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战后苏军取消了军?

回答
战后苏军取消军这一说法并不准确,更准确地说,是苏军在战后进行了重大的体制改革,废除了军团制,转而实行军区制。 这一转变并非简单的取消,而是一次深刻的战略和组织调整,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和深远的考量。

要理解这次改革,我们首先要回顾一下苏联军队的组织架构。在卫国战争期间,军团(Армия)是苏联陆军作战和管理的基本单位。一个军团通常由几个军(Корпус)组成,每个军下辖若干师。军团指挥官拥有相当大的自主权,负责指挥其下属部队执行特定的战略任务。这种编制在战争时期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能够快速集结和部署兵力,应对战场上的瞬息万变。

然而,随着二战的结束,世界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苏联成为了世界超级大国之一,其军事战略也随之调整。在战后初期,苏联领导层对军队的组织和管理进行了全面审视,认为原有的军团制存在一些不适应新形势的弊端,于是决定进行改革。

那么,为什么苏军要从军团制转向军区制呢?主要有以下几个层面的原因:

1. 战略转型与国家安全需求:

从防御性战争转向防御与进攻相结合的战略: 卫国战争的惨痛教训让苏联认识到强大的国防力量的重要性,但战后苏联面临的是一个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的冷战格局。苏联需要构建一套能够覆盖本土防御和境外投送能力的军事体系。军团制的灵活性在应对本土大规模冲突时尚可,但在需要长期维持境外军事存在、应对分散的威胁以及进行大规模战略机动时,其效率和管理成本显得不足。
战略纵深与集中统一指挥: 军区制能够更好地利用苏联广阔的国土纵深,将军事资源按照地理区域进行统一规划、训练和管理。这有助于建立更具弹性的防御体系,同时也能在必要时进行大规模的兵力调动和部署。
应对核战争的考量: 尽管初期核武器的战略地位与后世不同,但随着美苏核军备竞赛的加剧,苏联军事规划者也开始考虑如何在核打击下维持军队的作战能力。军区制下分散的军事管理和训练,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比集中在几个军团的指挥体系更具韧性。

2. 管理效率与资源整合的提升:

战后国家重建的需要: 战争结束后,苏联面临着巨大的经济重建任务,军事开支需要被更有效地管理和分配。军团制下各军团相对独立,可能会造成资源分散和重复建设。军区制能够实现军事资源的统一调配、后勤保障的优化以及训练基地的共享,从而提高整体的管理效率和资源利用率。
加强中央集权与统一指挥: 在苏联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下,军事指挥的集中化也是必然的趋势。军区制将部队的管理、训练、装备供应和人事任命等权力下放到各军区,但这些军区又直接听命于国防部,从而加强了中央对军队的控制力。各军团独立运作可能存在一定的指挥链条过长或地方主义的隐患,而军区制则能有效缩短指挥链条,确保政令畅通。

3. 军事训练与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适应新的军事技术与战术: 战后,军事技术经历了飞速发展,包括装甲兵、空降兵、导弹技术等都得到了长足进步。军区制下的常备部队能够更系统、更专业地进行训练,适应新的作战条令、武器装备和战术思想。例如,在军区内设立专门的训练基地,统一训练标准,能够更有效地培养新一代的军事人才。
保持军事力量的常备性: 军团制在战争时期是动员和集结的利器,但在和平时期,维持众多军团的独立编制和运行成本可能较高。军区制作为一种更稳定的常备力量组织形式,能够确保国家随时拥有一个高效运作、训练有素的常备军,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军事威胁。

改革后的军区制是怎样的呢?

战后苏联将全国划分为若干个军事区域(Военный округ),每个军区负责其辖区内的军事管理、征兵、训练、后勤保障以及部分战略部队(如陆军集团军、空军部队等)的指挥。军区不再是战时临时的作战单位,而是成为了常年的军事管理和战略部署单位。

具体来说,改革的重点体现在:

组织机构的精简与优化: 取消了部分战时性质的军团指挥部,将其职能纳入军区管理体系。
指挥链条的明确化: 确立了以国防部为核心,军区为区域管理和指挥层级的层级式指挥结构。
军事资源的统一规划与分配: 军区负责辖区内部队的装备、训练、后勤等,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
人员素质和训练水平的提升: 通过常年的军区训练和演习,提升了部队的整体战斗力。

