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哪些观念上,实则西方远比中国要保守 ?为什么?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且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因为它触及了我们对“保守”一词的理解以及文化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对比。在很多我们通常认为“开放”的领域,西方社会确实存在一些根深蒂固的观念,这些观念在某种程度上可能比我们想象的中国更为保守。反之亦然,中国在许多其他方面又可能显得更为开放。

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界定“保守”的含义。通常,“保守”意味着倾向于维护现状、传统,抵制剧烈变革,并强调秩序、稳定和既有价值观。然而,这种保守可以是:

制度性保守: 法律、规章制度、社会结构等层面的保守。
观念性保守: 思想、信仰、道德观、价值观等层面的保守。
行为性保守: 个人行为、社会习俗等层面的保守。

基于这个理解,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观念上探讨西方在某些方面可能比中国更为保守,并分析其原因:

一、 关于个人权利的界定与普适性(某些方面)

西方:对“个人权利”的精细化界定与强烈的“权利边界”意识

尽管西方社会通常被视为强调个人自由和权利的典范,但在某些非常具体和法律化的层面,其对个人权利的界定反而可能显得更为“保守”,即对权利的边界划定得非常清晰,并且在某些情况下,会优先考虑集体利益或特定的社会规范来限制个人行为。

隐私权(Privacy): 西方国家对个人隐私的保护非常重视,并将其上升到法律层面。例如,在数据收集、信息披露、私人空间等方面,法律规定非常严格。一旦触碰,后果可能非常严重。虽然中国也在加强隐私保护,但其法律框架和执行力度在很多方面仍在发展中。
言论自由的边界(Limits of Free Speech): 虽然西方宣扬绝对的言论自由,但其界限却划定得非常具体且严格。仇恨言论(Hate Speech)、诽谤(Defamation)、煽动暴力等是被严格禁止的,并且法律对此有详细的定义和惩罚措施。例如,在德国,宣扬纳粹主义是绝对违法的。而在中国,虽然也有关于煽动颠覆国家政权或传播有害信息的法律,但对于“言论自由”的理解和实践,其侧重点和边界的界定方式可能与西方存在显著差异,有时会被认为更倾向于“稳定压倒一切”。
身体自主权与医疗选择(Bodily Autonomy and Medical Choices): 在西方社会,个人对自己身体的自主权被高度强调,例如在医疗同意、生育选择等方面。然而,当涉及到一些极端情况或实验性治疗时,对伦理和安全性的考量可能导致决策过程更为审慎和“保守”,有时会设置较多门槛。

中国:更具灵活性和语境性,有时更“务实”

中国的个人权利概念,在某些时候可能显得更具灵活性和语境性,更侧重于集体利益的协调和发展需求。

隐私的界定相对模糊: 相对于西方,中国社会在很多时候对个人信息的保护和隐私的界定并没有那么绝对和精细,个人信息泄露和被广泛使用的现象相对普遍,这可能被一些西方人视为“不保守”。
言论的界限更侧重于社会稳定: 中国的言论自由界限的划定,更倾向于维护社会稳定和秩序。虽然也有限制,但其方式和侧重点可能与西方不同。有时,一些被西方视为正常讨论的议题,在中国可能会因为潜在的社会影响而被限制。
集体利益优先的文化倾向: 在中国传统文化和集体主义的背景下,个人利益有时会为了更大的集体利益而做出让步。这种观念在某些情况下,可能表现为一种对个人极端自由的“限制”,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种“保守”。

为什么西方在某些方面对个人权利的界定更“保守”?

