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有人认为西方古典音乐比中国音乐更死板(详见说明)?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而且观察得很细致。关于“西方古典音乐比中国音乐死板”的说法,确实存在,而且如果深入探讨的话,会发现里面包含了不少可以解释的文化和历史因素。当然,我们得明确一点,这是一种看法,并不代表绝对的事实,而且“死板”这个词本身也很主观。但既然有人这么认为,我们可以来拆解一下可能的原因。

首先,我们得先抛开一个概念:并不是所有西方古典音乐都死板,也不是所有中国音乐都不死板。这是一个非常笼统的概括。但如果非要找出一些普遍性的感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理解:

1. 音乐结构和理论的严谨性:

西方古典音乐的“规则”: 西方古典音乐,尤其是在巴洛克、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时期,发展出了非常严谨的音乐理论体系。这包括和声学、对位法、曲式学等等。作曲家在创作时,通常会遵循一套相对明确的规则,比如固定调性、特定的和弦进行、清晰的乐句划分和发展模式,以及特定的曲式结构(如奏鸣曲式、回旋曲式)。这些规则就像建筑的骨架,给了音乐一个清晰的蓝图和逻辑。
严谨性带来的“稳定感”: 这种严谨性使得西方古典音乐在结构上往往显得非常清晰、有序,有很强的逻辑性和发展性。乐句之间、段落之间常常有明确的连接和呼应,情绪的推进也有比较明确的轨迹。对于习惯了这种模式的听众来说,这是一种“可预测性”和“稳定感”。
中国音乐的相对宽松: 相比较而言,中国传统音乐在理论体系上,尤其是在古代,并没有发展出像西方那样精细到每一个音程关系、每一个和弦进行的详尽规范。虽然也有宫调、乐律等理论,但更多的是一种精神性的指导,或者说是一种“意境”的营造,而非对具体音响操作的硬性规定。

为什么这会让一些人觉得“死板”?

模式化感: 如果听众只接触到一些最基础、最典型的西方古典音乐作品,可能会觉得它们遵循着一套固定的模式,比如开头先建立主题,然后进行发展、变奏,再回到主部。这种模式化的感觉,加上音符本身是精确记录和演奏的,容易让人产生“死板”的印象。
缺乏即兴的想象: 尽管西方古典音乐也有即兴的传统(比如巴洛克时期的装饰奏),但在很多被“定格”下来的作品中,乐谱几乎是唯一的演奏依据。乐谱上的每一个音、每一个节奏,都要求高度精准的还原。这与中国音乐中一些更注重演奏者个人情感和现场发挥的音乐形式形成了对比。

2. 乐谱的性质和演奏方式:

西方古典音乐的“圣经”: 西方古典音乐的高度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完善的记谱法。乐谱不仅仅是音高和节奏的记录,还包含着力度、表情、演奏技巧等极其细致的指示。这使得作曲家的意图能够被相对准确地传递给演奏者,跨越时空的界限。对于演奏者来说,学习和演奏一首古典音乐作品,很大程度上是对乐谱的忠实解读和再现。
中国音乐的“灵活”: 传统中国音乐,尤其是民间音乐或一些戏曲音乐,在记谱方面相对不像西方那样精细。很多时候,乐谱只是一个旋律的骨架,或者是一些简略的符号。演奏者往往需要依靠口传心授、模仿学习,并且在演奏中加入大量的个人发挥、装饰和即兴。即使有乐谱,也常常需要根据具体场合、听众反应以及自己的情感进行调整。

为什么这会让一些人觉得“死板”?

演奏者受到的限制: 从乐谱的角度来看,演奏西方古典音乐的演奏者,在很大程度上是被乐谱“束缚”的。他们需要尽可能地贴近乐谱上的每一个细节,不能随意增减音符或改变节奏。这在一些人看来,就是一种“死板”的表现,演奏者缺乏自由发挥的空间。
“死抠乐谱”的误解: 有些听众可能将演奏者对乐谱的精准还原,误解为音乐本身缺乏活力。他们可能更倾向于欣赏那种“人味儿”更浓、更具弹性的音乐表现。

3. 音乐的“功能性”与“艺术性”的侧重:

西方古典音乐的“音乐厅艺术”: 随着西方古典音乐的专业化和普及化,它很大程度上成为了一种“音乐厅艺术”。这种艺术形式注重在固定的空间、按照既定的曲目和演奏标准来呈现。音乐本身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品,其价值体现在结构的精巧、情感的深度和技巧的卓越上。
中国音乐的“生活化”与“情境化”: 很多中国传统音乐,如民歌、戏曲伴奏、文人雅集时的音乐,常常与生活场景、特定情境紧密结合。它们可能是一种叙事工具,一种情感抒发的方式,一种仪式的背景音乐。这种音乐更强调与听众、与环境的互动和共鸣,而不是纯粹作为一件独立存在的艺术品。

为什么这会让一些人觉得“死板”?

