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苏联边防军的战斗力怎么样?

回答
苏联边防军,一个承载着厚重历史与传奇的群体,其战斗力绝非单一维度能够概括。在我看来,要真正理解他们的实力,需要剥离那些刻板印象,深入探究其形成、构成以及在历史洪流中的具体表现。

一、 基础与理念:不容忽视的战略地位

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苏联边防军在国家安全体系中的独特地位。苏联,作为一个幅员辽阔、地缘政治复杂的超级大国,其边境线的漫长和复杂程度是空前的。从北极的冰原到中亚的荒漠,从东欧的平原到远东的密林,每一寸土地都承载着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的重任。边防军的根本任务,不仅仅是阻止非法越境,更承担着早期预警、情报收集、政治宣传,甚至在战时承担一定的防御作战任务。这种多重定位,决定了他们必须拥有超越普通军事单位的素质和能力。

二、 兵源构成与训练:精挑细选,严酷锤炼

苏联的兵役制度,为边防军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兵源。虽然义务兵是主力,但边防军在征兵时会更加侧重于体能、心理素质和政治忠诚度。那些来自不同地域、不同家庭背景但都具备良好身体素质和坚定意志的年轻人,被汇集到边防部队。

训练方面,苏联边防军以其严酷和实战化著称。他们不仅仅学习常规的武器操作、战术技能,更被赋予了极强的野外生存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在边境线上,他们需要面对极端的气候条件、崎岖的地形,以及可能出现的各种突发情况。因此,他们的训练往往是在模拟真实边境环境的条件下进行的,包括:

高强度的体能训练: 长距离徒步、武装越野、攀爬、游泳等,旨在磨练士兵的耐力和爆发力。
精湛的射击训练: 不仅要求精确度,更强调在复杂环境下的快速反应和连续射击。
野外生存与侦察技能: 学习辨别方向、追踪、设伏、伪装,以及在敌后独立行动的能力。
心理素质训练: 面对孤寂、严寒、以及潜在的危险,边防军需要拥有极强的心理韧性和抗压能力。
政治思想教育: 强调对苏维埃国家的忠诚、对党的信任,以及保卫边境的神圣使命感。

可以说,苏联边防军的士兵,在进入边防部队之前,就已经接受了相对严格的选拔和基础训练,而边防部队内部的训练更是将他们打造成了一群训练有素、意志坚定的战士。

三、 装备与技术:适应性与实用性的结合

苏联的装备发展,一贯秉持实用主义和高性价比的原则。边防军的装备也同样如此,虽然不一定是最先进的,但绝对是最适合其任务需求的。

轻武器: AK系列步枪、SVD狙击步枪、RPK轻机枪等,这些经典的苏联轻武器以其可靠性、易用性和强大的火力而闻名,非常适合边境巡逻和突发遭遇战。
装甲车辆: 在某些边境地区,BMP步兵战车、BTR装甲输送车等也曾被部署,用于应对可能出现的武装冲突和快速反应。
侦察与监控设备: 苏联在边境监控技术上投入了大量资源,包括雷达、光电侦察设备、无人机(在后期)以及人员巡逻的车辆和犬只。这些设备旨在全天候、全方位地掌握边境动态。
特种装备: 针对不同地貌和气候,边防军还会配备雪地摩托、高山装备、潜水设备等,确保在极端环境下也能有效行动。
通信与指挥系统: 虽然可能不如西方国家先进,但苏联的通信系统足以保证边防部队之间的有效联系和信息传递。

值得一提的是,很多边防单位会根据自己负责的边境特点,对装备进行一些“土法炼钢”式的改进,使其更贴合实际需求。

四、 实战经验与战术:以情报和主动性取胜

苏联边防军并非仅仅是“站岗放哨”的,他们拥有丰富的实战经验。这些经验来自:

与非法越境者的对抗: 从走私犯到间谍,再到一些寻求政治避难者,边防军需要处理各种各样的人员。
与潜在敌对势力的对峙: 在冷战时期,苏联与西方国家以及一些“敌对”邻国接壤的边境,长期处于高度戒备状态,边防军经常需要应对侦察、渗透等活动。
武装冲突的参与: 虽然边防军的主体任务不是进攻,但在某些局部冲突中,他们也曾扮演重要的角色。例如,在与中国珍宝岛等地的边境冲突中,边防部队就直接参与了战斗。

