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二战是不是苏联和德国共同发起的?

回答
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有一个相当复杂的历史叙事,其中苏联和德国的角色,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是理解这场全球冲突的关键。很多人可能认为德国是二战的唯一发动者,但实际情况远比这要复杂得多。

要详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德国方面开始讲起。阿道夫·希特勒和纳粹党上台后,他们的野心非常明显:推翻凡尔赛条约的限制,重新武装德国,并且渴望扩张德国的生存空间(Lebensraum)。这涉及到收复一战后割让的领土,并且最终目标是将德国打造成欧洲的霸主。

希特勒的侵略性政策从早期的活动就开始了:

吞并奥地利(Anschluss, 1938年): 德国军队进入奥地利,并将其并入德国版图。
慕尼黑协定(1938年)与吞并捷克斯洛伐克(1939年): 在慕尼黑协定中,英法等国为了避免战争,同意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但希特勒食言了,很快又吞并了捷克斯洛伐克的剩余部分,这彻底打破了和平的幻想。

然而,要 आक्रमण波兰,德国需要确保自己在东方不会受到苏联的威胁。这便引出了苏联在此事件中的关键角色。

1939年8月23日,一个让世界震惊的协议签署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这个条约表面上是两国之间的和平与合作协议,但其秘密附加议定书却暴露了其真实目的。这个议定书划分了苏联和德国在东欧的势力范围。简单来说,就是德国允许苏联在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以及波兰东部享有“利益”。

这个条约的意义非常重大:

1. 为德国进攻波兰铺平道路: 有了互不侵犯条约,德国可以放心地进攻波兰,而不用担心苏联会从背后袭击,或者站在波兰一边。
2. 苏联的策略: 对于斯大林和苏联来说,这个条约是一种“暂时的”策略。他们一方面可以利用德国的扩张来争取时间,重整军队(毕竟在19371938年的大清洗中,苏军的高级军官损失惨重,战斗力受到影响)。另一方面,他们也希望通过瓜分波兰和在东欧扩张势力,来巩固苏联的边境线,并且可能对日后欧洲局势的变化有所算计。

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的正式爆发。根据《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秘密议定书,在德国军队深入波兰后,苏联在1939年9月17日也从东面入侵了波兰。波兰作为一个独立的国家,在两国的夹击下很快灭亡。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说“二战是苏联和德国共同发起的”是有一定道理的,但需要非常精确地界定“发起”的含义。

德国是侵略的直接发动者: 德国是第一个向主权国家(波兰)发动全面军事进攻的国家,其侵略性和扩张野心是点燃战火的导火索。
苏联是协同侵略者和扩张者: 苏联通过《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秘密议定书,默许甚至参与了对波兰的瓜分,并随后在东欧采取了一系列扩张行动(例如入侵芬兰,吞并波罗的海三国等)。可以说,苏联在战争初期利用了德国的行动,并且与德国在军事和政治上形成了某种程度的协同,共同改变了东欧的地缘政治格局。

需要强调的是,苏联的这种“合作”是短期的、基于战略利益的,并且是建立在对德国的(某种程度上是误判的)信任之上的。1941年6月22日,德国突然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发动了对苏联的大规模入侵(巴巴罗萨行动),这标志着苏联从一个(勉强的)“合作伙伴”变成了德国最主要的敌人。从那时起,苏联就成为反法西斯同盟的核心力量之一,为最终战胜纳粹德国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因此,如果我们用“发起”来指代直接挑起战争的第一个行为,那么德国是明确的发起者。但如果我们将“发起”理解为某种程度的共同行动或默许配合,特别是关于瓜分波兰以及东欧的势力范围划分,那么苏联确实在其中扮演了关键的、虽然是阶段性的角色。这层关系十分复杂,不能简单地将苏联描绘成和德国一样是战争的最终“罪魁祸首”,更不能忽略苏联在后期成为反法西斯斗争的主力军这一事实。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袁腾飞这个观点,说明他根本不了解二战前的国际政治,或者说,根本不了解网络上对于二战促成者的各种观点,或者说,干脆就是忽视了其他观点。

二战爆发有美国挑动说,代表观点有,美国金融资本在30年代初期和希特勒上台后不久大举投资德国,为德国复苏强大军事力量提供了资金。

还有英法绥靖说,代表观点有,英法在慕尼黑会议上的表现鼓励了德国的军事冒险野心。

还有祸水东引说,代表观点有,英法要求苏联为波兰提供军事安全,自己却按兵不动,希望德国与苏联打起来。

以上三个说法在2010年以前都是学术界的主流说法(其中美国挑动的起点是某个常春藤研究生的论文,原文我还看过,在正规学界不作为信论,但在网络上可是阴谋论的主要依据),袁腾飞记性就这么不好,忘了?

