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中国可以开放边界与美国竞争,苏东集团却不可以?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冷战时期东西方阵营对峙的核心差异。中国和曾经的苏东集团在对外开放的态度和模式上确实存在根本性的不同,这背后是它们各自的经济模式、政治体制以及全球战略考量的结果。

首先,咱们得聊聊中国的情况。改革开放这四个字,可不是白叫的。中国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决定走“改革开放”的路子,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对自身经济状况的深刻反思。当时的中国,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生活水平普遍不高,与西方发达国家差距巨大。在这种背景下,邓小平及其领导层认识到,闭关锁国不利于发展,必须学习和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资金,才能实现国家的现代化。

所以,中国的开放,本质上是一种有选择的、渐进式的市场化改革。它不是全盘西化,也不是彻底的自由市场经济。中国吸引外资,设立经济特区,鼓励对外贸易,但同时保留了强大的国家主导和控制能力。国家在关键行业、金融、能源等领域仍然掌握着绝对的控制权,而且对资本流动、信息流通都有严格的管理。换句话说,中国是在一个国家主导的框架下,利用全球化资源来发展自己,同时也要确保这种发展不至于威胁到其政治体制的稳定。这种模式让中国既能搭上全球化的快车,又能保持一定的战略自主性,从而与美国等西方国家在经济上展开竞争,而且在很多领域还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现在咱们再看看苏东集团,尤其是苏联本身。苏东集团的经济模式,从根本上说,是建立在计划经济的基础上的。这种模式的特点是,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分配,都由国家中央计划委员会说了算。市场机制的作用非常有限,私有财产也基本不存在。

在这种体制下,对外开放的逻辑就完全不一样了。苏东集团的领导层,尤其是苏联,对西方世界是充满警惕甚至敌意的。他们认为西方国家是资本主义的代表,是意识形态上的对手,是试图颠覆社会主义制度的敌人。因此,他们的首要任务不是与西方经济融合,而是巩固和维护社会主义阵营的团结和力量。

在这样的背景下,苏东集团的领导层认为,开放边界与美国竞争,意味着:

1. 意识形态的渗透和颠覆: 他们担心西方资本主义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和信息会通过开放的渠道涌入,腐蚀本国人民的思想,动摇社会主义的根基。这在他们看来是比经济落后更可怕的威胁。
2. 经济上的依附和控制: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家,其经济运行逻辑与市场经济截然不同。如果贸然与西方市场经济对接,他们担心本国经济会被西方资本和技术所控制和主导,失去经济自主性,这同样是不可接受的。他们更倾向于在社会主义阵营内部进行经济互助和合作。
3. 政治和军事上的安全性考量: 冷战的核心是对抗。开放边界,尤其是与拥有强大军事和经济实力的美国及其盟友进行大规模、无限制的经济和人员往来,在苏联看来,会增加国家安全的风险,可能为敌人提供渗透和破坏的机会。

所以,当中国选择开放拥抱全球市场时,苏联和大部分东欧国家选择的是相对保守和封闭的态度。他们进行的所谓“合作”,更多的是在经互会(Comecon)框架下的成员国之间的计划经济协调和贸易。这种内部循环,虽然有一定的经济往来,但与全球资本主义市场体系是隔绝的,而且缺乏市场活力和创新动力。即使在后期一些东欧国家有所松动,其开放的程度和目的也与中国有着本质的区别,更多是出于内部经济困难的现实考量,并且始终伴随着对西方政治影响的警惕。

简单来说,中国是带着“向西方学习,但要保持自己的制度”的心态去开放的,而且是通过国家强力引导和控制的方式进行的。而苏东集团的领导层则更多是出于对西方意识形态和政治影响的恐惧,以及对自身计划经济模式的固守,选择了一种与西方世界保持距离的姿态。这种根本性的战略选择和对自身制度的认知差异,决定了它们在面对与美国竞争时,开放的路径和可能性完全不同。中国抓住了全球化的机遇,在保留国家控制的前提下融入了世界经济;而苏东集团则因其体制的固有缺陷和对外部世界的深度不信任,错失了融入全球化、通过竞争实现发展的机会,最终走向了衰落。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为什么中国可以开放边界与美国竞争,苏东集团却不可以?

中国不因怕人才全部留美不归而封锁国境,为何苏东阵营却畏此如虎?尤其是东德外的其它国家,他们到底在怕什么?

