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英国光荣革命之后要拥立威廉和玛丽成为双王,为什么不只拥立玛丽?

回答
英国光荣革命,推翻了詹姆斯二世的统治,迎来了威廉和玛丽共同执政,这并非偶然,而是历史、政治、宗教以及现实需求等多重因素交织下的必然选择。想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拨开历史的迷雾,好好梳理一番。

首先,我们得回到那个风云变幻的17世纪末。詹姆斯二世之所以被推翻,最根本的原因是他试图恢复天主教在英国的统治地位,并且行事专断,无视议会权力。这对刚刚摆脱宗教纷争,渴望稳定和新教信仰的英国贵族和民众来说,是无法容忍的。

那么,为什么会选中威廉和玛丽这对组合呢?这里面有几个关键的“为什么”需要我们一一拆解:

1. 玛丽——天然的王位继承人,但不够“稳”

玛丽公主是詹姆斯二世的长女,也是新教徒,这使她成为符合英国新教传统和法律继承的理想人选。从血统上讲,她继承王位的正当性无可置疑。很多参与推翻詹姆斯二世的势力,最初的设想可能就是让玛丽公主回国继承王位。

然而,仅仅拥立玛丽一个人,存在着一些潜在的风险和不足:

缺乏直接的执政经验和威望: 玛丽虽然身份尊贵,但长久以来生活在荷兰,与英国的政治运作相对隔绝。虽然她有良好的个人品德,但面对一个刚刚经历了政变、社会各界力量博弈的复杂局面,单独让她来承担如此重任,可能显得有些单薄。
婚姻问题带来的复杂性: 玛丽的丈夫是来自荷兰的奥兰治亲王威廉。威廉不仅是欧洲大陆上举足轻重的人物,更重要的是,他拥有一支强大的军队,并且在抵御法国路易十四的扩张方面经验丰富。如果只拥立玛丽,如何处理她与威廉的关系,如何吸纳威廉的军事力量和政治影响力,就成了一个棘手的问题。

2. 威廉——强大的盟友,不可或缺的“护盾”

威廉王子之所以能和玛丽一起登上历史舞台,其自身的力量和影响力是至关重要的。

军事实力和政治威望: 威廉是荷兰共和国的执政,是欧洲反法同盟的核心人物。他拥有精锐的军队,在欧洲战场上拥有丰富的作战和领导经验。英国当时面临着来自法国的潜在威胁,而威廉的军事力量和在欧洲的政治地位,能够为英国提供强大的外部安全保障,成为一道抵御法国扩张的“护盾”。
稳定局势的能力: 光荣革命虽然推翻了詹姆斯二世,但国内依然存在着支持斯图亚特王朝的保皇派(Jacobites)的势力。威廉强大的军事实力和在欧洲积累的威望,能够有效地镇压国内的反对力量,维护新政权的稳定。
与英国政治精英的沟通和默契: 威廉并非空降英国,他通过与玛丽的婚姻,与英国国内的部分政治精英保持着联系,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他们的支持。这种“政治同盟”使得他在接纳王位时,能够获得更广泛的合法性和支持基础。

3. 为什么选择“双王”而非“王夫”?

这是最关键的一点。如果只拥立玛丽,那么威廉的角色就成了“王夫”。然而,当时英国议会和贵族们并不愿意看到一个外国的“王夫”凌驾于英国君主之上,甚至干预英国的内政。

避免“外国势力”干政的担忧: 尽管威廉是玛丽的丈夫,但他毕竟是荷兰人,拥有自己的国家和利益。如果简单地让他成为“王夫”,他的权力来源和合法性就会存在疑问,容易引起国内对外国势力干预的不安。
强化新政权的合法性和稳定性: 将威廉和玛丽一同拥立为“共同君主”,赋予了他们平等的王权,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将威廉的力量和合法性与英国王权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样做的好处是:
充分利用威廉的军事和政治资源: 威廉的军队和外交影响力可以直接为英国服务,成为新政权的重要支柱。
分担执政的压力: 两位君主共同执政,可以分担处理国家事务的重任,尤其是在一个刚经历动荡的时期。
在政治上形成更强的联盟: 威廉和玛丽共同执政,可以被视为是英国与荷兰达成的一种政治联盟,这在当时欧洲复杂的政治格局下,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通过“共同君主”的名义,规避了“王夫”的潜在争议: 议会和贵族们巧妙地绕开了“王夫”可能带来的权力真空和干政问题,用“共同君主”的方式,让威廉的权力来源更加“正当”,并且将其与英国的王权绑定。