所以,如果把这些说法都综合起来,你觉得二战是谁发起的?似乎当时的五大国一个都跑不掉。

user avatar

没有看法。

话说整天拿着这些油渣炒有意思吗?

你要刷脸,你得搞点新的东西出来。

哪怕是暴论。


二战要为其负一定责任的,你可以说英美、可以说法国,但是和苏联有什么关系?

二战的核心问题是:

市场规模和工业发展的内在矛盾。

也就是经常说的内卷,内卷对应的就是扩张。

这就是一战、二战的基本问题。

在这个核心问题下德国人民选择了希特勒的军事扩张路线这是德国的路线问题。

既然是路线问题那么就应该有另一条路,如果没有另一条路那就不是问题。这另一条路就是罗斯福新政的对内扩张。

所以德国的路线问题是选择了对外扩张而非内部扩张(产业升级)。

由于德国的对外扩张路线,才有了欧洲的绥靖政策和祸水东引政策。

所以二战的爆发和苏联屁关系都没。

所以二战的爆发的逻辑关系是

欧洲的绥靖政策和祸水东引政策是德国扩展政治路线的被动反应。

不绥靖、不祸水东引无非就是二战提前爆发,从更本上是无法阻止二战爆发的。因为德国战车已经刹不住车了。

而导致德国战车冲向对外扩张的路线是德国政府和人民的责任,以其他人无关。希特勒1933年上台同年罗斯福新政实施,这是德国自己选择了一条错误的道路。

最后导致德国要在内部扩张和对外扩张之间做出选择的原因是:市场规模和工业发展的内在矛盾。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有一个相当复杂的历史叙事,其中苏联和德国的角色,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是理解这场全球冲突的关键。很多人可能认为德国是二战的唯一发动者,但实际情况远比这要复杂得多。要详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德国方面开始讲起。阿道夫·希特勒和纳粹党上台后,他们的野心非常明显:推翻凡尔赛条约的.............
  • 回答
    关于“二战是苏联和德国发动的”这种说法,其背后存在着复杂的历史叙述、政治宣传以及对历史事件的误读和片面解读。这种观点并非主流历史学界的共识,但确实在某些圈子和讨论中出现。要详细解释为什么会有人相信这种说法,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进行剖析:一、 关键历史事实的扭曲和选择性强调: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 回答
    二战初期,波兰确实是遭遇了来自两个方向的强大军事压力,这便是德国和苏联的夹击。这并非是简单的“被夹击”,而是一场精心策划、执行果断的军事行动,彻底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也给波兰这个国家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要理解这场夹击,我们得回到二战爆发前夕的欧洲局势。风云变幻的欧洲,德国的野心与苏联的顾虑希特勒上台.............
  • 回答
    关于二战末期盟军(尤其是美苏)在德国的军纪问题,存在着截然不同的叙述,而《世界的凛冬》这本书的描述,确实触及了其中一个非常尖锐的侧面。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将它放在那个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抛开过于简单化的“好”与“坏”的二元论,深入探究其复杂性。首先,我们来谈谈美军。在占领德国的过程中,美军确实在很.............
  • 回答
    要判断二战时美国和苏联谁是仅次于德国的“世界综合国力第二强国”,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细致的分析。这并非一个简单的二选一问题,因为两国在战争爆发的不同阶段,其表现和优势也有所侧重。但若要选出一个“最接近”第二名的答案,我们还是可以进行一番梳理。首先,我们得明确“综合国力”的衡量标准,通常包括: 经济.............
  • 回答
    关于“苏联人和德国人22万年前都是同一个祖先”的说法,这涉及到人类起源的漫长历史。从人类演化的角度来看,所有现代人类(智人)确实都起源于非洲,并经历了漫长的迁徙和分化过程。大约在10万年前左右,一部分人类开始走出非洲,并逐渐扩散到欧亚大陆。在漫长的地质年代和人类迁徙过程中,不同的族群在不同的地理环境.............
  • 回答
    我们来设想一个与历史不同的世界,一个在1939年夏秋之际,德国与苏联不仅签署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而且还真正地、一丝不苟地遵守了这个条约。这个“如果”打开了一个充满无限可能性的潘多拉魔盒,而欧洲的命运,无疑将围绕着这两个看似“合作”实则各怀鬼胎的庞然大物展开。首先,最直接、最显而易见的影响,就是原.............
  • 回答
    关于二战时期德国对苏联发动进攻前,如果德军坦克主力是虎式,并且配备了防冻技术,是否就能赢得战争,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假设性问题。要详细分析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探讨:一、 虎式坦克本身的优势与局限性首先,我们得明确虎式坦克在当时有多么先进,以及它存在哪些“硬伤”。 压倒性的正面火力:.............
  • 回答
