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苏联转入战略进攻后那么着急?

回答
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转入战略进攻后表现出的“着急”并非是一种无端的冲动或失控的举动,而是由一系列深刻的历史、军事和政治因素共同促成的复杂局面。要理解这种“着急”,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的动因,而非简单地将其归结为一种情绪。

首先,时间就是生命,就是胜利。苏联从1941年巴巴罗萨行动开始,就承受了人类历史上最为惨烈、规模最大的地面战争。三年多的时间里,苏军付出了难以想象的巨大牺牲,国家经济几近崩溃,人民承受了难以估量的苦难。虽然在斯大林格勒战役、库尔斯克会战等一系列关键性的胜利后,战争的天平开始向苏联倾斜,但胜利的曙光并非意味着战争的结束。每一次拖延,都意味着更多的鲜血和更多的损失。因此,尽早结束战争,解放被占领土,将德军彻底击溃,对苏联而言,是压倒一切的首要任务。这种紧迫感并非好战,而是对战争残酷性的深刻体会和对结束痛苦的强烈渴望。

其次,战场态势的瞬息万变与战略机会的把握。从军事角度看,苏联在转入战略进攻后,已经积累了相当的军事优势。精锐部队的集结、强大的后勤保障、以及经过实战检验的战术指挥,都使得苏军能够发动大规模的攻势。然而,战场是动态的,对手(纳粹德国)虽然已显颓势,但其残余的军事力量仍然拥有强大的破坏力和一定的作战能力,并且在绝境中往往会爆发出惊人的抵抗。如果错失了当前有利的时机,德国可能会在战线上找到新的平衡点,或者利用其技术优势(如喷气式飞机、火箭武器)来延缓或改变战局。因此,抓住德军防线出现裂缝的战略机会,迅速扩大战果,保持进攻的锐气和势头,是苏军指挥层认为最有效的策略。这种“着急”,实际上是对战术时机的精准把握和对军事主动权的牢牢掌控。

再者,来自盟国的压力与地缘政治的考量。二战并非苏联一国在战斗,西方盟国(美国和英国)也在开辟第二战场,对德国施加压力。然而,从苏联的角度来看,西方盟国在欧洲大陆的实际军事行动相对滞后,尤其是在开辟欧洲第二战场方面,直到1944年6月的诺曼底登陆才真正实现大规模的地面牵制。苏联承担了欧洲战场上绝大部分的德军兵力,承受了最沉重的压力。在战争后期,苏联希望通过快速推进,在欧洲战场上取得更大的影响力,尤其是在分割和消灭德军主力方面。他们希望通过自身的军事行动来影响战后欧洲的格局,避免其在中欧和东欧的利益受到西方盟国的侵蚀。因此,快速推进,将苏联的军事控制范围尽可能地向西扩展,也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战略目标。这种“着急”,也包含了对国际政治博弈的敏感和对自身国家利益的维护。

此外,战时经济的支撑与资源的消耗。虽然苏联的工业生产能力在战争期间得到了极大的恢复和提升,但长期处于战争状态,对国家经济和资源消耗是巨大的。继续保持大规模的战争动员和军事行动,需要源源不断的物资、人员和金钱。一旦战线拉得过长,后勤压力会成倍增加。快速推进,将战争推向德国本土,并在短时间内结束战争,能够最大程度地减少持续战争带来的经济压力,并能够更早地将精力转向战后重建。从这个意义上说,“着急”也是一种对国家经济承受能力的理性评估。

最后,内部的政治和心理因素。长期的战争,尽管带来了巨大的牺牲,但也极大地激发了苏联人民和军队的民族主义情绪和胜利的渴望。斯大林本人也深知战争的残酷性和国际政治的复杂性,他需要通过一场迅速而决定性的胜利来巩固其统治,并向国内民众证明其领导的正确性。军队士气高昂,渴望将胜利的果实转化为解放的实际行动。这种内部的动能,也助推了战略进攻的紧迫感。