4. 政治妥协与协商的结果

最终,威廉和玛丽共同执政的决定,是经过了英国议会内部激烈讨论和政治妥协的产物。有观点认为,威廉在接受王位时,也提出了一些条件,并且议会方面也需要他的军事支持来巩固政权。

可以说,拥立威廉和玛丽为共同君主,是一种高明的政治操作。它既满足了英国人民对新教和稳定王位的渴望(玛丽),又吸纳了外部强大的军事和政治力量来保障国家安全和政权稳固(威廉)。这种“双王”的模式,既保持了王权的继承性和合法性,又充分利用了威廉的个人能力和国际影响力,为英国新政权的建立和稳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总而言之,英国光荣革命后拥立威廉和玛丽为双王,并非仅仅是将玛丽作为继承人,而是认识到威廉在当时特殊历史条件下,对于英国国家安全、政治稳定以及王权合法性来说,都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关键人物。这种“强强联合”的模式,是当时英国各方势力在权衡利弊后,最符合国家利益和现实需要的选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所谓双王其实是国王和共治国王,一般是为了巩固王位,实现王位顺利传承而进行的特殊政治安排,大概是从罗马的四帝共治继承来的政治传统。

这种双王制在当时的欧洲王室都出现过。比如卡佩王朝建立时,初代国王于格一世在987年5月继位,同年圣诞节他就为儿子罗贝尔二世加冕为共治国王。因为当年于格的叔祖厄德一世和祖父罗贝尔一世都被贵族拥戴为国王,但他们死后贵族们又拥立前王室加洛林家族的人为国王,直到加洛林国王绝嗣国王才回到卡佩家族(需要说的是卡佩家族的名称其实来自于格,他的叔祖和祖父都不叫卡佩)。而当时加洛林的嫡系虽然已经绝嗣,但旁支还在。于格担心自己死后贵族又出尔反尔去拥戴加洛林,所以提前给儿子加冕,保证王位顺利传承,而这种父亲活着就给儿子加冕为共治国王传统在法国保持了很久。

诞生了金雀花王朝的安茹家族也出现过这种情况。

富尔克四世伯爵在生前让儿子若弗鲁瓦四世分享伯爵称号,但后来若弗鲁瓦四世企图推翻富尔克四世却被反杀。

富尔克四世的次子富尔克五世也在生前让儿子若弗鲁瓦五世(金雀花王朝建立者亨利二世的父亲)分享伯爵称号,而他自己则前往耶路撒冷,并迎娶了国王鲍德温二世的女儿梅丽桑德。后来鲍德温二世去世,于是梅丽桑德加冕为女王,富尔克则加冕为共治国王。

富尔克和梅丽桑德的孙子鲍德温四世(《天国王朝》里的麻风国王)在位的时候因为麻风病无法生育,于是让姐姐西比拉成为继承人。但西比拉和丈夫吕西尼昂的居伊违背了国王与穆斯林停战的旨意,于是鲍德温四世剥夺了西比拉的继承权,立西比拉与前夫的儿子鲍德温五世为继承人。但是鲍德温四世死后不久,鲍德温五世也死于非命,于是西比拉作为国王母亲继位,吕西尼昂的居伊则作为女王丈夫加冕为共治国王。

还有一个著名的例子——“伊比利亚联姻”。西班牙王国的前身卡斯蒂利亚和阿拉贡一直是两个独立的王国,直到卡斯提里亚女王储伊莎贝拉嫁给了阿拉贡王储费尔南多。两人在继承王位时都加冕对方为共治国王(即伊莎贝拉一世是卡斯提里亚女王,她加冕费尔南多为卡斯提里亚共治国王。费尔南多二世是阿拉贡国王,他加冕伊莎贝拉为阿拉贡共治国王),在此基础上西班牙实现统一。

出现双王的主要原因其实是为了巩固王权。

以卡佩王朝来说,因为早期卡佩家族存在篡夺加洛林王朝王位的污点,所以通过这种方式来保障王位传承。而耶路撒冷和西班牙则主要是因为女性继承权和统治权在当时遭到压制,为了保证女王统治不被推翻,所以加冕一位男性国王与她分享国王权力,以便让臣民们觉得统治他们的还是男性统治者。而且,多数情况下,男性共治国王还会成为军队统帅帮助女王平定可能出现的叛乱。

综上,双王虽然在欧洲不算非常普遍,但至少不是什么新鲜事。相反,女王丈夫加冕为共治国王其实是常态。所以威廉当上国王并不违背王位的继承规则。也就是说,玛丽作为詹姆斯二世的继承人加冕为女王,威廉作为女王的丈夫加冕为共治国王。所以,英国国会是一开始就邀请他们俩一起来做国王的。