他们的战术特点,在我看来,更多地体现在情报的收集与分析、以及主动出击与设伏。由于边境线漫长,不可能部署密集的人员,因此,信息情报就显得尤为关键。边防部队会建立完善的侦察网络,依靠巡逻、哨所、线人等多种方式,获取关于潜在威胁的第一手信息。一旦掌握线索,他们会采取果断的主动行动,通过巧妙的设伏、追击,将威胁消灭在萌芽状态。

五、 心理与精神:捍卫者的信念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苏联边防军所代表的精神力量。在意识形态高度对立的冷战时期,边防军被赋予了“国家荣耀的守护者”的形象。每一名边防军人,都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他们是国家的第一道,也是最后一道屏障。

这种强大的精神激励,使得他们在面对困难和危险时,能够迸发出惊人的战斗力。即使在装备不如对手的情况下,这种坚定的信念也能成为他们取胜的关键。

总结:

苏联边防军的战斗力,是严酷训练、实用装备、丰富经验、情报主导的战术,以及最核心的——坚定捍卫国家疆土的精神共同作用的结果。他们并非一支追求进攻性和大规模杀伤的部队,而是一支专业、高效、适应性极强的“反渗透”、“反非法越境”和“早期预警”的力量。在特定历史时期和特定地理环境下,他们的作用举足轻重,其战斗力也足以令人生畏。他们是构成苏联强大军事机器中,那一部分默默奉献、却又不可或缺的基石。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折冲厌难,和众安民——苏联边防军小记

1918年3月30日,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设立了一个机关——财政人民委员部边防总局。不久之后的5月28日,人民委员会主席列宁签署了关于组建边防警卫部队的法令,规定“边防警卫部队的任务是保卫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的边界利益,在边境地带则保卫公民的人身和财产”。这一天是苏联边防军的诞生日,每年都进行庆祝。

苏维埃政权在政治上同旧政权彻底决裂,但不排斥旧政权的人员进入机关工作。边防总局吸纳了一批思想进步的老边防专家参加工作,这有利于边防事业的专业化。也许有人会感到奇怪,为什么边防部队隶属于财政人民委员部。这主要是由于苏俄实行了外贸国有化,就必须对走私活动进行严厉打击。因此,6月29日,边防部队被移交给了贸易与工业人民委员部直接管理。边防军从成立起就与红军不属于同一个系统,这一点在制服上都加以区分。


列宁在百忙之中,仍然对苏维埃国家的边防事业很是关心。边防总局原政治委员费多托夫回忆道:“当我走进办公室时,列宁起身迎上来。他在受重伤后还没有完全复原。他同我问好后,请我坐下,并说:‘谈谈吧,部队情况怎么样,装备、食品供应、运输情况怎么样?’”在得知边防部队的情况后,列宁给他们拨了十辆卡车和两辆小轿车,为戍守边疆的战士们运去了步枪、弹药和军装。除了列宁,还有一位领导人对边防事业也很关心,他多次参加了边防军事委员会的会议,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建议,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捷尔任斯基。

契卡和边防军虽然在草创之初互不统属,但在职责上却有相关之处。1918年7月31日,边防军事委员会致函契卡,请求契卡在边境地区建立专门的机构,以便协助边防军。捷尔任斯基欣然同意,迅速建立起了边境肃反委员会、34个边界地段肃反委员会和契卡边防科。这些机构负责在边境地区抓反革命、抓走私犯、抓间谍、抓投机商。相比于契卡的同志们,边防战士们往往要承担一部分军事职能。像边防第15团在攻占哈尔科夫、叶卡捷琳娜斯拉夫等乌克兰城市时很好地配合了红军,受到了表彰,被编入了英雄肖尔斯指挥的基辅步兵第44师,战功卓著。1920年11月24日,劳动国防委员会通过了《关于改组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边防的决议》,规定“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全部边界的防卫工作,由全俄肃反委员会边防特别局负责”。从此,边防军被划给了契卡及其后继者,直到1993年12月30日,联邦边防局—俄罗斯联邦边防军总司令部成立(次年改名为俄罗斯联邦边防局),结束了边防军隶属于国家安全机关的历史。2003年3月11日,俄罗斯联邦边防局被并入俄罗斯联邦安全局,改名为边防警卫处,兜兜转转,又回到了从前。

