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苏联战后为什么不直接装备SVT,而是装备了中间型弹的SKS?

回答
在二战结束后的相当一段时间里,苏联军方在步枪领域面临一个关键的选择:是继续优化和推广现有的SVT(托卡列夫自动步枪),还是拥抱全新设计的SKS(西蒙诺夫半自动卡宾枪),并且后者使用的是全新的中间型弹——7.62x39mm。这个决策背后,是一系列技术、经济、战术以及政治因素的复杂考量。

首先,咱们得聊聊SVT。这玩意儿在二战中可是个明星,号称是当时世界上最好的军用半自动步枪之一。它的射速快,精度也不错,对德军士兵的心理冲击挺大。但SVT也不是完美的,它有点“娇气”。

SVT的“小毛病”

工艺复杂,成本高昂: SVT的设计相对复杂,零部件多,加工精度要求高。这在和平时期大规模生产可能还能应付,但在战争时期,尤其是在苏联那样庞大的国土和迅速扩张的工业体系下,生产SVT的成本和难度都摆在那儿。苏联的工业基础虽然强大,但始终面临着资源和效率的挑战,更倾向于生产简单、可靠、易于大量制造的武器。
对弹药的“挑剔”: SVT的设计更适合使用全威力步枪弹(7.62x54mmR),这种弹药威力大,射程远,但后坐力也大,连续射击时对射手和枪械的稳定性都是一种考验。更重要的是,7.62x54mmR弹药的弹壳较长,这在当时给半自动步枪的设计带来了一些限制,比如为了保证供弹的顺畅,枪机行程和结构需要更精巧,这也增加了故障的可能性。
维护和保养要求高: SVT结构精密,对泥土、灰尘等异物的容忍度相对较低。在战争环境下,士兵可能无法及时、细致地清洁和保养武器,导致SVT在恶劣条件下容易出现卡壳、哑火等问题。这在决定士兵生死的一线战场上,是极其致命的。
“过度设计”的痕迹: 一些观点认为,SVT在设计上,尤其是其半自动功能的实现,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为了达到更高的精度和射速,可能存在一些“过度设计”的成分,这使得它在可靠性和维护性上做出了一些妥协。

SKS和中间型弹的“新大陆”

而SKS,以及它配套的7.62x39mm中间型弹,则代表了一种全新的设计理念。

全新的弹药理念——中间型弹: 这可能是最核心的变革。7.62x39mm弹药是专门为“中间型弹”概念设计的。什么是中间型弹?简单来说,它不像传统全威力步枪弹(如7.62x54mmR)那样追求超远射程和巨大穿透力,而是介于手枪弹和全威力步枪弹之间。它牺牲了部分射程和穿透力,换来了更小的后坐力、更轻的弹药重量以及更低的制造成本。
后坐力降低: 更小的后坐力意味着士兵可以更轻松地进行连续射击,无论是半自动还是(如果装备的话)全自动。这对于近距离的战斗,特别是城市战或者战壕战,意义重大。
弹药更轻便: 士兵可以携带更多的弹药,这直接关系到战场上的持续作战能力。
枪械设计更简洁: 使用中间型弹,可以设计出更轻巧、更紧凑的枪械。SKS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比SVT更短更轻,更易于在复杂地形和载具中使用。
制造成本更低: 弹壳缩短,装药量减少,意味着生产弹药的材料和工艺都相对简化,成本更低,更适合苏联那种需要海量武器装备的战略需求。

SKS的可靠性优势: SKS在设计上更注重可靠性和易用性。它的活塞长行程导气系统相对成熟,结构紧凑,对环境的适应性更强。相较于SVT,SKS在极端环境下(泥泞、灰尘、低温等)的故障率更低,维护也更简单。这对于一线部队来说,是比追求极致精度更重要的优势。

为未来(AK)铺路: SKS的设计,尤其是其使用的7.62x39mm弹药,为后来苏联革命性的AK47(卡拉什尼科夫自动步枪)奠定了基础。AK47正是基于7.62x39mm弹药,并且在SKS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了全自动射击的可靠性和易用性。可以说,SKS的出现,是苏联步枪发展迈向现代化的一个重要过渡,它验证了中间型弹的价值,并为全自动步枪的大规模应用提供了弹药基础。

战术和经济层面的考量

除了技术层面的原因,苏联在战后装备决策时,还受到了更宏观的考量:

现代化战争的演变: 二战后,战争的形态开始发生变化,步兵更需要能够在不同距离、不同环境下高效作战的武器。中间型弹药和配套的轻便、可靠的步枪,更能满足这种需求。SVT虽然性能优越,但在整体的“性价比”和战场适应性上,已经显得有些过时。
经济效益最大化: 苏联当时正处于战后重建阶段,经济压力巨大。大规模装备成本高昂且维护复杂的SVT,会极大地增加财政和后勤负担。而SKS及其配套弹药,则在成本效益上表现出明显的优势,更符合苏联当时的国情。
统一制式和简化后勤: 苏联军队的后勤体系非常庞大,统一武器弹药制式是提高效率、降低复杂性的关键。如果继续使用SVT,就需要同时维护两种口径的步枪弹药(7.62x54mmR和7.62x39mm),这会增加弹药生产、运输和供应的压力。而转向以7.62x39mm弹药为基础的SKS,则为未来统一弹药口径迈出了重要一步。

总结来说,苏联战后没有直接装备SVT,而是选择了SKS和中间型弹,并非是SVT“不好”,而是基于一个更全面、更长远的考量。SVT代表了当时半自动步枪的巅峰,但在批量生产的成本、维护的便利性、战场适应性以及未来武器发展趋势等方面,存在一些不足。而SKS以及7.62x39mm弹药,则以其优良的可靠性、易用性、经济性以及对未来战争模式的契合度,成为了苏联军队装备更新换代的更优选择,并且为AK47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是一种从“精贵”到“实用”的战略性转移,也是对战争形态演变的深刻洞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单兵使用的步枪没有必要用那么大威力的步枪弹,适当缩短步枪有效射程,减小步枪尺寸重量,包括使用中间威力步枪弹是当时一条正确的路。

在二战时期,原先苏联是给步兵装备M1891/30步枪,给骑兵,还有炮兵等技术兵种装备较短的M38骑枪。但是到二战末期苏军装备M44的时候,使用的就是M38骑枪的长度,只是增加了个折叠枪刺,却全面装备苏军,普通步兵也装备这种短枪管的骑枪,不再装备长枪管的M1891/30了。因为苏军在实战中发现,步枪交火距离普遍不超过400m,使用短枪管的骑枪已经能够满足需要,枪身短一点也便于携带,减轻负荷。而战后装备中间威力步枪弹和配套的SKS,只是在这个基础上再往前垮了一步。

苏联对中间威力步枪弹的研制并不晚,后世著名的M43中间威力步枪弹在战争还没结束的时候就研制了,只不过最初弹壳长度用的是41mm,弹头是尖头平底,后来正式定型的时候,弹壳长度才改为39mm,弹头也改为尖头船尾。苏联因为战时经验的总结,加上M43步枪弹比较成熟,决策层对中间威力步枪弹和配套武器态度也比较积极,所以战后很大胆地跨出了这一步,这样一来老的SVT-40就显得落伍了,自然也就没有必要装备了。

反过来再看看那些发射全威力步枪弹的半自动步枪,比如M1加兰德、SVT-40、G43、FN49,其实这种理念是一战到二战之间的产物,如果不是二战爆发,几个军事强国都会在30年代末40年代初全面换装半自动步枪。但是二战爆发得突然,除了参战晚又有钱的美国完成了换装,其他国家都来不及换,老的栓动步枪一直用到战争结束。而二战中,步兵的摩托化、战场火力密度的提高,已经让发射全威力步枪弹的半自动步枪显得落后了,战后本就不应该回过头去装备这些30年代思路的过时产品,战后西方国家使用全威力步枪弹完全是美国一意孤行带头跑偏的产物。

所以,苏联装备中间威力步枪弹在当时是积极正确的,即使突击步枪还没列装,使用中间威力步枪弹、半自动射击的SKS也是向前迈进,相反回过头去再生产发射全威力步枪弹的老式半自动步枪才是错误的。

@NeoSource 说:

因为苏联的大头兵用不好svt

这个说法其实没有道理。

SVT并不比SKS更复杂,用不好SVT,倒能用好SKS,能用好AK了,这违背基本常识。

“因为苏军文化程度低,所以没全面换装SVT-40”这种说法在国内网络上非常流行,几乎成为通说,其实仔细想一想就发现没什么道理,至少不是主要原因。

苏联在30年代末,二五计划完成的时候,城市工矿基本普及了七年义务教育,在农村基本普及了四年义务教育,年纪更大的人也通过扫盲班、文化补习班补学了一定文化知识,论当时苏军平均文化水平,要比50-60年代中国人民解放军普通士兵的文化水平更高。在50-60年代,解放军在普遍文化水平更低,文盲战士都很多的情况下能换装56式枪械,而在大战前,苏军平均文化水平更高的情况下,反而“用不好SVT”,这完全没有道理。