相对的“纯粹性” vs “杂糅性”: 西方古典音乐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将自身从歌唱、舞蹈等其他艺术形式中剥离出来,成为一种“纯粹的音乐”。这种纯粹性可能导致在某些听众看来,它失去了一些更生活化、更具变通性的特质。
不同审美价值的衡量: 当习惯了强调“情感宣泄”、“氛围营造”或“即兴趣味”的中国音乐听众,去听一些结构复杂、逻辑严谨的西方古典音乐时,可能会因为其不太直接的情感表达方式和高度的内在逻辑性,而觉得它缺乏“生命力”或“灵活性”。

4. 音色、旋律和节奏的特点:

西方古典音乐的固定音色和乐器配置: 西方古典音乐通常依赖于标准化的乐器,如钢琴、小提琴、大提琴、管弦乐队等。这些乐器的音色相对固定,并且在演奏中讲究音准和音色的纯净。音响的构成也遵循一定的和声原理。
中国音乐的丰富音色和多元乐器: 中国传统音乐的乐器种类繁多,如古琴、古筝、二胡、琵琶、笛子等,它们的音色本身就非常丰富多样,而且演奏技巧上也非常讲究通过各种润腔、滑音、揉弦等方式来丰富音色和情感。此外,一些音乐(如戏曲)会融入人声、打击乐等,形成更复杂的音响构成。

为什么这会让一些人觉得“死板”?

音响的“统一性” vs “个性化”: 相对于中国音乐中很多极具“个性化”和“变化性”的音色处理,西方古典音乐在音色上的处理可能显得更“规矩”。例如,钢琴的音色是相对固定的,小提琴的演奏虽然有揉弦,但也有其学院派的规范。这可能让一些习惯了中国音乐中更自由、更具表现力的音色变化的听众,觉得西方音乐的音响“缺乏变化”。
旋律的“走向”和节奏的“规整”: 西方古典音乐的旋律线条在很多情况下是比较平稳、有起伏,并遵循一定的调性逻辑。节奏上,虽然有切分音和复杂的节奏型,但整体上还是有比较清晰的拍子感和律动感。而中国音乐的旋律可能更自由,有更多的不规则停顿、大幅度的滑音,节奏也可能更灵活多变,甚至带有呼吸感。

总结一下,那些认为西方古典音乐“死板”的人,可能看到的是以下几个方面:

高度依赖乐谱的精确性。
严谨的音乐结构和和声理论带来的逻辑性。
标准化的乐器和相对统一的音色处理。
演奏者需要高度忠实于作曲家的原意。
音乐厅式的艺术欣赏模式,强调作品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而他们之所以会这样认为,很可能是因为他们将这种严谨、精准、结构化的音乐呈现,与中国音乐中更强调个人情感、即兴发挥、灵活变通、以及与生活情境的融合的特质进行对比,从而得出了“死板”的结论。

当然,我们也可以反过来思考:正是因为西方古典音乐的这种严谨性,才使得它能够穿越时空,被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演奏者以高度一致的方式呈现,并且能够发展出如此宏大而精妙的音乐体系。而中国音乐的灵活性,则让它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演奏者手中,焕发出勃勃生机和无穷的魅力。

所以,与其说谁“死板”,不如说它们展现了两种截然不同但都极具价值的音乐文化。欣赏哪种音乐,更多的是一种个人偏好和文化背景的体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看完描述,我觉得爷爷的感觉是有道理的,但他可能说不清楚,我来替爷爷说两句。其实,这件事的本质探讨的是,乐谱到底在演奏者的演奏中起到多大作用的问题。虽然中西音乐都有乐谱,但二者对待乐谱的态度却不太一样,这也就培养出了两种音乐观念。