话说回来,边防军在国内战争胜利结束后开始了不断的完善和发展。1922年2月,应捷尔任斯基的请求,海军人民委员部派了一位有经验的军人、十月革命的参加者伊万诺夫来主持海上边界的守卫工作。在伊万诺夫等人的努力下,海防建设逐渐有了起色,芬兰—拉多加区舰队、北部区舰队、里海区舰队、黑海区舰队、阿姆河区舰队等陆续建立。在陆上,彼得格勒、西部、乌克兰、克里米亚、北高加索、高加索、土库曼和西伯利亚等边防军区也逐渐建立。1923年7月,隶属于国家政治保卫局的边防局和各地的边防处成立,这代表着苏联的边防领导体系逐渐完善。国家政治保卫局注重边防军人的政治教育和文化教育,在边防部队中开展了扫盲工作,从而将边防军人“培养成苏联国界的坚强和自觉的卫士”(捷尔任斯基语)。在捷尔任斯基的建议下,莫斯科高等边防学校成立,为边防军培养了一批“忠于工人阶级事业的模范”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战斗机关的代表”(捷尔任斯基语)。日后,除了莫斯科,列宁格勒、哈尔科夫、萨拉托夫等地都建立了边防学校。1926年底,边防军的改组工作基本结束。1927年6月15日,苏联中央执行委员会和人民委员会批准了《苏联国界保卫条例》,使得边防工作有法可依。

二三十年代,世界局势风云变幻,山雨欲来。为了更好地保卫苏联国界,边防军的兵力大大扩充。边防军守卫的是苏联人民的边疆,而不是沙皇和贵族老爷的边疆。因此,在联共(布)中央的鼓励和倡导下,工厂和集体农庄的党组织、苏维埃、工会、共青团组织直接同边防部队建立了联系,通过各种方式支援祖国的边防事业。在共青团的号召下,苏联青年踊跃地报名参加边防军,将大好青春播撒在祖国的万里边疆。在空闲时间,边防战士可以看书、看军内发行的报纸、看电影,甚至可以和高尔基、罗曼·罗兰、伏契克、奥斯特洛夫斯基等文化名人见面和通信。高尔基还是卡梅涅茨—波多尔斯克边防总队的名誉边防军人。除此之外,苏联政府重视边防军武器装备的补充和更新,轻重机枪、汽车、护卫舰、快艇、破冰船源源不断地送往边防军。三十年代初开始,苏联着手建立边防军航空部队。活跃在边境地区的土匪唯恐边防军的生活过于平淡,经常去给边防战士添点麻烦,然后被打得哭爹喊娘、抱头鼠窜。仅1924年,边防军缴获的武器就可以武装起一支万人大军。1930年,有个来自克拉斯诺亚尔斯克的共青团员响应“共青团员,到飞机、坦克和军舰上去”的号召,报名加入了边防军,被编入了哈萨克斯坦的第49边防总队。他在次年光荣地加入了联共(布),随后被选举为党组织的书记,并参加了反击巴斯马奇匪帮入侵的战斗。在49年后,他故地重游,亲手向自己的老部队授予了红旗勋章。他就是契尔年科。


曾任日本陆军参谋本部俄国课课长的林三郎在《关东军和苏联远东军》中写道,三十年代的苏联边防军“武器装备多数是自动火器,并拥有炮兵、坦克、高级的通讯器材”,而且“部队中的党员、共青团员的比例也较普通步兵部队高”。苏联边防军“还有计划地向满洲派遣大量间谍,刺探关东军动向”。苏联边防军的情报人员往往扮作逃入伪满洲国的流亡者,通过大骂苏联来骗过日本和伪满特务的检查。而且边防军事先详细掌握了伪满的防谍对策,不断地钻敌人的空子。林三郎引用了苏方公布的资料,称苏联把优秀的党员和共青团员优先编入边防军,专门从事边防勤务。新兵刚一入伍,老兵就带着他们巡视边境线,熟悉地形,交代任务。林三郎坦言:“归根到底,在对待边防问题的态度上,苏联方面比日本更认真慎重。”在一次边境冲突中受伤被俘的战士巴拉诺夫,面对日军的糖衣炮弹和严刑拷打,毫不动摇,宁死不屈,展现了边防战士的铮铮铁骨。在1939年的哈拉哈河战役中,布雷基中校指挥边防独立营积极参加了侦察和战斗行动,受到了朱可夫的表彰,共有116名指战员荣获勋章和奖章。