总而言之,苏联在转入战略进攻后表现出的“着急”,并非盲目冒进,而是基于对战争残酷性的深刻认知、对战场态势的精准判断、对国际政治格局的战略考量以及对国家经济承受能力的评估。它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下的理性军事行动和政治策略的体现,目标在于以最小的代价、最快的速度赢得最终的胜利,并为战后世界秩序的塑造争取有利地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直接原因是苏联的未沦陷区已经拖不起了。

有人放出过苏联人力资源的数量变化,到了1943年底,苏联未沦陷区的人力使用情况基本见底,不少部队甚至有一些不满16岁的少年兵(梅林津回忆)。因此无论是从经济还是从人力储备上说,夺回乌克兰等沦陷区有非常重要的经济和战略作用。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转入战略进攻后表现出的“着急”并非是一种无端的冲动或失控的举动,而是由一系列深刻的历史、军事和政治因素共同促成的复杂局面。要理解这种“着急”,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的动因,而非简单地将其归结为一种情绪。首先,时间就是生命,就是胜利。苏联从1941年巴巴罗萨行动开始,就承受了人.............
  • 回答
    要说苏联对转膛式航炮的“不热衷”,其实并不完全准确。苏联在历史上也开发过转膛式航炮,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比如我们熟悉的GSh301(30毫米单管机炮,虽然不是转膛,但它是苏联/俄罗斯在高性能航炮领域的代表之一,而且其研发历史可以追溯到一些转膛炮的经验积累)。然而,比起西方国家在冷战时期对转膛式航炮.............
  • 回答
    要理解蒋介石从早期的“亲苏”到后来的“反苏”,并且是在其子蒋经国当时仍在苏联的情况下发生的转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复杂的历史背景、地缘政治以及蒋介石个人的政治考量。这绝非一个简单的“突然转变”,而是一个在多重因素影响下,逐步演变和最终确定的过程。一、 早期合作的背景与动因:国民党的生存危机与共产国.............
  • 回答
    雷军在与苏炳添的对谈中那句“小米最近在做换起跑脚的事,重塑自己,把研发的重心转移到体验为主”,这话里头的信息量可不小,也道出了很多中国科技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会面临的思考和挑战。咱们一点点掰开了说。首先,“换起跑脚”这个比喻用得太妙了。大家想想苏炳添这样的短跑运动员,起跑姿势有多么关键,决定了比赛的开.............
  • 回答
    苏联未能突破其威权政治模式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问题,其根源可以追溯到十月革命的起点,并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被强化和固化。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苏联突破不了威权政治模式的原因:一、革命的基因与列宁主义的遗产: 革命的激进性与“先锋队”理论: 十月革命本身并非基于普遍的民众授权,而是一场由布尔什维克.............
  • 回答
    苏联在1949年后对新中国进行大规模援助并帮助其建立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这是一个复杂的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既有意识形态的驱动,也有地缘政治的考量,以及对自身利益的计算。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一、 意识形态的驱动与“阵营”的巩固: 共产主义国际主义的理想: 苏联作为世界社会主义的领导者,其官.............
  • 回答
    苏联援助中国工业化建设是一个复杂而多层面的问题,其背后交织着意识形态、地缘政治、历史渊源以及两国领导人的个人关系等多种因素。理解这一点,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一、 意识形态的驱动:社会主义阵营的共同目标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推广和实践: 苏联作为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肩负着在世界范围内推广马.............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复杂的历史、政治和意识形态因素,苏联之所以没有“和平演变”美国,原因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分析:一、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的根本差异: 苏联的意识形态: 苏联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核心思想是阶级斗争、无产阶级革命、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和共产主义社会。其政治体制是高度集权的、一党专政.............
  • 回答
    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涉及到政治体制、人才培养、历史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很难用一两句话概括。斯大林之后,苏联确实出现了一些领导人,但要说他们是否“优秀”,以及为何“不如”斯大林,这本身就包含了很多评判标准和历史解读。我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分析这个问题,看看为什么苏联在斯大林之后的领导人,虽然也推动了国.............