深厚的法律传统和权利意识: 西方经历了几百年的法律发展,尤其是在启蒙运动之后,对个人权利的定义和保护成为其政治哲学和社会制度的核心。这种权利意识深入人心,并体现在严谨的法律条文和司法实践中。一旦设定了权利边界,司法体系会倾向于维护这些边界,避免其被轻易侵犯,这是一种维护既有秩序的“保守”表现。
历史上的冲突和教训: 西方社会历史上曾经历过对少数群体、不同思想的压迫和歧视。这些历史教训使得他们对任何可能导致不公或歧视的“自由”扩张保持警惕,从而在法律上对某些言论或行为设置明确的限制,以防止历史重演。
对“自由的滥用”的担忧: 绝对的自由可能导致混乱和对他人的伤害。因此,西方社会在保障自由的同时,也高度警惕自由的滥用。对仇恨言论、诽谤等行为的严格界定和惩罚,正是为了维护一个相对有序和安全的社会环境,这也可以被视为一种“保守”的选择,即不愿为绝对的言论自由付出过高的社会代价。
社会契约论的影响: 社会契约论认为,个体为了获得安全和秩序,自愿放弃一部分绝对的自由。在西方政治哲学中,这种思想根深蒂固,意味着个人权利并非无限,而是需要与社会整体的利益和安全相协调。

二、 关于社会价值观和道德观的稳定性

西方:某些核心价值观的稳固性与社会变革的谨慎性

虽然西方社会常被视为思想开放、不断革新的地方,但在某些深层次的社会价值观和道德观上,可能比中国表现出更强的“保守”倾向。

婚姻制度和家庭结构: 尽管同性婚姻已经合法化,并且家庭模式多样化,但传统的一男一女的婚姻模式在西方社会中依然占据核心地位,并且在法律和文化上仍受到普遍的尊重和维护。对于婚姻和家庭的定义,虽然在讨论和接受度上有所扩展,但其核心的结构和功能依然有其固有的稳定性和“保守”性。
宗教与世俗化的复杂关系: 尽管西方社会世俗化程度普遍较高,但宗教(尤其是基督教)的价值观和伦理体系仍然对社会文化产生着深刻影响。在一些社会议题上,宗教信仰往往会成为保守力量的重要来源,影响着人们对堕胎、性道德、生命伦理等问题的看法。这种根深蒂固的宗教文化,使得一些观念难以轻易被颠覆。
个人主义的内在限制: 西方的个人主义虽然强调独立自主,但其背后也隐含着对个人责任和能力的强调。当个人行为对社会秩序或他人造成不良影响时,社会舆论和法律会倾向于“纠正”或“限制”,这可以看作是个人主义内部的一种“保守”机制,即不鼓励过度放纵的个体行为。

中国:价值观的快速变迁与对传统的复杂态度

中国社会在近几十年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价值观和道德观也在快速重塑和变迁。

家庭观念的弹性: 尽管传统家庭观念仍有影响,但中国社会在接受多元化的家庭模式和婚姻观念上可能显得更为灵活。例如,丁克家庭、晚婚晚育、同居等现象的接受度正在快速提高。
世俗化程度高与实用主义: 中国社会整体上呈现出较高的世俗化特征,宗教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力相对较弱。人们更倾向于从实用主义和现实利益出发来审视社会问题和道德规范。
对“成功”和“效率”的追求: 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对物质成功、经济效率的追求往往压倒了对某些传统道德规范的坚守。这使得社会在某些方面显得更为“功利”和“开放”,但也可能导致一些传统道德的失落。

为什么西方在某些核心价值观上可能更“保守”?

宗教信仰的长期渗透: 基督教在西方社会的历史悠久,其道德体系、行为准则和世界观深刻影响了西方文明。即使在世俗化浪潮下,这些价值观的残余和影响依然强大,成为社会共识的重要基石,限制了某些激进的社会变革。
法治与制度的稳定性: 西方的法治体系是其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而法律往往是对既有社会共识和价值观的体现。修改法律需要经过复杂的程序,并且往往需要广泛的社会共识,这使得法律体系具有天然的“保守”倾向,不愿意轻易颠覆已有的社会规范。
文化传承与身份认同: 核心价值观是文化传承和民族身份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方社会对自身历史和文化有较强的认同感,不愿轻易放弃那些被认为是构成其文明根基的价值观念。
启蒙思想的“另一面”: 启蒙思想强调理性、自由和进步,但其对秩序、稳定和良好公民的强调,也构成了其“保守”的一面。例如,卢梭强调“公意”,康德强调责任和道德律令,这些都构成了对个人自由的内在限制,引导社会朝着更“文明”和“有序”的方向发展,而非无限制的放纵。