在伟大的卫国战争前夕,边防军击退了500多个武装入侵苏联领土的敌特小组,有384名边防军人荣获勋章和奖章。战争爆发后,首当其冲的是边防军。在爱国主义精神的激励下,边防军同悍然入侵的德国法西斯进行了英勇战斗。在著名的布列斯特要塞保卫战中,边防军也活跃在保家卫国的前线。基热瓦托夫中尉指挥边防军配合步兵第333团坚守要塞的捷列斯波尔门,顽强抵抗德军的进攻。最后,基热瓦托夫中尉在第9哨所英勇牺牲。次年,野蛮的德国法西斯残忍地杀害了基热瓦托夫一家,包括三个年幼的孩子。1965年,布列斯特要塞荣获“英雄要塞”称号。为了抵挡德国法西斯的铁蹄,内务人民委员部奉命组建了15个步兵师,从各边防军区抽调了3000名指挥员和10000多名战士,他们参加了斯摩棱斯克战役和莫斯科战役。苏联元帅朱可夫高度评价了边防战士在莫斯科战役的表现:“在莫斯科保卫战中,不少边防团(过去的边防总队)与红军部队一起在沃洛科拉姆斯基、莫扎伊斯克、纳罗福明斯克、马洛雅罗斯拉维茨方向的战斗中,视死如归,坚守阵地。”在列宁格勒保卫战中,边防军同样表现突出。时任联共(布)列宁格勒市委书记的库兹涅佐夫盛赞边防学校的学员们的功绩。列宁格勒州委在贺信中称赞参战的边防战士的名字彪炳史册。在战争爆发后的第1009天,乌克兰第2方面军挺进到了普鲁特河国界线,这支部队里的边防第24团在战前就戍守这里。在解放卢布林、贝尔格莱德、布达佩斯、华沙、布加勒斯特、维也纳、布拉格的战役中,边防战士发挥了国际主义精神,是当之无愧的解放者。滞留在敌占区的边防战士则参加了游击队,给予了侵略者沉重的打击。

前文提到,远东的边防军是一支令日军忌惮的武装力量。1945年8月,挟战胜之余威的苏联对日本宣战。时任外贝加尔方面军司令员的马利诺夫斯基提到,他派希什卡列夫少将为首的边防部队去摧毁日军的边防哨所,保障红军顺利渡过水界。边防军的贡献是突出的。像哈巴罗夫斯克边防军区的部队就摧毁了232个边防哨所和7个据点,消灭了12支小股敌军和6支正规军,解放了125个居民点。此外,边防军的特别战斗队大显神威。特别战斗队随着先遣部队一起行动,负责消灭日本的特务机关,抓捕特工人员,收缴机密文件。达斡尔边防总队的特别战斗队在满洲里缴获了敌人的机密文件,在扎赉诺尔发现了特务名单。日军的特务网被破获,进行破坏活动的阴谋被一举粉碎。1933年日本制定的《对苏作战法纲要》中尽管不乏轻敌的认知,却也难得地承认了“苏军善于宣传鼓动和进行谍报活动”。苏联元帅华西列夫斯基在回忆录中写道:“边防军在整个战局过程中给了远东部队以巨大帮助。在满洲战役初期,他们同野战军一起突击和消灭了敌人大批边防据点和筑垒地域。在以后的战斗进程中,边防军积极参加追击敌人,保护交通线、司令部、重要设施以及野战军的后方。同时,在远东作战初期由边防军组成的特别支队根据方面军首长规定的任务掩护了,更确切地说是保卫了很多地段,从而有可能抽调野战军用于主要作战方向。在同敌人的破坏小组和侦察小组的斗争中,边防军也给了无可估量的帮助。”在对日作战中,边防军涌现出了泽里亚诺夫、尼基弗罗夫以及上文提到的希什卡列夫等优秀将领。泽里亚诺夫在战后升任边防军司令。

