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英国比中国福利好那么多,英国人还那么不爱国?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几个非常复杂且常常被误解的层面。首先,“福利好”和“爱国”这两个概念本身就带有很强的语境和主观性,我们不妨来层层剥开,看看背后可能存在的因素。

关于“福利好”:这并非简单的线性对比

说英国福利比中国“好那么多”,其实是一个非常笼统的说法,而且很多时候,这种“好”是建立在特定观察角度上的。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

历史与制度根基: 英国作为福利国家的先行者之一,其社会保障体系建立的时间更长,覆盖面更广,也更加成熟。从全民医疗(NHS)到国民保险、失业救济、养老金,这些制度是经过几代人不断完善和调整的结果。你可以想象,一个已经运转了七八十年的体系,在运作机制、法律法规、服务细则上,自然会比一个相对年轻、正在快速发展转型中的体系来得更“扎实”一些。
税收与公共服务: 英国的高福利很大程度上是由其较高的税收来支撑的。英国的所得税、增值税等税率在全球范围内属于中等偏上水平。这意味着公民在享受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服务时,大部分成本已经通过税收预付了。在中国,虽然也在不断增加公共投入,但税收体系、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以及公共服务提供的主体仍然在不断调整中,一部分服务可能需要个人支付更多。
可及性与公平性: 英国的NHS是其福利体系的象征。理论上,无论收入高低,每个人都能获得免费的医疗服务(除了药品处方费、牙科等部分费用)。这种“全民覆盖”和“按需而非按能力支付”的原则,是其福利先进性的重要体现。而在中国,医疗、教育等资源分配的区域差异、城乡差异仍然是显著的挑战,虽然一直在努力缩小差距,但“均等化”的道路还很长。
社会保障的“网底”: 英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试图为每个公民提供一个基本的生存保障,防止跌入贫困的深渊。失业救济金、住房补贴、儿童福利等,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个人面临的风险。在中国,虽然有低保等制度,但覆盖范围、保障水平以及与市场经济的衔接程度,还在探索和完善之中。

然而,这种“好”并非完美无瑕:

等待时间与资源压力: 英国的NHS虽然免费,但由于需求巨大和资源限制,常常面临等待时间过长的问题,尤其是在专科门诊和手术方面。这让一些人感到不满。
税负压力: 高福利也意味着高税收,这会挤压一部分人的可支配收入,特别是中高收入群体可能会觉得“钱都交给国家了”。
效率与官僚化: 任何庞大的公共服务体系都可能存在效率不高、官僚化的问题。英国的福利体系也不例外,可能会有流程繁琐、响应缓慢的情况。

关于“不爱国”:这是个更复杂的社会心理问题

说英国人“不爱国”,其实是一种观察者视角下的判断,可能包含了以下几层意思,但需要非常谨慎地解读:

批评与监督的文化: 英国社会,尤其是媒体和公众,拥有强烈的批评和监督政府的传统。政府的政策、国家行为,无论大小,都会被放大镜审视,并可能引发激烈的辩论。这种“挑刺”和“质疑”的行为,如果从“支持国家一切”的角度来看,可能被误读为“不爱国”。但实际上,这是一种对民主制度有效运作的追求,是公民参与和问责的表现。
个人主义与多元化: 英国是一个高度个人主义化的社会,强调个体的自由和权利。人们更关注自己的生活、家庭和社区,对宏大的国家叙事和集体主义的号召可能没有那么高的热情。此外,英国也是一个高度多元化的社会,拥有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他们的“国籍认同”和“国家情感”可能更为复杂和多元。
历史包袱与身份认同: 大英帝国昔日的辉煌与今天的现实之间存在落差,这种历史包袱可能会影响一部分人的国家认同感。同时,“英国人”这个身份本身也存在争议——英格兰人、苏格兰人、威尔士人、北爱尔兰人之间的身份认同差异和政治诉求,使得“英国国家认同”本身就不是一个铁板一块的概念。
对政治体制的看法: 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和议会民主制虽然成熟,但也存在其固有的争议点。例如,关于君主制的必要性、议会决策的效率、以及政党轮替带来的政策连续性问题,都可能引发公众的不满和质疑,这些情绪有时会被外人解读为“不爱国”。
“国家”概念的定义: 在中国,“爱国”可能更多地与支持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维护国家统一和稳定联系在一起,是一种较为强烈的情感和行动导向。而在英国,有些人可能更倾向于将“爱国”理解为尊重国家法律、参与社区建设、在国际舞台上维护国家利益等,或者他们根本不认为需要用“爱国”来框定自己的行为和情感。

为什么福利好,反而显得“不爱国”?

