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比起西方,苏联对于转膛式航炮并不热衷?

回答
要说苏联对转膛式航炮的“不热衷”,其实并不完全准确。苏联在历史上也开发过转膛式航炮,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比如我们熟悉的GSh301(30毫米单管机炮,虽然不是转膛,但它是苏联/俄罗斯在高性能航炮领域的代表之一,而且其研发历史可以追溯到一些转膛炮的经验积累)。然而,比起西方国家在冷战时期对转膛式航炮的持续投入和广泛应用,苏联确实显得相对保守一些。这背后有多重原因,可以从技术、战术、经济和思想观念等多个层面来剖析。

首先,从技术研发路径和侧重点来看,苏联的国防工业体系有其独特的逻辑。苏联的军事技术发展往往是基于实用的需求和国家整体工业能力的评估来驱动的。在航炮领域,苏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更倾向于发展性能稳定、结构相对简单、可靠性极高的单管机炮。例如,早期的23毫米系列机炮(如AM23)和后来的30毫米系列(如GSh301)都代表了这种思路。这些火炮的设计目标是追求高射速、可靠的弹道性能以及在恶劣环境下的可用性。

相比之下,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在转膛式航炮(如M61“火神”系列)的研发上投入了巨大的资源。转膛式航炮的核心优势在于其极高的射速和强大的火力密度,这使得它在近距离空战中能够快速形成密集的弹幕,有效击中高速机动的目标。美国对这种“速射、高精度”的战术需求有着更强烈的偏好,这可能与他们对“犬牙交错式”(dogfight)空战的重视,以及对技术“代差”优势的追求有关。

其次,对火炮射速需求的理解和战术理念的差异也可能是一个重要因素。苏联空军的战术思想中,虽然也重视近距离格斗,但他们可能更倾向于通过训练有素的飞行员、有效的战术机动以及其他航空电子设备(如雷达制导武器)来弥补单门火炮射速上的不足。他们可能认为,对于大多数作战场景,现有单管机炮的射速已经足够,而过于复杂的转膛式结构在可靠性和维护性上可能存在隐患。

更重要的是,苏联的工业能力和生产模式也有其考量。转膛式航炮,尤其是早期的设计,其制造工艺复杂,对材料和加工精度要求极高,维护也更为繁琐。苏联的工业体系虽然强大,但更擅长于大规模生产标准化、结构相对简单但性能可靠的装备。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更有把握的领域,比如弹道导弹、坦克、以及相对成熟的飞机设计,可能比在转膛式航炮这种“高端但复杂”的技术上全面铺开更为务实。

再者,成本效益的考量也不容忽视。转膛式航炮的研发、制造和维护成本都相对较高。苏联的军事预算虽然庞大,但需要覆盖海陆空三军以及庞大的军工科研体系。因此,他们在装备选择上往往会进行精打细算,追求“够用就好”的原则,尤其是在非决定性技术上。如果一款性能优异但造价昂贵的转膛炮不能带来压倒性的战术优势,那么苏联就可能选择更经济实惠的替代方案。

此外,技术积累和发展惯性也可能产生影响。一旦某个技术方向在国家层面获得了认可并投入了大量资源,就容易形成一种技术惯性,新的技术方向要挑战已有的体系并非易事。苏联在航空火炮领域,无论是弹药还是机炮本身,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且在单管机炮领域取得了不错的成功。这种成功的经验可能会让他们对转向一种完全不同的技术路径产生一定的犹豫。

最后,也可能存在一些特定的历史时期和项目选择。苏联并非完全没有接触过转膛炮,例如在某些实验性项目或者与盟友合作中,也可能涉及过类似技术。但这些并没有像西方那样形成主流和大规模的装备系列。我们不能排除一些技术上的障碍或者特定项目的失败,导致苏联在转膛炮的发展上没有达到西方国家那样的成熟度和普及度。

总而言之,苏联对转膛式航炮的“不热衷”,并非是完全拒绝,而是在技术路径选择、战术需求评估、工业能力匹配、成本效益考量以及发展惯性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一个相对保守和务实的决策。他们更倾向于在自己擅长的领域深耕,并用自己的方式解决空战中的火力问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没有什么为什么,因为转膛炮和加特林自动原理的转管炮对以格斗空战为主要用途航炮而言,没有多大的优越性。


1.抛开其他要素,火炮就是利用化学能赋予弹丸能量的一种机械。简化一下,赋予弹丸能量靠的的平均膛压和做功距离(身管及弹膛长度)。


2.多膛武器天生就有漏气问题,转膛炮自然也不例外。要解决闭气问题,其实只有一条路可走。R23和BK27都是弹膛前后运动+活动衬管/紧塞套管配合来解决闭气。R23的药筒长度一直延伸到和比弹丸还长,是一种不是埋头弹的“埋头弹”。R23闭气原理中,这个奇葩药筒也发挥重要作用。