战后,苏联人民终于享受到了来之不易的和平。边防军则隶属于契卡的后身——大名鼎鼎的克格勃,全称是“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边防军”。由于政治委员制度的取消,苏军实行了一长制,所以从1947年开始在边防哨所设立一个政治副所长。在伟大的卫国战争中功勋卓著的边防健儿很多都选择了继续扎根边疆,为祖国的边防事业再立新功。思想工作委员会、讲演小组、政治学习辅导小组、列宁室管理委员会、图书馆、俱乐部、青年报告员小组、军官同志荣誉审判会等群众性的机构在边防军中出现。飞机、汽车、探照灯、雷达、特种器械和夜视装置等装备大量地配备到边防军。边疆地区的群众也自发参与到守卫国界的工作中。1959年,有1276名边防军人被选举为苏联最高苏维埃、加盟共和国最高苏维埃和地方各级苏维埃的代表。战后,苏联的邻国中出现了很多新生的人民民主国家,苏联边防军积极地同这些兄弟国家的边防军进行交流与合作。1958年,苏联、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和罗马尼亚边防军代表团会议在莫斯科召开,苏联边防军向兄弟国家边防军提供了新装备。中苏边境在五十年代也是安静祥和的。李丹慧认为:“1950年代,在中国漫长的中苏边界上,基本情况是有边无界,有边无防。”边民越境采摘野果、野菜、木耳、山药,打柴,打猎,捕鱼,类似的现象屡见不鲜。到了六十年代,随着中苏关系日趋紧张,一时间边界上剑拔弩张。据1965年起在苏军服役的布兰涅茨称,他们的政治部主任哈马扎上校遗憾地说道:“为了使两国人民争吵,只要说一句话就够了,而为了使他们和解,一个世纪还不够。”在某一年的新年夜,扔下武器的两国边防军人忘却了剑拔弩张的关系,在结冰的黑龙江上围捕在国界线乱窜的灰兔,仿佛回到了友好如一家的五十年代。获胜的中国军人烤熟了猎物,用香喷喷的兔肉和烧酒招待了苏联边防军人。“大家成了很好的伙伴”,布兰涅茨说道。

user avatar

苏联边防军与内务部属下的其他部队不同,其历史相当久远,早在14世纪,莫斯科的统治者为抵御游牧民族,就在城市周围修筑防御工事。16世纪又相继修建了鹿砦防线和边防驻垒线。这些防御设施的守军就是俄(苏)边防军的雏形。

苏联的边防军是参照沙俄的边防警卫部队建立的,与红军同时组建,最初与沙俄一样,名称为边防警卫部队并隶属于财政人民委员会(沙俄为财政部)。后根据需要,边防部队转隶于军事人民委员部,全俄肃反委员会成立后,也开始管理边防事务。内战结束后,成立国家政治保安局部队边防独立军,原军事人民委员部管辖的原边防军一切部队和兵团都转隶于边防独立军,实现统一指挥。

边防军历史悠久,又肩负保卫边疆的重任,故在群众中威望较高,苏联歌曲《喀秋莎》最初就是唱给边防军人的。(去向远方边疆的战士,把喀秋莎的问候传达)

然而单论战斗力,边防军就明显不如正规部队了。边防军属于装备轻型部队的国家安全部队,负责沿国界巡逻、抓捕非法越境者、阻止敌人的侦察和破坏行动,并作为动用正规军的导火索。因此边防军虽然在第一线,但他们的装备和所受的训练都不适合与正规武装力量的作战兵团交战。

1941年6月,苏联边防军主要部分有127300人,分为8个边防区、47个陆地边防总队、6个海上边防总队(属海军人民委员部)、9个独立边防大队和11个内务人民委员部作战部队的团。每个边防总队下辖四到五个边防大队,每个边防大队下辖四个国界哨所(边防小队)。一个边防总队约有1400-2000人,20-30门50毫米迫击炮、80-122支冲锋枪、48-60挺马克沁重机枪、25-30台车辆、200-300匹马和120-160只犬。相比之下,在最有威胁和缺乏支援的远东、中亚和外高加索地区的边防军装备较好。有坦克、骑兵和炮兵部队。

虽然边防军的实力不足以与德军正规兵团对抗,而苏联分配给边防军的任务也只是掩护正规部队的后方安全。但边防军的战斗意志极为顽强,不亚于正规部队。在被很多人视为苏军“耻辱”的苏芬战争中,苏联边防军斗志旺盛,作战勇猛,涌现出大量英雄人物(倒不是其他部队没有英雄人物,只不过边防军资料保存下来并被翻译了,同时本文毕竟主要在提边防军)。

卫国战争开始后,边防军指战员再次展现出极强的战斗意志,有500名边防军战士参与了布列斯特要塞保卫战并表现出色。弗拉基米尔沃伦斯基边防总队13边防小队对敌进行了11天的顽强防御战。卡累利阿芬兰边防区基普兰米亚斯基边防总队各小队由凯马诺夫上尉指挥,展开了19天的保卫边界的战斗。