至于是谁邀请的他们,自然是信奉新教的英国权贵。自英国国王亨利八世搞宗教改革以来,英国的新教徒力量不断膨胀,特别是在信奉新教的伊丽莎白一世时期,新教徒势力大大加强。但是伊丽莎白女王没有子嗣,于是王位由苏格兰的斯图亚特王朝继承,而斯图亚特王室却信奉天主教,这导致王室与信奉新教的权贵之间对立,这种宗教对立是英国革命爆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革命胜利后新教徒通过英国国会掌控国家,并建立了由军事独裁者克伦威尔领导的护国公政府。但是克伦威尔去世后没有人有足够的威望继续领导国家,于是权贵们只好在将军蒙克的主导下迎回了信奉天主教的斯图亚特国王们。原本查理二世(詹姆斯二世的兄长,斯图亚特王室领袖)承诺不清算革命者,不剥夺新教徒通过革命从天主教会那里夺占的财产。但查理二世和詹姆斯二世(查理二世没有子嗣由詹姆斯二世继位)却违背诺言,继位后大搞清算,这让新教徒主导的国会非常不满。

不过不满归不满,权贵们却不敢再发动革命推翻国王。因为刚刚结束的革命让他们意识到,自己虽然与国王存在宗教分歧,但也终究是统治阶级的一员,一旦发动民众参与革命,作为统治阶级的他们也可能成为被革命的对象(英国革命过程中出现了平等派运动,底层民众进行了脱离统治阶级剥削的尝试,但被克伦威尔镇压);但不发动群众,权贵们将没有足够的力量对抗国王。于是权贵们只能坐视詹姆斯二世倒行逆施却无可奈何。唯一庆幸的是,詹姆斯二世没有子嗣,他长女玛丽嫁到了信奉新教的尼德兰,并也成为了新教徒。

正当所有人都期盼着詹姆斯二世赶紧去世的时候,詹姆斯二世继续和信奉新教的权贵们对抗,甚至想恢复天主教的国教地位,这导致英国国内局势日益紧张。最终,随着詹姆斯二世在55岁高龄生下一个儿子导致玛丽失去优先继承权,脆弱的平衡被彻底打破。一个成长于天主教家庭的小王子势必会成为天主教徒,这意味着詹姆斯二世的种种反新教政策将被继承,满心期盼詹姆斯二世死后能出现一位新教女王的权贵们彻底失去了理性,决定铤而走险,帮助威廉夫妇回国夺取王位。

权贵们偷偷联络威廉,让他和玛丽赶紧回国,并散步谣言声称新生的小王子已经死于难产,现在宫里的是国王和王后从宫外买来的婴儿。于是威廉以维护妻子玛丽的继承权为由入侵英国,詹姆斯二世派出部队迎击入侵者。但是信奉新教的英军军官们(英军统帅名叫约翰·丘吉尔,他后来在欧洲打败法国,成为路易十四梦魇,他也因此受封马尔巴罗公爵。英国二战时期首相温斯顿·丘吉尔就是他的后裔)直接加入了威廉,詹姆斯二世仓皇逃离英国,威廉夫妇兵不血刃进入伦敦。随后权贵们召开了一个临时议会,宣布詹姆斯二世因离开英国而自动放弃王位,同时在不承认其子合法性的情况下宣布玛丽为其正统继承人。随后,威廉和玛丽在签署议会通过的《权利法案》(主要是限制国王权力和保障新教权益)后,议会通过决议加冕二人为国王。

user avatar
英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我想来这儿当国王,大家一定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回尼德兰,让老詹姆士复辟,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让你共治了。
——William Treeman Chou Van Orange

调和折中的结果。


1688年新教贵族们和议会借助联省执政威廉·奥兰治的力量推翻詹姆士二世后,对于这个问题是爆发了激烈争论的。伦敦在喜迎威廉王师后,立即请他召开议会,讨论“英国向何处去”的问题。(即“非常议会”)

首先确定的是英国必须有个国王。经过清教徒革命以来40年的波折,新教贵族们一致同意,既不能走斯图亚特王朝君主专制的老路,又不能走护国公军事独裁的邪路,要走具有英国特色的代议制宪政道路。

“我们把詹姆士二世赶走了,到底谁来当国王?”当时大概有三种提议。

1.仍奉已逃往法国的詹姆士二世为国王,由威廉·奥兰治担任摄政(由托利党提出)

2.由玛丽公主继承王位成为女王。(仍由托利党提出)玛丽身为詹姆士二世的长女,虽然继承顺位排在詹姆士二世刚出生不久的儿子之后,但是新教贵族们可以通过宣布新生儿子非国王亲生,剥夺其继承权。

3.由威廉·奥兰治任国王。这个方案由辉格党提出,他们秉持限制君权的原则,认为既然詹姆士出走造成王位空缺,应该由议会决定谁来当国王,不用考虑斯图亚特家的继承问题。


对于方案1,威廉·奥兰治表示:“只要詹姆士仍是国王,我立刻回联合省去,你们自己玩吧。”这个威胁十分奏效,因为威廉是贵族们请过来“拯救”英格兰的,如果他走了,这些革命勋臣怎么办?

