绍“有极高性能”的大和级98式火控系统的:

直连串接式,而非综合式火控系统。系统集成度差,无法即时完成指挥仪、火控和炮位间的交联切换,切换时需要将设备归0,理想状态下也要耗时一分钟。

至于苏联没有雷达还行,NIIP是集体农庄或拖拉机厂也还行。

1935年苏联测试了世界上第一部雷达Буря(你们为什么不在集体农庄和拖拉机厂好好待着?搞什么雷达?我脸好疼啊)

莫洛托夫号巡洋舰上的Редут-К(RUS2舰载版)警戒雷达,41年德军飞机第一批突袭时红海军就是以它提供的预警,做好了塞瓦斯托波尔基地的防空准备。

39年研制,41年服役的B3高炮火控雷达,波长15厘米,莫斯科防空作战期间,装备这种雷达的高炮团将击落一架敌机的炮弹消耗数量从2400发减少到96发。

送上友人作画:

=======================================================

最新战列舰吧带LOW神论:


嗯,硅是非金属,不起任何增加性能的作用。

炭也是非金属,不起任何增加性能的作用。

熟铁装甲赛高!

硅便宜,用了硅就是地条钢。

于是:



大和VH,含硅——地条钢

衣阿华CLASS-B,含硅——地条钢

俾斯麦KCN/A,含硅——地条钢

根据战列舰吧带LOW的逻辑脱氧剂必须用贵的,看来加了人参、鹿茸、冬虫夏草的一定能练出来八心八箭尼姆达合金钢。

战列舰吧带LOW的"科普”:

上百毫米厚的表面硬化装甲用铆接可还行,不知道带LOW打算用几厘米的钻头打穿表面硬化层打出铆孔?还是说他在哪条舰的主装表面看到过铆钉?战列舰吧带LOW不会小白到除了焊接和铆接外不知道还有螺接这种固定方式么?

战列舰吧带LOW也许不知道表面硬化装甲只能单面打螺栓孔,不能钻透表面硬化层。只有厚度较薄的均质水平装甲才使用铆接。

在贴吧靠着权限圈地自萌久了,以为进个贴吧商业胡吹一下就成大佬了,靠着一知半解的半瓶子醋给人科普,纯属误人子弟。一帮SX还整天自以为权威挂这挂那,整得跟疯人院一样。

user avatar

各国冶金工业在无畏舰时代以后其实是没有本质差距的(也8是没有例外,比如20年代末以前法国佬的造船钢确实有点拉胯,也拖累了早期的法国条约巡洋舰如絮佛伦,但这种情况其实是少数例外),装甲钢的抗弹性能差别再大,其实也就是在百分位上打转,抓着这个纠结实属没什么意思,何况这个差别还得看是对哪种构型的被帽进行优化,还得看弹着角度,其实就更没意思了。

主炮寿命也一样,虽然b37的寿命是靠降低降速标准搞出来的,但咋说呢,300发寿命也不算夸张,美国佬那边还动不动超过300efc寿命呢,但其实只要不是和m1934那样100发出头甚至是MK XI那样不到100发,那都无所谓……

反过来说,小倾角也未必就烂,其实小倾角布置上来说对于在水线下维持航速是有利的,至于抗直接命中这个,采取巡洋舰式的大变距率大航向角作战不就行了,真要40°航向角加持23那条甲带还真够用,关键是看火控资词不资词这种高举高打。