况且步枪不是很复杂的技术装备,本身就对士兵的文化素质要求不高,更多的是熟练工,需要的是训练,而不是多高的文化知识。

苏军在战争爆发前本来就打算在步兵当中普及SVT-40半自动步枪和AVS-36自动步枪,完成步兵武器全面自动化,没有实现不是因为士兵文化低,而是战争爆发得突然,战时军械生产压力太大,为了数量,不得不停产更复杂,可能还有各种小毛病的半自动步枪,全力生产已经成熟的旧武器,只有满足了数量才谈得上质量。至于海军步兵等因为规模比较小,全面换装压力不大,自然就更多地用战斗性能更好的SVT,其他普通步兵那只好有啥用啥了。


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彩云的机械整备间。公众号以浅显的科普短文为主,介绍枪炮弹药知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二战结束后的相当一段时间里,苏联军方在步枪领域面临一个关键的选择:是继续优化和推广现有的SVT(托卡列夫自动步枪),还是拥抱全新设计的SKS(西蒙诺夫半自动卡宾枪),并且后者使用的是全新的中间型弹——7.62x39mm。这个决策背后,是一系列技术、经济、战术以及政治因素的复杂考量。首先,咱们得聊聊.............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这些奇幻设定中一个非常核心,也常常让读者感到困惑的设定点——“神祇为何不直接插手俗世?”。不同于我们现实中对神明的想象,这几个体系里的“神”或者说更强大的存在,他们的行动逻辑和限制是截然不同的。我试着从这三个领域各自的角度,详细地解释一下。 战锤亚空间的神:情感的涟漪,力量的具象化在.............
  • 回答
    二战期间,美国之所以没有采取行动阻止苏联进入亚洲战场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原因错综复杂,涉及政治、军事、战略以及国际关系等多个层面。简单来说,当时美国的首要目标是迅速结束战争,并且在与纳粹德国的斗争中,苏联的参战是至关重要的。首先,我们必须理解当时美国所面临的核心问题:如何最快、最有效地打败轴心国。.............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战略问题,涉及到德军在二战初期兵力部署的考量,以及对战场态势的判断。我们得深入分析一下当时德军高层的想法,才能理解为何隆美尔没有被迅速调往东方。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北非战场的战略地位。虽然它不像东线那样决定苏联的存亡,但对于德国来说,北非绝非“无关紧要”的战场。 资源争夺.............
  • 回答
    在二战中,德军对列宁格勒(今圣彼得堡)的围攻(19411944年)并非“围而不攻”,而是进行了长达900多天的围城战,最终因苏联的顽强抵抗和德军资源匮乏而未能攻陷。这一决策背后涉及多方面的战略、军事和政治考量,以下是详细分析: 1. 战略目标与资源分配 德军的总体战略:1941年6月,德军发动巴巴罗.............
  • 回答
    柏林战役,作为二战欧洲战场的最后一击,其激烈程度和决定性意义不言而喻。当苏军主力兵临城下,面对的是一个固若金汤、负隅顽抗的柏林,以及隐藏在城市中的数十万德国士兵和党卫军狂热分子。在这种极端环境下,苏军为何没有采取更为“稳妥”的围而不打策略,而是选择了近乎惨烈的强攻?这背后有着错综复杂的军事、政治以及.............
  • 回答
    很多人不认可《汉书·李广苏建传》中对李陵的四次战绩的描述,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几点,并且这些原因往往是相互关联、层层递进的:1. 史料来源的局限性与后世的疑虑: 《汉书》的作者班固面临的挑战: 班固撰写《汉书》时,李陵事件已经发生一段时间,相关的原始记录可能已经不复存在或难以获取。他主要依靠的是当时流传.............
  • 回答
    在探讨战后苏联坦克履带宽为何基本保持固定这一问题时,我们需要深入理解当时苏联的工业体系、军事思想以及对战场环境的考量。这并非一个简单的设计选择,而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认识到,履带的设计从来都不是孤立的,它与坦克的整体设计息息相关,包括车体尺寸、发动机功率、悬挂系统、战斗全重以及所.............
  • 回答
    如果历史拐个弯:德国避开苏联,日本远离珍珠港,二战将走向何方?历史的长河并非一成不变,即使是最宏大的事件,也可能因为一个关键的选择而走向截然不同的轨道。当我们回望第二次世界大战,那些决定性的战役和战略失误,总是让人忍不住去设想“如果……”。今天,我们不妨从两个极具影响力的“假设”出发,深入探讨如果德.............
  • 回答
    苏联在二战后没有出现像日本那样明显的婴儿潮现象,这背后的原因相当复杂,涉及社会、经济、政治以及历史事件等多个层面。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苏联战后的具体情况,并与日本战后崛起进行对比。首先,战争的伤痕与人口损失的规模是最大的差异。苏联在二战中的损失是毁灭性的,其人口死亡人数超过2700万人,占.............