3.因为弹膛运动和活动衬管+紧塞套管的存在。峰值膛压不能过大,且因小口径火炮的药室扩张系数天生偏低,内弹道设计中的膛压-时间曲线不易平滑。


4.因为膛压受限,火炮赋予弹丸的能量有限。西方转膛炮一般走高速轻弹路线。


5.弹丸的“轻重”不是看重量的,是单位重量/截面积比值。在弹形系数一致的前提下,轻弹的千米速度降肯定大于重弹,弹道肯定更弯曲。

DEFA的30*113弹,弹丸重量在236~245g;同期NR30的30*155弹是410g、23*115弹是185g。

BK27的27*145弹弹丸重量260g,苏30*165弹385g。

转膛炮弹药的截面密度显著偏低。


6.对于航炮来说,使用距离也就是几百一千,轻弹高速完全是可以接受的。极端做法是,弹丸减阻也主要考虑减小超音速段的激波阻力,典型代表就是23*155弹后期的185g弹丸长圆柱+圆锥形的弹头形状。


7.同期的转膛炮和转管炮,和加斯特原理航炮、身管短后座原理航炮相比。重量大,金属利用系数偏低。故障率还偏高,R23总产量只有500多的重要原因就是故障率高,它那个奇葩药筒的弹膛定位方式就是故障主因。


8.关于精度,转膛航炮自动机产生撞击小,精度确实是最高的。转管航炮,外能源转管炮的弹丸出膛时切线方向的速度是已知的,散布式可计算的,便于火控调整。加斯特航炮,后坐力方向与火炮轴线不同轴。Gsh23-2的解决方法是膛口加多室制退器,调整炮尾支撑点布置和使用弹性支撑结构;加上23*115本身弹丸动量不大。千米内的散布是可以接受的。加斯特原理的航炮主要问题是安装时必须突出机体,影响挂架和口盖布置。