user avatar


苏联主力舰群像,代表着其工业发展的万丈豪情

66和82是大炮在海上最后的野望,37节航速+50公里射程,费希尔的心斯大林最懂

21的布局严谨,有条不紊,纳尔逊都为之汗颜;和战后小BB案,代表着先进的BB理念

23是俄版的大和,国民的精神象征;24波罗的海强袭舰,继承费希尔的遗志,逆推柏林的基石



归根到底,大工业生产在哪里,科学的思想和精神就在哪里。

战后很短的时间里,除了美国,西方列强的军事技术就已经被远远的抛在了苏联后面。

时至今日,去工业化后的西方,已处于末世,科学的思想和精神日渐稀薄,那里的人已经只会文青嘴炮,烧5G基站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苏联级战列舰,如果真的能在二战期间如期下水服役,那绝对是一颗备受瞩目却又充满争议的巨星。设想一下,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硝烟弥漫的大洋上,突然出现几艘造型独特、火力强大的钢铁巨兽,对当时的各大海军强国来说,无疑是一记重磅炸弹。苏联级战列舰的设计理念与核心优势首先,我们得回顾一下苏联级的设计目标。它并.............
  • 回答
    二战德国若在击败法国后选择休养生息,而非发动巴巴罗萨战役与苏联开战,那么战争的走向很可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假设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当时德国战略选择可能带来的不同后果的推演。让我们来细致地探讨一下这个“如果”的可能性和影响。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休养生息”的含义。这大概意味着德国会巩固其在西欧.............
  • 回答
    抗日战争的转折点,如果非要找一个与斯大林格勒战役那样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役”来对应,那确实很难精确地指向一场单一的战役。这是因为抗日战争的进程更为复杂,它是一场全民抵抗、多条战线、长期艰苦的拉锯战,而非像斯大林格勒战役那样,一场战役的胜负直接决定了整个战场的走向。但是,如果我们要寻找一个能够 显著改.............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引人遐思的假设,如果当年希特勒在席卷波兰和法国后,选择“见好就收”,那么如今的世界格局,恐怕会与我们所熟悉的截然不同。这其中涉及到的因素太多,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细致地推演一下。首先,欧洲的权力平衡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德意志第三帝国,在迅速闪击波兰和攻克法国之后,无疑会成为欧洲大陆的绝对霸.............
  • 回答
    如果二战中的日本没有发动诺门坎战役,而是选择与德国同时进攻苏联,那么二战的历史进程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几乎可以肯定会 彻底改写。以下是对此可能性的详细分析:核心假设: 日本在1939年(诺门坎战役发生时)或者更早,放弃了在远东与苏联的冲突,并将战略重心完全转向与德国协同进攻苏联。分析的关键点:1..............
  • 回答
    如果历史拐个弯:德国避开苏联,日本远离珍珠港,二战将走向何方?历史的长河并非一成不变,即使是最宏大的事件,也可能因为一个关键的选择而走向截然不同的轨道。当我们回望第二次世界大战,那些决定性的战役和战略失误,总是让人忍不住去设想“如果……”。今天,我们不妨从两个极具影响力的“假设”出发,深入探讨如果德.............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引出了很多历史学家和军事爱好者们津津乐道的“如果”场景。首先得承认,苏联加入轴心国,这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假设,其带来的连锁反应会非常复杂,甚至难以完全预测。但如果硬要推演一下,咱们就来聊聊这个可能性,以及后续的“分赃”问题。苏联加入轴心国:一个难以置信的如果首先,我们要明白,当时.............
  • 回答
    苏联的“苏联”级战列舰,这是一个让无数军迷魂牵梦绕、又充满遗憾的名字。它的命运,如同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一样,充满了跌宕起伏的传奇色彩。那么,它究竟是否建成?它的战斗力又会如何?让我们一起拨开历史的迷雾,深入探究一番。从蓝图到现实的漫长征程:一段未竟的史诗严格来说,“苏联”级战列舰并没有完全建成入列。.............
  • 回答
    1943年,如果德军在两次关键的战役——高加索战役和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那么苏联的命运,乃至整个二战的走向,都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并非简单的军事地图的改变,而是对一个国家政治、经济、社会以及人民心理的深层冲击。首先,让我们聚焦于斯大林格勒。这座城市不仅仅是一个地名,它是苏德战争中.............