方案2则遭到了玛丽和部分托利党人的反对。玛丽认为自己是威廉的妻子,“将永远与威廉站在一起并站在他之下”。而部分托利党人反对则是因为继承顺序上詹姆士二世毕竟有儿子,玛丽继承顺序在他之后。

威廉自己虽然愿意接受方案3,但是大部分贵族都是反对的,包括那些邀请他推翻詹姆士的贵族。外来者执政是一回事,直接染指王位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而威廉其实也是需要向议会妥协的,因为此刻他非常需要英格兰的支持。当时的另一个大背景是反对法国扩张的奥格斯堡同盟战争。威廉的联合省面对法国的巨大威胁,急需英国加入大同盟以抗击法国。这也是他出兵参与英国政局的重要原因。

于是,最终的妥协结果就是双王制。威廉国王玛丽女王共同担任君主。这样既避免了光荣革命的果实被保王党窃取,又避免了对王位继承原则的破坏。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英国光荣革命,推翻了詹姆斯二世的统治,迎来了威廉和玛丽共同执政,这并非偶然,而是历史、政治、宗教以及现实需求等多重因素交织下的必然选择。想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拨开历史的迷雾,好好梳理一番。首先,我们得回到那个风云变幻的17世纪末。詹姆斯二世之所以被推翻,最根本的原因是他试图恢复天主教在英国的统治.............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政治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的交叉分析。虽然您提到了英国的光荣革命作为一个“例外”,但即便如此,也需要认识到“光荣革命”的背后也并非全然没有暴力痕迹,只是其暴力程度和性质与许多其他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暴力事件有所不同。总的来说,世界大多数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伴随暴力,.............
  • 回答
    光荣革命后,英国议会之所以选择荷兰执政威廉三世来继承王位,并非一时冲动,而是经过了深思熟虑和政治博弈的结果。这其中既有对现有统治者詹姆斯二世的不满,也有对英国未来稳定和宗教自由的考量,更是英国议会在权力斗争中一次成功的“乾坤大挪移”。要理解这一选择,我们需要拨开历史的迷雾,深入探究当时英国政治和社会.............
  • 回答
    光荣革命后,英国能够有效地收税,这背后是历史进程、政治妥协以及权力重塑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与其说光荣革命“让”英国能收税,不如说它为英国建立了一个更稳定、更可持续的税收体系奠定了基础,并且显著增强了议会在这其中的话语权。革命前的税收困境:国王权力过大,但合法性存疑在光荣革命之前,英国国王一直试.............
  • 回答
    英国光荣革命(1688年)和法国大革命(1789年)都是世界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它们都深刻地改变了各自国家的政治和社会结构,并对全球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从影响力的广度和深度来看,法国大革命的影响力确实远超光荣革命。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详细解析:一、革命.............
  • 回答
    英国脱欧公投的成功,恰恰凸显了政治决策的复杂性,以及民意与专家判断之间可能出现的巨大鸿沟。尽管脱欧似乎前景堪忧,但支持脱欧的理由在当时的确具有相当的吸引力,并触动了许多选民的情感和利益。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几个关键层面:1. 对“主权”的深层渴望与对“被剥夺感”的反弹:这是脱欧公投背后最核.............
  • 回答
    “英国衰而不亡”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议题,它触及了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地缘战略等多个层面。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一、 英国“衰”的表现:如何理解其“衰落”?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衰”指的是什么。历史上的英国,尤其是维多利亚时代,是全球无可争议的霸主,其“日不落帝国”的辉煌.............
  • 回答
    英国火烧圆明园,而未火烧凡尔赛宫和卢浮宫,这其中涉及到历史背景、战争性质、文化认知、政治考量以及战争的实际操作等多个层面的复杂原因。要详细地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以下几个关键点:一、 圆明园与凡尔赛宫、卢浮宫的性质差异 圆明园: 圆明园并非一个简单的皇宫,而是清朝皇室规模宏大、极尽奢华的皇.............
  • 回答