  • 回答
    一战后法国的颓势和二战后苏联的崛起,这确实是历史上一组引人深思的对比。同样经历了战争的创伤,但两国的发展轨迹却截然不同。这背后,是复杂的历史、经济、政治和社会因素在起作用。一战后的法国:胜利的阴影与失落的荣光法国在一战中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代价,堪称“胜利者中的最受伤者”。他们不仅承受了巨额的人员伤亡,.............
  • 回答
    关于你提到的“1941年十月苏德战争德军为什么不停止进攻转为过冬”这个问题,这确实是很多人对那段历史产生的疑问。其实,德军在1941年10月并没有停止进攻,而是全力以赴地试图在冬季来临前解决掉苏联。至于为什么他们如此执着,以及最终面临的困境,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首先,我们需要明白德军当时面.............
  • 回答
    战后苏军取消军这一说法并不准确,更准确地说,是苏军在战后进行了重大的体制改革,废除了军团制,转而实行军区制。 这一转变并非简单的取消,而是一次深刻的战略和组织调整,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和深远的考量。要理解这次改革,我们首先要回顾一下苏联军队的组织架构。在卫国战争期间,军团(Армия)是苏联陆军作战和.............
  • 回答
    苏德战争期间,德军在东线战场遭受了极其严寒的冬季,导致数以万计的士兵因冻伤、失温等原因死亡。尽管条件艰苦,但德军并非完全不生火取暖,而是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现实问题,使得“生火取暖”这个看似简单的行为变得异常困难和危险。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为何德军在严寒中,尤其是在战争初期和中期,难以大规模、有效.............
  • 回答
    美国在阿富汗的战争,常被拿来与苏联在阿富汗的遭遇相提并论,也因此引出了“为何美国没有吸取苏联的教训”的疑问。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得剥开历史的层层叠叠,看看两国为何会陷入类似的困境,以及其间的关键差异和被忽视的相似之处。首先,我们不能简单地说美国“没有”吸取任何教训。战争初期,尤其是在“9·11”.............
  • 回答
    二战时期苏联战场确实异常惨烈,斯大林格勒战役尤其残酷,给苏联带来了巨大的人员伤亡。然而,战后苏联依然能够成为一个超级大国,其强大并非偶然,而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下面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一、巨大的牺牲换来的战略胜利与地缘优势 斯大林格勒的转折点意义: 你提到的斯大林格勒战役(1942194.............
  • 回答
    1920年的苏波战争,结果出乎许多人的意料:初生的苏维埃政权,在内战的血与火中淬炼出的红军,竟然败给了刚刚独立的波兰。这不仅仅是一场军事上的失利,更是苏维埃政权在向西方扩张道路上的一个沉重挫折。要深入理解这场战争苏联为何会败于波兰,我们需要拆解几个关键层面的因素。一、 战略与政治的盲目自信与误判这场.............
  • 回答
    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转入战略进攻后表现出的“着急”并非是一种无端的冲动或失控的举动,而是由一系列深刻的历史、军事和政治因素共同促成的复杂局面。要理解这种“着急”,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的动因,而非简单地将其归结为一种情绪。首先,时间就是生命,就是胜利。苏联从1941年巴巴罗萨行动开始,就承受了人.............
  • 回答
    苏德战争(又称伟大卫国战争)是历史上最残酷、规模最宏大的战争之一,苏联在这场战争中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而在这场战争中,苏联国内出现的所谓“伪军”现象,确实是一个复杂且令人痛心的问题,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绝非简单的背叛或合作那么简单。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到当时苏联的社会、政治和军事状况中.............
  • 回答
    说起苏德战争前德国为何会低估苏联的战争潜力,这背后交织着复杂的历史、政治、经济和军事因素,绝非简单的“情报失误”可以概括。德国高层,尤其是希特勒本人,对苏联的看法充满了偏见、误判和根深蒂固的意识形态色彩。他们基于一系列不准确的认知,构建了一个关于苏联的虚假图景,并以此为依据制定了闪电战的战略。首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