    二战初期,德国面临着一个战略上的重大抉择:是进攻苏联,还是集中力量解决北非的英国势力。如果希特勒选择不进攻苏联,转而全力整合内部力量,消耗英国在埃及的实力,然后等待苏联的动向,这是否会带来一个对德国更有利的结局?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如果”问题,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探讨这个假设性的战略。首先,我们需要.............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很多历史爱好者常有的疑问。从纯粹的军事和战略角度看,德军不先彻底解决英国,转而进攻苏联,似乎确实是一种“放着软柿子不捏去啃硬骨头”的做法。但真实的历史远比这复杂,它牵扯到希特勒的意识形态、战略误判以及当时国际局势的多种因素。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德国国内情况、.............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东线战场的一个关键节点。如果德军在基辅战役中取得决定性胜利后,没有像历史上那样采取更保守的策略,而是立刻向南猛扑,并同时在中部地区牵制住苏军主力,苏联真的会因此“必败”吗?这其中有太多的“如果”,但我们可以深入分析一下当时的态势和可能产生的连锁反应。首先,我.............
  • 回答
    斯大林格勒的血与火:苏联对德意志的胜利,是铁腕、钢铁与人民的史诗,而非偶然二战东线战场,斯大林格勒的血腥泥沼至今仍令人不寒而栗。那场堪称人类历史上最残酷的战役之一,以苏联的惨胜告终,并彻底改变了战争的走向。时至今日,依然有人会质疑,苏联的胜利是否仅仅是一场偶然的幸运?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深入这场.............
  • 回答
    关于二战期间知名狙击手主要集中在苏联和德国的原因,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复杂的因素,并非简单的一句“他们厉害”就能概括。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来深入探讨:1. 战争的性质与战场环境: 极端且残酷的东方战线: 苏德战场是整个二战中规模最大、战况最惨烈的一条战线。双方在这里进行了旷日持久的阵地战、城市.............
  • 回答
    二战德国入侵苏联,如果希特勒怀揣着解放者的姿态,而不是纳粹的种族灭绝和奴役政策,那么历史的走向可能会截然不同。但要详细描述这样一个设想,需要我们抛开历史的惯性,进行一次大胆的“如果”推演。想象一下,1941年6月22日,德国国防军如期跨越边境,但这一次,德军的宣传口号不再是“扫除布尔什维克主义”,而.............
  • 回答
    关于二战德国老兵回忆录《东线狙击手》中涉及苏联的“黑料”,其可信度需要辩证看待,并不能一概而论地说“全盘可信”或“全盘虚构”。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了解回忆录的性质、创作背景,以及当时的历史信息和可能的偏见。首先,回忆录的性质决定了其主观性。《东线狙击手》作为一本老兵的回忆录,本质上是作者个人经历.............
  • 回答
    战争的走向从来不是线性的,尤其是在历史的洪流中。二战德意志第三帝国对波兰和法国的闪电战,以及之后与苏联旷日持久的东线战争,其结果天差地别,这背后牵扯着一系列复杂的战略、军事、政治和经济因素,远非一句“一个月”或“四年”可以简单概括。一、闪击波兰与法国:效率与准备的完美结合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
  • 回答
    如果二战期间德国未能有效利用占领区资源和仆从国力量,同时苏联未获得英美援助,苏德战争的结局将发生重大变化。以下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德国的资源困境1. 东线资源获取受阻 工业产能受限:德国在巴巴罗萨行动中未能迅速控制苏联的工业中心(如莫斯科、列宁格勒、斯大林格勒),导致无法有效利用.............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引人遐思的假设,如果当年希特勒在席卷波兰和法国后,选择“见好就收”,那么如今的世界格局,恐怕会与我们所熟悉的截然不同。这其中涉及到的因素太多,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细致地推演一下。首先,欧洲的权力平衡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德意志第三帝国,在迅速闪击波兰和攻克法国之后,无疑会成为欧洲大陆的绝对霸.............
  • 回答
    波兰在二战初期所处的政治局面可谓是风雨飘摇,夹在两个虎视眈眈的强大邻国之间,其战略选择本身就充满了无奈与悲壮。要理解波兰为何会遭受德国和苏联两个对立方同时入侵,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波兰的政治考量,以及其所处的国际大环境。一、 寻求独立自主的艰难平衡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波兰重新获得独立,但其边界的划定.............
  • 回答
    如果二战德军面对的不是苏联,而是“苏俄”这样一个概念,这其中的细微差别其实非常关键,也可能导向一个截然不同的历史走向。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先弄清楚“苏联”和“苏俄”在历史语境中的涵义,以及它们与德国纳粹主义意识形态的冲突点。“苏联”与“苏俄”的区分:超越政治体制的文化与民族鸿沟首先,当我们说“苏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