9.算下来,还是GSh30-1的身管短后座原理最适合航炮。


10.M61重量太大,而且在F20和F16这样的轻中型机上,还发挥不出来6000r/min的理论射速。


11.厄利空的35转膛炮,包括我国研仿产品,也有上述问题,暂时不会大规模装备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说苏联对转膛式航炮的“不热衷”,其实并不完全准确。苏联在历史上也开发过转膛式航炮,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比如我们熟悉的GSh301(30毫米单管机炮,虽然不是转膛,但它是苏联/俄罗斯在高性能航炮领域的代表之一,而且其研发历史可以追溯到一些转膛炮的经验积累)。然而,比起西方国家在冷战时期对转膛式航炮.............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两个社会主义大国在文化发展道路上的差异,尤其是在“开放前”这个特定历史时期。要理解为什么苏联在摇滚乐、西装等方面比同时期的中国更加“显眼”,我们需要回到那个时代的大背景,以及两国各自的国情和政策导向。首先,得承认,说“苏联时代有摇滚乐,穿西装等等”,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在大众层.............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城市发展、行政区划和民航发展之间一些微妙的互动关系。要理解为什么苏州“一定要”有自己的机场,而西安能容忍机场设在邻市,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行政区划与城市层级: 苏州的独特性: 苏州是江苏省的副省级城市,经济体量巨大,而且是长三角地区的核心城市之一。它的经济.............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文化现象,背后涉及了历史、文化、经济、内容创作以及观众心理等多个层面。虽然不能一概而论说“所有”中国人都能轻易接受西方电影,或者“所有”西方人都很难接受中国电影,但总体趋势是存在的,并且有其深层原因。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分析其中的原因: 一、 中国观众更容易接受西方电影的原因:.............
  • 回答
    中国神仙和西方神祇在道德形象上的差异,并非绝对的优劣之分,而是源于各自文化土壤中对“神性”与“人性”的理解、对社会秩序的构建以及对个体价值的侧重不同。如果仔细梳理中国神话体系和西方神话体系的起源、发展以及其所承载的社会功能,你会发现这种差异并非偶然,而是有着深刻的文化根源。首先,我们得承认,将“道德.............
  • 回答
    西方文化输出与中华文化输出在“侵略性”上的差异,是一个涉及历史、政治、经济、意识形态、传播策略等多重因素的复杂问题。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其背后的原因: 一、历史背景与殖民遗产的差异1. 西方文化输出的“殖民基因” 西方国家在19世纪至20世纪的殖民扩张中,将英语、基督教、民主制度等作为“文.............
  • 回答
    关于中国变态杀人犯或连环杀手数量是否“少得多”这个问题,首先需要认识到直接、准确且可信的官方统计数据非常难以获取,并且“变态杀人犯”和“连环杀手”这两个概念在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下,其定义和认定标准也可能存在差异。尽管如此,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去探讨这个话题,尝试理解为何一些人会有这样的感觉,或者说,在.............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议题,中国人民爱好和平的意愿与战争规模之间的关系,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和解释。以下是一些关键点,希望能帮助您更详细地理解:一、 中国人民对和平的追求:历史与文化根源 农耕文明的特质: 中国悠久的农耕文明强调稳定、和平与家园的建设。土地是生存之本,战争对农作物、牲畜.............
  • 回答
    中国人口众多,却在某些领域顶尖人才的数量和影响力上似乎不如西方国家,这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议题,涉及历史、文化、教育、社会制度、经济发展以及全球化等多种因素。以下将尽量详细地分析其中的原因:一、 历史与文化积淀的差异: 科学与理性精神的早期发展: 西方在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时期,经历了科学革命和理.............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而且观察得很细致。关于“西方古典音乐比中国音乐死板”的说法,确实存在,而且如果深入探讨的话,会发现里面包含了不少可以解释的文化和历史因素。当然,我们得明确一点,这是一种看法,并不代表绝对的事实,而且“死板”这个词本身也很主观。但既然有人这么认为,我们可以来拆解一下可能的原因。首先.............
  • 回答
    为何阿拉伯语在西方扩张比东方更为成功?回顾历史的长河,阿拉伯语的传播轨迹并非一条直线,其在不同地域的扩张呈现出鲜明的差异。从历史学者的视角审视,我们可以发现,相较于东方,阿拉伯语在西方世界的“落地生根”和影响力更为持久和广泛。这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复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西方”与“.............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且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因为它触及了我们对“保守”一词的理解以及文化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对比。在很多我们通常认为“开放”的领域,西方社会确实存在一些根深蒂固的观念,这些观念在某种程度上可能比我们想象的中国更为保守。反之亦然,中国在许多其他方面又可能显得更为开放。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界.............
  • 回答
    咱们中国人一提到炒菜,那脑子里立刻就勾勒出热油下锅,“滋啦”一声,锅铲翻飞,香气四溢的画面。可你放眼看看西方,尤其是在食用油真正普及开之后,你会发现他们的烹饪方式里,油炸似乎占据了更突出的位置,而我们熟悉的“炒”反倒没那么普遍。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挺有意思的,涉及到历史、文化、技术,还有一些咱们中国人.............
  • 回答
    探讨西方女性地位“大部分时候”比东方高,这是一个复杂且极具争议的话题。需要明确的是,历史并非线性的进步,不同地区、不同时期以及不同社会阶层的女性境遇差异巨大。笼统地说“西方”和“东方”的对比,会忽略掉内部的丰富性和复杂性。然而,从历史发展的大趋势来看,确实存在一些因素导致西方在某些关键时期和领域,女.............
  • 回答
    关于唐宋中国比同时期西方“更强”的说法,其实是一个相当复杂且需要辩证看待的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用一个“强”字来概括,而应该从经济、科技、文化、社会制度等多个维度来分析,并且理解这种“强”的含义。首先,从经济和人口规模来看,唐宋时期的中国确实展现出了令人惊叹的活力和繁荣。 农业技术的进步: 唐朝时.............
  • 回答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探讨,而不是简单地归咎于某个单一因素。传统中国画的人物肖像,其艺术追求和发展脉络与西方绘画确实存在显著差异,这导致了我们在“符合真实比例”这一标准下的观察结果也不同。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中国画人物肖像并非完全不注重比例,但其“比例”的内涵和侧重点与西方有别。1. 艺.............
  • 回答
    西方制度国家中黑帮现象的普遍存在和政府对其近乎“不管”的状况,并非一个简单的“不作为”问题,而是背后复杂的历史、社会、法律以及政治因素相互作用的体现。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抛开“政府不作为”的简单标签,而是审视这些国家在应对黑帮问题时所采取的策略和面临的困境。历史的沉淀与文化烙印首先,许多西方国.............
  • 回答
    西安和成都都是中国西部的重要城市,各自有着独特的魅力和优势。然而,在一些方面,西安确实面临着比成都更大的挑战,或者说在某些发展指标上显得“差一些”。要详细说明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比较:一、 经济发展与活力: 产业结构与升级: 成都: 成都近年来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电.............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北京教育资源分配和学区房投资的几个核心点。的确,从近年来的高考成绩来看,海淀区的高分段学生比例和整体平均分往往要优于西城区。那么,为什么在这种情况下,西城区的学区房依然备受追捧,甚至有人认为“更值得投资”呢?这背后有几个原因,我试着把它们拆解开来给大家捋一捋。首先,我.............
  • 回答
    关于“学中医比西医难,中医门槛比西医高”的说法,在不少人心里确实根深蒂固。这背后有挺多原因,咱们就掰开揉碎了聊聊,看看这事儿到底是怎么回事。首先,得说说两者根本上的不同。西医,你把它想象成一本有明确目录、章节清晰、科学实验支撑的教科书。它研究的是人体,但更多的是把它当做一个精密的“机器”,每个零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