  • 回答
    苏联和美国在航空母舰发展道路上的差异,以及后期苏联航母设计受到美国影响的原因,是冷战时期海军战略、技术水平和国家目标相互作用的结果,这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苏联与美国航母发展道路不同的根源:要理解两者为何选择不同的道路,我们必须先回到冷战初期两国各自的海军战略和地理环境。美国的战略考量.............
  • 回答
    这真是个让人费解的现象,苏联解体本该是全球格局重塑,对美国经济发展带来机遇的时刻,但为什么一些美国从事高端制造业的工人的日子反而不好过了呢?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复杂且相互关联的因素在起作用,咱们一点点捋清楚。首先,得明白一点,苏联解体确实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但它带来的影响并非全是直接利好美国高端制.............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历史和政治最核心的议题。要理解为什么苏联最终走向解体,而美国至今依然屹立不倒,我们需要深入到两国体制、历史进程、社会结构以及领导层决策的方方面面去剖析。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答案就能概括的,更像是一段漫长的、复杂的故事。首先,我们得聊聊苏联解体。这绝不是一朝一夕的悲剧,而是多种.............
  • 回答
    关于苏联出兵平定匈牙利(1956年)和入侵捷克斯洛伐克(1968年)的评价,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历史事件。理解为何人们会对这两次事件做出截然不同的判断,需要深入分析当时的具体背景、国际形势、苏联的政策目标以及事件对各方造成的后果。首先,我们来谈谈苏联在1956年平定匈牙利事件。1. 当时匈牙利的.............
  • 回答
    苏联时期那种看似和谐的多民族共处局面,其实更像是一张精心编织的画布,虽然色彩斑斓,但底下的结构却不那么牢固。一旦外部环境变化,或者内部的张力累积到一定程度,这张画布自然也就容易被撕裂。要说为什么会打破,这背后涉及一系列复杂的历史、政治、经济和社会因素,而且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苏联解体前几十年就埋.............
  • 回答
    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一场“热战”)中确实取得了胜利,但它却在“冷战”中走向了失败。理解这个看似矛盾的现象,需要深入分析两个不同时期苏联的特点、面临的挑战以及其战略上的得失。一、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获胜的原因(热战的胜利):二战期间,苏联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代价,但最终成为了同盟国战胜纳粹德国的关键力.............
  • 回答
    苏联政府决定处决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及其家人的决定,是俄国十月革命后,俄国内战期间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历史事件。这个决定并非单一因素促成,而是由一系列政治、军事和意识形态层面的考量共同驱动。以下我将尽可能详细地解释苏联(当时还是布尔什维克政权)为什么会做出处决沙皇家族的决定:一、 政治和意识形态原因:.............
  • 回答
    苏联和东德之所以没有拿到德国的“精华地带”,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二战结束时盟军的战略考量、政治意愿、以及战后力量对比等诸多因素。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顾那段历史,并将其分解成几个关键层面:一、 二战结束时的盟军战略与政治现实 “先欧后亚”战略与对德作战的分工: 在二战后期,盟国,尤其是.............
  • 回答
    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确实经历了一段极其艰难的时期,用“一蹶不振”来形容其初期的困境并不为过。但要说“一蹶不振”是否完全准确,则需要更细致地分析其面临的挑战、转型的过程以及后来的复苏。为什么苏联垮台后俄罗斯显得“一蹶不振”?苏联解体对俄罗斯来说,是一场史无前例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巨变。这种剧变带来的冲击.............
  • 回答
    上世纪苏联时期,为了保障庞大人口的粮食需求,确实有过大规模进口粮食的情况。但到了现代俄罗斯,我们看到的却是其成为全球主要的粮食出口国之一。这中间的转变并非一日之功,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涉及农业政策、经济体制、科技发展以及国际环境等多个层面。苏联时期:为什么会进口粮食?要理解苏联时期进口粮食的.............
  • 回答
    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胜强大的纳粹德国,却在阿富汗陷入泥潭,这其中的原因复杂且多层面,绝非简单的“强弱对比”可以概括。这是一个涉及国家战略、军事思想、政治考量以及文化民族性的综合性问题。让我们详细剖析一下。为什么苏联能战胜纳粹德国?首先要理解,苏联在二战中并非“轻松”战胜德国,而是付出极其惨重的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