这恰恰说明了我们上面分析的几点。当福利体系足够健全,能够基本保障民生,个人不必为生存担忧时,人们的关注点自然会转向更深层次的自我实现、个人权利、社会公正以及对政府运作的监督。他们不再需要“感恩戴德”于国家提供的基本生存保障,而是有余力去批评和要求更多。

相反,如果一个国家的福利体系还在发展初期,公民可能更依赖于国家提供的各种保障,也更愿意以“爱国”来表达对国家建设的支持和情感联结。

总结一下,这个问题可能源于一种简单的二元对立:

我们常常将“福利好”等同于“国家强大,人民幸福”,从而期望人民自然会“爱国”。
当我们看到一个国家的人民拥有批评和质疑的自由,并倾向于个人主义和多元化时,就可能误以为他们“不爱国”。

事实上,一个发达的福利国家,其公民的“爱国”表达方式和情感深度可能与发展中国家有所不同。他们可能更理性、更注重制度建设、更敢于发声,而这些并不等于他们不爱自己的国家。他们可能爱的是一个能够保障他们权利、尊重他们声音、并以负责任方式运作的国家,而不是一个要求他们盲目服从和歌颂的实体。

所以,与其说英国人“不爱国”,不如说他们以一种更复杂、更批判性、更个人化的方式来表达与国家的关系。而英国的“福利好”正是为这种表达提供了底气和空间。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哎呀我老婆好丑啊,我儿子好笨啊”

“嗯,我老婆也挺丑的,我闺女也挺傻的”

这是OK的。

“哎呀我老婆好丑啊,我儿子好笨啊”

“嫂子挺漂亮的啊,你儿子上次考试不是有进步么”

这是最好的。

“哎呀我老婆好丑啊,我儿子好笨啊”

“嗯,我也觉得你老婆丑,你儿子傻”