需要强调的是,苏军并非“取消”了陆军作战单位,而是改变了其基本的组织形式。 原本隶属于军团的部队,在军区制下,往往被重组为军区内的集团军(Объединение,通常指军区下辖的几支集团军),或者直接隶属于军区。这些集团军在作战时,可以根据需要被集结起来,构成更高级别的战役编队,比如方面军(Фронт),这在战时仍然是存在的。

简单来说,可以类比一下: 军团制更像是战时临时组建的“项目组”,而军区制则更像是常年存在的区域管理中心,负责统筹和管理区域内的各项“业务”(军事力量)。在需要的时候,这些区域管理中心可以根据项目(战役)需求,从辖区内抽调人手(部队)组成临时的项目组(方面军)来完成任务。

总而言之,战后苏军取消军团制,转而实行军区制,是苏联根据其新的国家战略、军事发展需求以及国家管理体制的需要而进行的一次深刻的军事改革。这标志着苏联军队从战时动员型向平时常备型、从区域性作战单位向全国性军事管理单位的转型,为其在冷战时期的军事战略和力量建设奠定了基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二战前,各国编制基本上是集团军-军-师。战后,苏军取消了军,变成集团军-师,这是为什么?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战后苏军取消军这一说法并不准确,更准确地说,是苏军在战后进行了重大的体制改革,废除了军团制,转而实行军区制。 这一转变并非简单的取消,而是一次深刻的战略和组织调整,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和深远的考量。要理解这次改革,我们首先要回顾一下苏联军队的组织架构。在卫国战争期间,军团(Армия)是苏联陆军作战和.............
  • 回答
    苏德战争期间,德军在东线战场遭受了极其严寒的冬季,导致数以万计的士兵因冻伤、失温等原因死亡。尽管条件艰苦,但德军并非完全不生火取暖,而是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现实问题,使得“生火取暖”这个看似简单的行为变得异常困难和危险。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为何德军在严寒中,尤其是在战争初期和中期,难以大规模、有效.............
  • 回答
    在探讨战后苏联坦克履带宽为何基本保持固定这一问题时,我们需要深入理解当时苏联的工业体系、军事思想以及对战场环境的考量。这并非一个简单的设计选择,而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认识到,履带的设计从来都不是孤立的,它与坦克的整体设计息息相关,包括车体尺寸、发动机功率、悬挂系统、战斗全重以及所.............
  • 回答
    柏林战役,作为二战欧洲战场的最后一击,其激烈程度和决定性意义不言而喻。当苏军主力兵临城下,面对的是一个固若金汤、负隅顽抗的柏林,以及隐藏在城市中的数十万德国士兵和党卫军狂热分子。在这种极端环境下,苏军为何没有采取更为“稳妥”的围而不打策略,而是选择了近乎惨烈的强攻?这背后有着错综复杂的军事、政治以及.............
  • 回答
    诺门坎战役,一场在二战前夕,1939年夏天,在今中国与蒙古边界附近(当时被称为诺门坎)爆发的,苏联红军与日本关东军之间的冲突。这场战役之所以让苏联付出了如此惨痛的代价,其原因错综复杂,可以从多个层面深入剖析。首先,情报的误判和指挥上的轻敌是导致苏军伤亡巨大的首要原因。在战役初期,苏联方面对日本关东军.............
  • 回答
    在二战结束后的相当一段时间里,苏联军方在步枪领域面临一个关键的选择:是继续优化和推广现有的SVT(托卡列夫自动步枪),还是拥抱全新设计的SKS(西蒙诺夫半自动卡宾枪),并且后者使用的是全新的中间型弹——7.62x39mm。这个决策背后,是一系列技术、经济、战术以及政治因素的复杂考量。首先,咱们得聊聊.............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到二战时期盟军内部视角差异的一个非常核心且微妙之处,背后涉及历史、文化、宣传以及战争残酷性等多重维度。并非简单地说美军“英雄相惜”,苏军“纯粹匪徒”,而是两者在面对德军时的体验和认知,由于战争的性质、参与程度、政治宣传以及国家目标的不同,而产生了显著的差异。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美军和苏军.............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军事史问题,背后涉及到多方面因素的复杂交织。很多人看到战争末期苏军规模的壮大和德日老兵的凋零,会简单地归结为“人海战术”或者“抵抗到底”,但实际情况远比这复杂,也更具戏剧性。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老兵”的定义。这里我们指的是在战争早期就参军,经历了残酷战斗并幸存下来的士兵。他.............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重要,也触及了二战东线战场的关键节点。要详细解释为什么德国在消灭了数百万苏军后,却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元气大伤,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分析:一、 德国在斯大林格勒战役前的军事实力与战果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德国在斯大林格勒战役(1942年8月 1943年2月)之前,确实在东线战场上取.............