三、 关于社会秩序与个体行为的规范

西方:严苛的社会规则与对“秩序”的极致追求

西方社会在许多方面表现出对社会秩序和规则的极度重视,对个体行为的规范甚至可以达到“锱铢必较”的程度。

交通规则: 西方国家(尤其是一些欧洲国家)对交通规则的执行极为严格,闯红灯、超速等行为的罚款和惩罚力度非常大。这种对交通秩序的强调,是社会运行效率和安全的重要保障。
法律的普适性与强制性: 西方法律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并且法律的执行具有很强的强制性。一旦触犯法律,无论其身份地位如何,都会受到相应的制裁。这种对法律的绝对尊重和执行,体现了一种对社会秩序的“保守”维护。
社会公德的细致规定: 在公共场合的言行举止、垃圾分类、噪音控制等方面,西方社会往往有非常细致的社会公德要求和约定俗成的规范。这些规范虽然不一定都是法律强制,但违背了会招致强烈的社会舆论批评。

中国:更灵活的社会管理与对“人情”的考量

中国社会在社会管理和规范方面,有时会展现出更多的灵活性和对“人情”的考量。

交通执法的弹性: 虽然交通规则在不断完善,但在实际执行中,有时会存在一些弹性空间,或者对轻微违章的处理更为宽容(这也在变化)。
人情社会与潜规则: 在某些领域,“人情”和“关系”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有时会影响到规则的执行。这与西方社会强调的“无情”的法律和规则体系形成对比。
公共场合的相对自由: 相较于西方,中国在公共场合的言行举止可能显得更为自由和随意一些,例如在公园里大声喧哗、在公共交通上打电话等现象相对普遍。

为什么西方在社会秩序和行为规范上可能更“保守”?

对“自由的边界”的再认识: 如前所述,西方社会对自由的理解并非无限的放纵,而是需要在法律和道德框架内行使。对社会秩序的维护,被视为是保障个体自由的前提。
高密度人口下的管理需求: 许多西方国家人口密度相对较高,为了维持社会的高效运转和降低冲突,需要更为精细和严格的规则来协调个体行为。
契约精神的实践: 契约精神不仅体现在商业领域,也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遵守规则、履行约定,是维系社会契约的重要体现。
社会资本的积累: 严格的规则和高度的信任是社会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方社会长期以来在积累这种社会资本,这使得他们更倾向于维护现有规则的稳定性。

总结

总而言之,认为西方在所有方面都比中国更开放或更保守都是过于简单的判断。在某些领域,例如个人权利的法律界定与保护的精细化、核心价值观的稳定性、以及对社会秩序和规则的严格维护等方面,西方社会确实存在比我们通常认为的更“保守”的特质。

这种“保守”并非停滞不前,而是一种维护既有秩序和价值的审慎态度,是对自由边界的明确界定,以及对社会稳定和长远发展的考量。 它源于其深厚的法律传统、宗教文化的影响、历史经验的教训以及哲学思想的演变。

理解这一点,并非要贬低或赞扬任何一方,而是为了更全面和辩证地认识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共通之处,避免刻板印象,进行更深入的跨文化交流和理解。中国同样在很多方面展现出强大的活力和开放性,尤其是在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和观念接纳等方面。这种“保守”与“开放”的对比,更多的是不同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和发展阶段所形成的独特印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以整个西方为单位是没道理的行为,美国和欧洲大部的观点是不一样的,即使欧洲内部对很多事物的态度也是不一样。

其次,你是指的现代中国才有的观念么??