在中国音乐中,虽然有乐谱来记录音乐,但在学习和演奏音乐中,更重要的是通过“口传心授”来进行音乐实践,乐谱在一定阶段更多的只是起到“提示”的作用,我们举个例子。

上面这张图片,是现存的一个民间笙管乐队所使用的乐谱,这是一份工尺谱。通过这份乐谱,我们可以依据工尺谱的普遍记谱原则,了解到作品的名称,调高,音高、节奏、节拍,如果有时间,甚至还可以将这份工尺谱翻译成简谱。如果我们按照西方音乐的演奏原则,有了这份乐谱提供的信息,其实已经可以演奏了。但在中国音乐中,了解、熟悉、学习这些谱字只是开始,下面还会有一个更重要的环节,就是“韵谱”。什么是“韵谱”呢,简单来说就是“唱谱”,这个唱谱不同于音乐学院里学的“视唱练耳”,这种唱谱会把工尺谱上记录的音乐进行“风格化处理”,比如加一些装饰音,调整音高、变换节奏,等等。所以,徒弟想和师傅学习,不光要懂工尺谱字,更要记住师傅韵的谱,因为韵的谱才是演奏音乐的核心,更是体现一个乐社风格流派的标志。在学会了韵谱之后,徒弟就可以根据已经记忆好的旋律来演奏乐器了,演奏出的音乐通常来讲会体现出师傅的风格。当然,如果徒弟慢慢收了徒弟,他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再进行变化处理来教给自己的徒弟。这种传承的模式,会让音乐传承与传播过程中产生不同的流派与分支,也会使得同样一个曲牌,有不同的演奏风格和变化特点。所以,想要领会中国音乐的精髓,被民间艺人们心中认可,必须和师傅们通过“口传心授”来学习,光会演奏乐谱只能算入门,更重要的是掌握一种风格。这样的传承方式下,音乐是可以不和乐谱一样的,这更使得乐谱,在中国音乐中逐渐变得并没有那么重要,大家似乎更注重演奏音乐的感觉和韵味,因为这是流派师承和艺术高度的体现。同样的道理,在民歌、戏曲、曲艺里亦然。

而在西方音乐中,其实学习的逻辑相对简单,只要是学会了演奏所需要的的理论,就可以按照乐谱来演奏了,至于风格变化和音乐处理,更多参考的是作品所处的音乐历史时期和作曲家的风格,并不是演奏者个人意愿。即便在西方钢琴艺术的历史中,出现过不同的流派,比如以李斯特、塔尔贝格、德雷肖克等为代表的“炫技流派”,以肖邦、门德尔松、克拉拉·舒曼等为代表的“艺术流派”、莱谢蒂茨基、安东·鲁宾斯坦等为代表的的“情感流派”等,这些流派在演奏作品时,仍然是需要在作品所处时期和作曲家的特点的框架内完成,并不会有特别夸张无厘头的演奏。在这种模式下,乐谱就变得十分重要。

综上,我们或许可以更加容易理解一些事,比如在中国音乐里,我们会强调京剧里的梅兰芳、程砚秋是大师,他们的徒弟会被称为“梅派”、“程派”,我们会强调曲艺京韵大鼓的刘宝全、白云鹏是大师,他们的徒弟会被称为“刘派”、“白派”。等等。比如在相声界,十分强调师承亦是如此道理,即便你再有本事,没有师承,也不会被业内认可。但在西方演奏家中,我们似乎很少会听到有特别复杂的派别分支之分,即便是霍洛维茨,教了那么多学生,似乎也很少有人将他的学生成为“霍洛维茨派”,这其实是两种思维。

那具体到题主的问题来说,爷爷其实说的意思是,音乐应该更加注重个人的表达,不应该只参照乐谱,这其实是中国音乐的演奏思维。这种观点的出现或许和爷爷的学习音乐过程有关,你可以去问问爷爷,他学会演奏二胡和笛子大概率是有人手把手教的,并没有过特别系统的理论学习,这种学习过程类似于民间艺人学习,这种学习过程会让爷爷更加强调“感觉”,而不是“精准”。而你弹莫扎特,其实是西方音乐学习中形成的思维,保证准确,适当处理,也是对的。所以,关于这个问题不要过于强调两件事的对错,能够理解两件事的原理,就可以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