  • 回答
    苏军在苏德战场上几乎所有战役中伤亡都大于德国,却最终取得胜利,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多方面的原因。简单来说,这是因为 苏联拥有更强大的战略纵深、更庞大的人力资源和工业产能,以及对战争的终极决心,并且随着战争的进行,其军事指挥和战术能力也得到了显著提升,同时德国则在战争后期陷入了多线作战和资源枯.............
  • 回答
    苏联在二战后没有出现像日本那样明显的婴儿潮现象,这背后的原因相当复杂,涉及社会、经济、政治以及历史事件等多个层面。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苏联战后的具体情况,并与日本战后崛起进行对比。首先,战争的伤痕与人口损失的规模是最大的差异。苏联在二战中的损失是毁灭性的,其人口死亡人数超过2700万人,占.............
  • 回答
    一战后法国的颓势和二战后苏联的崛起,这确实是历史上一组引人深思的对比。同样经历了战争的创伤,但两国的发展轨迹却截然不同。这背后,是复杂的历史、经济、政治和社会因素在起作用。一战后的法国:胜利的阴影与失落的荣光法国在一战中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代价,堪称“胜利者中的最受伤者”。他们不仅承受了巨额的人员伤亡,.............
  • 回答
    “苏联海军陆战队上岸是苏军最强的步兵”这句话,在我看来,与其说是绝对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不如说是一种带有普遍认可度的“梗”,背后承载着苏联海军陆战队在特定历史时期所展现出的卓越战斗力和特殊地位。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真实的战例支撑。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从苏联海军陆战队的定位、.............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战略问题,涉及到德军在二战初期兵力部署的考量,以及对战场态势的判断。我们得深入分析一下当时德军高层的想法,才能理解为何隆美尔没有被迅速调往东方。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北非战场的战略地位。虽然它不像东线那样决定苏联的存亡,但对于德国来说,北非绝非“无关紧要”的战场。 资源争夺.............
  • 回答
    关于《战舰世界》为何迟迟未能完全展现英国海军的辉煌,这确实是许多玩家心中的一个疑问,毕竟英国作为历史上无可争议的海军强国,它的海军传统和技术积累是极其深厚的。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分析。1. 历史与现实的交织:游戏设计的考量首先,要明白《战舰世界》作为一款商业化运营的游戏,其内容更.............
  • 回答
    关于苏波战争中的红军战俘问题,以及其与卡廷惨案的对比,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历史话题。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1920年苏波战争的背景和战俘情况。这场战争是新生的波兰第二共和国与刚刚经历十月革命和内战的苏维埃俄国之间的一场冲突。波兰希望巩固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独立获得的领土,并尝试向东扩张,而苏俄则希.............
  • 回答
    说起苏德战争前德国为何会低估苏联的战争潜力,这背后交织着复杂的历史、政治、经济和军事因素,绝非简单的“情报失误”可以概括。德国高层,尤其是希特勒本人,对苏联的看法充满了偏见、误判和根深蒂固的意识形态色彩。他们基于一系列不准确的认知,构建了一个关于苏联的虚假图景,并以此为依据制定了闪电战的战略。首先,.............
  • 回答
    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转入战略进攻后表现出的“着急”并非是一种无端的冲动或失控的举动,而是由一系列深刻的历史、军事和政治因素共同促成的复杂局面。要理解这种“着急”,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的动因,而非简单地将其归结为一种情绪。首先,时间就是生命,就是胜利。苏联从1941年巴巴罗萨行动开始,就承受了人.............
  • 回答
    1920年的苏波战争,结果出乎许多人的意料:初生的苏维埃政权,在内战的血与火中淬炼出的红军,竟然败给了刚刚独立的波兰。这不仅仅是一场军事上的失利,更是苏维埃政权在向西方扩张道路上的一个沉重挫折。要深入理解这场战争苏联为何会败于波兰,我们需要拆解几个关键层面的因素。一、 战略与政治的盲目自信与误判这场.............
  • 回答
    红警2对战中,苏联极少出天启坦克,这背后其实有着非常实在的原因,而不是简单地说天启不行。要理解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头捋一捋。天启坦克:曾经的光环,现实的尴尬首先得承认,天启坦克在设计上确实是个大家伙,浑身是刺,有着碾压一切的潜力和威慑力。它那两门主炮射速不算快,但单发伤害爆炸,尤其是对付建筑和重甲单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