  • 回答
    如果诺曼底登陆失败,这无疑会给二战的进程带来颠覆性的改变,其后果将远不止于欧洲战场,甚至会重塑整个20世纪的世界格局。让我们来设想一下,在这样一个设定的前提下,历史可能走向何方。欧洲战场:僵局与漫长的消耗战首先,诺曼底登陆的失败意味着盟军未能及时在西线开辟第二战场,将德军主力从东线解放出来。这对苏联.............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且复杂的问题,因为“大清洗”对苏联军事力量的影响是深远且多层面的。如果苏联没有经历斯大林的大清洗(肃反),东线战场(即苏德战争,通常也指纳粹德国进攻苏联及其盟友的战场)的面貌可能会发生巨变,但具体会是什么样子,这是一个充满变数的推测。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方面来分析:1. 指挥层级的.............
  • 回答
    “巴巴罗萨计划”若提前泄露,历史的齿轮或将以截然不同的方式转动。假设斯大林在1941年6月22日德军进攻前就已掌握了希特勒的完整战略构想,那么苏联红军的反应将与真实历史大相径庭。苏联的反应:预警与准备在“巴巴罗萨计划”完全泄露的情况下,斯大林将不再面临1941年时的“冷酷事实”与“突然袭击”。他有足.............
  • 回答
    假如“库兹涅佐夫”的姊妹舰“乌里扬诺夫斯克”顺利问世:一艘巨舰的梦想与现实想象一下,在冷战的最后几年,当冷峻的苏维埃钢铁巨兽“乌里扬诺夫斯克”号航空母舰终于在尼古拉耶夫造船厂的船台上披挂完毕,缓缓驶入黑海,成为苏联海军舰队的骄傲时,那会是怎样一番景象?这艘原本计划成为苏联海军强大海军力量核心的巨舰,.............
  • 回答
    希特勒如果选择集中兵力稳固西欧,而不进攻苏联,历史的走向无疑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就能回答的问题,而是牵扯到无数相互关联的因素,最终结果充满了不确定性,但我们可以梳理出其中最可能的发展脉络。首先,我们必须明确,希特勒当时的核心目标是将德国打造为欧洲的霸主,并将犹太人和共.............
  • 回答
    苏联克格勃,也就是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其职能范围远超我们通常理解的“情报机构”。它不仅仅是搜集情报、反间谍的部门,更是一个集政治保卫、国家安全、边境控制、特殊作战以及社会治安维护于一身的庞大组织。因此,克格勃拥有远不止边防军和“阿尔法”这样为人熟知的单位。为了更详尽地说明,我们需要从克格勃的几个主要.............
  • 回答
    “空气1A”(Воздух1А)是苏联防空军在冷战时期研发的一款战役级自动化指挥系统,旨在提高防空作战的效率和反应速度。它的出现,标志着苏联在指挥自动化领域的探索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要理解“空气1A”的性能,我们需要将其置于当时的时代背景和技术水平下进行审视。当时,冷战的阴云笼罩,空战对抗日益激烈,.............
  • 回答
    苏联级战列舰,又称“苏联”级战列舰或“阿瓦·扎哈罗夫”级战列舰,是苏联海军在冷战时期设计建造的一型大型战列舰。它们的设计初衷是为了对抗美国海军强大的航空母舰战斗群,以及作为前苏联海军力量的象征。然而,由于多种因素,包括设计理念、技术限制以及国际政治局势的变化,苏联级战列舰的战斗力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
  • 回答
    在二战结束后的相当一段时间里,苏联军方在步枪领域面临一个关键的选择:是继续优化和推广现有的SVT(托卡列夫自动步枪),还是拥抱全新设计的SKS(西蒙诺夫半自动卡宾枪),并且后者使用的是全新的中间型弹——7.62x39mm。这个决策背后,是一系列技术、经济、战术以及政治因素的复杂考量。首先,咱们得聊聊.............
  • 回答
    二战时期苏联战场确实异常惨烈,斯大林格勒战役尤其残酷,给苏联带来了巨大的人员伤亡。然而,战后苏联依然能够成为一个超级大国,其强大并非偶然,而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下面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一、巨大的牺牲换来的战略胜利与地缘优势 斯大林格勒的转折点意义: 你提到的斯大林格勒战役(1942194.............
  • 回答
    在探讨战后苏联坦克履带宽为何基本保持固定这一问题时,我们需要深入理解当时苏联的工业体系、军事思想以及对战场环境的考量。这并非一个简单的设计选择,而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认识到,履带的设计从来都不是孤立的,它与坦克的整体设计息息相关,包括车体尺寸、发动机功率、悬挂系统、战斗全重以及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