我对美国相对比较熟悉,我就以个人观察来比较一下中美吧(美国和现代中国)。

第一,婚姻观和家庭观。美国人的婚姻观在严格的婚姻相关法律和清教徒的品性下,对于婚姻的要求实际上是极为简单和保守——双方忠诚,平和的生活,孩子,共同奋斗的家产。用一个比较土的描述就是标准的老婆孩子热炕头吃喝不愁型的,当然妇女运动过后,女性在家庭中的角色也并非兼职祝福,男性也基本上除了工作,少许社交,也就是自觉陪老婆的节奏,总来看基本上家庭观和生活方式相当保守。对换到中国家庭观来,这基本上只能算基本配备而绝不是全部。

第二,对于宗教的态度。有一个词叫WASP大家都知道,但是宗教的影响却远远不止针对WASP群体。。基本上来说,美国大部分人即使不信教,也难以拜托对上帝的敬畏感。。就国内而来,我们的无神论的比例是要高出许多的。

第三,对于女性“性骚扰”的问题。。国内而言,职场上,对于同事女性不论是聊天也好,还是合作也好,只要符合礼貌规范,基本上不会出现什么大问题。。但是呢,“性骚扰”在70年代第二次女权主义运动后,被搞成了至今为止都非常敏感的一个事情。举个例子,我认识一位姐姐在纽约某医工企业做销售,其人长得算是比较漂亮的。有一次,她换了新的造型和职业套装去上班,正常情况下,在国内,如果老板看到,称赞一句,XX今天很漂亮。我们会觉得是一件没有什么太大问题的事情。但是,这位美国上司带着无比便秘纠结的表情地称赞“你今天看起来比较不同。”

第四,种族问题。。种族问题一直比较敏感,而且民间的态度激进分子不少。但是在公开场合的情况下,尤其是政治场合的情况下,种族问题是尽量不要“认真”地去在“公开平台”上讨论(请注意仅仅是讨论,比如你做台纪录片仅仅来纪录黑人种族的音乐历史,这实际上是会担很多争议的)。。当然脱口秀上调侃一下还是可以的,现在也没有到如此禁锢的地步。。这种事情在中国基本上不常见。

第五,女权主义者。美国在70年代二次妇女运动之后,基本上摒弃了一代妇女运动时期所贯彻的一些女权运动的一些手法,比如女权主义战线政治化。。取而代之的是新女权主义,左派女权主义和右派女权主义,在新的所谓“妇女运动”中,强调的更多是女性意识的独立。。。那么,很多女权主义曾经的说法,在现在的美国变得不是很适宜了,比如”男性社会迫害论“,”女性种族优越论“,”与男权主义直接斗争“的观点,是尽量避免去提的(个人觉得是避免80年代末泛沙文主义的吵架)。。。相对激进派言论变得比较少,而现在呢以上论调在我国却比较流行,当然,我个人不评价其对不对。

第六,个人生活的隐私感。。在国内,比较好的朋友之间,尤其是互相亲戚还认识的情况下,聊天的时候,触及到一些家庭琐事,自家家里的一些八卦,都是可以拿来分享的。。但是老美聊天是非常泛的,很少可以去触及这一块的领域,虽然不是刻意的防范,但总归不是很乐意去聊一些家里的事情,也不是特别乐意别人对自己家庭有一些建议。

第七,饮食方面。。美国虽然有全世界最会做饭的民族,华人,法国人,日本人,意大利人带去的美食,让美国大城市的餐馆事实上口碑都不错。。但是本土的美国WASP是对食物比较保守的(当然,我个人理解为,完全属于没有美食智商),比如吃鸡主要吃鸡胸,对内脏比较受不了,等等。

第八,个人政治言论。。其实美国人对政治的热情和关注度比不上中国人。但是政治说到底也是主要话题之一,但是与犀利吐槽的美国脱口秀不同。。普通美国人在政治立场上往往有一种”老好人 “情结,只当生活的调剂,除了专业的政治活动家,很少普通人会去因为政治立场,非得和人家从针锋相对到对喷。。基本态度是,我倾听你,我坚持自己,但是我不会去刻意说服你。。举个例子,曾经到IOWA去看望一个熟人,正好赶上他父亲举行home party,结果他邀请了一堆当地共和党的支持者在一起,看我是中国人,请教我的一些问题的看法。。其实就立场来说,我算是中间偏左的自干五,而且左的程度还是比较深的,然后了,对于某些事情,我愣头青发了一通不算客观的言论。。当然共和党人大部分都不同意,但是也就听听算了,除非有点主观过头的东西,大部分很少去反驳。。


