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理一世泪流满面
最近有些借鉴人类学家方法的历史学者认为,人类历史中充满暴力,它甚至是历史中的常态,只是近两个世纪以来,暴力逐渐被国家垄断和规训了。
我想您说的是,在世界上一些重要的政治变革中,唯有光荣革命是“非暴力”的。
去年参加过一次会议,会上有篇题为《流血的英国光荣革命》的论文,作者认为,光荣革命跟其他革命一样都具有暴力的本质属性,只是其暴力的表现形式具有自己的特点,即在权力斗争的核心区域流血很少,但在权力斗争的边缘地区血流成河。
在我看来,真正的问题是,为什么1688年革命被称为“光荣革命”。我猜想,可能很大程度上是18-19世纪英国的辉格派史学家创造出来的。如果稍微把视角放宽一点,把英国革命从1640年算起,同样可以看到,英国也杀过国王,打过内战,有过军事独裁,也有下层的激进运动,从其进程而言,或许跟法国大革命没有大的区分。
而且,1830年法国再次发生革命时,法国人也曾把这次革命与光荣革命类比,称之为“光荣的三天”。不过后来法国的历史进程表明,二者还是有很大的不同。1688年革命最终成为英国现代宪政的原点,但1830年革命不是。
当然,我们不能否认,英国的政治变革和民主化进程确实相对平和,但这并不意味着英国社会史上没有严重的暴力现象。1780年伦敦的戈登暴动,有人认为它对伦敦造成的破坏,比法国大革命10年对巴黎造成的破坏还要严重。
因此这里又有一个问题:历史习惯于记忆对既定政治结构和精英阶层造成重大冲击的暴力现象。几十年前,美国有位左派学者小巴林顿—摩尔,写过一本《民主和专制的社会起源》,他在书中也曾提出过类似的看法。如果就暴力的破坏性而言,17世纪法国的投石党运动超过英国革命,但通常的史书很少提及,读者也不了解。但对于法国大革命,虽然革命暴力的直接受害者人数并不很庞大,但两百多年来保守派和反革命派的渲染,使得这一革命显得特别血腥。
并非为革命暴力辩护,而是希望在注意这种暴力的同时,也请关注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遭受的暴力。
断章取义也是宣传带节奏的方法之一。
比如说,汉魏禅代,如果只截取典礼,那也是“光荣革命”。但是如果加上党锢、杀陈藩、黄巾、杀何进、杀董卓、杀……
英系国家特别擅长这种只及一点不及其余的灯下黑式宣传手法。比如说他们揪住贞德和拿破仑说法国人只有在女人和外国人的带领下才能打胜仗。问题是:
带领英国人进入文明世界的诺曼王朝和金雀花王朝都是外国人(说法语),后来的王室理论上来说都是他们的后裔,现在这个英国王室还是德国来的。现在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丈夫还是是个希腊王子,还是个亡国的,以后英国王室就要变成希腊人了……
英国历史上有名的盛世维多利亚时代伊丽莎白时代都是女王,他们最近一次打胜仗还是伊丽莎白二世时代撒切尔夫人带领的,女王+女首相……
只有在外国人和女人的带领下才能打胜仗……
然后英国就整了个外国女人做国王,真特么机灵。
可是英国人怎么就把这个梗扣法国人头上了呢?要脸不?
还光荣革命……前边杀得人头滚滚就忘了。灯下黑玩得真溜,也不照照自己。这就是一款著名的家用电器——手电筒——光照别人,不照自己。
当年法国盛极一时,号称欧洲文明中心,结果一衰落就被英系糟蹋成这样。法国人就是榜样呀,看来,和英系国家竞争,输不得呀。
因为大嘤作为一个岛国有独特的统治方式,别的国家都是上层腐朽+人口红线,底层活不下去了暴动推翻上层。只有大嘤是上层主动把底层逼到活不下去,然后赶到岛外面去。大嘤如日中天的时候搞出爱尔兰大饥荒主动削减人口。
否则你觉得大嘤子民为啥要冒着3年50%死亡率去殖民美洲?大嘤人均极限运动爱好者?还不是在本土死亡率更高。。。
这是因为,光荣革命进行时,英国正在荷兰军队占领之下。
或者说,所谓“光荣革命”,实质是在英国国内危机的背景下,荷兰共和国执政官威廉三世对英格兰的武力征服。
一般的说法是
可是,1688年7名(以前默默无闻的)英国民意代表“邀请”荷兰人来是6月30号的事情,而奥兰治亲王威廉4月份就在谋划入侵英国了,且荷兰的政治宣传更是早在1月份就开始在英国散播了。
也就是说威廉是在做好了充足的军事准备后,才请求英国民意代表“邀请”他的。(英国议会同意威廉当国王是来年4月,詹姆士逃跑后五个月的事情。但这个议会完全是威廉召开的)
10月,英吉利海峡风向突转,由“教皇风”(由西向东)转向了“新教徒风”(由东向西),准备了半年,聚集了463艘船的庞大荷兰舰队就此完全控制了海峡,英国舰队被风压在港湾里出不来,荷兰陆军于是顺利登陆英国。
所谓“无血”也是谎言。
荷兰征服英国的时候能够相对少流血,是因为英军大部分军官都是新教徒,看到荷军登陆后纷纷叛变;众叛亲离的英王詹姆士二世,这才在威廉默许下,在圣诞节前携王后逃到了法国。
