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比起西方,苏联对于转膛式航炮并不热衷?

回答
要说苏联对转膛式航炮的“不热衷”,其实并不完全准确。苏联在历史上也开发过转膛式航炮,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比如我们熟悉的GSh301(30毫米单管机炮,虽然不是转膛,但它是苏联/俄罗斯在高性能航炮领域的代表之一,而且其研发历史可以追溯到一些转膛炮的经验积累)。然而,比起西方国家在冷战时期对转膛式航炮的持续投入和广泛应用,苏联确实显得相对保守一些。这背后有多重原因,可以从技术、战术、经济和思想观念等多个层面来剖析。

首先,从技术研发路径和侧重点来看,苏联的国防工业体系有其独特的逻辑。苏联的军事技术发展往往是基于实用的需求和国家整体工业能力的评估来驱动的。在航炮领域,苏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更倾向于发展性能稳定、结构相对简单、可靠性极高的单管机炮。例如,早期的23毫米系列机炮(如AM23)和后来的30毫米系列(如GSh301)都代表了这种思路。这些火炮的设计目标是追求高射速、可靠的弹道性能以及在恶劣环境下的可用性。

相比之下,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在转膛式航炮(如M61“火神”系列)的研发上投入了巨大的资源。转膛式航炮的核心优势在于其极高的射速和强大的火力密度,这使得它在近距离空战中能够快速形成密集的弹幕,有效击中高速机动的目标。美国对这种“速射、高精度”的战术需求有着更强烈的偏好,这可能与他们对“犬牙交错式”(dogfight)空战的重视,以及对技术“代差”优势的追求有关。

其次,对火炮射速需求的理解和战术理念的差异也可能是一个重要因素。苏联空军的战术思想中,虽然也重视近距离格斗,但他们可能更倾向于通过训练有素的飞行员、有效的战术机动以及其他航空电子设备(如雷达制导武器)来弥补单门火炮射速上的不足。他们可能认为,对于大多数作战场景,现有单管机炮的射速已经足够,而过于复杂的转膛式结构在可靠性和维护性上可能存在隐患。

更重要的是,苏联的工业能力和生产模式也有其考量。转膛式航炮,尤其是早期的设计,其制造工艺复杂,对材料和加工精度要求极高,维护也更为繁琐。苏联的工业体系虽然强大,但更擅长于大规模生产标准化、结构相对简单但性能可靠的装备。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更有把握的领域,比如弹道导弹、坦克、以及相对成熟的飞机设计,可能比在转膛式航炮这种“高端但复杂”的技术上全面铺开更为务实。

再者,成本效益的考量也不容忽视。转膛式航炮的研发、制造和维护成本都相对较高。苏联的军事预算虽然庞大,但需要覆盖海陆空三军以及庞大的军工科研体系。因此,他们在装备选择上往往会进行精打细算,追求“够用就好”的原则,尤其是在非决定性技术上。如果一款性能优异但造价昂贵的转膛炮不能带来压倒性的战术优势,那么苏联就可能选择更经济实惠的替代方案。

此外,技术积累和发展惯性也可能产生影响。一旦某个技术方向在国家层面获得了认可并投入了大量资源,就容易形成一种技术惯性,新的技术方向要挑战已有的体系并非易事。苏联在航空火炮领域,无论是弹药还是机炮本身,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且在单管机炮领域取得了不错的成功。这种成功的经验可能会让他们对转向一种完全不同的技术路径产生一定的犹豫。

最后,也可能存在一些特定的历史时期和项目选择。苏联并非完全没有接触过转膛炮,例如在某些实验性项目或者与盟友合作中,也可能涉及过类似技术。但这些并没有像西方那样形成主流和大规模的装备系列。我们不能排除一些技术上的障碍或者特定项目的失败,导致苏联在转膛炮的发展上没有达到西方国家那样的成熟度和普及度。

总而言之,苏联对转膛式航炮的“不热衷”,并非是完全拒绝,而是在技术路径选择、战术需求评估、工业能力匹配、成本效益考量以及发展惯性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一个相对保守和务实的决策。他们更倾向于在自己擅长的领域深耕,并用自己的方式解决空战中的火力问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没有什么为什么,因为转膛炮和加特林自动原理的转管炮对以格斗空战为主要用途航炮而言,没有多大的优越性。


1.抛开其他要素,火炮就是利用化学能赋予弹丸能量的一种机械。简化一下,赋予弹丸能量靠的的平均膛压和做功距离(身管及弹膛长度)。


2.多膛武器天生就有漏气问题,转膛炮自然也不例外。要解决闭气问题,其实只有一条路可走。R23和BK27都是弹膛前后运动+活动衬管/紧塞套管配合来解决闭气。R23的药筒长度一直延伸到和比弹丸还长,是一种不是埋头弹的“埋头弹”。R23闭气原理中,这个奇葩药筒也发挥重要作用。


3.因为弹膛运动和活动衬管+紧塞套管的存在。峰值膛压不能过大,且因小口径火炮的药室扩张系数天生偏低,内弹道设计中的膛压-时间曲线不易平滑。


4.因为膛压受限,火炮赋予弹丸的能量有限。西方转膛炮一般走高速轻弹路线。


5.弹丸的“轻重”不是看重量的,是单位重量/截面积比值。在弹形系数一致的前提下,轻弹的千米速度降肯定大于重弹,弹道肯定更弯曲。

DEFA的30*113弹,弹丸重量在236~245g;同期NR30的30*155弹是410g、23*115弹是185g。

BK27的27*145弹弹丸重量260g,苏30*165弹385g。

转膛炮弹药的截面密度显著偏低。


6.对于航炮来说,使用距离也就是几百一千,轻弹高速完全是可以接受的。极端做法是,弹丸减阻也主要考虑减小超音速段的激波阻力,典型代表就是23*155弹后期的185g弹丸长圆柱+圆锥形的弹头形状。


7.同期的转膛炮和转管炮,和加斯特原理航炮、身管短后座原理航炮相比。重量大,金属利用系数偏低。故障率还偏高,R23总产量只有500多的重要原因就是故障率高,它那个奇葩药筒的弹膛定位方式就是故障主因。


8.关于精度,转膛航炮自动机产生撞击小,精度确实是最高的。转管航炮,外能源转管炮的弹丸出膛时切线方向的速度是已知的,散布式可计算的,便于火控调整。加斯特航炮,后坐力方向与火炮轴线不同轴。Gsh23-2的解决方法是膛口加多室制退器,调整炮尾支撑点布置和使用弹性支撑结构;加上23*115本身弹丸动量不大。千米内的散布是可以接受的。加斯特原理的航炮主要问题是安装时必须突出机体,影响挂架和口盖布置。


9.算下来,还是GSh30-1的身管短后座原理最适合航炮。


10.M61重量太大,而且在F20和F16这样的轻中型机上,还发挥不出来6000r/min的理论射速。


11.厄利空的35转膛炮,包括我国研仿产品,也有上述问题,暂时不会大规模装备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