与此同时,与内务部作战部队一样,也有大量边防军部队转为正规作战部队,边防军海上与空中力量也分别转给海军和空军指挥,战争期间边防军百分之五十的指挥干部转入红军正规部队,百分之七十二的边防军战前人数参与了战斗。还有大量边防军指战员在敌后的游击队和地下抵抗组织进行战斗。

1945年的远东战役中,大量边防军战士参加了消灭日本侵略军的行动,边防军支队参与了消灭敌边防警察分队和前线守备部队的作战,保障了红军正规部队越过国界线的行动,同时消灭了日军大量侦察破坏组和侦察破坏队,保卫了作战部队后方安全。

战争结束后,苏联有1.7万名边防军人荣获勋章,其中150人荣获苏联英雄称号。

因此就战前边防军的装备和训练来说,边防军的战斗表现是极佳的,而不能简单用战果来评价,而且边防军也成功完成了掩护红军后方安全这个最主要的任务,足以证明自己在战争中是一个当之无愧的英雄集体,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苏联边防军,一个承载着厚重历史与传奇的群体,其战斗力绝非单一维度能够概括。在我看来,要真正理解他们的实力,需要剥离那些刻板印象,深入探究其形成、构成以及在历史洪流中的具体表现。一、 基础与理念:不容忽视的战略地位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苏联边防军在国家安全体系中的独特地位。苏联,作为一个幅员辽阔、地缘政.............
  • 回答
    苏联克格勃,也就是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其职能范围远超我们通常理解的“情报机构”。它不仅仅是搜集情报、反间谍的部门,更是一个集政治保卫、国家安全、边境控制、特殊作战以及社会治安维护于一身的庞大组织。因此,克格勃拥有远不止边防军和“阿尔法”这样为人熟知的单位。为了更详尽地说明,我们需要从克格勃的几个主要.............
  • 回答
    关于战俘佩戴袖标的问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记录中,确实存在一些关于盟军战俘佩戴特定标识的情况,但其性质和普遍性与苏军战俘佩戴的“我为国防军服务的”(Ich diente der Wehrmacht)白袖标有很大的不同。首先,我们要明确苏军战俘佩戴“我为国防军服务的”白袖标的背景。在战争初期,由于.............
  • 回答
    在苏联强大的武装力量体系中,边防部队军人和克格勃(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军人虽然都穿着制服,但他们的职能、使命、训练以及在国家机器中的定位,都有着天壤之别。要区分他们,就好比区分一把坚实的盾牌和一柄隐藏的利剑,各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却又服务于不同的核心目标。边防部队:守护国境的忠诚屏障首先,我们来看看.............
  • 回答
    假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苏联没有选择在漫长的边境线上部署大量军队,而是采取了更加侧重于纵深防御的策略,那么历史的走向可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一个极具想象空间但同时也充满复杂性的设想,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剖析其可能带来的影响。首先,我们必须理解苏联当时在边境部署军队的初衷。斯大林当时可能确实.............
  • 回答
    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是一场牵动全局的重要军事行动。虽然战事主要发生在南方边境,但我国北方,特别是中苏边界附近的军队状态,以及相关的预案,确实是很多人关注的焦点,也涉及到一些敏感的历史信息。北方军队的状态:高度戒备,严阵以待1979年2月17日,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响。就在解放军.............
  • 回答
    俄罗斯历史上的沙俄、苏俄和现代俄罗斯,在向北高加索地区(尤其是车臣)移民以巩固边疆的问题上,确实面临着复杂且棘手的局面,并且至今未能取得理想的成效。这背后涉及多方面的原因,包括当地的实际情况、民族文化、宗教信仰、地缘政治以及历史遗留问题等。为了更详细地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 沙.............
  • 回答
    当年苏联在中国边境陈兵百万,这确实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个非常令人警惕的时期,尤其是对当时的中国政府和民众来说。而苏联最终没有选择进攻,这背后涉及到的原因相当复杂,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我们来详细剖析一下。首先,要理解“陈兵百万”这个说法,我们需要回到具体的历史背景。这主要指的是20世纪70年代末到.............
  • 回答
    关于1969年苏联在中苏边境“陈兵百万”的说法,这是一个经常被提及的事件,尤其是在讨论中苏关系紧张时期。要详细地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看:历史背景:从“老大哥”到“修正主义”首先要理解,在1950年代初期,中苏两国是“兄弟国家”,苏联向中国提供了大量的经济和军事援助。毛泽东曾经称苏联是“老.............