在天主教人口占相当规模的爱尔兰和苏格兰,支持詹姆士国王的一方分别死了一万多和两千多,考虑到爱尔兰的人口规模(两百万出头),一场革命死了接近百分之一的人口,无论如何都称不上“不流血”。在这之后接近一个世纪,天主教的詹姆士党人在爱尔兰与苏格兰都在不断发动武装起义。
通过更迭英国政权,把她拉进反法同盟中,荷兰共和国达成了自身地缘政治与宗教目的。但是,饱经忧患的英国也因此能建立起稳定的政府,有效地吸收荷兰的先进制度与文化成果,并最终赶超荷兰。
所以这是个人类历史上少见的“有老大哥带,真好”的故事。
蹭五年前的问题的热度的我是人间之屑……
———————
许多答主都说用资产阶级革命(英国内战)期间的血流满地,甚至以从《大宪章》开始英国选民为了维护议会权威所做的牺牲来论证英国的民主制度建设与步入现代化并非“风平浪静”,的确,在英国向民主、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流的血不一定比任何一国的革命少。
但如果光是讨论“光荣革命”这一历史事件的话,正如
@Roonherzog阁下提到的“在权力斗争的核心区域流血很少,但在权力斗争的边缘地区血流成河”
不应当忽视“光荣革命”一度有很高的概率发展为大规模内战:詹姆士二世手握三万兵力的常备军,实力非同小可,而托利党与辉格党之所以联手邀请荷兰执政威廉前来接手王位,不仅是因为威廉是詹姆士的女婿、是新教徒,更关键的一点是长期与法国作战的尼德兰有训练有素的军队,是议会与詹姆士二世抗争的希望。
威廉也做好了打一场硬仗的准备,詹姆士的王军溃散而逃对于威廉和议会来说是超出预期的,在这场斗争的中心——王位竞争上未见流血也的确算是“运气好”。
但也不应当忽视在“王政复辟”与“光荣革命”之间的流血事件,这些流血事件都是进一步革命的伏笔,比如:遭到查杀,成员死的死逃的逃的“绿带俱乐部”,而他们正企图谋杀查理二世与詹姆士。
现在许多人都对于“光荣革命”的保守大加批判,认为其缺乏革命性,个人比较赞同阎照祥教授在《英国政治制度史》中的观点:“光荣革命”的保守性与革命性并存。
现在光荣革命常常被拿出来与法国大革命进行比较,并得出“光荣革命影响力远不及法国大革命,光荣革命就是屑革命”的理论,我对法国大革命缺乏理解,对此不做评论,但正如同截图里的内容:对两场革命进行比较的时候请考虑到时代的局限性,光荣革命缺乏革命理论支持,做不到像法国大革命一样,借助启蒙运动中的思想推动革命走向高潮。
也得另外提一下,在英国,“自由”一直指的是议会在行使权力时独立于国王的自由,直到近代才开始指个人的自由与独立,这也是英国的一个局限性。
答毕,个人学艺不精,若有谬误,还请赐教。
—————————
其实我决定在这个问题底下丢人现眼,是因为看到了两个我个人无法理解的回答:
第一个是
@风大 可稍息否的回答
我看得出来您就是来发泄对英国的不满的,我也认为那些怼法兰西的奇葩语录是黑屁,但以后也还请理智地应对这些气人言论。
以下是我的反驳:
1.带领英国人进入文明世界的………
盎格鲁-撒克逊时期的英国与尚处在部落时代的盎格鲁撒克逊人有极大的差别,盎撒英国也是西欧封建时代文明的一份子,诺曼征服将盎撒英国的制度彻底转化为封建的那一套,但并不存在“进入文明世界”这一说法。
若有质疑,比德的《英吉利教会史》或各类描述盎撒英国的书籍您可以阅览一下。
2.……都是外国人(说法语)
以近现代的民族主义思想去套具有普世性的中世纪国家本来就是挺奇怪的事情。
还有,金雀花的第一位君主亨利二世就是能说英语的,第三位君主约翰王基本丢失全部法国地盘,从此金雀花的基本盘转入英格兰,这时还能说君主是“外国人”?
还有更关键的一点,金雀花国王爱德华三世宣布废除宫廷法语,以后宫廷与文件都改用英语。
这点您可以参考诸如《金雀花王朝》或各色英国史专籍。
————————
另一位是
@别鹤阁下的回答,我认为有点争议:
《权利法案》总计十三款,再加上革命后的《三年法案》与《王位继承法案》未有一条提到“奴隶”。
寡头统治下的议会在“西门议会”——下议院的加入后就消失了,虽然英国直到维多利亚时代才进一步放宽了选民资格,但光荣革命后的英国议会是与“寡头”搭不上边的。
英国议会是自贵族寡头发展到混合君主制,再发展到君主立宪的。
光荣革命最重要的结果是议会掌权,资产阶级获得更大的施展空间,对于日后英国的政治制度民主化进一步发展有推动作用。
不谈最重要的结果,谈论一些边缘的、有争议的结果不可取。
凯撒启蒙出地权文明???
地权文明???
盎撒“游牧奴隶制”???
阁下想表达的估计是:“地权文明”约束奴隶制——导致英国有约束力传统。
但英国的议会传统来源于盎撒的部落制度的民主遗留啊…关奴隶什么事?
我不否认法国大革命的先进性与划时代性,受制于时代限制,光荣革命自然在影响力上难以与法国大革命抗衡,但也请不要为了突出法国大革命的先进就刻意给光荣革命狠狠地踩上两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