    英国贵族之所以能够联合起来迫使国王签署《大宪章》,而中国古代没有出现类似的强大制衡力量,这背后涉及了中英两国在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等多个层面的深刻差异。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一、 英国贵族的形成与权力基础1. 封建制度的遗产: 英国的贵族阶层是诺曼征服(1066年)后封建制度的产物。威廉一世.............
  • 回答
    英国确实有许多关于从亲戚继承遗产的故事,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既有历史传统的影响,也有法律和社会经济因素的作用。下面我将详细地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一、深厚的家族传承观念与财产积累历史 土地和财富的长期积累: 英国拥有悠久的土地私有制历史,尤其是在贵族和富裕阶层中。几个世纪以来,土地、房产、贵重.............
  • 回答
    英国和俄罗斯之间因为间谍事件而“闹翻”,最著名的就是2018年的斯克里帕尔(Sergei Skripal)中毒案。这起事件是导致两国关系急剧恶化,甚至可以说是一场外交危机的重要导火索。下面我会尽量详细地解释为何英国会因此事与俄罗斯“闹翻”。核心事件:斯克里帕尔中毒案 时间: 2018年3月4日 .............
  • 回答
    英国早期在全球遍地开花,建立起庞大的殖民帝国,这确实是一个引人深思的现象。与其说他们“不怕割据”,不如说当时的 政治、经济和军事现实 使得这种担忧相对有限,并且他们发展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 管理和维持方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深入剖析:一、 英国国内的统一与中央集权的优势: 相对早期的.............
  • 回答
    英国“搞定了全球”而“搞不定爱尔兰”,这是一个非常精炼且触及核心的提问,它背后蕴含了长达几个世纪的复杂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因素。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英国全球扩张的动力与手段,以及爱尔兰在其中所扮演的特殊角色。一、 英国“搞定了全球”的强大驱动力与手段:英国能够在短短几百年内建立.............
  • 回答
    在英国下议院的议会辩论中,首相单肘靠在议事台(dispatch box)旁的动作,并非什么刻意设计的“品牌动作”,而是一种在长期实践中逐渐形成、并且带有深刻政治和社交意味的习惯性姿态。这背后既有历史的积淀,也有对场面、对手以及自身立场的考量。首先,我们得明确这个“台”是何物。在下议院,首相站立发言的.............
  • 回答
    英国在一战和二战中的胜利,毫无疑问是其历史上光辉的一页。这两场战争不仅巩固了其作为世界强国的地位,更在某种程度上延续了日不落帝国的辉煌。然而,时至今日,提及英国的国际地位,很多人脑海中浮现的却是其相对昔日荣光的下滑。这其中的逻辑并非简单的“赢了就一直强下去”,而是涉及一系列深层次的经济、政治、社会和.............
  • 回答
    美国革命的爆发,对大英帝国而言,无疑是一次始料未及的重大挫折。这场看似力量悬殊的对抗,最终却以曾经的北美殖民地赢得独立而告终,箇中缘由复杂且值得深入剖析。这并非简单的军事实力对比问题,而是一系列战略失误、政治困境以及天时地利人和等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不能忽视的是大英帝国在战争初期所持有.............
  • 回答
    英国脱欧这件事啊,听着挺简单,就是英国要离开欧盟,但实际操作起来,那叫一个复杂,比你想的要耗费的时间和精力多得多。你问为什么脱了好几年了还没彻底脱干净,这背后其实是很多原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首先,咱们得明白,“脱欧”本身是个庞大的工程,不是说一声“我不玩了”就能立马走的。它涉及的方方面面太多了:1..............
  • 回答
    英国的国教,对经历过法国大革命的法兰西来说,确实存在着难以容忍的根本性矛盾,这并非仅仅是宗教信仰上的分歧,而是触及了法兰西大革命的核心理念,以及对权力、社会结构和国家认同的根本性颠覆。要想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深入剖析。首先,法国大革命的基石是对“神圣王权”和教士特权的彻底否定。在法国大.............
  • 回答
    英国的贵族之所以能够威胁国王签署《大宪章》,并非一时的冲动或偶然,而是历史发展、社会结构和权力博弈长期作用的结果。这背后是一系列复杂的因素,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点来深入剖析:1. 封建制度的根基:国王权力并非绝对首先要理解的是,中世纪的英国并非我们今天理解的中央集权的君主制国家。当时的英国,以及欧洲大.............
  • 回答
    英国财政大臣的英文官衔“Chancellor of the Exchequer”听起来确实挺特别的,不像我们常说的“Finance Minister”或“Treasury Secretary”那样直观。要理解这其中的原因,得从英国这个国家历史悠久且独特的政治体系和官职演变说起。首先,我们得把目光投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