  • 回答
    评价苏57项目,不能简单地说它是“最终形态”还是“平行推进政策”。更准确地说,苏57项目是一项多维度、长周期的复杂系统工程,其发展路径本身就充满了探索、调整和妥协的特征,并且至今仍未完全画上句号。 笼统地将其归为某一种模式,都可能过于片面。要深入理解苏57,我们需要拆解其背后的逻辑和现实情况: 1..............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冷战时期东西方阵营对峙的核心差异。中国和曾经的苏东集团在对外开放的态度和模式上确实存在根本性的不同,这背后是它们各自的经济模式、政治体制以及全球战略考量的结果。首先,咱们得聊聊中国的情况。改革开放这四个字,可不是白叫的。中国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决定走“改革开放”的路子,很大程.............
  • 回答
    在二战期间,苏联、美国和德国的军队在军纪方面的表现存在显著差异,主要受其政治体制、战争目标和道德伦理的影响。以下从历史背景、具体表现和评价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1. 德国军队:军纪恶劣,战争罪行严重 政治与意识形态背景 纳粹德国的军队(德意志国军)是纳粹政权的工具,其根本目的是实现种族清洗和“生.............
  • 回答
    苏联在二战后迅速扩张势力范围,与当今俄罗斯在乌克兰问题上的行动存在显著差异,主要原因涉及历史背景、国际环境、地缘战略、军事与政治手段以及国际社会的反应等多方面因素。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问题: 一、苏联时期的历史背景与扩张方式1. 冷战格局下的战略需求 苏联在二战后处于全球冷战的核心地位.............
  • 回答
    苏联(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诞生与沙文主义倾向的关系是一个复杂的历史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以下从历史背景、政策实践、意识形态、国际环境等方面展开详细讨论: 一、历史背景:从革命到政权建立1. 十月革命与苏维埃政权的建立(1917年) 苏联的诞生是俄国革命的直接结果。1917年二.............
  • 回答
    关于苏联红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政治委员(政委)的死亡率,由于历史资料的不完整性,目前没有明确的官方统计数据。然而,通过历史学家的研究、档案解密以及军事统计的估算,可以大致推断出以下情况: 1. 苏联红军的总死亡人数苏联在二战中的总死亡人数约为 2700万,其中约 1100万 是红军士兵(包括普通士.............
  • 回答
    苏联(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在20世纪中叶至后期(特别是1945年至1991年)曾是全球最具影响力的超级大国之一。其巅峰时期体现在军事、经济、科技、政治影响力和全球战略地位等方面,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 一、军事力量:冷战时期的全球霸主1. 核武库与威慑能力 苏联在1949年成功试爆.............
  • 回答
    苏联在20世纪的历史中确实存在一些争议性事件和政策,这些行为在不同时期对国内民众或国际社会造成了严重负面影响。以下是一些被广泛讨论的负面事件及其背景、影响: 1. 大清洗(19361938) 背景:斯大林为巩固权力,通过一系列运动清除党内异己和潜在威胁。 具体表现: 大规模逮捕.............
  • 回答
    苏联解体前(19851991年)未对西方发动战争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涉及军事、经济、政治、意识形态和地缘战略等复杂因素的综合作用。以下从不同维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核威慑与全球安全格局:避免全面战争的核心机制1. 美苏核平衡的“相互确保摧毁”(MAD) 冷战期间,美苏均拥有足以毁灭对方的核武库.............
  • 回答
    “苏联标榜民主,美国标榜自由”这一说法在历史语境中确实有一定的依据,但需要结合具体的历史背景、意识形态定义和实际政治体制来分析。这一表述并非完全准确,而是带有某种程度的简化或片面性。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苏联标榜民主”的来源与争议1. 苏联的政治体制与“民主”标签 苏联(19221991).............
  • 回答
    “苏联笑话是美方人员编纂的和平演变工具”这一说法,在学术界和历史研究中并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可和确凿的证据支持。 然而,我们确实可以从一些角度来分析为什么会产生这种说法,以及它可能指向的一些历史现象和政治宣传手段。为了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梳理:一、 什么是苏联笑话?首先,我们需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