暂时想起这么多吧,回来想到了再补充

回复

@ray学做饭

(由于评论今天有些奇怪,所以放在了答案上,也算增补吧)

首先,谢谢阅读答案,发表意见,但是,第一,我明明说的是观念敏感,不是违法情况,这是两码事,正如美国枪击案频发,不等于美国社会观念中持枪杀人是对的,你自己的逻辑混乱掉了。第二,政治态度平淡和争执与否没有直接联系,你在脑补我的话,不是说争执过了就等于政治态度不平淡,反之亦然。其次那几个人我是认识的第三,至于保守,请自行看清楚我的定义,其次就认知逻辑来说,ONS才是表面。不过,谢谢讨论

user avatar

10.21更新:

谢谢朋友们的顶赞。评论无法一一回复,抱歉了。关于文中的观点,大家褒贬不一,我非常理解。我的每个论点,都有反论。因此不论我说什么,你都能找到反驳的方式。比如我说提升内在修养,你说外表才是敲门砖。但不论你怎么反驳,请记得我的目标不是要说服你,而是让你多一个看待问题的角度,让你停止用非黑即白的狭隘理解丰富多彩的两性关系。我一直相信智慧的人能够让截然相反的观点在大脑里共存,我也期待与大家一同达到那样的状态。



中国人的感情观最随意

很多人老觉得欧美人很开放,对待感情和性都很随意,男女之间有各种复杂的关系。在我看来情况可能正好相反,中国人的情感观念虽然偏向保守,可我们在处理很多问题时暴露的弱点,反而让我们的感情观显得特别随意。所谓随意就是指缺少认真负责的态度,不经过谨慎合理的判断而轻易做出决定。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我们不尊重关系的自然发展,经常拔苗助长,很轻易地下判断做决定。比如最常见的问题就是很多人的关系只有一次选择机会,不给予任何调整和改变的空间。这一点是中西方情感观念差异很大的一个方面。


欧美人谈恋爱,大多先从朋友做起,一群人里玩的开心,对彼此有好感才会单独见面,而且单独见面也不见得默认就是约会。两个人正式提出约会的时候,已经是经过一段时间酝酿,有相当好感和了解之后了。约会过程中会有肢体接触,可能发生关系,但即使如此两人也还没有成为男女朋友。从约会到男女朋友,又是不短的一段接触和交往时间,这期间两人会很亲密,但是只有在感情更加投入的时候才会想要升级关系。


真正确定认真的长期关系时,两个人的地位才会在彼此的社交圈子里被认可,彼此以男女朋友称呼,也才会明确一对一的地位。在这一步之前,双方有各自的亲密异性朋友都是被允许的。但即使到了这一步,谈婚论嫁的事情也并不是马上提出来的。两个人可能会先同居,共同建筑生活,一起发展和成长,然后在组建家庭的各方面条件成熟的时候,男方才会单膝跪地。


这样阶段分的比较多,每一个阶段是否要升级,双方就可以有决定权。从朋友到暧昧到约会到男女朋友到同居,有很多关系节点,而且每一层关系对彼此的要求都很明确。比如正式确定男女朋友关系之前,双方都没有义务停止和其他异性单独相处。又比如约会过程中发生了关系,并不代表两人就需要朝着结婚生子的方向去走。这样的方式给予彼此很多机会和空间来了解磨合,如果不合适会有很多机会停止升级关系或者提出分手。


听上去你可能会觉得,这样的方法太开放了,一点都不负责。可是在我看来,国人的游戏规则才是真的不负责。很多人跳过了做朋友的阶段,一上来就目的明确地相亲约会,硬生生地先确定男女朋友关系,进入类似夫妻的角色,然后再慢慢相处,了解,磨合。这样的结果是情感基础很薄弱的时候,却要勉强承担起终身伴侣才会有的义务。难怪很多人在一起了之后只会走下坡路,因为我们依赖关系的框架来逼迫彼此付出,而不是花时间培养感情。