————————————————————

我光看见这些年中国不限制人才出国了,竞争何在啊?

放开人才出国最根本的原因是要通过他们去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管理、理念、经验,然后他们学会之后回国。

这从一开始就是广撒网,只要有百分之一的人回来,就是赚的。只要有人回来,能学有所成的投入运用,那就是胜利。

苏联则当然不能允许这种事的发生。凭什么让我辛苦培养的人才去建设资本主义?苏联不缺基础人才,也不需要以此类方式去学习西方(大把投靠苏联的欧美人才),这和一穷二白毫无基础的中国不一样。

说到底,当年我们但凡落后程度少一些,也绝不会用这种方式的。连续几十年的人才流失,我们从零培养的精英去给潜在敌人添砖加瓦,这种事实在难说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

我们不是印度,也不会以此为荣。

user avatar

多半是被宣传遮蔽了双眼,美国更害怕苏联,更害怕共产主义,害怕共产思想的渗透,由此产生了麦卡锡主义。

美国历史上第一次“赤色恐惧”。萨尔塞多、萨科和范塞蒂,是这次浪潮中众多“赤色分子”的一个剪影。

仅1919年一年里,美国共发生2600多起罢工事件,涉及工人达400多万。虽然这些罢工绝大多数都是由劳资纠纷引起,但在当时世界革命运动高涨的大环境之下,美国政府认为这些罢工“并不简单”,而是企图颠覆政权的“社会主义猛兽”。

罢工、炸弹、共产主义传单交织的1919年里,美国的赤色恐惧如洪水水位线一般日益攀升。

楚云飞口中的,麦克阿瑟将军所说:只有不怕死的士兵,才配活着~在这个时期,他的角色是开着坦克车,围堵老兵维权。

一夜之间,全美33个城市中有4000多名“赤色分子”被逮捕,公共集会被冲击,私人住宅遭到搜查,共产主义政党的大部分领导人被扔进监狱。其中,共产主义劳工党就有39名负责人被提起诉讼。

波兰和美国英国以及英法等国,宁愿纵容德国法西斯和日本军国主义的扩张,想祸引东水,到苏联身上,都不愿意和苏联签约。在波兰眼里,红色苏军比德国纳粹更加恐怖。



第二次反苏反共高潮。

1950年朝鲜战争的爆发,以及随后美国派兵介入、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都让美国国内的“反共反华反苏”浪潮此起彼伏。


在“忠诚调查”的影响下,美国的社会舆论也随之右转,教授社会科学的教师如果不在课堂上大骂苏联和共产主义就会被解雇,辛辛那提红色棒球队被迫更改了名称,甚至参加角逐美国小姐的候选人都必须陈述她们对卡尔·马克思的看法。

别说科学家了,文艺界著名的海明威,卓别林,都被逼迫离开美国,当年里根在好莱坞的工作就是监视艺人有没有左派立场,更让人唏嘘的是,里根也是草根崛起的,普通工人底层家庭,按理说应该是个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沦为FBI的告密者,登上总统大位。

麦卡锡主义盛行之时期是美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以至于2001年10月26日小布什总统颁布的《美国爱国者法案》被相当一部分美国人认为是麦卡锡主义的复辟。

在麦卡锡主义最猖獗的时候,美国国务院、国防部等重要部门都没能逃脱麦卡锡非美活动调查委员会的清查,同时麦卡锡疯狂诽谤和迫害大批左翼人士。

在美国国内,成千上万的华裔和亚裔被怀疑为“间谍”。他们不仅被非法传讯,不准寄钱给中国的亲人,甚至被禁止公开谈论自己的家乡,还有不少人因被指责“同情共产党”而受监禁、被驱逐甚至遭暗杀。在美国工作的著名核物理学家钱学森也因被指责在战时参加了美国共产党的活动,受到了联邦调查局的传讯。

此后,钱学森多次发现他的私人信件被拆,住宅电话被窃听,他的“国家安全许可证”也被吊销。这表明,他已经不能继续从事喷气推进研究,甚至不能留在实验室里工作了。直到1955年离开美国前,钱学森一直受到美国移民局的限制和联邦调查局的监视。由于受到美国政府的限制,钱学森回国时不仅没有带回任何研究资料,甚至连一些私人生活物品都未带回。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