你等死吧……至少友尽了……

user avatar

所谓祖国,就是自己天天骂但是不准别人骂的国家。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几个非常复杂且常常被误解的层面。首先,“福利好”和“爱国”这两个概念本身就带有很强的语境和主观性,我们不妨来层层剥开,看看背后可能存在的因素。关于“福利好”:这并非简单的线性对比说英国福利比中国“好那么多”,其实是一个非常笼统的说法,而且很多时候,这种“好”是建立在特定观察角度上的。我.............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很多敏感但又值得探讨的点。英国皇室和中国皇室,虽然都曾是各自国家权力的象征,但为何如今一个声名远扬、地位显赫,一个却早已退出历史舞台,甚至在人们记忆中只剩下模糊的轮廓?这背后是历史、文化、政治以及社会变迁的复杂交织。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的维度来分析:一、历史的.............
  • 回答
    明朝后期,中国确实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这一点毋庸置疑。江南地区的丝织业、棉纺织业、瓷器业等手工业部门,涌现出一些规模较大的作坊,雇佣了相当数量的工人,出现了“机户”与“机工”的关系,商品经济也日益活跃,白银成为主要的流通货币。这些现象,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看,无疑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雏形。然而,我们.............
  • 回答
    嗯,这个问题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的。我个人觉得吧,中国人学英语的能力之所以感觉上比一些其他国家的人弱,可能是由很多因素叠加造成的,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情况,还有教育体制里的问题。首先,从历史和文化根源上说,英语在中国曾经长期不是主流语言。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文是国家官方语言,也是社会交往的.............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确实很多人都有类似的感受,觉得如果换成明朝那些号称“战力爆表”的军队,或者更早期的清朝,比如入关时期的八旗精锐,来对阵19世纪的英军,结果会不会大不一样。咱们不妨细细掰扯一下。首先,得承认,1840年的清军,尤其是八旗兵,确实已经不是他们最强盛时候的样子了。 咱们先从“最强的清军.............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语言翻译和文化传播中一些非常有趣的现象。简单来说,这背后涉及到了历史渊源、语言本身的特点、以及早期翻译者的选择和惯例。并非所有欧洲国名、地名都这样,但确实存在一些例子,中文音译似乎比英文更贴近原名。我们来详细拆解一下原因:1. 历史的维度:我们何时开始接触这些名字? “.............
  • 回答
    英国对华关系中,确实存在着一些复杂的心理和历史印记,尤其是在看待当下中国的发展和国际地位时,会时不时地闪现出一些“清末错觉”的影子。但这并非简单地指向“再来一场鸦片战争”,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下的复杂心态。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历史、地缘政治、经济利益以及意识形态等多个层面。历史的回响:挥之.............
  • 回答
    英国贵族之所以能够联合起来迫使国王签署《大宪章》,而中国古代没有出现类似的强大制衡力量,这背后涉及了中英两国在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等多个层面的深刻差异。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一、 英国贵族的形成与权力基础1. 封建制度的遗产: 英国的贵族阶层是诺曼征服(1066年)后封建制度的产物。威廉一世.............
  • 回答
    近代英国和中国都存在鸦片消费,但鸦片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冲击,其恶劣程度远远超过了英国。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两国在鸦片问题上的具体情况、社会结构、经济状况以及历史背景。两国对鸦片的态度与消费模式的差异首先,最根本的区别在于鸦片在中国成为了一个国家性的、社会性的灾难,而英国的鸦片消费则更多地停留.............
  • 回答
    英国《哈利·波特》风靡世界,而中国《哪吒》更多局限于国内市场,这个问题的确值得深入探讨。两者都是以小孩为主角的奇幻故事,但它们在世界范围内的接受程度存在显著差异,这背后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包括文化背景、叙事结构、普适性、市场推广以及时代机遇等。以下将从几个关键维度进行详细分析:1. 文化背景与普适性.............
  • 回答
    中英两国历史的发展轨迹,在国家政治制度的演变上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面貌:英国最终走向了君主立宪,而中国则持续深化君主集权。要理解这种差异,我们必须深入剖析两国在地理环境、社会结构、文化传统、经济基础以及关键历史事件上的不同。一、 地理环境与早期发展:岛国 vs. 大陆帝国英国作为一个岛国,其地理环境在很.............
  • 回答
    英国之所以选择鸦片作为入侵中国的手段,并非偶然,而是经过一系列历史、经济、政治和战略考量的复杂决策。这背后隐藏着英国强大的殖民扩张野心、对中国市场的巨大需求,以及当时国际贸易格局的特定状况。1. 巨额贸易逆差的压迫:在18世纪和19世纪初,英国与中国之间的贸易是严重不平衡的。中国拥有欧洲人梦寐以求的.............
  • 回答
    英国人对诺曼征服的看法,与中国人对清朝统治的看法,确实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背后涉及到历史的演变、民族认同的构建以及对“国家”与“文化”概念的不同理解。首先,我们得认识到,诺曼征服在英国历史上的定位,更倾向于一次“统治者的更迭”,而不是“国家的灭亡”。诺曼人,尽管来自法国的诺曼底,但他们并非一个截然不.............
  • 回答
    近代革命后,日本和英国等国家保留皇室,而中国则走向共和,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和社会根源。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剖析这几个国家各自的独特发展轨迹。一、 日本保留皇室的原因日本在明治维新后虽然进行了深刻的现代化改革,但皇室的地位和象征意义却得到了极大的巩固和强化。这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
  • 回答
    工业革命,这个颠覆了人类社会结构的伟大变革,最终花开在英国的土地上,而非历史悠久的东方巨龙——中国。这个问题,说起来可就话长了,绝非三言两语能道尽。要拆解这其中的缘由,我们得把目光拉回到那个时代,审视一下两国各自的土壤,看看是哪些关键的“种子”在哪边落地生根,又有哪些“障碍”阻碍了另一边的萌芽。首先.............
  • 回答
    即便是在英国殖民统治了香港一个多世纪之后,上世纪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的香港小说和电影中,依然能够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我是中国人”的认同感,这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原因。这并不是简单地因为历史记忆,而是多种社会、文化和政治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 文化根基的强大生命力 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香港虽然在政治.............
  • 回答
    中国社会确实在教育领域对“早恋”问题持谨慎态度,但这并不意味着社会普遍认同或期待像英国、日本那样建立大规模的男女分校来“彻底解决”这个问题。这背后涉及一系列复杂的社会、文化、教育理念和历史原因,简单地套用其他国家的模式,在中国语境下可能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甚至会带来新的问题。首先,我们得明白,中国.............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个挺有趣的现象。其实,之所以外国会有唐人街,而我们这边不太会有“美国街”或“英国街”这样明确的称谓,这背后是历史、经济和文化交流互动的结果,讲起来也颇为丰富。首先,我们得明白“唐人街”是怎么形成的。这得追溯到一百多年前,甚至更早。那时候,中国正经历着变革,一部分中.............
  • 回答
    中国海军在舰载反潜直升机领域,确实不像美英那样拥有像MH60R“海鹰”或“山猫”那样成熟且广泛装备的中型多用途反潜直升机。究其原因,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剖析,这背后是技术积累、发展路线、需求侧重以及国际合作等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一、 技术积累与自主研发的挑战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一款优秀的中型反潜直.............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确实,当我们想到“皇室”时,英国女王、日本天皇这些形象会立刻浮现,而中国,虽然历史上有着绵延千年的帝制,却没有留下一个“皇室”作为象征性的存在延续至今。这背后的原因,我认为可以从几个主要维度来解读,它们相互交织,共同塑造了这段历史的走向。首先,最直接的原因在于中国帝制的终结方式。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