因为这样的缘故,很多人会感到在一起之后,两人的感情需要镇守。为什么我们的爱情需要打保卫战,本质上因为很多人在感情不到火候的时候,选择用一个对感情质量要求很高的模式(以婚姻为目标的一对一长期恋爱关系)来定义两个人的关系。这样的方式造成双方压力都很大,都牺牲很多,但却没有感受到相应的满足感和快乐。我们要抵御的往往不是外界的诱惑和干扰,而是我们自己那差强人意的情感基础,所以那些失败的保卫战往往都是因为里外串通。


以男女朋友相称的长期关系需要两个人担负起不小的责任,而且各自的生活需要有很多调整和改变。两人的社交圈子需要融合,三观、生活方式需要匹配,对彼此要有足够深入的了解,遇到问题和矛盾能够有比较默契的沟通处理过程,最关键感情上要十分接纳和爱慕彼此。当这些问题都调整得比较好时,两个人的关系才能达到适宜的长期相处的状态,而我们身边的许多人或许到了结婚之后都没真的弄明白上面这些问题。


我们习惯了一锤子买卖的情感模式,所以确定关系的方法也常有强买强卖之嫌。比较常见的就是表白。很多人纠结于如何表白,是因为他们认为表白是决定两个人关系的分水岭,让你从朋友直接变成恋人。在我看来自然发展的关系压根不需要表白,或者说表白无非是两人情到深处时抒发下爱慕之情。可是很多表白的人,一门心思想用这个仪式来确定关系,却不考虑关系的本质是两个人的感受,而非关系上的形式主义。因为这个原因,我经常看到各种失败的表白,表白方深情种种,爱的死去活来,被表白的一方却莫名其妙根本对你这个人都不熟悉不了解。


类似的状况,很多人会把牵手、拥抱或者接吻这样的动作作为确定关系的标志。愿意做这些动作,的确说明两人之间有好感。可如果我们把好感做个量化,0分是陌生人,10分是挚爱一生的话,对一个人的好感到了什么程度你会愿意做这些动作?我的猜想大多数人会说6分左右。然而确定关系了之后你们就会开始翻电话,见爸妈,谈婚论嫁,而做这些事情难道不应该是两人到了8、9分的时候才做的事情吗?我们错在用一些相对随意的行为,来确定特别认真的关系。


有些人会问那发生了关系还不算确定关系吗?这里面就有个性别差异的问题了,可能对女人来说要爱到8、9分了才愿意亲密,可是对很多男人来说,能对你有5、6分喜欢,大家可以一起开心一下,总是何乐而不为的事情。说的直白一点,如果你用性来考察喜欢程度,那么很可能你自己以为关系很成熟了,可是对方却喜欢你却刚好到愿意和你上床而已。更进一步的,很多人第一次亲密过程往往体验不好,很紧张尴尬,所以在感情和性两方面的和谐程度都还不够的时候就要求确定关系,是非常幼稚的做法。


你说这些算不算太随意?


在我的情感咨询个案例,看到许多善男信女,约几次会一表白,就以男女朋友相称了,进入正题的速度倒是很快,但是在一起之后才发现和自己想象的很不一样。女的发现男的很多问题和缺点,男的觉得女的要求太多太粘人。很多人的问题都是太快在一起,然后感情再被逐渐凸显的各种问题慢慢消磨殆尽,最后万般无奈才跑来找我求助。这种时候你很难不去质疑:“既然如此不合当初为什么要在一起?”


国人情感观念的问题在于对感情的定义非常模糊,做决定又十分草率,但讽刺的是,许多人谈恋爱有非常拘泥于形式,强调名义和仪式,而不是注重彼此的感受和相爱程度。传统观念让我们十分注重名分,按理说我们应该由此发展出更为精确和完善的情感价值体系,但事实是在关系的细节处理上我们比欧美人粗枝大叶了很多。换句话说,我们的观念非常理性,可我们的行为又极端的感性。知行的不合一,让我们在感情里面显得天真糊涂,随随便便。


更多关于生活和感情的精彩原创文章,请订阅Steve老师的微信:sxxsteve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